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红瓢虫又名亚麻托瓢虫,稻小红瓢虫,学名为Alesia discolor Fabricius,大足县农民称为豆瓣虫。过去还缺乏详细记载。笔者于1958年7、8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稻小红瓢虫在稻田生物群落的分布中,常占着较大的比重,尤以7-9月早、晚稻抽穗扬花期,其分布数量常居首位;由于成虫、幼虫此时喜取食水稻花药,故被列为水稻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而它的消长常常成为多种害虫(稻蓟马、稻螟蛉、三化螟、稻潜叶蝇)的“晴雨表”,并不与它“公害后果”空谷率的增减成比例。1973—1974年,我们分别对这两种现象进行了调查观察,基本肯定稻小红瓢虫对水稻无害,而且还是多种害虫的天敌。现将调查观察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3.
据前人报导,稻红瓢虫(Alesia discolor Fab.)取食稻花及蚜虫。1965年4月笔者在电白县马踏公社石古湾大队观察,发现此虫取食盛花期苕子上白粉病的白霉。不论在田间或瓶中饲养,几乎被稻红瓢虫取食过的病叶,都留有弯曲不一、长短不等的取食痕迹。食时  相似文献   

4.
采用药膜法研究了多杀菌素和氟虫睛对3种瓢虫、2种寄生蜂和菜缢管蚜的选择性。与菜缢管蚜相比,2种杀虫剂对3种瓢虫的毒性较低(LC50比值=1.73-41.9),尤其是氟虫睛对3种瓢虫以及多杀菌素对稻红瓢虫均具有较好的选择性(LC50比值大于5)。菜蚜茧蜂和蚜虫宽缘金小蜂对2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远高于3种瓢虫和菜缢管蚜,2种杀虫剂对菜蚜茧蜂和蚜虫宽缘金小蜂均是高毒的(LC50比值=0.006-0.05)。3种瓢虫对多杀菌素和氟虫睛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这将有助于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厦门园林植物有益瓢虫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调查,厦门市园林植物共有瓢虫33种,隶属于22属。其优势种群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小红瓢虫(Rodolia pumila)、大红瓢虫(R. rufopilosa)、稻红瓢虫(Micraspis discolor)、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二星瓢虫(Adalia bipunctata)。文中提出保护与利用有益瓢虫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水稻三化螟卵块密度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卵块被稻红瓢虫咀食掉,有的留下一小部分,有的全部被吃光。这种瓢虫(Alesia discolor Eab.)在江西省抚州地区分布极为普遍,一般平均每百丛有虫128只,密度大的则达200余只。由于三化螟卵块密度大(3000—6000块/亩),又正值早稻收割—分蘖时期,可能因食  相似文献   

7.
稻红瓢虫Micraspis discolor(Fabricius)是稻田害虫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之一,捕食包括蓟马、稻蚜、叶蝉、飞虱Delphacidae、鳞翅目幼虫和卵等多种水稻害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有控制作用.为了筛选出稻红瓢虫系统化饲养适宜的替代食物,本研究利用地中海粉螟Ephestia ...  相似文献   

8.
稻红瓢虫Verania discolor(Fabricius)因取食水稻花粉,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前曾被误认为水稻害虫。随着天敌资源调查的深入,了解到本种瓢虫除取食花粉(对水稻结实无影响)外,尚能捕食蚜虫、蓟马、飞虱、叶蝉、螟虫(卵、初孵幼虫)等多种水稻害虫,实为有益昆虫。 本文对稻红瓢虫的食性、田间分布以及成、幼虫某些形态构造作了进一步观察和比较,旨在探求不同食料条件下瓢虫的发育速度,繁殖力等,并联系形态构造,讨论其系统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9.
利用瓢虫防治蚧虫,在害虫防治史上有过光辉的历史。利用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 Muls)成功的防治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是人所共知的。 解放以来,我国在研究与利用大红瓢虫(Rodoliarufopilosa Muls)、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和澳洲瓢虫防治柑桔蚧虫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天敌资源非常丰富,加之过去这方面工作做的不多(尤其是北方),所以毫无疑问,还有很多有益的天敌需耍我们去发掘、研究并加以利用。 黑缘红瓢虫遍布于我国北部及长江流域大部地区,是朝鲜球蚧的重要天敌。本文系报导1959—1960年对朝鲜球蚧及其天敌黑缘红瓢虫的一些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锯叶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Mulsant)是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植食性瓢虫,为瓜类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探明不同瓜类植物对该虫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26±1)℃、相对湿度60%±5%、光周期L:D=14:10条件下,用棱角丝瓜Luffa acutangula(L.)Roxb.、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esne x It、黄Cucumis sativus L、节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var.chieh-qua How和红瓜Coccinia grandis(L.)Voigt 5种植物的叶片饲养锯叶裂臀瓢虫,观察各虫态的生长发育进程和成虫的繁殖活动。【结果】不同寄主植物对锯叶裂臀瓢虫卵和各龄幼虫的发育、非成虫期以及产卵前期、产卵期、雌虫寿命和繁殖力均有显著影响,但预蛹期和蛹期不受寄主植物的影响。棱角丝瓜、南瓜、黄瓜、节瓜和红瓜上锯叶裂臀瓢虫非成虫期的平均历期分别为27.43、28.03、28.88、29.33、28.01 d。来自棱角丝瓜和红瓜的雌虫拥有较短的产卵前期、较长的产卵期和寿命。棱角丝瓜和红瓜上雌虫繁殖力也较强,其平均值分别高达2 039.79粒/♀和1 637.11粒/♀。5种瓜类植物上雌虫的逐日累计产卵率均完全符合三参数Weibull模型。【结论】锯叶裂臀瓢虫的5种寄主植物中,棱角丝瓜和红瓜拥有更高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产卵期雌虫密度对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rubidus Hope发育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缘红瓢虫1-4龄幼虫发育历期与白蜡虫产卵期雌虫密度呈幂函数关系:Y=aX-b,相关系数达极显著.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对白蜡虫被捕食率造成显著影响的因子主要有白蜡虫密度(X1)、黑缘红瓢虫3、4龄幼虫和成虫密度(X4、X5、X6).白蜡虫产卵期雌虫、黑缘红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自身的交互作用均达显著水平,但这些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未达显著水平.剔除不显著因子后的优化模型为:Y=0.7438-0.0625X1+0.0517X4+0.0708X5+0.0483X6-0.0817X12-0.0392X22-0.0257X32-0.0392X42-0.0392X52-0.0392X62.  相似文献   

12.
本文节译自苏联鲁布卓夫奢L柑橘害虫及其天敌一书。该书1954年由苏联科学院出版。为了使本文完整起见,原文略有改动,题目也是由译者附加的。应用澳洲瓢虫防治吹绵介壳虫是生物方法防治害虫获得成效的卓越典范,自1888年以後澳洲瓢虫远涉重洋,输送遍及全世界柑橘栽培区。然而澳洲瓢虫防治吹绵介壳虫何以获得这样大的成效?二者的消长关系如何?本文意旨正是说明这方面的问题。同样情形,我国在1933年自台湾输入黑腹红瓢虫及繁殖自温州采得的大红瓢虫防治黄岩柑橘区吹绵介壳虫,20年来成效虽著,但其间亦有涨落起伏的情况,本文也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红环瓢虫越夏情况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革履蚧Drosichacorpulen(Kwana)近年来在太行山中段东麓(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徽子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柿子产量,结果农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另外,此虫还在石家庄市区危害行道树,污染环境。据调查,红环瓢虫RodolialimbatoMotschulsky捕食草履殊的幼虫,在当地是其主要天敌,有很大的保护利用价值。1990~1991年作者在石家庄市内和郊区,对红环瓢虫和草覆蚣进行了同步观察。本文主要报道红环瓢虫的生活史和越夏习性。1生活史生活史的观察是在室外进行的,以群体为对象,每5天进行1次。调查表明,红环瓢虫在当地1年只发生1代。越冬成虫…  相似文献   

14.
<正> 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是油茶日本卷毛蚧Metaceronema japonica Mask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一般寿命为397.8~418.2天。1982年3月在用人工代饲料进行室内饲养黑缘红瓢虫的试验中,同年6月5日获得羽化成虫957头。从羽化的第1天起以蜜蜂雄蜂蛹、蜂蜜、蔗糖  相似文献   

15.
稻红瓢虫(Alesia discolor Fab.),又名亚麻瓢虫,在浙江富阳县一带俗称“红壳虫”。成虫每年在早稻抽穗扬花期间取食花药,造成小穗干瘪,据当地农民反映为害相当严重,经调查100个稻穗,由此虫为害形成的瘪粒率达9.2%,因此对水稻产量有—定影响。 此虫身体黑色、长约4毫米、复眼黑色,前胸橙黄色,并在前方及后缘与中胸相交处各有2个黑斑、足橙色、前翅为橙红色、有光泽,而沿着前翅的后缘为一黑线,当2翅休止相合时,成为一宽纵带,雄虫体略小,前翅色较深。 在早晚稻上均有发现,但据当地社员们反映主要为害早稻。一年发生代数还不明,在6、7月间早稻抽穗开花期间,由于稗草抽穗早于水稻,因此最先在稗草上活动,当水稻抽穗后就取食稻花的花药,小穗被害后呈白色而干瘪。特别是早熟品种,因抽穗较一般品种为早,就集中在这些品种上为害,所以损失也较重。  相似文献   

16.
瓢虫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它属于鞘翅目的一类昆虫,其绝大部分是益虫。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捕食性瓢虫的幼虫和成虫均可防治蚜虫、介壳虫、螨类以及许多其它害虫的卵和幼虫。早在1888年,由于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引进澳洲瓢虫,防治柑桔上的毁灭性大害虫吹绵介壳虫获得完全成功,引起各国的重视,从此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法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我国也曾利用澳洲瓢虫与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介壳虫获得成功。近年来北方棉区利用瓢虫防治棉蚜取得良好成绩。北方农田常见的捕食性瓢虫有:七星瓢虫、十三星瓢虫、龟纹瓢虫、多异瓢虫、二星瓢虫等等,其中以七星瓢虫的利用最为广泛。据河北省植保土肥所统计,该省在1976年曾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的面积达150万亩,效果很好,持续控蚜期长,有许多效果更好的棉田甚至可以不用化学农药来治蚜。  相似文献   

17.
不同保藏处理的昆虫标本DNA提取及其随机扩增多态DNA反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实验利用CTAB法对柳二十斑叶甲Chrysomelavigintipunctata (Scopoli)、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Pollas、七星瓢虫Coc cinellaseptempunctataLinnaeus、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 (Rottemberg)、红蜻CrocothemisserviliaDrury、无齿稻蝗OxyaabentataWil lemse和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 (Thunberg)等 7种昆虫进行了基因组DNA提取。从自然干燥标本、烘干标本及酒精浸泡标本获得的DNA均可用于RAPD PCR反应 ,且烘干标本、酒精浸泡标本提取效果优于自然干燥标本。这种提取方法简便易行 ,容易掌握 ,且耗资小于其它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多异瓢虫与七星瓢虫、大草蛉不同虫态间的集团内捕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异瓢虫、七星瓢虫和大草蛉是控制蚜虫重要的广谱捕食性天敌昆虫,为明确这些昆虫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观察了多异瓢虫与七星瓢虫、大草蛉各虫态(蛹除外)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设置30个虫态(虫龄)组合处理,于温室盆栽棉花(无蚜虫)上接种等量的试虫,观察24 h后的存活数量。结果表明,当参与双方的虫态不同时,晚期虫态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早期虫态;当参与双方的幼虫龄期不同时,高龄幼虫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低龄幼虫;成虫对卵、1龄和4龄幼虫的捕食程度随虫龄增大而呈抛物线增大,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当参与双方的虫态(龄)相同时,多异瓢虫成虫的存活数量显著小于七星瓢虫,但大于大草蛉成虫;多异瓢虫幼虫(1龄和4龄)的存活数量显著小于大草蛉,而与七星瓢虫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说明,在没有集团外猎物(蚜虫)存在的情况下,多异瓢虫与七星瓢虫、大草蛉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只在参与者的虫态或虫龄不同时取决于发育阶段,而当参与者虫态或虫龄相同时,还取决于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试管药膜法,测定了不同类型杀虫剂对日本刀角瓢虫Serangium japonicum Chapin的毒力。结果表明,灭多威和敌敌畏对日本刀角瓢虫具有极强的毒力,其25%推荐剂量即可导致日本刀角瓢虫全部死亡;氯虫苯甲酰胺、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日本刀角瓢虫也具有很强的毒力,其田间推荐剂量可导致日本刀角瓢虫全部死亡,其50%推荐剂量对日本刀角瓢虫的致死率也高达73.33%~100.00%;乐果、烯啶虫胺、丁醚脲田间推荐剂量对日本刀角瓢虫的致死率分别为40.00%、56.67%、50.00%,预示着上述这些杀虫剂的田间应用对刀角瓢虫具有很高的直接杀伤风险。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毒死蜱、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阿维菌素、吡蚜酮、噻嗪酮、定虫隆和氟虫脲对日本刀角瓢虫的毒力较低甚至没有直接致死作用。研究结果将为合理使用杀虫剂,协调利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对烟粉虱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孪斑唇瓢虫成虫对桑白蚧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治钢  赵莉  杨森 《昆虫知识》2010,47(1):146-15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孪斑唇瓢虫Chilocorus geminus Zaslavskij成虫对桑白蚧Pseudau lacaspis pentagona(Targioni-Tozzetti)各虫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孪斑唇瓢虫成虫对桑白蚧各虫态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孪斑唇瓢虫成虫对桑白蚧各虫态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拟合出1头孪斑唇瓢虫成虫对桑白蚧各虫态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成虫26.7头、卵185.2粒、1龄若虫47.9头、2龄若虫46.8头。当孪斑唇瓢虫成虫与桑白蚧各虫态的数量同比例增加时,孪斑唇瓢虫成虫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系数为0.3901,0.7891和0.9827;当桑白蚧2龄若虫数量不变而孪斑唇瓢虫成虫数量增加时,孪斑唇瓢虫成虫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系数为0.09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