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出血热(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XHF)在国际上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是由经蜱传播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引起的烈性传染性疾病,流行于中国新疆南部、俄罗斯北部、中东、南部欧亚大陆及非洲撒哈拉地区,平均病死率在20%~70%[1-4].中国的CCHF于1965年第一次诊断于新疆南部的巴楚县(病死率高达90%),时称巴楚出血热[5];后因在北疆地区亦查出抗体,故改称为新疆出血热(XHF),并在国内广泛沿用[6].  相似文献   

2.
张刚  王璞  孔云逸  蔡玉荣  李勇 《病毒学报》2022,38(2):479-488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是由蜱传CCHFV(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CCHFV)病毒引起的严重出血性疾病,致死率在30%左右。由于缺乏合理的动物模型,治疗方案不能得到有效的评估,因此目前没有针对CCHFV的特定药物,使得CCHFV成为一个危害较大的病原。本文将分析CCHF的临床发病症状,在结合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总结临床病例中CCHF的治疗方案,为未来CCHF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CHFV)是一种布尼亚病毒目内罗病毒科正内罗病毒属、蜱虫传播的负链RNA病毒,能引起严重的出血热,病死率约为30%。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CCHFV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因此,各国普遍将CCHFV列为生物安全风险等级最高的病原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也连续多年将其列入优先研究病原名录。然而,自1956年CCHFV被发现以来,其受体一直未被鉴定。该研究团队根据CCHFV感染细胞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筛选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是CCHFV的一个入侵受体。该受体的发现,对CCHFV感染致病机制的理解和防控策略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阐明蝙蝠在保存乙脑病毒中的作用,于1997年7月,在云南省耿马县捕捉蝙蝠64只,取脑组织作病毒分离,从一只金管鼻蝠脑组织中分离出1株病毒,该毒株能引起BHK21细胞病变和乳鼠发病死亡,在pH5.75-7.4时能凝集鸽红血球,经用单克隆抗体血凝抑制和免疫荧光试验鉴定,证明为乙型脑炎病毒。进一步证明蝙蝠在乙型脑炎病毒保存和扩散中具有重要作用。从金管鼻蝠体内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属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的水疱性口炎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该病毒可刺激感染的宿主产生细胞、体液和黏膜免疫应答,是一种有希望的疫苗载体,可表达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多种蛋白。以水疱性口炎病毒为载体的病原体疫苗包括埃博拉病毒(rVSV-GP)、马尔堡病毒(rVSV-G)、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rVSV-env/gag)、猴免疫缺陷病毒(rVSV-Gag)、猴逆转录病毒2型(rVSV-en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rVSV-St19)、猪流行性腹泻病毒(rVSVSt19)、呼吸道合胞病毒(rVSV-G/F)、尼帕病毒(rVSV-G/F)、拉沙病毒(rVSV-GPC)、淋巴细胞脉络膜炎病毒(rVSVGP)、柯萨奇病毒B3型(rVSV-VP1)、肠道病毒71型(rVSV-VP1)、口蹄疫病毒(rVSV-VP1)、人乳头瘤病毒16型(rVSV-E7)、棉尾兔乳头瘤病毒(rVSV-L1/E7)、汉坦病毒(rVSV-GPC)、辛诺柏病毒(rVSV-GPC)、安第斯病毒(rVSVGPC)、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rVSV-GPC)、巨细胞病毒(rVSV-gB)、单纯疱疹病毒2型(rVSV-gD)、禽流感病毒(rVSV-HA/NP)、乙型肝炎病毒(rVSV-MS)、基孔肯雅病毒(rVSV-E2)、诺如病毒(rVSV-VP1)、蓝舌病毒8型(rVSVVP2)、博尔纳病病毒(rVSV-GPC)、牛痘病毒(rVSV-L1R/B5R)、结核分支杆菌(rVSV-Ag85A/TFP846)、溃疡分枝杆菌(rVSV-Mu13720)、鼠疫耶尔森菌(rVSV-LcrV)和曼氏血吸虫(rVSV-SmHSP70)等,本文将综述这些水疱性口炎病毒介导的病原体疫苗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6.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或野猪后引发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猪及其周围环境传播,蜱是中间宿主。1921年该病首次暴发于非洲肯尼亚,2018年8月传入我国,目前已有24个省级行政区发生疫情。非洲猪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猪体内,感染靶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目前受体还不明确。非洲猪瘟病毒是单分子双链DNA病毒,长度为170~190kb,编码150~200种蛋白,包括多种免疫调控蛋白,可以抵抗机体免疫。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研究较多,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疫苗等,但迄今这些疫苗都不能保护家猪免受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今后需要对非洲猪瘟病毒及其发病机制做详细系统的研究,为开发有效防治方案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
从云南省蝙蝠脑组织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进一步阐明蝙蝠在保存乙脑病毒中的作用,于1997年7月,在云南省耿马县捕捉蝙蝠64只,取脑组织作病毒分离,从一只金管鼻蝠脑组织中分离出1株病毒。该毒株能引起BHK21细胞病变和乳鼠发病死亡,在pH5.75~7.4时能凝集鸽红血球,经用单克隆抗体血凝抑制和免疫荧光试验鉴定,证实为乙型脑炎病毒。进一步证明蝙蝠在乙型脑炎病毒保存和扩散中具有重要作用。从金管鼻蝠体内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属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红胫戟纹蝗Dociostaurus kraussi是新疆草原优势种蝗虫。1989年首次从新疆玛纳斯红胫戟纹蝗上分离到痘病毒Dociostaurus kraussi ntomopoxvirus(DkEPV),1992年又在新疆巴里坤发现, 自然流行率达23.3%。显微镜观察表明该病毒主要感染脂肪体。病毒球状体为圆球状,直径为2—7μm,大小差异悬殊,病毒粒子砖形或椭圆形,表面呈桑椹结构, 大小平均为144nlnx269nn。病毒DNA具有典型的核酸紫外吸收光谱。根据热变性曲线测得DkEPV—DNA的Tm,值为79.0,(G+C)%为23.7%。病毒DNA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Bgl IIH和Hind III酶切后,分别得到29、21和18个片段。以λDNA Hind III酶切片段为标准分子量,计算出各酶切片段的分子量为155.45x106、155.69x106和155.40x106D, 由此得出DkEPV—DNA总分子量为55.5x106D。  相似文献   

9.
蜜蜂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授粉昆虫,既能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又能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增产效应。但近年来蜜蜂疫病频发给养蜂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黑蜂王台病自1955年首次报道以来,目前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感染蜂王幼虫和蛹,引起虫体变暗变黑,甚至导致整个巢房壁变黑,可引发蜜蜂大量死亡。该病为季节性流行,且常呈隐性感染,可通过水平和垂直途径传播,微孢子虫不仅作为媒介生物在该病的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微孢子虫感染蜜蜂后会导致隐性感染黑蜂王台病毒的蜜蜂迅速发病致死。黑蜂王台病毒宿主范围广,不仅可以感染多种蜂属,而且还可感染蜘蛛、蜈蚣等节肢动物。该病毒可与其他蜜蜂病毒发生合并感染。本文对黑蜂王台病的发生、流行过程、地域分布、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森林脑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新英  彭文明  高轩 《病毒学报》2004,20(2):190-192
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TBE),是由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引起,经蜱传播,以中枢神经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10年,在前苏联亚洲部分发现以中枢神经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36年,Tkachev氏首次用小白鼠从患者分离到病毒.1937年从当地主要蜱种全沟硬蜱体内分离到同一种病毒,提出并证实蜱为本病传播媒介.1938年证实了森林中的啮齿类动物为本病贮存宿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有关本病的报告越来越多,几乎大部分国家均有报告.1990年由Pletnev AG等人首次完成森林脑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我国于1942年发现该病,1952年从患者及蜱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近几年流行又有增强趋势[1].  相似文献   

11.
猪塞尼卡谷病毒流行态势与诊断防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尼卡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为小RNA病毒科塞尼卡病毒属的唯一成员,2002年首次发现于PER.C6细胞培养物中,被鉴定为细胞培养基中的污染物。最初SVV被用作溶瘤病毒进行肿瘤治疗研究。现已证实SVV感染猪能够引发原发性水泡病,引起猪的鼻吻、蹄部冠状带的水泡病变,同时伴有跛行、厌食、嗜睡和发烧等临床表现。与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引起的临床症状难以区分。2015-2017年期间,在美国、中国、泰国等多个国家暴发了SVV疫情,并且流行范围逐步扩大。针对该病的不断扩散,急需提出和制定有效的诊断与防控策略及措施。因此,一些新的诊断方法被不断开发出来,新的防控策略也在逐步建立。本文主要针对SVV最新的流行态势及特点、诊断与防控技术进行综述,旨在提供SVV最新研究进展,提高疾病防控及科研工作人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2001年至2005年间,伊波拉病毒在赤道非洲的一个偏远地区毁损了大猩猩的聚居群.有一项试验提示,这次流行中有254个人死亡,还有5500多个西部低地的大猩猩死亡.在刚果共和国(都称为刚果的两个国家中较小的一个国家)中出现的伊波拉病毒的遗传特性说明,该病毒致人死亡的流行病较早暴发于邻国加蓬.然而,伊波拉病毒的携带者仍属未知.伊波拉病毒是高度接触传染的,可引起出血热而往往以死亡告终.该病毒感染人、大猩猩、黑猩猩和称为羚羊的小藏羚羊.因为在非洲丛林中点数死亡动物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研究者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来用数量表示现有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2001年荷兰学者van den Hoogen等首次在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分离出一种新病毒,电子显微镜下呈现类似副黏病毒的多极丝状形态,生化特征亦与副黏病毒相似.之后许多学者对其基因组组成和序列进行分析,支持将其归类于单分子负链RNA目副黏病毒科肺病毒亚科偏肺病毒属,并命名为人类偏肺病毒(hMPV),成为偏肺病毒属的第1个人类病毒.根据遗传系统发生学分析和血清学抗体中和试验等将其分为2型4个亚型.本文就hMPV的病毒归类、分型、病毒繁殖特点及其发病及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疫苗的研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活恐龙的幽灵最近重又在非洲的刚果徘徊。本刊1981年第4期曾报道,一支美国科学探险队于当年8月前往刚果密林,计划在那里考察三个月,以探明相传已久的出没于泰莱湖地区的活恐龙是否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5.
基孔肯雅热     
李建东  李德新 《病毒学报》2011,27(4):372-377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病毒引起的,伊蚊叮咬传播的,以发热、关节疼痛等为主要特征的自限性传染性疾病。1952年在坦桑尼亚发生的暴发流行中首次分离CHIKV[1-2],亚洲地区于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病毒——兔出血症病毒的鉴定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我国新发生的一种家兔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死兔内脏抽提物中,观察到典型的病毒粒子,回归兔可引起典型发病,再从病死兔内脏回收到同样病毒,证明该病系病毒性传染病,暂定名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原暂定为“兔出血症病毒”。经初步鉴定,认为本病毒可能是一种首次发现的新病毒,属双股RNA病毒。但从病毒大小和核酸节段看,又不同于呼肠病毒科。最终归属正在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立谷热(Rift valley Fever:RVF)是流行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一种蚊媒病毒人畜共患性传染病。本世纪初即发现此病存在于肯尼亚等地的羊群中,1930年Qaubney等首次从绵羊中分离到其病原因子RVF病毒。1975年Van Velden等首次报道RVF病毒可以引起人类严重致死性感染。1977年以前一般认为RVF只限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带的一些国家,感染人后引起登革热样的发热性疾病。1977—1978年秋冬季节RVF首次在中东埃及出现,并在家畜和人群中引起大流行,造成了大批家畜和数百人死亡。RYF对中东地区的远距离传播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不少专家、学者担心RVF可能成为一种全球流行性传染病。近几年来,由于畜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在流行区的广泛使用,使RVF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为了防止该病在人群小的传播,很多  相似文献   

18.
从血清学、内含体、病毒形态及理化性质等方面,确证了自新疆十字花科蔬菜上分离到的63-3毒源(称为新疆分离物)是属于含 DNA 的花椰菜花叶病毒。新疆分离物与已知为花椰菜花叶病毒的 Campbell 毒株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对感染了新疆分离物的油菜叶片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有多种内含体存在,其中直径15—18毫微米的小颗粒呈晶格排列。此情况,在花椰菜花叶病毒组(Caulimovirus)中尚未发现。新疆分离物纯化制剂的病毒颗粒为直径50毫微米的球状颗粒。病毒沉降系数 s20,w为200—220S,用二苯胺方法测定出病毒中 DNA 含量为16—18%,其侵染性能为 DNase 所破坏。这些特性都与国外报道的花椰菜花叶病毒的理化性质相一致。根据传毒媒介和在蔓陀萝上形成枯斑反应,新疆分离物可能是类似于 New York 8153这一类的一个毒株。  相似文献   

19.
天津近郊番茄病毒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LISA间接法检测出天津近郊番茄上至少有9种病毒类型。且首次检测出国内在番茄上尚未报道的番茄黑环病毒(TBRV)、绒毛烟斑驳病毒(VTMoV)。经生物学测定还分离出番茄上表现枯斑型的86-125和在豇豆上产生大红斑的86-95-15均与13种抗血清呈阴性反应的杆状待测病毒。  相似文献   

20.
用猫肾传代细胞从发病虎的病料中分到了一株杯状病毒粒子样病毒.该病毒大小为35~39nm、无囊膜、在胞浆中病毒前体呈晶格状排列,抗乙醚、不能被 5-IUDR所抑制,能被来源于标准疫苗的猫传染性鼻-结膜炎病毒(或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 FCV)抗血清所中和,人工感染猫出现典型的FCV感染症状.RT-PCR能扩增出与设计值相符的电泳带,PC 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与Genebank发表的FCV序列比较,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鉴定证明所分离的这株病毒为FCV强毒株,从老虎中分到FCV在世界上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