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原生动物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体内发现多种哺乳动物神经肽、肽激素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物质:类P 物质(SP-Like),类神经肽Y(NPY-Like),类胆囊收缩素(CCK-8-Like),类生长抑素(SOM-Ljke),类β-内啡肽(β-end-orphin-Ljke),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Like)和类酪氨酸羟化酶(TH-Like)。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显示了这些肽类免疫阳性物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选择生活在我国的环节动物门典型代表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的研究对象,使用13种抗体,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神经递质和神经肽阳性细胞的形态与分布。研究发现在参环毛蚓脑,ACTH阳性神经细胞、AVP阳性神经细胞、calcitonin阳性神经细胞、CCK阳性神经细胞、glutamate阳性神经细胞和NPY阳性神经细胞染色浓重,分布密集,位于脑的后侧半,尤其特别的是在calcitonin阳性大神经细胞内含有粗大密集的分泌颗粒。β-EP阳性神经细胞染色较谈,OT阳性神经细胞染色也较深,但分布稀疏, calbindi-D、CGRP、GABA、SOM、VIP呈阴性反应;在咽下神经节与腹神经节,仅有少量AVP阳性神经细胞、glutamate阳性神经细胞和NPY阳性神经细胞散在分布;在肠神经系统,β-EP阳性神经细胞、CGRP阳性神经细胞、SOM阳性神经细胞、VIP阳性神经细胞染色较深,分布散在;另外,在肠上皮,CGRP阳性上皮细胞、calcitonin上皮细胞和VIP阳性上皮细胞呈强阳性反应,分布于阴性上皮细胞之间。表明表明参环毛蚓神经系统存在着在其它环节动物所观察到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肽:ACTH、VIP、β-endorphin、CCK、NPY、CGRP,亦存在着文献从未报道过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肽:calcitonin、AVP、OT、glutamate、SOM,其中calcitonin、CGRP、VIP双重分布于神经细胞和非神经组织的肠上皮细胞,本文首次提供了形态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贻贝棘尾虫口器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半薄连续切片和超薄切片对贻尾虫口器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澄清了口侧膜和口内膜的立体位置,它们均为纤毛膜,口侧膜发自内唇的边缘,由两排纤毛构成,口内膜发自口围右壁,紧贴口围顶壁向左伸展,由单排纤毛组成,在口内膜的腹侧发现一非纤毛厚膜,暂定名为吞噬辅助膜,它由两层质膜夹一纵行微管束层构成,至口围后部口围带内收之处,此膜再向腹侧延伸出第二个膜,共同构成括号状,至胞口处此膜与口内和口侧膜互相包卷而成一包卷体,共同进入胸咽,经分析认为此膜及其与两纤毛膜形成的包者体,对棘尾虫摄取的大固体食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棘尾虫对折右纵断片的再生和纤毛模式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福康  邹士法 《动物学报》1990,36(4):335-340
应用切割嫁接方法获得的棘尾虫完全对折和部分对拆右纵断片都经历了一面调整极性、一面再生和形态发生的过程。推测这两种断片在纤毛模式形成中发生的诸多现象可能与所在断片再生时的极性调整变化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卢丽  史新柏 《动物学报》1991,37(4):408-421
为了澄清棘尾虫接合期间大核对小核发育和皮层形态发生的作用,完成了大核摘除,放线菌素D处理,H~3-尿嘧啶核苷标记等实验。摘核实验证明,一个接合体的大核可以通过细胞质桥支持另一除去大核的接合体发育。即使保留接合对大核总数的1/8,这种支持作用仍然存在。还发现来自大核的支持物作用于形态发生更易于作用于小核发育,并对两个接合体的形态发生作用相等,对两个接合体小核发育的作用不等。摘除四分之三大核的实验证明,小核发育和皮层更新在接合后15小时内都不能脱离对残留大核的依赖。放线菌素D处理实验证明,接合后RNA的合成需积累到8.5小时,才可满足核与皮层发育的需要。H~3-尿嘧啶核苷标记实验也支持接合后前9小时内RNA都在持续合成的结论。本文对摘核实验和放线菌素D处理实验结果的差别、以及本文结果与前人结果的差别都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棘尾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史新柏 《生物学通报》2001,36(2):1-3,F003
介绍了棘尾虫的分类、生境、形态、生殖、生理重组、再生和实验形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棘尾虫接合生殖各时期的小核发育及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观察,见到接合期间每种属于小核的分裂均有染色体的形成。获得了小核减数分裂的清晰图象。在蛋白银制品上发现了核内非染色体成分的细微细微结构、初充了前人观察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棘尾虫接合生殖期间核对形态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完成了四项实验,即1.促成棘尾虫无小核系与有小核系接合;2.诱导无小核系自系接合;3.在正常接合对上摘除全部大核或一个接合体的大核及小核;4.在正常接合后体上对老大核碎块和新大核胚基进行损伤实验。以改进过的黑色素法显示这些实验的结果,发现第一次接合形态发生和小核的有性过程都主要是由大核支持的,小核在第一次形态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这些核产物可从一个有核接合体穿过细胞质桥去支持另一无核接合体的发育。本文还发现接合第二次形态发生由新大核胚基控制。损伤染色体和多线染色体时期的大核胚基,第二次形态发生消失或不正带。越过第二次形态发生的大核胚基显著增强耐受损伤的能力,这些结果符合Prescott等(1973)对棘尾虫大核遗传装置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棘尾虫酸性磷酸酶的定位及诱导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电镜对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体内酸性磷酸酶的定位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体内除含有溶酶体性的酸性磷酸酶(ACPase)外,在纤毛内部还存在非溶酶体性的ACPase。另外,本文还利用光镜和酶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并比较了棘尾虫年轻态和衰老态个体体内ACPase在食物诱导下的表达量随时间发生的动态变化和差异,印证了棘尾虫个体的衰老也是与细胞内的酶的活性和含量的降低相伴随的[动物学报49(2):218—223,2003]。  相似文献   

10.
张小云  曾弥白 《生命科学》1999,11(4):148-151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和追踪神经肽样物质在原生动物、水螅及蝾螈胚胎发育过程中分布的变化,试图探索在动物早期进化过程中神经肽样物质和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从系统发育看神经肽样物质比神经系统先出现并行使在细胞内的功能。(2)在随后的进化中神经肽样物质先分布于非神经系统部位,如肠道外缘及表皮,并逐渐进入神经系统,这无论从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中都能找到依据。(3)在神经系统,神经肽样物质先出现在周边神经,之后;才出现在中枢神经,实验中表明NPY是随着神经嵴细胞的迁移而进入周边神经系统,之后,随着胶质细胞的出现而出现在中枢神经系统。(4)原生动物和蝾螈胚胎均由皮膜或表皮细胞中囊泡状结构直接分泌神经肽祥物质进入胞质内或细胞外。  相似文献   

11.
背联体贻贝棘尾虫的每一虫腹面含有相当于正常棘尾虫的腹面纤毛系统,背联两虫任意一侧属于一虫的背面有4列背触毛,它们的排列分布相似于正常棘昆虫的第1—4列背触毛,另一虫背面打2列背触毛,它们相似于正常棘尾虫的第5、6列背触毛。结果表明,背联体棘尾虫是其中两虫各以背面第4列和第5列背触毛之间的皮层区相联接形成的。也有的背联体中背部皮层联接区有变化。无性分裂中背联两虫皮层纤毛结构的形态发生相似于正常棘尾虫,并且两者其皮层纤毛器如口围带、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等相应结构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推测背联两虫的皮层发育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有某种机制控制着相互间的协调。背联体棘昆虫在无性生殖周期中总是经历着一个调节成单体的过程,认为这于背联两虫都具有一套结构功能正常的运动胞器(特别是口围带),而产生向不同方向运动的“不协调”的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多节核棘尾虫无小核系虫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纤毛虫细胞具有大核和小核之分。多年来认为大核控制当代无性系细胞的全部代谢活动,小核只在有性生殖时起产生两性原核和受精的作用,从而更新无性系。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小核对当代无性系细胞的皮层形态及形态发生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此工作是在草履虫上(Ng等,1981,1984,1987)和贻贝棘尾虫上(史新柏等,1983,1990;Lu等,1989)完成的。但小核对大核的影响在任何纤毛虫上尚未见报道。笔者用所获得的新种多节核棘尾虫  相似文献   

13.
棘尾虫无小核镜像骈体的获得及其生殖行为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新柏  丘子健 《动物学报》1989,35(4):364-369
用在分裂期进行显微手术的方法和在陈旧培养中诱导的方法,从贻贝棘尾虫天然无小核系S_(10)中获得了无小核镜像骈体。对骈体的各种生殖行为进行了观察,并用孚尔根和改进的黑色素染色技术揭示了它们的细胞学细节。发现在本文描述的无小核骈体和过去报告的有小核骈体之间,在二分裂和生理再生上没有显著区别。无小核骈体和正常单体S_7之间的接合命运则是多样化的。在630个这样的接合对中,有257对发生了真正的接合并形成接合后体;有153对接合不久包囊化;在其余的220对中,一个接合体吸收了另一个,变成营养型的单体和有小核的骈体。前者占总吸收者的96.8%,后者只占3.2%。对接合和吸收两种情况的细胞学事件进行了详细观察。无小核骈体中的两组细胞质和双套大核能吸引其配偶中的小核,形成自己新的双套大核胚基及小核胚基,在本文的讨论中受到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4.
记述采自中国东北地区棘虫兆科滨棘虫兆族Thalassaphorurini1新种:宋氏异棘虫兆Allonyc hiurus songi sp.nov.及1新记录种:利富滨棘虫兆Thalassaphorura lifouensis(Thibaud&Weiner,1997),附详细描述及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
16.
原生动物贻贝棘尾虫微管胞器的荧光标记与显示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采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显示,原生动物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细胞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纤毛等纤毛器微管骨架、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其他皮层微管骨架组成。纤毛器微管骨架和基部附属微管按皮层纤毛模式定位;皮层左、右侧微管带和领肋壁微管等其他皮层微管构成细胞特定位置的皮层微管骨架,并可能为具有背腹分化的腹毛目纤毛虫所特有,对维持细胞背腹面的形态、支持附近纤毛器(如左、右缘棘毛)的运动起作用。本文较完整地阐述了其细胞骨架的三维构形,对于深入了解纤毛虫细胞微管骨架的结构和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微管类胞器的功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生化方法分离了棘尾虫细胞大核的核基质与核周层。电镜观察表明,分离的核基质与核周层结构都能保持大核的原有形态,它们是由纤维颗粒状的物质所组成。生化分析表明,大核核基质与核周层主要由蛋白质所组成,少量抗抽提的DNA和RNA主要是结合在核内基质结构上。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帽儿山镇沼泽地生存着一种在体形和皮层形态上酷似贻贝棘尾虫的腹毛类纤毛虫,其大核呈多个结节相连的索状,这与传统的棘毛虫属的特征有别,但S期大核复制带两个仍在两端出现,这一点全似棘尾虫属,又鉴于腹毛类的其它属中也有大核结数目不同的种(Borror,1983),故单纯大核结节数目不同不应被视为属间判别,因此本文将此虫定为棘尾虫属一新种,名之为多节核棘尾虫,据此,棘尾虫属的传统鉴别特征在核形上也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9.
大阪鲫鱼两种卵黄蛋白免疫细胞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朝军  刘荣臻 《动物学报》1994,40(3):324-330
以电泳提纯的卵黄脂磷蛋白和卵黄蛋白L制备兔抗两种蛋白的抗血清,采用PAP法对性腺成熟雌性大阪鲫鱼的肝细胞和卵母细胞进行两种蛋白免疫细胞化学位研究。肝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上有强烈的卵黄脂磷蛋白的阳性反应,特别是在线粒体的基质中也发现卵黄脂磷蛋白的阳性反应,而另外一种类似于卵黄高磷蛋白的卵黄蛋白-卵黄蛋白L在肝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均呈现阴性反应,提示卵黄脂磷蛋白的前体物质存在于肝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  相似文献   

20.
将贻贝棘尾虫镜像骈体横断后,再将前后切块的左右半细胞做对折骈接。前半部分切块对折后有67%成为左右镜像对称骈体;有33%形成末端对末端的镜像骈体,最后分开成为一正常虫体和一具有反向口围的单体虫。后半部分切块对折后基本上全部形成左右镜像对称骈体。这一事实可用位置值的添加理论来解释。但也显示出预存的缘棘毛在确定形成左右镜像对称骈体或末端对末端的镜像骈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