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报道采自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的尖毛虫科一新种,史氏尖毛虫Oxytricha shiisp.nov.,对其形态,纤毛器,纤毛图式及相近种的异同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种具该科及属的典型特征,体柔软可曲,具球形成纵列并聚集成“簇状”的表膜下颗粒,口旁小膜带由(51.7±2.1)片小膜组成,额、腹、模、尾棘毛恒为8:5:5:3结构,背触毛8 ̄9列,3根尾棘毛可自基部摆动。  相似文献   

2.
腹柱虫属一新种及其形态发生(纤毛动物门:腹毛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采自哈尔滨和大庆市近郊的一种腹毛目纤毛虫。用蛋白银的不同改进法显示间期细胞的纤毛器和分裂期的形态发生,与其近似种小腹柱虫Gastrostyla minima Hemberger,1982进行比较,确定本种为腹柱虫属一新种,命名为后枝腹柱虫Gastrostyla opisthoclad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原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3.
青岛伪角毛虫一新种及表膜下纤毛系(纤毛门:下毛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6年9月在青岛一开放海区扇贝养殖水体内采集到一大型下毛目纤毛虫,经鉴定为一新种,定名为青岛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qingdaoensis Hu et Song,sp.nov.。本文涉及了该种的形态学描述,并对伪角毛虫属中相近种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1种海水腹毛目纤毛虫-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虫体呈长带状,尾钝圆,身体柔软,高度可曲;皮层颗粒棕黄色,主要呈玫瑰花形分布,其余散布;表膜下具另1种无色、双面凹形颗粒.口围带小膜数为48~55;左、右缘棘毛各1列,中腹棘毛排成典型的锯齿状并延伸至横棘毛附近;额棘毛无明确分化,呈冠状排布并与中腹棘毛列相连续;口棘毛1根,额前棘毛2根;背触毛4列.大核90~140枚.伸缩泡位于体后左侧1/3处.经比较表明,尽管纤毛图式高度相似,P.rubra仍可以很容易地依据体色、伸缩泡的位置、皮层颗粒的大小、颜色、排布等活体特征与相近种区分.说明活体观察在纤毛虫种类鉴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借助活体观察及银染法等对采自青岛沿海的7种较罕见的腹毛类纤毛虫(拉氏游仆虫Euplotes raikovi,拟伍氏游仆虫Euplotes parawoodruffi,坚盾檐纤虫Aspidisca leptaspis,斯坦槽纤虫Aspidsca steird,收缩沙冠虫Psammnomitra retractilis,柔弱异列虫 Anteholosticha manca,条纹小双虫Amphisiella annulata)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包括两个国内新纪录:拉氏游仆虫,拟伍氏游仆虫,同时补充了各青岛种群的纤毛图式及银线系等资料.对迄今缺乏详细研究的拉氏游仆虫首次做了纤毛图式水平上的描述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给出了修订后的定义:活体约40~60 μn×25~40 μn,背部有明显的6列嵴突;口区延至虫体1/2后;口围带由23~35片小膜组成;额-腹棘毛包括7根典型棘毛以及位于额区中部的仅由1对毛基粒构成的退化结构;稳定的1根缘棘毛、2根尾棘毛;背触毛6~8列;银线系为double-patella型;海水种.  相似文献   

6.
7.
作者自武汉东湖采集的样本中分离出鬃棘尾虫Stylonychia pustulata,利用活体观察与蛋白银染色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并测定了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全序列;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简约性法(Maximum Parsimony Method,MP)对该物种与GenBank中所有其它下毛目物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下毛目种类皆聚为一支,支持下毛目为单系观点;尖毛虫属和棘尾虫属物种聚类相互交错,因此结合形态学上分类标志的分析,对这两个属存在合理性提出异议,根据本文对同种不同种群的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alatus、尖毛虫Oxytricha granulifera以及鬃棘尾虫Stylonychia pustulata分子进化分析。说明在研究系统问题时同时给出模式种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两方面资料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下毛目纤毛虫的系统修订Ⅱ. 尾柱亚目(纤毛动物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尾柱亚目 Urostylina Jankowski, 1979 中的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该亚目的特征为:腹面具典型的中腹棘毛或在个体发生时出现中腹棘毛.修订后的尾柱亚目共4科19属:尾柱虫科 Urostylidae 左、右缘棘毛多列或至少有一侧缘棘毛为多列;全列虫科 Holostichidae 左、右缘棘毛各一列,具典型中腹棘列毛或复合中腹棘毛列;伪小双虫科 Pseudoamphisiellidae 仅具两列发生学意义上的中腹棘毛列,两者相互间宽位分离;帕森虫科 Patteroniellidae 中腹棘毛列不甚明确,数目少,且近于散布.此外, 给出了各科及属的检索表, 并附各属纤毛图式, 对部分属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记述中国模尖蛾属Meleonoma Meyrick三新种:毛模尖蛾Meleomoma polychaeta,sp.nov,叶模尖蛾Meleonoma foliata,sp.nov.及刺模尖蛾Meleonoma echinata,sp.nov.。提供了成虫和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对尾柱亚目Urostylina Jankowski,1979中的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该亚目的特征为;腹面具典型的中腹棘毛或个体发生时出现中腹棘毛。修订后的尾柱亚目共4科19属:尾柱虫科Urostylidae左,右缘棘毛多列或至少有一侧缘棘毛我,全列虫科Holostichidae左,右缘棘毛各一例,具典型中腹棘列毛或复合中腹棘毛列;伪小双虫科Pseudoamphisiellidae仅具两列发生学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帽儿山镇沼泽地生存着一种在体形和皮层形态上酷似贻贝棘尾虫的腹毛类纤毛虫,其大核呈多个结节相连的索状,这与传统的棘毛虫属的特征有别,但S期大核复制带两个仍在两端出现,这一点全似棘尾虫属,又鉴于腹毛类的其它属中也有大核结数目不同的种(Borror,1983),故单纯大核结节数目不同不应被视为属间判别,因此本文将此虫定为棘尾虫属一新种,名之为多节核棘尾虫,据此,棘尾虫属的传统鉴别特征在核形上也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2.
自青岛近郊真鲷培育池中分离出一大型侧口目纤毛虫,经鉴定为一新种,定名为拟天鹅漫游虫。本种特征为体呈长梭形,颈部具高度伸展性,两大核一小核,左侧体区具6条不明显的纵沟;体纤毛左侧8—9列,右侧12—13列。对其的杀灭试验表明,在快速地掺入半数量以上的淡水后即会造成虫体溃解死亡。  相似文献   

13.
本新种的典型特征为:表膜较薄但不弯曲,无表膜下颗粒;区别于该属其它种的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多个大核(5.4±1.4);背触毛6列,在第3-4列之间具有一些额外散在的背触毛.口围由42.3±2.2片小膜组成;额、腹、横、尾棘毛恒为:5:5:3结构;本新种的形态发生结果与该属其它种类相同,6列新背触毛原基分别来源于背部的3列老背触毛和腹部的老右缘棘毛,在第3及第4列新背触毛列之间可见新出现并散在的几根背触毛.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周曼殊等发现四川省犹伊螨属三新种之后的又一新种描述。模式标本存于四川省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15.
亚蝗微粒子虫新种记述(微孢子门:微粒子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记述寄生于亚洲小车蝗的一种微粒子虫一新种,亚蝗微粒子虫;描述了其光镜和电镜形态特征及寄生习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从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和山东省临沂地区麦田内采集的粘虫幼虫的寄生线虫优势种卵索线虫属一新种,命名为中华卵索线虫,新种Ovomermis si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