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琳  许梅花 《病毒学报》2021,37(6):1534-1538
寨卡病毒病是近年来在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地流行的一种隐性传染病.该病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感染导致,虽然患者或携带者的病情并不明显,或在短期内很难察觉.但由于近些年来的突然流行,患者数目的 急剧增加,而且各国间贸易往来愈加繁荣,亦加快了该疾病流行的步伐.疾病的防治离不开确切的诊断,如何快速、准确检测出寨卡病毒不容小觑,是急需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詹瑛  邓瑶  谭文杰 《病毒学报》2017,33(6):932-937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感染可造成胎儿小头症及成人格林巴利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定为世界公众健康紧急事件。因此急需要发展新型Zika疫苗。本文简要介绍寨卡病毒生物学性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并重点对寨卡病毒3种新型疫苗(DNA、病毒载体、mRNA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与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3.
陈江涛  张建琼 《病毒学报》2017,33(5):791-797
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畸形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紧密相关,甚至可能损伤男性生殖系统,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研究其结构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寨卡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1是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复制、发病机制及免疫逃逸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总结了寨卡病毒NS1的空间精细结构,并将其与其它黄病毒NS1进行比较。本文也分析了寨卡病毒基于NS1的致病机理,总结了NS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作为一种新出现的蚊媒病原体,与成人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新生儿小头畸形以及神经系统缺陷等疾病有关。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寨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近年来关于ZIKV病原学、流行病学、感染与致病、抗病毒免疫应答、疫苗与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多,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践。本文就ZIKV蛋白组成及相应功能、感染周期、ZIKV受体及ZIKV-宿主相互作用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ZIKV致病与机体抗病相关机制,为设计有效的预防或治疗疫苗或药物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6.
王培刚  高娜  范东瀛  安静 《病毒学报》2021,37(1):243-251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由蚊虫叮咬传播。ZIKV发现于1947年。2007年以来,由于基因突变,ZIKV获得了更强的神经嗜性和在蚊虫体内播散的能力,因而在全球加快流行,并与成人吉兰-巴雷综合征和胎儿小头畸形的发生密切相关。最近的临床观察和动物研究进一步表明,ZIKV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所造成的疾病不仅仅是小头畸形,它还能够损伤雄性生殖系统,干扰下丘脑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引起多种激素分泌缺陷,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和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因此,对于先天感染ZIKV的新生儿,不仅要在孕期监测小头畸形的发生,出生后也需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对于出生后感染ZIKV的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无论病情轻重,也需要进行随访,以明确ZIKV感染的远期影响。  相似文献   

7.
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发现距今已有70多年。早期的患者临床症状较轻,通常为自限性疾病。近年来,由于基因突变使ZIKV致病力逐渐增强,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目前,全球尚无针对性的疫苗和药物,ZIKV的暴发、流行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有效防控ZIKV感染,许多国家和地区加快了对ZIKV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就ZIKV的生物学特征、流行特点、致病机制及防控措施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寨卡病毒(ZIKV)感染者血清、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特异性IgA抗体水平,进一步了解ZIKV感染免疫机制,本研究重组表达制备寨卡病毒NS1蛋白,对其浓度、纯度进行鉴定,初步评估了NS1蛋白抗原性,并建立间接酶联免疫(Indirect-ELISA)方法,检测患者临床血清、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寨卡特异性IgA抗体。利用健康人群血清、尿液和唾液标本,评估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并确定以阴性对照的均值加3倍标准差作为判定检测结果的阈值,特异性为100%。对经病毒核酸检测所确诊病例的33份血清样本、4份尿液样本和3份唾液样本进行检测。选择3份具有较高IgA抗体水平的血清,通过2倍系列稀释的方法评价了血清样本中特异性IgA抗体的滴度,可有效检出经3 200倍以上稀释的血清样本中的IgA抗体。重复性检测实验显示板间变异系数为(3.0±0.8)%,板内变异系数为(2.7±1.0)%。寨卡患者血清、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特异性IgA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75.8%(25/33)、100%(4/4)和33.3%(1/3),提示IgA抗体在3种体液标本中均具有显著的存在,具有充当体外诊断指标的意义。同时尿液、唾液标本中特异性IgA抗体的存在,提示潜在的粘膜免疫效应,有助于增强对病毒体内播散和体外传播的理解,也初步提示了寨卡病毒NS1蛋白可用于相关免疫学诊断试剂的研发。  相似文献   

9.
寨卡病毒是蚊源性虫媒病毒,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一头哨猴(恒河猴)中首次分离到。上世纪60年代在亚洲和非洲报告有散发性病例。2007年,在密克罗尼西亚雅浦岛发生以发热与皮疹为特征的第一次大流行;2013年10月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了南太平洋最大的寨卡病毒爆发流行;在2015年引入巴西的寨卡病毒引起爆发。迄今,巴西已有150万人感染,并扩展到世界上30多个国家,大多数在南美洲。由于在巴西不正常地密集出现新生儿小头畸形,而母亲在孕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寨卡病毒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寨卡病毒感染是酷似登革热的、自限性的发热、皮疹、关节痛综合征,我国称寨卡病毒病。大多数病例是轻症,主要症状是皮疹、发热、关节痛、肌痛、头痛和结膜炎。寨卡病毒自然传播中的媒介为伊蚊,但也存在非生物媒介传播的危险。曾从血清中分离到寨卡病毒,并证实性交传播。最近有更多的由性传播的病例报告。寨卡病毒由病毒携带的男性经性行为传染给女方。如果最近刚从寨卡病毒流行区来的男性,在性生活中应使用安全套;如果女方已经怀孕,最好是放弃性接触,以保护胎儿。  相似文献   

10.
自2015年巴西确诊首个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以来,该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引发了大规模疫情。寨卡病毒感染不仅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还会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后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导致患者瘫痪乃至死亡。但是目前并没有特异性的疫苗或药物可以用于阻断寨卡病毒的感染。近几年来,寨卡病毒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多个关键蛋白的结构逐步得到解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致病机制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特异性药物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主要对寨卡病毒多个非结构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研究进展及其抑制剂研发的主要方向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药物靶点的分析筛选及抗病毒药物的开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种虫媒病毒,可经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血液、泪液传播,以及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寨卡病毒一旦感染孕妇,就会有导致胎儿感染的可能.成人多出现一些较轻的临床症状,但胎儿更容易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继而诱发小头畸形,重症脑部发育缺陷以及一些神经系统性...  相似文献   

12.
王然  陈辉  安静 《微生物学报》2017,57(2):188-196
寨卡病毒系由伊蚊传播的黄病毒,超过20亿人在其流行区域生活。近几年,在中南美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寨卡疫情已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构成严重威胁。已有研究证实寨卡病毒感染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之一;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造成新生儿小头症。早日研制出安全有效的寨卡疫苗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率先报道的寨卡疫苗为一款DNA疫苗,其在设计、制备和生产方面均较其他类型疫苗更加简易,且可避免可复制型疫苗因毒力回复而造成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威胁,在寨卡疫苗的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其他传统类型疫苗和基于抗体的新型疫苗等均有研究机构开展研究,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文将扼要综述寨卡疫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3.
2015年以来,南美暴发大规模寨卡疫情,因其与新生儿小头症等严重神经发育疾病密切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其他虫媒黄病毒类似,寨卡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编码的3种结构蛋白构成病毒颗粒,7种非结构蛋白参与病毒复制生活周期的调控。在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寨卡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促进研究者对病毒复制与致病机制的认识,也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潜在靶标。本文将对寨卡病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4.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是引起成人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以及胎儿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疾病的重要病原体。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筛选系统是防治ZIKV感染的有效工具。本研究构建了以海肾荧光素酶为检测靶标的寨卡病毒复制子Rluc-ZIKV-Rep,并通过突变NS5蛋白,构建了非复制型寨卡病毒复制子Rluc-ZIKV-Rep NS5△GDD。为了检测复制子的功能,将两种复制子转化至Vero细胞,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延长, Rluc-ZIKV-Rep荧光素酶活性逐渐增加,寨卡病毒m RNA拷贝数逐渐增多,证明以海肾荧光素酶为检测靶标的寨卡病毒复制子构建成功。为了检测该系统是否能够用于抗病毒药物筛选,用马尼地平和西尼地平两种抗寨卡病毒的药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Rluc-ZIKV-Rep的复制能力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呈现一种剂量依赖的方式,说明该系统可以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可以用于抗病毒药物筛选的寨卡病毒复制子,为筛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16.
寨卡病毒与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等都属于蚊媒传播的黄病毒属病毒。寨卡病毒分离于1947年,但由于分布区域有限,所致寨卡热症状较轻,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最近一些年,特别是2015年后,巴西的寨卡疫情暴发及其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的关联,引起了全球越来越多的关注。疫苗是应对寨卡疫情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有30余个机构在进行寨卡病毒疫苗的研发。本文综述了寨卡病毒的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当前不同类型寨卡病毒疫苗研发现状,同时对其他几种黄病毒属病毒批准和临床阶段疫苗情况进行了概述,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是一种主要以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其感染孕妇后,可导致胎儿畸形和新生儿小头症;感染成人后,可引起以神经缺陷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病症。近年来,寨卡病毒已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体,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重大威胁,因此,各国相关研究人员均在积极研制安全有效的ZIKV疫苗,以预防该病毒的感染和蔓延。现就ZIKV的基本特征、目前正在研究的几种ZIKV候选疫苗,如减毒活疫苗及嵌合活疫苗、全灭活病毒疫苗、核酸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等作一概述,旨在为该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邵亮  俞飞 《病毒学报》2021,37(5):1187-1196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Vs)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yxoviridae),单股负链RNA包膜病毒,由于其传播和变异速度快,且致病力和致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理论上,抑制流感病毒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目前FDA已批准的药物主要作用于子代病毒的释放阶段,随着流感病毒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不同作用机制的抑制剂不断被发现,部分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新技术、新思路持续推进着流感病毒抑制剂的研究,本文将对最新的流感病毒抑制剂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新型的流感病毒抑制剂的设计和研发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前尚没有可靠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2014年埃博拉病毒病在西非的爆发和肆虐警醒人类,需要加快对该病的防控研究.近几年,在EBOV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有的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小分子化合物通常是针对病毒致病作用的某种机制而设计,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本文从抑制EBOV和其他病毒在生活周期中的穿入细胞、复制和出芽等方面综述EBOV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唐克  郭颖 《病毒学报》2017,33(5):798-807
尼帕病毒(Nipah virus)属副粘病毒科亨尼帕病毒属,是在南亚各国出现的一种人畜共患病高致死率病毒。自1999年以来至少造成387人死亡,属生物安全4级病原(BSL-4),迄今为止尚无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或药物批准上市。近年来,以尼帕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为靶点的结合抑制剂和融合抑制剂是抗该病毒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此领域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