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发育时期中华绒螯蟹血淋巴渗透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全保  何林岗 《动物学报》1990,36(2):165-171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渗透压随不同的生长阶段而异;不论是在淡水中,还是在不同盐浓度的海水中,都具有保持血淋巴高渗调节控制的能力。青春期前,6—9月份,血淋巴渗透压自390mOsm/Kg H_2O升至560mOsm/Kg H_2O;青春期后,9—12月份,自555mOsm/Kg H_2O升至656mOsm/Kg H_2O,但12月到翌年3月份却明显下降。雌蟹从淡水移入海水后的血淋巴渗透压调升速度,青春期后是青春期前的三倍左右。  相似文献   

2.
按回捕日期取样测定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标志放流前后血清与肝胰腺的生理指标, 初步研究了放流亲蟹对长江口环境的生理适应过程。结果表明, 在放流后6d, 亲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蓝蛋白含量均降低, SOD、CAT和TG在放流后9d达到较低水平, 其中SOD活性和TG含量较放流前显著降低(P<0.05); 肝胰腺酸性磷酸酶(ACP)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质(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和肌酐(CREA)水平在放流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在放流后79d, 肝胰腺SOD、CAT、ACP与血清ALP、ALT、AST活性均恢复至放流前水平(P>0.05), 而血清TP、血蓝蛋白、ALB、TC、TG、CREA含量较放流前均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指标表明, 中华绒螯蟹亲蟹在放流后6d内出现免疫力下降、代谢增强等反应, 放流22d后亲蟹各项机能逐步恢复, 并在70d后接近或达到放流前水平。建议今后放流前对亲蟹进行环境适应性驯化, 以便提高亲蟹增殖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3.
开展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生物学研究,对指导养殖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6月20日购于上海市崇明县的仔蟹放养于湖北省保安湖渔场的一个试验塘(2330m2),每天投喂小杂鱼和螺蚌肉.在试验期间,河蟹成活率为18.6%.协方差分析表明,性别对各月体重与壳长、体重与壳宽及壳宽与壳长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两性数据混合后的不同月份间回归方程的截距却有显著差异(p<0.01).在每次取样时,雄蟹与雌蟹的壳长、壳宽及体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雄蟹与雌蟹可能具有相同的生长率.在各次取样时统计的性比(雄∶雌)均无异于理论值1∶1(X2检验,p>0.10).在九月中旬发现大部分雌蟹开始青春期蜕壳,在11月下旬雌蟹性成熟比例为88%,性成熟雌蟹壳长变幅为26.2-49.8mm,均值为34.1mm.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长期不同水体盐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成体雄蟹渗透压调节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在不同水体盐度条件下(0、6、12和18)对河蟹雄体进行为期60d的养殖实验, 并分别检测其渗透调节及生理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显示: (1)血清渗透压、Na+、Mg2+和Cl-含量随水体盐度上升而显著上升(P0.05), K+和Ca2+含量有上升趋势, 但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 无论何组雄蟹, 其血清渗透压均显著高于对应的水体渗透压; (2)0组雄蟹后鳃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3)就血清生理代谢指标而言, 12组雄蟹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而尿酸(UA)、葡萄糖(Glu)、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相对较低; 所有组尿素(Urea)、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4)就肝胰腺生理代谢指标而言, 6组肝胰腺MDA含量和-谷氨酰转肽酶(-GT)活力最低, 12组酸性磷酸酶(ACP)和-G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因此, 适当提高水体盐度可提高河蟹成体雄蟹的血清渗透压及其主要离子含量, 同时降低其后鳃中Na+/K+-ATP酶活性。肝胰腺和血清代谢指标暗示12盐度组雄体的代谢水平相对较低, 具有较强的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生殖洄游期间, 通过研究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随壳宽的变化规律, 比较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的差异, 从而评估人工增殖放流亲蟹的繁殖力。结果显示, 随着壳宽的增大, 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都显著增加(P<0.05)。在相同壳宽范围内, 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 放流群体繁殖力(F)与壳宽(CW)呈幂函数关系: F=3.979CW6.208(R2=0.822);自然群体F与CW呈幂函数关系: F=1.696CW6.636(R2=0.673)。协方差分析显示, 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F与CW的两条曲线在显著性为0.05时拟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 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与壳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推断放流亲蟹能够适应长江口天然水域环境, 并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低盐度海水(盐度为15)和淡水(盐度为0)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性腺发育及交配行为的影响,并比较了河蟹交配和产卵前后的性腺指数及肝胰腺指数的变化。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低盐度海水雌蟹组、淡水雌蟹组、低盐度海水雄蟹组和淡水雄蟹组。结果表明,(1)各组河蟹的成活率均在80%左右,无显著差异(P>0.05);(2)实验第15天、30天和45天时,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卵巢指数显著高于淡水雌蟹组(P<0.05),低盐度海水雄蟹组的性腺指数也略高于淡水雄蟹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实验第30天时,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肝胰腺指数显著低于淡水雌蟹组(P<0.05),其余采样时间两组雌体间或两组雄体间的肝胰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期间,两组雌体的肝胰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4)实验第45天,低盐度海水雌蟹组和雄蟹组实验个体全部能够交配,有66.7%的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个体交配后2 d内产卵,淡水雄蟹组有部分个体在低盐度海水中有发情行为;(5)低盐度海水组,雌蟹产卵后和雄蟹交配后的性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但肝胰腺指数下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饥饿代谢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 10~ 12月 ,对体重为 5 4 .5 9(± 2 .37) g的亲蟹在 2 0 (± 0 .5 )℃温度条件下进行饥饿实验 ,研究了饥饿对中华绒螯蟹亲蟹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经过 30d的饥饿处理 ,亲蟹的耗氧率降低为摄食状态的 5 0 .0 % ;CO2 排出率减小为摄食状态的 6 3.4 % ;NH3 N排泄率减小为 5 9.1% .耗氧率和CO2 排出率、NH3 N排泄率的变化差别较大 ,耗氧率的减小可分为 4个阶段 ,而CO2 排出率和NH3 N排泄率的减小仅可分 3个阶段 .与此同时 ,亲蟹的标准代谢水平同样受到饥饿的影响 ,饥饿 30d后 ,由 4 .4 5J·g-1·h-1减小为 2 .36J·g-1·h-1;在饥饿亲蟹的代谢中 ,脂肪消耗最多 ,其次是碳水化合物 .  相似文献   

8.
温度和体重对中华绒螯蟹幼蟹饥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于1998年9月—12月对均重为3.64、1.69和0.52g三种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幼蟹在15、20、25和30℃四种温度条件下的饥饿代谢进行了测定,以探讨体重和温度变化对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耗氧率(Ro)和氨氮排泄率(Rs)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体重增大而减小,其关系式可分别表示为:Ro=0.1309We^0.0490T和Ro=0.4254W^-0.1999;Rs=3.3649e^0.0484T和RN=0.4400W^-2.900不同体重幼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饥饿代谢率差异显,饥饿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大而减少,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体重对能源物质的供能比有较大影响,三种规格的幼蟹,其代谢底物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分别为6.4:41.8:518、6.7:27.8:65.5和7.3:43.8:48.9。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类型的喜好性,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 研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个体和群体对泥、泥沙(泥﹕沙=1﹕1)、中沙(0.35—0.50 mm)和细沙(0.25—0.35 mm)等4种底质的喜好性。亲蟹个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时间百分比和群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结果均表明亲蟹对泥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底质(P<0.05); 扣蟹个体和群体实验结果均表明扣蟹对泥和中沙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底质(P<0.05); 仔蟹群体实验结果表明仔蟹最喜好泥底质, 其次是泥沙, 两者显著多于中沙和细沙(P<0.05)。昼夜研究结果表明, 亲蟹个体和群体、扣蟹群体及仔蟹群体在白天和夜晚对底质的选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但扣蟹个体在夜晚对底质的选择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栖息方式的研究表明, 亲蟹无显著的埋栖行为, 扣蟹喜好埋栖在泥和中沙里面, 仔蟹喜好埋栖在泥里面, 其次是泥沙。研究揭示, 中华绒螯蟹对不同底质的喜好性具有显著差异, 且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的喜好及栖息方式也不尽相同, 为其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实验以淡水(0.3‰)处理组为对照,研究了急性高渗胁迫(盐度16‰和30‰)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雄蟹血淋巴和肝胰腺中可溶性蛋白质、血蓝蛋白、血糖及肝糖原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进入16‰及30‰盐度后,蟹的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从6—48h显著降低(P<0.05),至72h时显著增加(P<0.05),而机体肝胰腺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从12h开始至96h显著降低(P<0.05);血蓝蛋白含量在前24h显著降低(P<0.05),48h开始显著升高(P<0.05);肝糖原含量在6—96h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降低(P<0.05);16‰盐度组蟹的血糖含量在24—48h时显著下降(P<0.05),到72h开始逐渐恢复(P>0.05),而30‰盐度组其血糖含量早在6—12h时就有显著的下降(P<0.05),到24h则开始逐渐升高。研究表明,在急性盐度胁迫下,糖类和蛋白质对中华绒螯蟹渗透压调节起重要的作用,其优先利用糖类的分解获得所需的能量,其中盐度越高,机体内葡萄糖的消耗越快,血糖水平的恢复也相应较快。对蛋白质的利用稍次之,机体可利用蛋白质的分解获得其渗透压调节的效应物游离氨基酸以维持渗透压平衡。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examine the circadian rhythms of melatonin in Eriocheir sinensis and Palaemonetes sinensis, two economically important crustaceans. We collected haemolymph and optic lobes from both species every 4 h over a whole day cycle. Melatonin content was measured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E. sinensis haemolymph exhibited significant (p < 0.05) peaks in melatonin at 16:00 (0.180 ± 0.020 μg·mL?1) and 24:00 (0.244 ± 0.055 μg·mL?1), while eyestalks had significant peaks at 16:00 (72.377 ± 18.100 μg·eyestalk?1) and 24:00 (98.756 ± 30.271 μg·eyestalk?1). In P. sinensis, melatonin peaked significantly only at 16:00 in optic lobes (12.493 ± 1.475 μg·eyestalk?1) (p < 0.05); no significant peaks were present in haemolymph. Thus, both E. sinensis and P. sinensis exhibit species-specific melatonin rhythms. Time of day should therefore be considered when examining the physiological status of both crustaceans, given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fluctuating daily melatonin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用31个可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辽河、瓯江和长江种群进行了RAPD分析。121个扩增片段中有27个多态片段。遗传距离指数(D)表明中华绒螯蟹种内遗传变异较低(D=0.004~0.063)。3个种群中,辽河种群(D=0.018)和瓯江种群(D=0.025)遗传变异较高,而长江种群遗传变异较低(D=0.013);辽河种群和瓯江种群间遗传距离(D=0.023)小于它们与长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值分别为0.028和0.032)。提示人类经济活动可能已使这2个种群发生了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在不同pH下氨氮排泄和血淋巴含氮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不同环境pH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氮排泄的影响,将性成熟的中华绒螯蟹置于pH 4.5、6.0、7.5、9.0和10.5的环境中,24h后测定血淋巴中不同含氮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环境pH从4.5到9.0,中华绒螯蟹的氨氮排泄无显著变化,当pH升高到10.5时,氨氮排泄受到显著抑制;同时环境pH的升高还导致血淋巴pH上升,在pH 10.5时,血淋巴氨氮、尿素氮和尿酸的含量也显著上升分别达到(5.90±0.61) μg/mL、(2.47±0.14)μg/mL和(0.096±0.002)μmol/mL.实验结果还显示,高pH环境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水平,降低血淋巴总蛋白和血蓝蛋白的含量,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它们的变化可能同机体的氨中毒解毒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本实验室克隆的16个和国际上发表的8个微卫星标记,对4个中华绒螯蟹群体(江苏、安徽、辽宁、天津)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所检测到的扩增片段长度为80—445bp,在群体间扩增出2—10个等位基因,共计15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6.458个。4个中华绒螯蟹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4.3491—4.7234,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5690—0.672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238—0.7546,并通过基因型的P值,确定了7个座位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同时对4个群体的遗传距离进行了估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江苏、天津聚为一支,属于长江河蟹类型,辽河种群单独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肉碱乙酰转移酶(CAT)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碱乙酰转移酶(CAT)是一种作用于短链脂肪酸的酶。本研究克隆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CAT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ORF),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其在雌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以及不同卵巢发育时期肝胰腺和卵巢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CAT的ORF长为1 929 bp,编码642个氨基酸,无跨膜域和信号肽,预测的蛋白含有一个Acyltransferases ChoActase保守结构域(40 ~ 56 aa),和一个Carn-acyltransf superfamily典型结构域(43 ~ 626 aa)。CAT在雌雄蟹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雄蟹中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的表达量较高,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雌蟹中肝胰腺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卵巢和肌肉。肝胰腺以及卵巢的CAT表达量在不同卵巢发育时期之间差异显著(P < 0.05),表明CAT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姚燕  周开亚  宋大祥 《动物学报》2006,52(1):209-214
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hormone,MIH)属于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家族神经肽,对甲壳类的蜕皮起抑制作用。本研究用DNA重组技术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japonicasinensis)的蜕皮抑制激素1(ErsMIH1)成熟肽的cDNA序列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中,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高效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融合蛋白pET-MIH1的Mr约为12kD,与理论值相符。融合蛋白的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5%,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及纯化处理,并以8mol/L尿素溶解的包涵体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和Westernblot的结果表明制备的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不同Vc的人工配合饲料 ,研究了Vc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实验分为 5组 ,其添加量分别为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1组 )、2 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2组 )、4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3组 )、6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4组 )和 8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5组 ) ,实验为期 5 0d。结果如下 :1 )肝胰腺、精巢和副性腺中Vc的积累量以实验 3组最高 ,分别为 2 2 61 μg mgprot、1 0 2 1 7μg mgprot、7 661 μg mgprot;2 )肝体指数和性腺指数以实验 3组最高 ,分别为 0 0 5 2 3和 0 0 2 68;3 )增重率同样以实验 3组最高 ,实验 1组最低 ,分别为 3 1 3 3 %和 2 1 2 %;4)睾酮含量以实验 2组最高 ,为 1 2 5 7ng ml,但实验 3组的睾酮含量与实验 2组接近 ;5 )SOD酶活性与其Vc含量呈负相关 ,且精巢和副性腺的酶活性高于肝胰腺。结果表明 :适量添加Vc可促进雄蟹肝胰腺、精巢和副性腺对Vc的积累 ,同时可促进精巢的发育及睾酮的分泌 ,而过量添加可能会对精巢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河蟹体内的抗氧化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协调和平衡 ,生殖期性腺对其自身的抗氧化保护需求要高于其它组织  相似文献   

18.
19.
2005年3—5月,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对第一次产卵后的中华绒螯蟹进行连续采样,系统研究了其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的卵巢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卵巢外部特征的变化,并测定了卵巢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水分、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指数(GSI)显著增加(p<0.05),肝胰腺指数(HSI)先增加后减少,GSI与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HSI和GSI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2.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中的水分含量显著下降,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肝胰腺中的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著下降(p<0.01),蛋白质含量基本不变。3.第二次发育过程中,卵巢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与GSI呈正相关(p<0.01),卵巢中的水分含量与GSI呈显著负相关(p<0.01);肝胰腺中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随着HSI的下降而显著下降,肝胰腺中的水分含量与HSI呈显著负相关(p<0.01);肝胰腺中的脂肪含量与GSI及卵巢中脂肪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这说明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肝胰腺中的部分脂肪转运到二次卵巢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