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将对昆虫有胃毒作用的鱼藤Derris hancei Hemsl根粉碎后与植物淀粉、糖、脂肪和香料配制成的1~1.5mm的颗粒诱饵对伊大头蚁Pheidole yeensis Forel进行毒杀试验,结果表明含10%的毒饵、72h毒杀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2.
杀鼠灵(Warfarin)是香豆素类抗凝血灭鼠剂,我们于1984年3—5月对2.5/万的杀鼠灵毒饵的灭鼠效果作了初步试验观察,结果如下。 (一)小现场灭鼠效果 为开展大面积灭鼠工作积累经验,在本所实验动物房(约200平方米)作灭鼠效果观察,投药前用食饵消耗法测定鼠密度,然后投放毒饵65堆,每堆20克,每天补充消耗的毒饵,连续投放8天,过10天后再用食饵消耗法测定鼠密度,结果灭鼠率达87.5%,投放毒饵第3天拣到死鼠1只,第4天9只,第5天6只,第6天5  相似文献   

3.
当代所使用的消灭家栖鼠类的各种方法,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用氯化苦、二氧化硫和氢氰酸毒气灭鼠,主要适用在船舶上和能够密闭的对象里。在住宅和办公室里用毒气灭鼠极复杂,必须使人迁出方能进行。器械灭鼠,常常只能捕获一部分鼠,另外部分的鼠由于很快便熟悉了捕夙器,所以不易被捕。诱饵灭鼠法也远非经常可获得良好的毒鼠效果。食了不足致死量的鼠,以后对同类的毒饵便再不取食。在有丰富食物的对象里(屠宰场、肉类联合企业、冷藏库等处),诱饵对鼠的诱惑力就要显然降低,因而不易获效,同时在这样一些地方使用毒饵,对产品亦有染毒的危险。此外,毒饵造价既贵,有效期又不能继续太久。  相似文献   

4.
达乌尔黄鼠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 mongolicus Milne-Edwards)是重要的牧业害鼠,研究其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有助于评价对牧业生产危害程度,了解它和种群数量变动关系,为选择毒饵和有利的毒杀季节,控制害鼠数量提供依据。 对达乌尔黄鼠食性研究,仅零散在一些报道中(寿振黄等,1962年;夏重志等,1965  相似文献   

5.
谈“张网”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在“除害保粮”工作中,对于益鸟的保护和对季节性为害鸟类的防治,一直为半山区、新稻区,果园以及有关副业(如柞蚕放养等)生产单位所重视。目前,有些地方采用农药浸拌毒饵或在作物上喷洒化学驱避药物的方法,不分益害一律毒杀。这  相似文献   

6.
三种抗凝血灭鼠剂对褐家鼠的实验室毒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摄食试验方法,选用溴敌隆,杀鼠迷和敌鼠钠盐三种抗凝血灭鼠剂对褐家鼠进行实验室毒效比较。结果无选择摄食试验,溴敌隆,杀鼠迷和敌鼠钠盐三组的毒杀率均为100%。有选择摄食试验,溴敌隆组珠毒杀率为92.86%,摄食系数是0.70,毒饵接受性好,毒杀率高;杀鼠迷和敌鼠钠盐组毒杀率分别是61.54%38.46%,其摄食系数分别是0.45,0.22。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农田灭鼠技术的推广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广东省农田鼠害发生范围广,面积大,为害严重,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通过开展对农田害鼠的调查研究和鼠情监测,掌握农田害鼠的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害鼠的活动、为害和取食特性等,为灭鼠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组织农田灭鼠技术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广泛开展统一灭鼠活动,大力推广抗凝血类杀鼠剂毒杀为主的综合治理农田鼠害技术,并改进了毒杀时机、毒饵配制和投毒方法等技术,提高了灭鼠的科学性和毒杀效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白蚁毒饵诱杀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毒饵技术(baiting technology)是一项古老而又有新意的白蚁防治技术,在白蚁的防治中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毒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中就国内外白蚁毒饵诱杀药剂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熏蒸灭鼠法由于不用粮食,收效快且有强制性,不会引起人畜误食中毒,以及夏季仍可使用等优点,虽然支出较高,效率较低,使用仍然甚广,常与毒饵法交替应用以互补不足。 因此,我们在研究毒饵法的同时,对目前常用的烟剂和较有发展前途的磷化钙进行了效果试验,并试用了磷化铝。试验烟剂的目的,在于比较几种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天山黄鼠(Citellus relictus)分布于新疆伊犁谷地的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在数量较高的年份,对春秋牧场及其毗邻的河谷农田常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是当地的主要害鼠之一。天山黄鼠的生态习性拉尔(Pалль,1945)和彼特罗夫(пerpoв, 1959)曾报道过。而有关防治方面的资料尚未见报道。国内对黄鼠属的一些种类,如达乌里黄鼠(Citellus dnuricus)虽对其适用诱饵和毒杀方法已有大量工作(内蒙伊盟草原工作站,1977;费荣中等,1975)。但因种类和地区各异,用于天山黄鼠有一定限制。1975年和1976年春夏两季,当地曾以10%磷化  相似文献   

11.
四种常用抗凝血灭鼠剂对两种家栖鼠实验室药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几种抗凝血灭鼠剂对家栖鼠的毒效。以常规浓度(溴敌隆0.005%,杀鼠迷、杀鼠灵和敌鼠钠0.025%)的毒饵,对靶标鼠进行单笼饲养无选择和有选择以及围栏群养有选择摄食试验,用毒杀率和摄食系数评价毒效和适口性。结果表明:⑴实验鼠单笼饲养试验:溴敌隆和杀鼠迷对大白鼠适口性好,毒杀率高,敌鼠钠适口性差;对小白鼠的毒效和适口性,溴敌隆最好,敌鼠钠最差;⑵三省四地区的褐家鼠单笼饲养无选择试验,溴敌隆、杀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串联质谱的蛋白质组研究会产生海量的质谱数据,这些数据通常使用数据库搜索引擎进行鉴定分析,并根据肽段谱图匹配(PSM)反推真实的样品蛋白质.对于高通量蛋白质组数据的处理,其鉴定结果的可信是后续分析应用的前提,因此对鉴定结果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而基于目标-诱饵库(target-decoy)搜索策略的质量控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目标-诱饵库搜索策略搜库和质量控制的实施流程,然后综述了基于目标-诱饵库搜索策略的质量控制工具,并提出了目标-诱饵库搜索策略的不足及改善方法,最后对目标-诱饵库搜索策略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金勇  安明态  崔兴勇  叶超  安青青 《广西植物》2019,39(12):1710-1723
该研究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指示物种,结合贵州各县(市、区)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统计信息,基于GIS技术,分析了贵州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特征;应用Dobson算法筛选识别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优先区,并利用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信息评价分析所筛选的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现状。结果表明:(1)在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分布上,总体来说全省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环省界区域往内陆延伸的物种丰富度明显呈现减少趋势。(2)在75%和10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保护水平上,筛选识别出了荔波县等4个和17个县域为保护优先区,其中分别有1个和9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区内涵盖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低于5%,且涉及的自然保护区中68.26%的面积是市/县级。(3)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较丰富的区域和全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与所筛选识别的保护优先区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4)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应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丰富的区域结合本研究筛选的保护优先区为重点,进行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串联质谱的蛋白质组研究会产生海量的质谱数据,这些数据通常使用数据库搜索引擎进行鉴定分析,并根据肽段谱图匹配(PSM)反推真实的样品蛋白质.对于高通量蛋白质组数据的处理,其鉴定结果的可信是后续分析应用的前提,因此对鉴定结果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而基于目标-诱饵库(target-decoy)搜索策略的质量控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目标-诱饵库搜索策略搜库和质量控制的实施流程,然后综述了基于目标-诱饵库搜索策略的质量控制工具,并提出了目标-诱饵库搜索策略的不足及改善方法,最后对目标-诱饵库搜索策略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臭(鼠句)(鼠青)是一种偏向肉食的杂食性动物。臭(鼠句)(鼠青)具有呕吐反射,凡是对其胃壁产生强烈刺激的药物均会引起它的呕吐反应。因此,以磷化锌作为毒杀药物会产生呕吐反应,不能毒杀臭(鼠句)(鼠青);而以敌鼠钠盐作为毒杀药物则不会产生呕吐反应,可以毒杀臭(鼠句)(鼠青)。  相似文献   

16.
詹绍琛  吴进 《动物学杂志》1990,25(6):26-27,39
通过对国产的澳敌隆母液和母粉配制的毒饵进行现场灭效试验,结果表明适口性好,灭鼠率高(88.89—82.31%)。采用间隔式投饵法,证明是可行的。母液配制毒饵,配制方便,容易渗入饵内,鼠类喜食。毒饵摄食率,灭鼠率和捡到死鼠数都较高于同样浓度母粉配制的毒饵。是应该发展的一种剂型。  相似文献   

17.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野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以及潜在分布区,对于制定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 032种(隶属于129科315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利用前5%丰富度算法识别其热点地区,并与自然保护区叠加评估其保护成效、确定保护空缺,进而运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尤其是四川中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与海南。(2)热点网格的保护成效分析表明,171个(85.50%)热点网格得到了有效保护(含80.50%的物种),29个(14.50%)热点网格未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含51.20%物种)。(3)通过比较当前与未来气候变化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发现未来潜在分布区将向西藏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南部以及福建南部等地扩张,而向环四川盆地、云南南部和贵州南部等地缩减。因此,需要加强这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影响。基于该研究所确定的热点网格、保护成效以及潜在分布区的分析结果,可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纳入一级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有效地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明确其濒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28种极小种群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群特征及其濒危的内在原因和受威胁因素等, 总结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濒危机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特征表现为遗传多样性低(13种)、衰退型种群结构(11种)、聚集型分布(11种)且分布区域狭窄(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的内在原因主要是繁殖力低(21种)和竞争能力弱(16种)。受威胁因素主要包括过度采挖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种群数量减少(15种)和生境破坏(25种)以及气候变化等。因此, 除了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免遭人类活动破坏, 保护策略应加强关注种群规模的维持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广西白色地区位于广西西部,与云贵高原南麓相邻,属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野生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仅橡子树这项资源全地区就有六百八十万亩,年产橡子仁二十万担以上。从一九七三年开始利用橡子仁酿酒至今未中断过。一九七三年至一九八三年利用橡子仁酿酒作了数字统计表(一),从表(一)可以看出:野生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有起伏,在思想上有一个认识过程;工厂在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积极找野生植物资源代替,在粮食丰收,工业用粮充裕时,不想用野生淀粉酿酒,因为野生淀粉酿酒工艺复杂,技术上难度大,生产  相似文献   

20.
利用离体生物测定法比较了1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的毒力,并探讨了紫外光照射对这些化合物杀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苯二酚、DL-薄荷醇、丁子香酚和苦豆碱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杀活性最强,邻苯二酚等6种化合物的毒杀活性次之,野靛碱、毒扁豆碱和间苯二酚的毒力较低。紫外光照射可明显降低苦豆碱和柠檬酸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杀活性,而其他11种化合物的毒杀活性则基本不受紫外光照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