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看到《化石》上刊出的《远古的食人之风》一文,促使我将这篇以前写的稿子,进行了修改,提供读者商讨。在现代民族中,不少曾流行过“食人之风”,有着吃人肉或人脑的习俗。在原始人类中,有人认为也有吃人风气,有人认为没  相似文献   

2.
<正>自然在我们身边自然是城市和乡村的基底,也是城乡的特色所在。从最初选址,到大尺度山水空间,再到微观环境营建,我们的城乡建设都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管子·度地》中就曾提道:“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相似文献   

3.
邓沫南 《生命世界》2013,(11):86-91
龙,在中国文化里历来是吉祥的象征。龙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具有神异色彩的动物,自古以来占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地位。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这样描绘龙:“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在《管子·水地篇》中有关于龙的习性和本领的进一步描绘:  相似文献   

4.
正自然哲学理论时期:心与脑,谁是生命的主宰我国古代长久以来认为"心之官则思"。《皇帝内经》中专论脑的内容不多,虽有"精明""神明"与"脑髓"相关的论述,但主导的体系是把心作为思维的器官。《灵枢·邪客篇》中明确记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也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希腊人也曾认为心理活动是心之功能,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思想过程主要  相似文献   

5.
概说岐黄     
提起中医,可算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中医”一说,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但我们今天讲的“中医”,其实是指区别于西方医学而言的中国传统医学,是近代以来国门大开,产生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认识后的产物。显然,两千多年前《汉书》中彼“中医”非今日此“中医”。今天的“中医”用现代专业话语讲,就是指中国传统的以整体相似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为基础,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防治的医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2011年,对《学报》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一年。2009年,《学报》为双月刊,共发表综述和研究论文54篇。2010年改版为月刊后,到本期为止97篇。预计这两年共160篇左右。曾经分析过,SCI影响因子是该期刊过去两年发表论文在本年度中被引用的次数与该期刊过去两年发表论文总数之商。2011年,将是《学报》在今后几年统计影响因子时分母最小的一  相似文献   

7.
本刊——《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先后由钱崇澍、李继侗、侯学煜光生负责主编是中国植物学会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它的前身是《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资料丛刊》,创始于1955年,原为每号专载论文一篇,至1957年共出版了18号。后因稿件增多改为合辑,至1960年共出版了4辑。1963年将《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资料丛刊》改为《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并由不定期刊改为半年定期期刊,1966年停刊。停刊前已出版了4卷7期,刊载文章共130余篇。  相似文献   

8.
说龟     
在我国古代民间传说的“四灵”中,龙凤、麒麟,都是想象的神兽,唯独龟倒是实实在在的动物,丝毫也不是虚构的存在。龟何以能够堂而皇之地跻身于“四灵”之列?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问题。早在原始社会,龟已作为鲧氏族部落的图腾被加以崇拜。《大戴礼》云:“甲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雒书》亦云:“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能见存亡,明于吉凶,王者不偏党,尊耆老则出”。古人们还认为青龙是东方之神(兼吉祥之神),白虎是西方之神(兼凶神),朱雀是南方之神,玄武是北方之神,四神合称“四方之神”。所谓“玄武”,就是龟。可见龟在那时的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美好及威武崇高的。也许正是慑于龟这种知天之道的神  相似文献   

9.
新年献辞     
<正>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和送到作者手中的这第12期《学报》,本届编委会圆满地完成了第一年的工作。在过去的一年中,《学报》发表了主编特约综述论文15篇、综述论文35篇、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生理学通讯》1981年第1期刊登了王天铎同志的一篇书评,深受教益。恰巧,《植物生理学通讯》1981年第5期发出征文,即将开辟“讨论专栏”。我想利用这块园地,谈一谈阅读《书评》后的粗浅想法,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王天铎周志收到译本之后,将译文与原文进行了仔细核对,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向出版社和译者反映外,还通过刊物与广大读者见面。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负责精神,而且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今天,在科技战线上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相似文献   

11.
人为什么需要水中国历来推崇水,称水为宇宙血液,生命源泉。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津液也。易经认为“天一生水”即“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还认为“天一藏于水”,即天地宇宙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全包幕、储藏在水中。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之于人不亦重呼?”  相似文献   

12.
概说岐黄     
<正>提起中医,可算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中医"一说,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但我们今天讲的"中医",其实是指区别于西方医学而言的中国传统医学,是近代以来国门大开,产生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认识后的产物。显然,两千多年前《汉书》中彼"中医"非今日此  相似文献   

13.
张翼  武慧玲 《化石》2000,(3):2-3
《国家地理杂志》是美国乃至世界上很有影响的杂志之一 ,它的宗旨是准确地报道最新的或者重要的自然或者历史文化方面的发现。为了实现这一宗旨 ,所有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的文章必需经历一个严格的审稿程序。尤其是科学方面的文章都要经过由相关领域的权威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审核。然而 ,发表在1999年11月的《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篇古生物学方面的文章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在这篇题为“霸王龙长羽毛了吗?”的文章中 ,报道了一个叫作“辽宁古盗鸟”的中生代鸟类。这种鸟类长着一个较为进步的鸟类的身体和一个很典型的恐龙尾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知和利用灵芝的国家。中国的古籍中也存有大量与"灵芝"相关的记载。但是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灵芝究竟何时出现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一直众说纷纭。通过对"芝""灵芝""芝草"等字词进行深入剖析,以及对与"灵芝"相关的中国古代和现代文献进行研究,认为诸如"灵芝记载起源于《山海经·中次七经》、《孔子家语·六本》、《礼记·内则》、《列子·汤问》、《楚辞·山鬼》、《论衡·初禀篇》、《抱朴子》及《道藏》"等起源学说均值得商榷,并确认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才是记载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灵芝的最早文献,其中所记载的赤芝便是现在所言之灵芝。  相似文献   

15.
张少霞 《蛇志》2010,22(4):387-388
中医认为,混合毒类蛇毒为风火毒,血循毒类蛇毒为火毒。其伤人皆因火毒之邪炽盛,腐肉为脓而成溃疡。正如《灵枢·痈疽》篇方:“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对蛇伤性肢体溃疡的病机病理作了高度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亚硝酸盐是热狗等食品中的一种添加剂。发表在9月份的《自然·化学生物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指出:亚硝酸盐是一种内置信号分子,它能调节多种生物化学通道。科学家认为,由于食物添加剂  相似文献   

17.
语言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时间上是出口即逝,空间上是由于音量较小,传播的距离和范围有限。远古人类为了克服这两种障碍,很早就懂得运用一些替代和补充手段。用鼓声传递信息是其中的一种。一、鼓的起源和演进原始人类最初用木棍、竹管敲打地面和石头发出声响。近代马六甲等地的土著人依然如此。在我国,相传神农氏时就有土鼓。《礼记·礼运》篇云:“夫礼之初……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汉郑玄注:“土鼓,筑土为鼓也。”《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提到的名叫“牍”的乐器,是用一至二米长的粗大竹管制成,竹管的一端有两孔,用手指扣住,演奏时用竹管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动物学》原生动物门中讲到:“动物对外界的刺激能够产生反应,叫做应激性”。而是高中《生物》绪论中说:“生物都有激应性。任何生物对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既然都是说明生物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反应,却一个叫应激性,一个叫“激应性”。为了不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模糊,我认为这二者应统一。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生物学词典》的解释“应激性”是“生物体随环境变化的刺激而发生相应反应的特性。应激性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丧失这种特性,生命活动就随之停止”,我认为这种解释好,因此,还是叫“应激性”合适。  相似文献   

19.
《植物生理学通讯》编辑部: 前些日子,我在贵刊上看到一篇书评,评的是杨学荣主编的“植物生理学”教材。由于我这两年未从事教学方面的工作,所以对书评只是粗略看看,没引起更多注意。近日,应甘肃农业大学之请,到该校讲授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植物生理学”。在用这本教材备课时,发现了不少疏忽遗漏或不够确切之处。不管是印刷校对的错误,还是编者本人的疏忽,均不应该有如此之多,尤  相似文献   

20.
《化石》2020,(1):2-8
正作为十二生肖之首,鼠年,与我们的杂志有着一种特殊的渊源。因为正是在4轮地支之前,《化石》问世,在当时那个中国科普界"万马齐喑"的时代,点燃了无数渴求知识的内心之烛。48年过去,许多老师和同仁写下的一篇篇科普镌文,通过坚守初心的《化石》为广大读者奉献了源源不绝的科学滋养。是时候该做个整理了,从本文开始,我们将至今发表在《化石》杂志中的所有有关内容按照知识体系汇编起来,带给读者一段久远的回忆,同时致敬那些以《化石》为田的耕耘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