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我县大部分地区推广了玉米、棉花夹种。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也相应地起了变化。本来以害玉米为主,现在变为既害玉米又害棉花。往往造成棉花蛀秆断头、烂铃。1976年全县调查,二代玉米螟为害棉花,蛀秆率0.8%,三代高达43.3%,三代棉桃蛀铃率平均6.7%,高的达14%,减产一成左右,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控制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我们对玉米螟侵入棉田的  相似文献   

2.
棉田玉米螟的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田玉米螟的为害损失研究刘立春,顾国华,陈建军,杨顾新(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如皋226541)邵晓泉(江苏省如皋市植保站如皋226500)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过去在南方主要为害玉米,为害棉花甚微。随着玉米种植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研究,明确江苏省棉田玉米螟存在4个生态区。其生态特点分别是,Ⅰ.一代为害区:为淮北及沿海北部的夏玉米棉花区,为害受天气条件制约,6月上甸“高温低湿”为害轻,反之则重。二、三代为害玉米。Ⅱ.二、三代为害区;为沿海中南部春玉米棉花区,一代为害玉米,二代为害玉米、棉花,三代集中为害棉花。Ⅲ.一、二、三代为害区:为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受外来虫源影响,距玉米区越近,二、三代为害越重。Ⅳ.为害钕轻区:为远离玉米区的稻棉区。  相似文献   

4.
玉米在我国栽培的面积很广,河北、东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安徽等省皆有大面积的栽培。当前玉米生产中由於玉米螟的为害受到严重威胁,1953年华北地区玉米被害株率达40一50%,一般每亩减产20—30斤。同时玉米螟不仅为害玉米而且对高粱、粟、大蔴、棉花等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玉米螟的除治工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和棉铃虫卵壳结构特征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邦颖 《动物学研究》1981,2(4):355-361
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为害玉米、大麻、泽麻、甜菜、粟等,蛀食茎内,使作物受害甚烈。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属鳞翅日夜蛾科,于幼虫期蛀害棉铃,是使棉花减产的重要害虫。如何消灭玉米螟和棉铃虫于卵期,即消灭于其危害之前,是人们关切的问题。近年我国许多省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已取得显著成绩。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的许多省市日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放蜂后对玉米螟卵块的寄生率可达96%,卵粒寄生率可达85%以上。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卵方面也取得初步成效,据报导在吉林、湖北和山西等省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卵,寄生率达70—100%,放蜂后蕾铃被害率减少1—2倍,百株虫口也  相似文献   

6.
田间不同植物上烟粉虱种群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明  杨念婉  万方浩 《生态学报》2014,34(16):4652-4661
对廊坊地区田间81种植物上烟粉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烟粉虱可为害其中44种植物,且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种群密度有显著差异;而玉米、高粱和小米等37种植物上无烟粉虱为害。烟粉虱在香水薄荷、荆芥、甘草、薄荷、藿香、益母草、猪屎豆、白晶菊、牛膝、待宵草、蓝蓟、紫花苜蓿、极香罗勒上的虫口密度最高,危害级别达到4级(每100 cm2叶片虫口密度大于50头)。在蜀葵、向日葵和烟草上每100 cm2叶片烟粉虱虫口密度较低,但单株虫口密度较高。鉴于向日葵、玉米、高粱在中国北方棉花产区广泛种植,玉米和高粱的植株高大,且烟粉虱为害对向日葵产量影响极小,可考虑选用向日葵作为田间诱集植物,玉米和高粱作为屏障植物辅助控制棉田烟粉虱。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玉米螟是玉米、杂粮、棉花等作物的大害虫。赤眼蜂是抑制玉米螟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调查发现我国寄生于玉米螟卵的赤眼蜂有8种,其中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nae Paag et Chert占总数的98%以上,分布亦广,是优势种。 我省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效果达80%左右,相当于施用滴滴涕颗粒剂;防治第二代玉米螟因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防治效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亚洲玉米螟与欧洲玉米螟混生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殖隔离试验、形态鉴定、网室内性信息素活性反应和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 :张家口苍耳中的玉米螟与新疆伊宁的欧洲玉米螟同种 ,而为害玉米的优势种与广东阳山的亚洲玉米螟同种。张家口为害玉米的种群中 ,有部分雄蛾对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及苍耳中的雌处女蛾具有反应。苍耳和玉米中的种群在玉米、谷子、高梁、苍耳、草和大马蓼等 6种寄主上均可产卵和取食为害 ,并能正常完成生活史。研究结果证实张家口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混生区 ,而且在玉米中很可能有少量欧洲玉米螟与亚洲玉米螟混生。  相似文献   

9.
2019年在广东湛江、江门调查了玉米上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发生为害动态,分析了不同生育期玉米上该虫发生为害差异规律。发现各个地区草地贪夜蛾的虫口数量与玉米受害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呈现不均衡性;该虫对玉米苗期为害最严重,其次为大喇叭口期;建立了2个地区玉米6个生育期受害率与虫口数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可为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为害玉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经邱式邦、吴维均、李国柱等(1964)研究,认为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在穗期或乳熟期为害的幼虫对产量影响不大或甚至没有影响。所以认为当前应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一次,不仅从防治效果(减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证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因此,要正确检定防治效果,必须在抽雄后或开花期进行虫口密度检查,此时幼虫密度能代表心叶末期的为害,可以作为检定防治质量的标准,而在抽穗以后进行检查,则不能正确反映对产量的影响。 但是,在抽雄或开花期调查虫口密度,必须剖开植株才能检查。根据作者的研究,玉米螟幼虫的田间分布是不均匀的(经测定符合核心分布和负二项式分布),要较准确的进行抽样调查,必须剖查大量的玉米植株才能达到目的,这样对生产不但带来较大损失,而且又很费工,不易推行。因此,如何精确而又节约的检定防治效果是否符合要求,这是在大面积防治玉米螟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期夏玉米二代玉米螟幼虫为害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调查表明 ,不同播期夏玉米上二代玉米螟幼虫为害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由此根据玉米螟发生期与玉米生育期的对应情况 ,提出了 3种类型田玉米螟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棉田玉米螟综合控制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包括:改变春玉米的栽培方式降低了棉田玉米螟的虫量基数、开发和筛选新药剂确保了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改进施药方法提高了防治效果、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对玉米螟表现很强的抗性功能、棉花生育状态模型和DPC在棉虫综防中的应用丰富了玉米螟综防技术、玉米螟寄生性天敌的调查有助于加强天敌的保护利用,并能提高玉米螟测报的准确性。与常规棉田比较,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的推广种植,有效抑制了棉田玉米螟,其残虫量和被害率下降了80%以上;棉田捕食性天教总量增加了25.63%—47.50%;有利于与多种作物间套作;省工节本可增加1476.93元.hm^2,增幅达30%左右、同套复种还可以增加产值15%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室内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释放密度和释放方法。结果显示,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净生殖力R0为9.8240,单雌平均产雌率R0'为12.6256,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释放玉米螟赤眼蜂能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释放密度为2.25×105头/hm2。2014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采用传统的人工挂卡和新型的无人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54.55%-68.16%。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二代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二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为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先玉335"为供试玉米品种,通过人工接虫模拟二代玉米螟不同发生量为害玉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随着接卵量增加,虫孔数和蛀孔隧道长度增加,玉米单穗粒重降低。单株虫孔数每增加1个,玉米产量损失率增加4.52%;隧道长度每增加10 cm,产量损失率增加8.34%。接卵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符合方程z=-10.0297+4.034 ln(x)。【结论】根据害虫经济阈值的定义,推算出二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积卵量12.8块,对二代玉米螟的防治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麦田玉米螟产卵与幼虫为害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麦套棉田面积增加,一代玉米螟已成为棉花苗期的一种重要钻蛀性害虫。我所于1987~1988年对玉米螟在麦株上的产卵和幼虫为害习性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发生为害情况 玉米螟一年发生3代,麦套棉田主要以一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玉米螟是我省玉米、谷、高粱作物的主要害虫。在冬、春处理其越冬寄主,消灭越冬幼虫是防治玉米螟的一项重要措施。苏联把处理越冬寄主消灭越冬期的幼虫、低茬收获作为预防玉米螟为害的主要措施;罗马尼亚、匈牙利也大力推行处理玉米螟越冬寄主的方法,并且曾有在一定时期内处理完的规定。山西省长治专区曾因处理越冬寄主使玉米螟为害大为减轻。在河北省对这一措施虽然推广已久,在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7.
防治害虫试验效果的测定主要是根据虫口密度、为害程度或损失情况来衡量:如邱式邦等(1963)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试验是在心叶末期施药后7—10天,每处理剖查玉米60-70株,以“百株虫数”和“减虫%”用作衡量防治效果的标准;郑炳宗等(1965)在心叶末期防治后11—14天剖查玉米植株的蛀孔及虫数,田间试验设计是采用随机排列,并用变量分析的统计方法来分析试验结果。根据作者的研究,潜蛀在玉米茎秆  相似文献   

18.
开封地区玉米螟发生量预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bner)是我区为害最严重的一种害虫。我们从1959年以来,对玉米螟生活史及数量消长进行了研究,以此为根据,设计出预测发生数量的方法。 一、玉米螟数量消长的主导因素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 影响玉米螟发生量的因素很多,有虫口基数、寄主作物面积、天敌数量及气象条件等。但在实践中,不分主次地采用多因素进行预测,不但工作量大,且易造成混乱,预测也难准确。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影响玉米螟发生量的主要矛盾(即主导因素)是什么呢?有  相似文献   

19.
玉米螟同代异步发生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是我区五大作物之一,播种面积约80万亩。每年因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搞清玉米螟发生规律对农业生产有积极意义。 通过几年观测发现,玉米螟在我区平川一年发生两代。每代成虫在黑光灯下都出现两个  相似文献   

20.
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是京郊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3代,近几年为害逐渐加重,蛀孔率一般在15%左右,高的可达90%以上,影响了玉米产量与质量。为了制定其适宜的防治指标,我们对2代玉米螟危害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984、1987年采用田间玉米螟自然钻蛀,后期按蛀孔部位分类进行收获,测定单株产量,结果所得数据不理想,年度间蛀孔部位受天气条件和农田小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蛀孔部位很难控制,而且玉米螟喜好选择比较强壮的植株钻蛀,所以处理与对照间不好作比较。1989年我们采用了人工接虫强迫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