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一勇 《古生物学报》1990,29(3):300-308
我国早第三纪早期沉积中具孔类花粉相当普遍,除榆科和桦科花粉占有显著位置外,胡桃科的具三孔花粉也很常见,这类花粉的鉴定和对它在孢粉地层学上的意义尚未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笔者近年来在我国古新统和下始新统发现的一些与胡桃科Engelhardia类花粉相似、可归于Momipites Wodehouse,  相似文献   

2.
西藏日喀则沿雅鲁藏布江分布的大竹卡组为一套杂色的砂砾岩沉积.与新生代印度-劳亚板块的碰撞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密切的联系.迄今为止,其中尚未有可靠的化石发现用于指示时代.当前研究根据从大竹卡组中的一些粉、细砂岩中获得的较丰富的孢粉化石,首次探讨其沉积时期的古植物区系和陆地生态环境特征.孢粉组合以榆科和胡桃科具孔类和壳斗科三(拟孔)沟类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也见有较多的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两气囊花粉,其时代可能是渐新世-早中新世.孢粉组合反映大竹卡组沉积期间恰布林一带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揭示印度、劳亚大陆碰撞早期的热带-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环境.植物区系横向对比表明,恰布林自始新世末以来向北位移了大约500km.  相似文献   

3.
西藏新生代秋乌组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次报道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秋乌组含煤沉积中的孢粉化石。孢粉植物群主要由Quercoidifes,具孔类及三孔沟类花粉组成,包括12科26属及一些未定类群。组合中产有少量的Graminidites及Tsugaepollenites。植物群的总体特征显示其时代可能为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秋乌组沉积早期的环境比较温暖。  相似文献   

4.
藏南古近系柳区砾岩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首次对柳区砾岩夹层中的泥岩和泥质粉砂岩进行了孢粉学研究,共鉴定出52个形态属.其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62.77%-83.19%),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11.95%-32.31%),蕨类植物孢子最少(4.80%-10.38%).被子植物花粉以具孔类为主,三孔沟或三沟类花粉在组合中有一定含量.裸子植物花粉以具双气囊类居多.孢粉植物群的总体特征表明其时代可能为古近纪晚期.当时的古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气候较温暖湿润,主要为暖温带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桦南县中新世道台桥组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桦南县中新世道台桥组孢粉植物群中柔荑花序植物花粉占统治地位,尤其是山毛榉科和桦科最多;胡桃科、榆科也很常见。此外,还有椴树科、槭树科、杨柳科以及一些可能和蔷薇科、豆科有关的三孔沟花粉。单子叶植物花粉较少。裸子植物以松科为主,并有少量柏科花粉。蕨类植物不多,主要为水龙骨科孢子。道台桥组孢粉植物群的主要成分都属于温带型。亚热带成分无论从类型或数量上都比较少。孢粉植物群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属种,重要的如铁杉属、山毛榉属、山核桃属等。从习性上看,陆生木本植物远远多于水生草本植物。桦南县中新世化石孢粉植物群反映了当地中新世植被的主要成分和古气候特征与现代植被和气候有着显著不同。当时的针阔叶混交林中栎属、山毛榉属为重要成分。气候较现代温暖,可能和我国东北南部及华北北部地区的现代气候相似。我国北方自中中新世晚期以后存在一个范围相当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是桦南地区当时的气候温暖潮湿,可以归入中新世中国东部落叶阔叶林植物区。这与现代植物区系分区相似。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纲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一勇 《古生物学报》1995,34(2):212-227
简要地叙述中国大陆及陆架区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纵向演变和横向分异,将纵向演变归纳为6个主要的孢粉植物群发展时期。即:1)早古新世榆科花粉发育期;2)晚古新世正型粉扩展期;3)早始新世榆科-桦科-胡桃科花粉繁盛期;4)中始新世壳外科花粉发育期;5)晚始新世蒺藜科花粉扩展期;6)渐新世松科花粉发育期。据横向地区差异,将中国大陆及陆架区划分为7个早第三纪孢粉植物地理区,为:1)东北暖温带至亚热带湿生孢粉植物区,2)华北暖温带至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3)西北暖温带至亚热带旱生孢粉植物区,4)中南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5)东海南部陆架亚热带湿生孢粉植物区,6)南方亚热带、热带中生至湿生孢粉植物区,7)西藏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对以上各期的孢粉植物区的主要特征和各地理区范围,代表性的孢粉和特征分别进行叙述,并以此对中国早第三纪的主要含孢粉地层列表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文中研究报道产自川西松潘县红土坡的中新统马拉墩组孢子花粉植物群。迄今为止,人们关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新近纪古植被的所知甚少。红土坡马拉墩组孢粉组合的总体特征是榆科(Ulmaceae)、桦木科(Betulaceae)以及松科(Pinaceae)花粉比较丰富,蕨类孢子稀少。被子植物花粉在整个组合中含量最高,占孢粉总数的52.4%—84.4%;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占13.8%—44.1%;蕨类孢子仅占1.2%—5.1%。被子植物中以榆科和桦木科花粉最多。榆科花粉可达孢粉总数的14.7%—28.8%,其中绝大多数是榆属(Ulmus),其他可能包括少许榉属(Zelkova)。桦木科花粉含量也很高,达12.6%—25.7%,主要为桦木属(Betula)和桤木属(Alnus)。此外,杨柳科(Salix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也有一定含量。这样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此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森林在我国现代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很难见到。根据和同期与红土坡纬度相当地区的孢粉组合的对比,推测在早中新世当地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000 m,甚至达到2000 m左右,也即已经接近或仅略低于当地现今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报道一个产于上泽亚(Uupper Zeya)坳陷(东经129-130°,北纬54-55°)东南部,保存良好的化石孢粉植物群.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居统治地位,占总数的53.4%,其中Taxodiaceae占36.3%,松科仅占5%.被子植物花粉占39.9%,多为葇荑花序类,如胡桃科、桦木科、山毛榉科等;同时还有不少反映温暖气候的分子,如Liquidambar,Balsaminaceae,Magnoliaceae,Nyssaceae等.孢子植物占21%.这样的孢粉植物群代表了潮湿温暖的温带气候.孢粉学至今在坳陷区内仍是人们用以确定地层时代的唯一依据.Pistillipollenites macgregorii,Anacolosiditessuplingensis,Ulmoideipites tricostatus及U. crempii等的出现可以确定含孢粉地层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晚始新世.斯涅日诺戈斯克产煤区中晚始新世沉积中的孢粉层位与普里阿姆尔耶,雅库提亚和亚洲东北部的同期沉积相当.  相似文献   

9.
马尾树科及其近缘科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马尾树科(Rhoiptele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以及桦木科(Be-tulaceae)、9属9种植物花粉形态。马尾树科与桦木科桦木属(Betula L.)花粉粒均为扁球形,极面观呈钝三角形,萌发孔类型均为多孔类型,孔之间均有弓形加厚,而且外表面均具细颗粒状雕纹。而胡桃科大多为多边形、散孔类型。根据花粉形态资料,探讨了马尾树科的系统位置。  相似文献   

10.
拉萨地区林周盆地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的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主要为桦科的Alnipollenites,Betulaepollenites,Carpiniptes,山毛榉科的Quercoidites,胡桃科的Juglanspollenites,榆科的Ulmipollenites,椴科的Tiliapollenites等,孢粉化石多为古近纪常见分子,未发现白垩纪的特征分子。古近纪早期大量出现的三孔沟,网面三孔沟等花粉少量出现;孢粉组合更接近于古近纪中晚期的面貌,其时代可能属于晚始新世。因此,设兴组上部的年代可能是始新世晚期。由此推论,设兴组和林子宗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不能代表白垩纪古近纪之间的构造运动,而是代表始新世晚期后的构造运动。同时,林周盆地可能沉积有古近纪的河湖相地层。  相似文献   

11.
文中研究报道产自川西松潘县红土坡的中新统马拉墩组孢子花粉植物群。迄今为止,人们关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新近纪古植被的所知甚少。红土坡马拉墩组孢粉组合的总体特征是榆科(Ulmaceae)、桦木科(Betulaceae)以及松科(Pinaceae)花粉比较丰富,蕨类孢子稀少。被子植物花粉在整个组合中含量最高,占孢粉总数的52.4%—84.4%;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占13.8%—44.1%;蕨类孢子仅占1.2%—5.1%。被子植物中以榆科和桦木科花粉最多。榆科花粉可达孢粉总数的14.7%—28.8%,其中绝大多数是榆属(Ulmus),其他可能包括少许榉属(Zelkova)。桦木科花粉含量也很高,达12.6%—25.7%,主要为桦木属(Betula)和桤木属(Alnus)。此外,杨柳科(Salix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也有一定含量。这样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此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森林在我国现代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很难见到。根据和同期与红土坡纬度相当地区的孢粉组合的对比,推测在早中新世当地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 000 m,甚至达到2 000 m左右,也即已经接近或仅略低于当地现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新近系谢家阶层型剖面的孢粉植物群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新近系建阶研究中,文章作者对中新统最下部的一个阶谢家阶层型剖面开展了古地磁、孢粉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工作。文中是在磁性地层学的时间标尺上,着重讨论孢粉植物群的变化规律。谢家阶层型剖面中发现的孢粉组合特征,总体上与我国中新世早期的孢粉植物群变化规律相一致。但裸子植物花粉,尤其是云杉(Picea)花粉的含量在两个含孢粉丰富的样品中,由下到上明显增加,反映出研究区早中新世气候具有趋冷特征,与同期深海氧同位素变化规律可相对比。而耐旱植物,尤其是藜科(Chenopodiaceae)和蒺藜科(Zygophyllaceae)白刺属(Nitraria)花粉的含量明显降低,反映谢家期后期孢粉组合所指示的湿度具有较明显的增加,推测与东亚季风在新近纪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此外,蒿属(Artemisia)花粉在样品中时有见到,与其在我国新近纪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相一致,与车头沟剖面古地磁的测量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刘炳仑 《植物研究》1985,5(4):23-62
本文对我国18属91种3变种马鞭草科(Verbenaceae)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地观察研究。其中对15属27种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本科为花粉多类型的科之一。根据萌发孔的数目、特征和纹饰特点,本文将马鞭草科分为9个花粉类型:1.具疣3沟花粉类型;2.具刺3沟花粉类型;3.具细网8沟花粉类型;4.具模糊颗粒-细网3沟花粉类型;5.具网3沟花粉类型;6.具散沟(6-8条)花粉类型;7.具3孔花粉类型;3.具细网3沟花粉类型,4.具模糊颗粒一细网3沟花粉类型,5.具网3沟花粉类型,6.具散沟(6-8条)花粉类型,7.具3孔花粉类型,8.具3孔沟花粉类型,9.具3(4)孔沟花粉类型。  相似文献   

14.
花粉与孢子为形态学上的重要实体,它反映出植物进化的某些侧面与事实。在孢子外壁的各种特征中,萌发孔被认为是最保守的。菌藻类植物的孢子为原始型(其萌发孔不明显)颈卵器植物的孢粉为三型的(具三裂缝,单裂缝和无裂缝);而被子植物的花粉为多型的(具沟、沟孔、孔等等,且在数目与形状上有很多的变化)。三型孢粉为被子植物前身的颈卵器植物的特征,它在被子植物中的出现可能被看成是提供了一种表明该类中原始分类群的指示。面对这—背景,我们主张被子植物在其进化系列中是三种系发生的,有三条独立的系统发育主干,即单子叶植物主干、木兰类双子叶植物主干和毛茛类双子叶植物主干。  相似文献   

15.
云南元谋盆地湾堡甘棠组植物群的叶化石和孢粉化石合计107种类型,分属86属,47科。植物叶化石包括18科,24属,35种。除一种裸子植物外,其它均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中,榆科、桦木科、豆科无论属种或者化石数量都是最多;杨柳科、槭科、蔷薇科次之;壳斗科、樟科、杨梅科、鼠李科、忍冬科、胡颓子科、杜鹃科、香蒲料、禾本科均有代表。甘棠组的孢粉植物群也相当丰富,合计97个类型,分属72属,44科。以松科、榆科、禾本科及蕨类植物的水龙骨科最为丰富,胡桃科、壳斗科、金缕梅科及蕨类植物的凤尾蕨属也很常见。被子植物花粉占孢粉总数的50%--60%,以禾本科和榆属花粉含量最高,多在10%以上。裸子植物绝大部分为松科花粉,占孢粉总数的20%-30%。孢子以水龙骨科和凤尾蕨属为主,二者各占孢粉总数的5%-10%。发现于元谋盆地湾堡甘棠组的植物叶化石以及孢子花粉组合在成分上都是混合的类群。组合中既有相当多的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成分,也有耐干旱的胡颓子、杨梅、旱蕨等灌木、小乔木或草本分子,同时还有含量很高的、在半干旱环境下也能生存的禾本科、榆科花粉。据此推测甘棠组的植物群和孢粉组合反映了上新世时元谋地区的植被已经分化,盆地的周围山地生长有松科、壳斗科、樟科、胡桃科、金缕梅科为主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树木或林块,可能有少许杜鹃科小乔木混杂其中,属于地带性植被。而在盆地内则是以禾本科、蔷薇科等为主,杂以大戟科、豆科、忍冬科、杨梅科等灌木或草本植物以及榆科、桦木科等树木组成的稀树灌丛草原型植被。盆地内的植被所反映的气候和周边地区相比,显得明显干旱。因此推测元谋盆地在2-3百万年前的中晚上新世已经发育成为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盆地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研究梅加拉亚盆地(Meghalaya)晚白垩世,特别是白垩-第三纪界线附近孢粉时发现大量三突口器类以及其他类型的花粉,这些花粉主要包括:Aquilapolleniotes indicus,A.nemuroensis,A.truncatus sp.nov.,以及新属Farabeipollis,该新属包括3个新种:还有Integricorpus brevicoplatum sp.nov.,Integicorpus langparensis sp.nov., Mancicorpus albertensis,Striaticorpus pyriforme.S.striatum。孢粉地层学研究显示早马斯特里赫期孢粉植物群中正型粉类居统治地位,而三突口器类花粉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三突口器类花粉是在晚白垩世正型粉类消失后才开始分异发育的。  相似文献   

17.
刘炳仑 《植物研究》1984,4(2):87-102
本文对我国8属22种3变种的瑞香科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本科花粉具散孔,花粉形态属于单类型。根据纹饰特点,本文将瑞香科花粉分为具瘤状纹饰和具网状一巴豆型图案两个类型。另外,还对巴豆型图案和本科在被子植物中的系统位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芸香科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炳仑 《植物研究》1987,7(3):11-56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对我国21属52种2变种芸香科(Rutaceae)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地观察研究,其中对6属6种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本科花粉具沟孔,是花粉单类型的科之一。根据萌发孔的数目和外壁纹饰特点,本文将芸香科的花粉分为具3孔沟和4-6孔沟两个花粉类型,并根据各属花粉形态特征,作出了花粉形态分属检索表。此外,本文还对花椒(Zanthoxylum L.)和Fagara两属的合并问题及花椒与吴茱萸(Evodia Scop.)两属之间的亲缘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姜科植物花粉形态研究——花粉类型与该科植物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下,对中国姜科Zingiberaceae中的2亚科(姜亚科、 闭鞘姜亚科)、3族、18属、89种、3变种植物花粉形态的观察结果。根据萌发孔的有无,将本 科的植物花粉分成两大类型,无萌发孔型和具萌发孔型。根据花粉粒形状、大小及萌发孔的类 型和外壁表面纹饰的不同,在两大类型中又区分为6亚型和2组。在无萌发孔类型中有:光 滑亚型、具刺亚型(内分短刺组和长刺组)、具条纹亚型和具脑皱状-负网状亚型,在具萌发孔类 型中有具沟-孔混合亚型及具散孔亚型。本文从花粉学的观点,对科内某些分类群的划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河南义马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杨世蓉 《古生物学报》1994,33(6):765-779
重点讨论了谭庄组上段孢粉组合(包括1新种和1新组合);简要描述了侏罗纪义马组砾岩段孢粉组合。谭庄组上段的孢粉组合主要以具双气囊的松柏类花粉为优势(占孢粉总数的65%),同时又具许多晚三叠世的常见分子和孑遗分子Aratrisporites,Cuneisporites,Taeniasporites。该组合可与中国北方及欧洲晚三叠世孢粉组合进行对比。义马组砾岩段的孢粉组合系首次发现,以蕨类孢子为主(占孢粉总数62.9%),裸子植物花粉次之(占孢粉总数37%)。其中常见的类型为Classopollis,其时代为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