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 (HCC)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MDR 1与p5 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关系 ,旨在从基因水平进一步探讨预测化学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 P法 )研究 30例肝穿活检的肝癌组织中MDR 1、p5 3和PCNA的表达。结果  30例肝细胞癌中MDR 1的阳性表达率为 5 6 6 7% ,MDR 1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无关 (P >0 0 5 )。MDR 1表达与 p5 3、PCNA表达间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通过检测MDR 1基因可以对肝细胞癌病人进行化学治疗敏感性预测 ;肝细胞癌中MDR 1基因表达不依赖于 p5 3和细胞增殖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2.
卵巢粘液性肿瘤P53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SAB法对10例卵巢粘液性囊腺瘤、21例交界性粘液性乳头状囊腺瘤、30例粘液性乳头状囊腺癌,进行了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P53蛋白的表达率在囊腺瘤为阴性,交界性囊腺瘤为19%,囊腺癌为53.3%。囊腺癌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囊腺瘤(P<0.001)、交界性囊腺瘤(P<0.025)。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囊腺癌的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3.63±2.20)显著高于交界瘤的值(1.68±3.49),(P<0.001)。P53蛋白的表达与囊腺癌的不同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性(P>0.05)。上述结果提示,P53基因突变参与了卵巢粘液性肿瘤由良性向恶性转化的过程,P53蛋白表达可能作为该肿瘤恶性转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突变型P53基因(m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20例正常肠粘膜中mP53、PCNA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结直肠癌中mP53阳性表达率65.0%,PCNA阳性表达率78.3%,20例正常肠粘膜中mP53、PCNA表达均为阴性(P<0.05)。mP53和PCNA阳性表达率在低分化组、浆膜层浸润组、淋巴结转移组均较高(P均<0.05)。mP53和PCNA表达呈正相关(r=0.58,P<0.05)。结论:mP53和PCNA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均增高,二者与结直肠癌病理学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检测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Bcl-2,P53的表达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5例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Bcl-2及P53的蛋白表达,并对病例随访5年。结果:Survivin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115(64.3%)。正常肠黏膜组织不表达Survivin。Survivin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P>0.05)。Survivin的表达率在Bcl-2阳性的患者明显高于Bcl-2阴性的患者(P<0.001),但是和P53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Survivin阳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Survivin阴性的患者(P=0.001)。结论:在大肠癌组织中检测Survivin对于肿瘤患者的预后以及基于抗凋亡机制的肿瘤靶向治疗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P53、PCNA、ki-6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为大肠癌临床的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53例大肠癌中P53(突变型)、PCNA、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P53蛋白、PCNA蛋白、Ki-67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7.92%、100%、86.79%,与在相对应的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7.14%、10.71%)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ki-67蛋白的表达和患者性别有相关性.此外,PCNA蛋白和ki-6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在大肠癌中P53蛋白与PCNA蛋白、ki-67蛋白之间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1.P53、PCNA和ki-67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过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在大肠癌组织中,PCNA、ki-67和P53之间的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提示大肠癌发生过程中肿瘤细胞的增殖与抑癌基因突变是相对独立的致病机制.3.PCNA表达与ki-67表达呈显著正相关,而PCNA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性别无关,ki-67表达则与大肠癌患者性别有关,提示ki-67在大肠癌不同性别患者间表达差异受ki-67不同于PCNA的细胞周期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免疫组化技术和PCR-SSCP技术对高、中、低分化大肠腺癌、癌旁粘膜、正常粘膜及大肠腺癌型息肉的P21、P53蛋白表达和k-ras基因、P53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大肠腺癌P21、P53蛋白表达比大肠腺瘤增多,但增加不显著(P〉0.05),二组均比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P21、P53蛋白表达阳性率高(P〈0.01),大肠腺癌k-ras基因和P53基因突变率比大肠腺瘤、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90 例大肠癌组织中CD15、溶菌酶(LZM) 和p53 的表达。结果显示大肠癌中CD15、LZM 和p53 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 、70.0% 和57.8% 。CD15 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类型和LZM 表达无关。LZM 和p53 表达与大肠癌组织类型有关(P< 0.05)。p53 表达与CD15 和LZM 表达相关(P< 0.001)。CD15、LZM 和p53表达均与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相关(P< 0.05)。本文揭示CD15、LZM和p53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具有独立或相互影响作用, 其相互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因此认为联合检测CD15、LZM 和p53表达状况, 是判断大肠癌分化程度、浸润、转移和预测预后的良好指标。同时也为利用不同基因变化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探讨治疗和预防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的p53免疫组织化学和PCR-SSCP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p53突变与乳腺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了50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p5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临床指标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人年龄的关系,并探讨p5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PCR-SSCP检测结果的关系及意义.发现p5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与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1例p5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病例PCR-SSCP检测为杂合突变,1例p5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阴性病例为PCR-SSCP检测p53纯合缺失.我们的结果提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并不一定有p53突变,而阴性则可能有p53基因缺失,临床上结合两种检测可提供更准确的p53状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应用Ha-ras P21和P53单克隆抗体,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6例原发性肺癌进行了研究,前者总阳性率为79.07%,后者为53.48%.细支气管肺泡癌的P21强阳性(++)率明显高于腺泡状腺癌和大细胞癌(P<0.05),分化程度越高,染色越强.阴性(-)和中等阳性(+)的5年存活率明显高于强阳性(++)者.P53蛋白蓄积与肺癌的分型、分化、TNM分期无关,但P53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术后平均存活月数间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P53染色越强则术后存活月数越短.提示P53蛋白蓄积是判定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P53 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 ,是探讨P53 基因与多种肿瘤的相关性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 ,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对P53 蛋白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和染色强度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 蛋白时对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和染色条件进行了探讨 ,摸索出能较佳地显示P53 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条件。介绍如下 :1.材料和方法1 1材料 :经临床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和大肠癌等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 ;单克隆抗体P53 DO - 7和LSAB试剂盒为DAK…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2例乳腺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和雌激素受体的状态分别进行了检测。结果32例中p53蛋白阳性18例,阳性率56.3%,18例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者阳性13例(72.2%)3而14例无转移者阳性5例(35.7%)二组阳性率差异显著(PMO.05)。32例中雌激素受体阳性17例,18例伴转移者阳性8例(44.4%);14例无转移者阳性9例(64.3%)。结果表明,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有关,结合雌激素受体的检查,可作为临床预后判断一个有价值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LR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C erbB 2和 p5 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 15 2例乳腺癌组织和 4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LRP、C erbB 2和 p5 3蛋白的表达水平 ,并将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 15 2例乳腺癌组织中LRP、C erbB 2和 p5 3阳性例数分别为 12 2 ( 80 2 % )、 10 2 ( 67 1% )和 69( 45 4% ) ,乳腺对照组织LRP阳性 2 2例 ( 5 5 0 % ) ;乳腺癌组织LRP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 χ2 =10 70 9,P <0 0 1) ,并与C erbB 2 ( χ2 =12 44 0 ,P <0 0 1,γ =0 2 9)和 p5 3 ( χ2 =8 5 0 0 ,P <0 0 1,γ =0 2 5 )表达呈正相关 ;在淋巴结转移组LRP阳性 62例 ( 88 6% ) ,无转移组阳性 60例 ( 73 2 % ) ,LRP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 ( χ2 =5 65 4,P <0 0 5 ,γ =0 19)呈正相关。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LRP阳性组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组 ( χ2 =7 0 92 ,P <0 0 1)。结论 C erbB 2和p5 3可能诱导LRP表达上调 ,LRP表达可能与腋淋巴结转移、缩短常规化疗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 c-myc 癌基因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和 mRNA 原位杂交方法研究了 c-myc 癌基因在大肠组织中的表达,并以胎盘作为阳性对照。发现在胎盘合体滋养叶细胞和结肠粘膜表面上皮都有 c-myc 癌基因的表达。结肠肿瘤 c-myc 表达增加,腺癌表达高于腺瘤。腺瘤中以绒毛状腺瘤表达最高。研究表明 c-myc 癌基因表达并不绝对与细胞增殖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MD-20显微图象分析仪对30例结直肠癌的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反应产物进行定量测定,以观察P53蛋白相对含量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结直肠癌P53蛋白MOD值与PCNA增殖指数呈正相关(P<0.05).P53蛋白MOD值大的肿瘤多里浸润性生长方式,且浸润至浆膜外者多(PM<0.01,P<0.05).淋巴结转移与MOD值无明显关系(P>0.05).结果提示:结直肠癌P53蛋白相对含量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胚胎期接触双酚A(Bisphenol A,BPA)对雄性胎鼠睾丸发育的影响及睾丸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p53表达的影响。方法母鼠怀孕后第2天对其灌服双酚A(剂量5,50,100 mg/ml/day),一直持续分娩,F1代雄性小鼠饲养至75日龄,观察BPA对仔鼠成年后睾丸结构和PCNA和p53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BPA处理组睾丸发育受到抑制,曲细精管直径和管腔直径变小(P0.05),管腔内出现大量胞质残余体,部分管腔出现潴留管腔液,支持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生精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质出现空泡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BPA处理组,PCNA除了在精原细胞大量表达外,在初级精母细胞中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胚胎期接触BPA导致成年后睾丸内p53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胚胎期接触BPA对雄鼠睾丸发育有着长期的不良影响,可能源于BPA引起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凋亡。  相似文献   

16.
用二甲肼诱发Wistar大鼠肠癌,并应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方法对肠道良、恶性病变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及基底膜的改变作了研究,同时观察P2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肠道良性病变及良性肿瘤中Ⅳ型胶原酶反应阳性率为21.74%,在肠癌中阳性率为79.41%,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Ⅳ型胶原染色显示,良性病变及良性肿瘤基底膜完整,而肠癌中基底膜出现断裂或缺失。表明Ⅳ型胶原酶对基底膜的破坏及肠癌浸润转移起重要作用。P21在肠良性病变及良性肿瘤中阳性率为30.43%,而在肠癌中为67.65%,两者差异也有极显著意义(P<0.01)。肠癌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P21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813,P<0.05)。  相似文献   

17.
对379例良、恶性肝组织进行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33%的慢性迁延性肝炎(6/18)、76%的慢性活动性肝炎(26/34)、92%的肝硬变(57/62)和97%的肝细胞性肝癌(HCC)(58/60)中有HBxAg表达,阳性率高于HBsAg或HBcAg。癌周肝中的HBxAg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癌周肝。与其它2种HBV抗原不同,HBxAg表达在细胞类型上有较明显的选择性,在肝小多角细胞(SPLC)、小细胞性不典型增生(SCD)及HCC中较强。与IGFⅡ、c-erbB-2、c-myc和EGF-R表达进行的对照研究表明HBxAg与IGFⅡ和c-erbB-2这2种HCC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PCNA染色结果显示HBxAg阳性组织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HBxAg阴性组织。我们的结果还表明HBxAg表达与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和进展有关、提出HBVX基因可能通过其表达产物(HBxAg)首先激活IGFⅡ、c-erbB-2基因,继而引起显著的SPLC增生和SCD而参与HCC发生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生长过程中p53基因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有随访资料的胃癌标本107例,用免疫组化对突变型p53和CD34作了标记,用原位杂交对野生型p53作了检测。结果突变型p53在肿瘤不同侵犯深度、不同生长方式、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以及预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突变型p53与微血管密度显著相关(P<0.05),而野生型p53则与突变型p53相反。结论突变型和野生型p53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的表达不同,说明p53的不同功能状态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