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几十年来,各国学者对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目前有关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学说纷纭。但一般都赞同:脂质特别是胆固醇代谢的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下述的事实便说明了这一点。(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含大量胆固醇及其它脂质;(2)用喂胆固醇及其它能升高血胆固醇的物质的方法,能使某些实验动物例如家兔和鸟类(鸡和鸽)产生与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十分相似的病变;(3)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如家族性  相似文献   

2.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这点已经通过动物实验、病理解剖、临床医学以及国际范围内大规模的比较分析、回顾性分析及前瞻性分析的科研协作,得到一致公认。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已经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措施。 所谓高胆固醇血症,就是指血清或血浆胆固醇浓度增高超过正常值的上界,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增高,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增高的趋势。人血清胆固醇正常值,由于测定方法不一及所选人群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S)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血管壁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循环细胞以及固有免疫原性细胞(例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综合作用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胆固醇超负荷形成的泡沫细胞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Krüppel样因子4(KLF4)是一种关键的抗炎转录因子,尤其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已被证实发挥了重要的血管功能保护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KLF4是否在AS过程胆固醇对VSMCs的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KLF4在AS进展过程中VSMCs泡沫细胞样表型转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小鼠AS造模结果显示,KLF4缺失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P<0.05),并增加动脉壁脂质蓄积(P<0.05)及血清胆固醇含量(P<0.05),加速AS进展。细胞内油红O染色及胆固醇含量测定研究证实,KLF4缺失促进VSMCs内胆固醇蓄积(P<0.05)。Q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证实,KLF4缺失促进VSMCs胆固醇摄取、合成、促炎因子分泌及巨噬细胞黏附和胆固醇损伤诱导的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P<...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AS)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有关AS 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和 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在众多动物模型中豚鼠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对象存在众多优势,主要体现在血浆脂蛋白的构成比例、 胆固醇的转运形式、肝脏中胆固醇的存在形式与比例、对外源性胆固醇的敏感性、胆固醇与脂蛋白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的活性变化 等方面。本综述基于脂代谢特点,对比分析这几个方面内容来阐述豚鼠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胆固醇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脂类物质,但当体内胆固醇水平过高时,就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脑中风和冠心病。人体内胆固醇有两种来源:以乙酰辅酶A为原料从头合成,或者通过小肠从食物中吸收。现今,过量的胆固醇摄取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的重要原因。胆固醇在小肠中的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由多个步骤组成的连续的分解、转运以及重新酯化的过程。其中由Niemann-Pick C1 Like 1(NPC1L1)蛋白介导肠道中胆固醇进入吸收细胞,是胆固醇吸收的限速步骤。本文重点总结了小肠胆固醇吸收的分子途径、调控机制、医药研发现状及与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内吞过程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胆固醇的逆向转运(RCT)中有重要作用,而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不仅影响这种逆向转运,还能调节HDL-C的水平。黄腐酚对CETP有抑制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但具体机制不清楚。在这项研究里,作者采用CETP  相似文献   

7.
过多的胆固醇沉积在动脉壁对机体极为有害,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心血管疾病.而胆固醇逆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可以逆转此过程.传统的RCT是指胆固醇由外周组织转运回肝脏进行再循环或以胆汁酸的形式随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此过程受多种因子调控.近几年研究发现,胆固醇还可由血经过肠道直接分泌(transintestinal cholesterol efflux, TICE)通路随粪便排出体外,此过程对外界刺激更敏感.RCT已经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新靶点,TICE有可能成为更有效的RCT调控通路.  相似文献   

8.
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经含有21%脂肪和0.15%胆固醇的高脂饲料喂食12周后进行各项血脂胆固醇水平检测,以及整体主动脉油红O染色与主动脉根部病理切片油红O染色等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高脂诱导的ApoE-/-小鼠的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比未经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经同样饮食处理的野生型小鼠以及未经处理的野生型小鼠均显著升高(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野生型(正常饮食组和高脂组)相比升高了近3倍多;高脂诱导ApoE-/-小鼠的主动脉斑块面积占整体主动脉面积的65%,显著高于ApoE-/-小鼠的正常饮食组(21%)(P0.05),同时主动脉根部的血管壁明显增厚,管腔变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高脂饲料饮食诱导,成功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可为下游的药物筛选、基因治疗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机理的体内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之,心血管疾病现已成为全球工业国家人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例如在美国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当中有四分之三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引起的,即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血清胆固醇水平过高则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另外,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和肝脏疾病等也被认为是高胆固醇所引起的,因此降低胆固醇水平直接关系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益生菌的主要功能除了具有改善肠道内环境、免疫增强作用和抗肿瘤作用,许多体内及体外研究表明益生菌也具有一定的降低胆固醇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高血糖易引起胆固醇在体内积聚,增加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本文通过建立稳定的实时定量PCR芯片(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array,qPCR array)检测方案,研究高糖对小鼠肝癌细胞Hepa1-6胆固醇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胆固醇合成基因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葡萄糖(5、15、30mmo/L)和不同时间(0、6、12、18、24 h),刺激肝癌细胞Hepa1-6,利用qPCR array检测其胆固醇合成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与5mmol/L相比,高糖组(15、30 mmo/L)处理细胞18 h后,胆固醇合成基因CYP51、EBP、NSDHL、SQLE、FDFT1和PMVK的表达上调(P0.05),呈现剂量依赖性。与0 h相比,15 mmol/L高糖处理细胞12 h,CYP51、EBP和SQLE mRNA表达量上调(P0.01)。至24 h,CYP51、EBP降至0 h水平,而SQLE的表达量继续增加;NSDHL在12 h表达无差异,至18 h表达量发生上调(P0.05)。结论:该qPCR array检测方案能特异性检测胆固醇合成基因的表达量。高糖能够促进胆固醇合成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内胆固醇积聚,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这提示我们将胆固醇合成基因作为药物靶点可能延缓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1.
1982年,Moorhead教授综合了高血脂症和肾脏病领域的很多不同实验结果提出"脂质肾毒性假说",指出当最初的肾小球损伤因素消失后,持续的伴随性高血脂症和蛋白尿会引起肾脏损伤,这个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类似,并提出"肾小球-动脉硬化"的概念.自1982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该假说,即脂质异常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肾小球硬化症.本综述将讨论脂质肾毒性假说的最新研究进展.例如,伴随慢性肾脏病的炎症应激通过上调脂蛋白受体增加胆固醇吸收、减少细胞胆固醇外流,以及增加细胞的胆固醇合成来影响细胞内脂质稳态,最终引起胆固醇重新分布并聚集在肾脏、血管、肝脏以及其他组织中;同时细胞内胆固醇的大量聚集会引起组织损伤以及血浆胆固醇水平的相对下降("胆固醇重新分布学说"),出现了血LDL胆固醇不高,但心肾损害却加重的临床现象.另外,研究还发现炎症应激会引起一定程度的他汀抵抗,提示慢性肾脏病人群在血脂代谢稳态,血脂的风险评估和治疗上都有其特殊性.这些现象改变了对脂质介导的肾脏以及血管损伤的发病机理的传统认识,挑战了传统的对肾脏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临床评估方法,并促使研究者们思考针对CKD降脂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氧化型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氧化型胆固醇是胆固醇氧化衍生物,多达上百种。氧化型胆固醇存在于胆固醇膳食,高胆固醇血症的血浆和动脉组织、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斑块内的泡沫细胞,以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中。大量实验表明氧化型胆固醇对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的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等)具有毒性作用,提示,氧化型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演变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T)催化血浆中绝大多数胆固醇的酯化—外周组织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ation,RCT)到肝脏进一步分解的关键步骤,同时调节血浆高密度胎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等脂蛋白的成熟与代谢。对其基因多态性和突变的研究表明:LCAT在RCT、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作为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五福心脑清对实验性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采用高脂乳剂制备实验性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同时分别采用低、中、高不同剂量的五福心脑清(0.31、0.62、1.24 g/kg)以及非诺贝特(20 mg/kg)进行干预,实验10周后,检测实验动物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胆固醇(LDL-C)、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制备大鼠动脉组织病理切片及超薄切片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发现五福心脑清不同剂量组给药10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其血清的TC、TG、MDA等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1),HDL-C水平、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0.01)。光镜观察及电镜表明,给予五福心脑清10周后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组织损伤明显减轻,五福心脑清中剂量组(0.62 g/kg)变化最为显著。表明五福心脑清对实验性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脂、降低脂肪在动脉壁上的沉积以及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绝大多数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消退均与血浆脂蛋白有密切关系。近年上述两者的关系已不断得到阐明,不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增高可引起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且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的降低亦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产生有关。此外,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缺陷已被认为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本文以脂蛋白为中心就血脂与脂蛋白的关系、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预防,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原理与冠心病的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1 ( ABCG1 )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介导胆固醇和磷脂流出的整合膜蛋白半转运体,是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超家族成员.ABCG1与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在介导胆固醇和磷脂流出至高密度脂蛋白 ( HDL ) 中起协同作用.ABCG1的表达主要受肝X受体/维甲酸X受体 ( LXR/RXR ) 系统调节.尽管ABCG1在平衡胆固醇和磷脂中有重要作用,但在动物实验中,ABCG1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作用具有争议.本文从ABCG1的结构、功能、调节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Zhu MJ  Tang CS  Zhu Y 《生理科学进展》2005,36(4):337-340
ATP结合夹转录子A1(ATP-bind 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是1999年发现的极其重要的脂质转运蛋白,它是一种将过量胆固醇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输送到载脂蛋白并包装成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膜蛋白。由于增加ABCA1的表达,可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该蛋白的研究是近年来脂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作者实验室近年来的研究以及国外的研究现状,从作用机制、蛋白调节、转基因模型、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对ABCA1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是促进外周胆固醇从细胞内流出,然后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的过程,是机体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感染、炎症及创伤等诱导的急性期应答(acute phase response,APR)影响高密度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抑制细胞内胆固醇流出、血浆胆固醇转运及肝脏胆固醇代谢和排泌等环节,因此抑制体内RCT。APR短期抑制RCT有利于机体抗感染和组织损伤,然而,APR对RCT的进一步抑制将促进外周组织胆固醇蓄积及代谢紊乱,可能是多种感染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的关键因素。本文就APR调节机体RCT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是指胆固醇从外周组织细胞流出,通过高密度脂蛋白转运至肝脏进行代谢转变的过程,是维持细胞脂质稳态的重要机制。RCT相关基因的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慢性炎症和泡沫细胞形成的主要病因,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靶点。该文就近年来关于胆固醇逆向转运的调节和定量分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载脂蛋白A-Ⅰ通过PKA信号途径影响ABCA1的表达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载脂蛋白A-Ⅰ与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的相互作用,并探讨它们相互作用的机制,以便了解载脂蛋白A-Ⅰ和ABCA1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经各种因素处理后,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的脂滴,运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检测细胞内胆固醇流出,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细胞内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法分别检测ABCA1 mRNA与ABCA1蛋白质的水平.实验结果显示,载脂蛋白A-Ⅰ和腺苷酸环化酶激动剂Forskolin(FRK)引起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与胆固醇酯减少,而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SQ-22536引起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与胆固醇酯增加.载脂蛋白A-Ⅰ引起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BCA1蛋白质水平和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增加.FRK引起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BCA1蛋白质水平和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增加.SQ-22536引起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BCA1蛋白质水平和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结果提示,载脂蛋白A-Ⅰ可提高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BCA1蛋白质水平,增加细胞内胆固醇流出,降低细胞内胆固醇聚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KA信号途经使细胞ABCA1蛋白质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