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地区检查野生草食动物7种、208只(头),感染有绦虫成虫的48只(头),其中感染裸头科绦虫的6种、34只(头),感染率18.48%,共获得裸头绦虫5属、8种。本文首次报道我国寄生于啮齿类的巨首无摄腺绦虫及新种道孚双宫带绦虫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横转副裸头绦虫的发育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8—11月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红原县牧区,剖检21只喜玛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Hodegson),其中7只感染一种副裸头绦虫,共得20个成虫,感染强度1—8个。成虫经形态比较研究后鉴定为横转副裸头绦虫Paranoplocephala transversaria(Krabbe)。本虫的生活史至今尚未阐明。我们用当地采集的地螨感染本虫的孕卵体节,并定期剖检,完成了本虫在其中间宿主体内各期幼虫的发育史,现把研究结果报告如次。  相似文献   

3.
立氏副裸头绦虫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8—11月,我们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红原县的阿木柯河和龙日坝二个牧区,共剖检21只喜玛拉雅旱獭(Marmorta himalayana Hodgson),其中有3只感染一种大型的副裸头绦虫(14.29%)共95条,感染强度4—78条。成虫形态经比较研究后鉴定为立氏副裸头绦虫(Paranoplocephala ryjikovi Spassky,1950)。本虫系我国首次记录,其生活史至今尚未阐明。我们用当地的草原地螨感染本虫的怀卵体节,并在地螨体内获得各期发育的幼虫和充分发育的拟囊尾蚴。现将生活史的研究结果报告如次。 n,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内蒙古锡盟草原啮齿类绦虫的感染情况,其中裸头总科占绦虫感染总数的17.3%,发现该总科绦虫6种,其中有2新种,中国新纪录4种,7个宿主新纪录.文中对新种内蒙古无摄腺绦虫Aprostatandrya(A.)neimongguensis Yun et Lin,sp.nov.,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并与近似种做了比较,另1新种另文发表(贠莲等,2000),对文献中描述过于简单的中国新纪录种-杜文马氏带绦虫Mathevotaenia tuvensis Kadenazii et Sulimov,1964做了详细的描述和绘图,给出每个种宿主、寄生部位、地理分布及研究简史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宁夏海源县山地灰仓鼠小肠寄生的一种裸头科绦虫新种,命名为仓鼠萨氏无摄腺绦虫Aprostatandrya(Sudarikovina)cricetuli sp.n.。用其孕节感染当地的地螨,结果阐明了本新种绦虫的发育史及其中间宿主是当地的长毛腹翼甲螨(Galumna iongipluma)和超肋甲螨(Scheloribateschauhani)。  相似文献   

6.
扩张莫氏绦虫病的流行学及其自然传播媒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家畜体内的裸头科绦虫(Anoplocephalidae)约有25种,其中扩张莫氏绦虫对牛羊的侵袭最为严重,特别对幼年牲畜的感染造成大量死亡。有些畜牧场由于莫氏绦虫病而引起80%的幼畜死亡。当莫氏绦虫集中肠管一定部位时,严重妨碍宿主食物通过而引起肠管堵塞,肠套叠,粪滞,肠扭结和肠破裂。虫体代谢产物常使宿主产生中毒和贫血。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裸头科无孔绦虫属一新种——东方无孔绦虫,新种Aporina orientalis sp.nov.,标本采自四川省秀山和武隆地区的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entalis (Lathum)体内。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裸鲤体腔寄生蠕虫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青海湖裸鲤体腔为三种寄生蠕虫寄生,即裂头绦虫裂头蚴,舌状绦虫裂头蚴和对盲囊缄虫的三期幼虫,这几种蠕虫不同大小的青海湖裸鲤中数量差异很大,将其看作一个组分群落,并根据其发生数量进行模糊聚类和极点排序,结果将其分为二个亚组分群落,即体长小于150mm的青海湖裸鲤体腔蠕虫亚组分群落和体长大于150mm的个体的体腔蠕虫亚组分群落。这与宿主的行为和食性改变有密切关系,舌状绦虫与另两种蠕虫间有显著负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9.
廖翔华 《动物学报》2007,53(3):470-480
研究了寄生于鲤鱼及草(鲩)鱼的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hathi)的多样性.作者在1986-2000年收集材料,遍及中国19个省及自治区.在江苏等5省只收集到其它寄生虫的材料,故结果未列入附录1和2.研究结果表明,鲤鱼及草鱼的寄生鱊头槽绦虫的地理分布截然不同.寄生于鲤鱼的鱊头槽绦虫分布于黄河水系的西北地区及黑龙江水系的东北各省及长江上游的四川、云南和贵州,南方各省的鲤鱼不感染这种绦虫.寄生于草鱼的鱊头槽绦虫分布于沿珠江水系的广东、广西及闽江水系的福建,感染池塘的幼龄草鱼,天然水体中未发现感染阳性的草鱼.交义感染试验表明,寄生在这两种鲤科鱼类的头槽绦虫有极强的宿主特异性,草鱼感染的头槽绦虫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排出发育完全的胚胎卵,而鲤鱼感染的头槽绦虫排出的虫卵多为早期分裂卵,甚至在盛夏,水温在28℃-30℃的情况下也无例外.虫卵发育程度不同,卵的孵化期也有差异.在同等温度28℃-29℃时,草鱼头槽绦虫虫卵的孵化期为1.69±0.17 d;鲤鱼的头槽绦虫虫卵的孵化期为3.98±0.3 d.此外,种群结构也有明显区别,草鱼的头槽绦虫在繁殖季节,体长<1 cm的幼虫占种群的主体,年终时绦虫全部从宿主体内消失,生活周期从初染至消敛约1年;鲤鱼的头槽绦虫主体全年皆为孕节成虫,在Ⅱ龄商品鱼中继续繁殖.本研究表明,鲤鱼及草鱼的寄生鱊头槽绦虫显示的多样性是因长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从而演化为两个不同的亚种[动物学报 53(3):470-480,2007].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报道了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在我国感染的鱼类宿主种类及其地理分布。鱊头槽绦虫是一种世界性广布鱼类寄生绦虫;它起源于亚洲地区并伴随着宿主鱼类向外引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在我国鱊头槽绦虫广泛分布于从北至南的自然水域或养殖水体中(辽河、海河、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等流域);感染宿主鱼类达31种,其中鲤科(Cyprinidae)26种、鳢科(Channidae)1种、塘鳢科(Eleotridae)1种、慈鲷科(Cichlidae)1种、胎鳉科(Poeciliidae)2种。在调查的各水系野生鱼类中,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和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各大流域池塘养殖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几乎都有头槽绦虫的寄生。作者根据头槽绦虫的流行特征认为马口鱼和赤眼鳟可能为该绦虫在自然水体中的主要宿主。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15.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沙门菌细菌壁缺陷突变株(CWDMs)的生物氧化及遗传特点和探讨细菌壁缺陷变异的性质与机制。方法:采用PAGE电泳法和分光光度法检测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及其CWDMs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活性与类型。结果: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经PAGE电泳可见一条MDH同工酶带,CWDMs电泳后可见两条MDH同Ⅰ酶带,在CWDMs的MDH中有一条泳动速率与细菌型及粗糙型的相同,另一条则较快。分光光度法检测证实。细菌型与粗糙型的MDH活性相似,CWDMs的MDH活性则明显较低。结论:CWDMs保留了与亲代细菌型一致的MDH和形成了一种新的MDH,并且其MDH的活性已显著降低,此特性可能与CWDMs生物氧化特性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