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棉属(Gossypium)的种间杂交是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种间杂交,可将棉属中某些种,尤其是野生种和半野生种的优良特性引入生产上栽培的种,从而创造人们所需要的品质好、抗逆性强的新类型或新品型。这是长期以来育种工作者的愿望。同时,棉属的种间杂交对创造雄性不育系,探索棉属的分类与进化以及对于遗传育种理论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然而,棉属的种间杂交也和其它一些植物一样存在着杂交亲本的不亲和性和杂种后代的不育性。根据胚胎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棉属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的不亲和性,试验材料涉及5个染色体组,包括2个栽培种(陆地棉和中棉)和5个野生种(戴维逊氏棉、瑟伯氏棉、三裂棉、阿拉伯棉和比克氏棉)。以陆地棉作母本,异己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缓慢,有花粉管胚珠低于10%,陆地棉×戴维逊氏棉杂种胚在子叶期坏死。以中棉作母本,不亲和性主要表现在受精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4.
新疆甘草属的种间杂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试验以居群为单位的新疆甘草属7个种进行种间人工杂交。通过对种间杂交结实量(RS)和亲本种平均结实量(RSm和RSf)的分析比较,测出相应的杂交结实指数(IS)、初步了解种间杂交亲和性的大小,为甘草属植物系统与演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做母本,野生的瑟伯氏棉(Gossypium thurberi Tod)和克劳茨基棉(Gossypium klotzschianum Anderss.)做父本,并以陆地棉自交为对照,取杂交授粉后两天的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研究胚胎发育。在培养条件下,三种遗传型合子启动的时间不一致,而且胚乳的发育也存在差异。珠心和胚囊腔的生长变化在有胚胚珠和无胚胚珠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球形胚时期,是杂种胚能否正常发育的关键时期。离体培养,改变了自然杂种状态的胚和胚乳以及胚和母体组织的不协调关系,因此产生了较多的杂种胚。 相似文献
8.
9.
10.
在甜瓜属野生种Cucumis hystrix Chakr. 和栽培黄瓜之间的种间杂交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甜瓜属植物种质资源和系统学的研究情况,然后从甜瓜属植物种间杂交的概况、种间杂交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等三个方面,回顾和讨论了甜瓜属植物的种间杂交的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通过种间杂交研究利用甜瓜属野生植物资源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12.
13.
种间配子不亲和以及种间杂交种子活力低是众多的物种间杂交隔离机制中的两个方面。通过对云南澜沧地区分布的4种(型)姜花属植物——圆瓣姜花(Hedychium forrestii)、草果药(H.spicatum)、两类型滇姜花(H.yunnanense)间进行野外杂交试验,比较杂交结实率、每果种子数以及杂交种子的萌发参数等指标来分析4种(型)姜花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和杂交后代表现,发现4种(型)姜花属植物配子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和性,但种间杂交种子的萌发适合度比同种授粉获得的种子低。结果表明,这4种(型)姜花属植物间配子亲和性不是有效的种间隔离机制,种间杂交种子活力低是一种不完全的隔离机制,它们在同域分布的地区,仍然有形成杂交后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报春花属植物引种的历史和现状、育种途径和育种成果进行了综述。报春花属是报春花科最大的属, 全世界约500余种, 我国有296种。国外在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组织培养和体细胞融合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而国内有关报春花属植物育种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通过杂交育种或多倍体育种等手段已培育出众多花色丰富、花型各异或不含报春碱的报春花新品种。今后我国应在保护种质资源的基础上, 加强报春花新品种的培育, 并尽快实现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报春花属植物引种的历史和现状、育种途径和育种成果进行了综述.报春花属是报春花科最大的属,全世界约500余种,我国有296种.国外在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组织培养和体细胞融合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而国内有关报春花属植物育种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通过杂交育种或多倍体育种等手段已培育出众多花色丰富、花型各异或不含报春碱的报春花新品种.今后我国应在保护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加强报春花新品种的培育,并尽快实现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新疆分布的3种甘草属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和黄甘草(G.eurycarpa)的人工杂交试验,比较了杂交结果率、杂交种子的萌发参数、幼苗成活率等指标,并对杂交授粉后花粉管萌发、生长过程进行荧光观察,旨在探讨3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杂交亲和性及杂交后代种子活力。结果表明:(1)种间杂交结果率最高为96.67%,最低为55.62%,说明3种甘草种间杂交配子亲和性较高;(2)荧光显微观察表明,各杂交组合在授粉后0.5~2h内花粉均可在柱头上大量萌发,在授粉后48h内花粉管均可到达子房与胚珠受精,说明三种甘草种间杂交不存在配子隔离障碍;(3)杂交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平均萌发时间和幼苗成活率与自然结实种子无显著差异,种间杂交种子活力较高,幼苗成活率均为75%以上。以上结果表明3种甘草属植物的同域分布区,在相同传粉途径下,这三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隔离机制不完善。有发生自然杂交并形成杂交区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以3种不同倍性的Cucum is属种间杂交后代[异源四倍体C.hy tivus(2n=4x=38,HHCC)、异源三倍体(2n=3x=26,HCC)和正反交种间杂种F1(2n=2x=19,HC/CH)]及其双亲为试材,比较研究了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在不同器官中的酶谱表达特性.结果表明,花蕾中的POD和EST同工酶谱带都比叶片中的丰富,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相同器官的同一酶系统中,3种不同倍性种间杂交后代的酶谱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互补双亲的酶带,同时出现了双亲所没有的酶带(POD4c和EST3b等),表明远缘杂交扩大了黄瓜的遗传基础.此外,在幼叶和花蕾的POD同工酶中,大部分酶带活性随染色体倍性增加而减弱,表明基因剂量与POD同工酶酶谱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
魏跃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4):612-618
为了研究甜瓜属种间杂交线粒体DNA的遗传规律,对甜瓜属人工杂交合成的异源四倍体新种(Cucumis hytivus Chen and Kirkbride.)的S5后代及其杂交母本甜瓜属野生种(Cucumis hystrix Chakr.)和父本栽培种黄瓜‘北京截头’(Cucumis sativus L.)线粒体中apocytochrome b (cob),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1 (nad 1),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7(nad 7) 基因序列片断进行了测序与分析。结果显示3个种长度为909 bp cob, 943 bp nad 1和880 bp nad 7基因片断序列中分别存在着相应的1、7和17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其中新种与父本‘北京截头’相同而与母本野生种不同的多态性碱基位点分别有1、6和14个,nad 1和nad 7中分别只有1和3个多态性位点与双亲都不相同。该结果表明甜瓜属hystrix譻ativus种间杂交后代线粒体DNA多态性碱基位点主要来源于父本而不是母本,线粒体DNA主要表现为父系遗传。 相似文献
20.
种间配子不亲和以及种间杂交种子活力低是众多的物种间杂交隔离机制中的两个方面。通过对云南澜沧地区分布的4种(型)姜花属植物——圆瓣姜花(Hedychium forrestii)、草果药(Hspicatum)、两类型滇姜花(Hyunnanense)间进行野外杂交试验,比较杂交结实率、每果种子数以及杂交种子的萌发参数等指标来分析4种(型)姜花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和杂交后代表现,发现4种(型)姜花属植物配子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和性,但种间杂交种子的萌发适合度比同种授粉获得的种子低。结果表明,这4种(型)姜花属植物间配子亲和性不是有效的种间隔离机制,种间杂交种子活力低是一种不完全的隔离机制,它们在同域分布的地区,仍然有形成杂交后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