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王莹莹;王官胜;张雪莲;张雁玲;罗旭 《四川动物》2021,40(5):568-580
鸟击防范是民航机场保障航空飞行安全的重要工作。及时收集新建机场鸟情数据、开展鸟击风险评估,对机场鸟防工作有重要意义。云南沧源佤山机场在2016年末通航,2017年8月—2018年4月对其锥形面区域的鸟类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以掌握机场周边鸟类多样性的本底状况,并根据鸟类的数量、个体大小、遇见频次、生境利用率和飞行高度等5项指标,对每种鸟在不同季节的鸟击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佤山机场周边有野生鸟类13目46科164种,其中留鸟占73.8%。鸟类群落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物种数: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基于风险等级评估方法,确定了以留鸟为主的13种高风险鸟类。根据这些鸟类的生态特征,提出了佤山机场的鸟防建议。 相似文献
3.
机场周边区域鸟类的活动给飞行安全造成了潜在的风险,掌握机场鸟类的多样性特征对开展鸟击防控工作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于2018年10月—2019年8月,采用样线法与网捕法对太原武宿国际机场飞行区与净空区进行了鸟类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鸟类75种,隶属于13目31科,其中繁殖鸟占60%,非繁殖鸟占40%。用EstimateS软件对调查范围内鸟类丰富度进行估计,ACE值(81种),ICE值(98种),表明覆盖了调查范围内鸟类中76.53%~92.59%的物种,显示了较好的调查效果。为了明确所调查鸟类对鸟击防控工作的影响,根据这些鸟种的重要值(IV)与风险系数计算其危险指数。机场全年发生严重危险的鸟种有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家燕(Hirundo rustic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喜鹊(Pica pica)、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家鸽(Columba domestica)、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等10种。6种不同生境的鸟类群落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受人为干扰较大的生境类型为居民点和道路绿化... 相似文献
4.
湖南常德桃花源机场鸟类的时空分布与鸟击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花源机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斗姆湖镇,距市区12.2 km.机场自1998年6月复航以来,鸟击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到机场的飞行安全.为指导机场开展有针对性的鸟击防范工作,2008年5月~2009年4月,作者对桃花源机场净空区的鸟类群落组成和不同生境的鸟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到91种鸟类,隶属13目28科.其中留鸟39种,夏候鸟25种,冬候鸟25种,旅鸟2种.在不同季节中,机场净空区鸟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在春季均为最高,秋季均为最低.在净空区灌草丛、树林、农田、村落和水域5种鸟类生境类型中,以灌草丛生境鸟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村落生境鸟类的Pielou均匀性指数最高,农田生境鸟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均为最低.鸟类种群密度在灌草丛与农田、灌草丛与村落、灌草丛与水域、树林与农田、树林与村落、树林与水域、农田与村落、村落与水域生境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灌草丛与树林生境、农田与水域生境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鸟类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鸟击的发生较为密切的鸟类为小云雀Alauda gulgula、牛背鹭Bubulcus ibis、金腰燕Hirundo daurica等鸟类.据此对桃花源机场的鸟击防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鸟类多样性及鸟击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动物》2013,(4)
鸟类多样性研究对于新建机场开展鸟击防范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012年2月到2013年1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新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及其周边地区鸟类进行了调查,根据鸟类相对数量、遇见频率、生境利用率和飞行高度,对机场鸟类鸟击风险进行评价。共记录到鸟类79种,其中留鸟34种,夏候鸟21种,冬候鸟和旅鸟分别为12种和11种;食虫鸟35种,食谷鸟8种,杂食性鸟15种,肉食性鸟21种。在各类生境中以林地的鸟类密度(D=10.25ind·hm-2)和Shannon-Wiener指数(H'=2.12)最高。全年以秋季鸟类密度(D=9.23ind·hm-2)、Shannon-Wiener指数(H'=2.13)最高。新桥机场鸟击风险高的鸟类共23种,飞行区内(R≥40)12种,飞行区外(R≥40)21种;其中留鸟占60%,食虫鸟占52%。加强对留鸟和食虫鸟的管理,采取生态防治和综合防治措施,对于降低机场鸟击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鸟击事件是全球范围的航空难题。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航班量的增多,近年来鸟击事件逐年增加。科学快速的识别机场周围高危鸟类防治的关键区域,合理使用景观生态学途径来布局与规划鸟击防治手段是机场鸟击研究的空白点。对华北地区某机场的鸟情和生态环境开展调研,得到该机场及其周边地区的3种高危鸟类分布规律。通过构建高危鸟类的生态安全格局,并结合分区域防治的思路,最终得到该机场高危鸟类防治生态安全格局。从而识别出需要驱赶、防范与引诱的斑块、廊道与战略点,进而采取排斥力与吸引力结合的双向驱鸟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该机场8 km范围内鹭科类分布较多,廊道密集;雁鸭类与鸥科类栖息地较少但仍有廊道穿场。应对该范围内林地、水域等环境进行整修与清理,减少鹭科类的栖息地,切断高危鸟类飞行廊道。(2)该机场8-15 km范围内应重点做好雁鸭类的防护,及时切断雁鸭类向8 km范围内飞行的廊道。加强保护和改造连接15 km范围外的鸟类飞行廊道。(3)该机场15-20 km范围内应增加鸟类吸引力,打造连续的保护战略点,从而形成环状飞行廊道,将高危鸟类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鸟击是威胁机场飞行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机场鸟击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鸟击防范体系对提升飞行安全、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重庆市江北机场2009—2016年的鸟击事件信息并送检鸟击残留物,在2010年3月—2011年2月调查了江北机场及周边区域的鸟类群落,将江北机场鸟击物种信息与鸟类群落的物种信息进行相似性分析,同时将江北机场的鸟击信息数据与中国民航2007—2015年的鸟击信息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江北机场鸟击物种与飞行区鸟类群落的相似性显著高于农耕区(t=2.507,P=0.041)和城镇园林(t=2.562,P=0.037),其中,夏季白天的鸟击物种与飞行区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S=0.413 8),表明飞行区鸟类鸟击率更高,是鸟击防范工作的重点区域,夏季更应关注飞行区的鸟类控制;(2)江北机场与中国民航鸟击在季节、时间等方面基本一致,均呈现秋、夏、春季以及夜间鸟击高发的特点;(3)迁徙鸟和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a、燕子、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小云雀Alauda gulgula等部分机场当地常见鸟是鸟击高发的物种。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江北机场及各机场鸟击防范工作经验,本文建议从组织机构、制度管理、监控、信息分析、设备防范、环境管理、航班动态调整、应急处置等方面构建鸟击防范体系,以期为江北机场及其他机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史跃亚;林睿浚;王海鑫;贾静雯;盛昀 《四川动物》2025,(3):272-282
为提升鸟击风险评估的精准性,将机场及周边划分为机场围界内区域(区域A)、离场程序对应区域(区域B)、进近程序对应区域(区域C)和其他区域(区域D),构建基于区域重要值与鸟类距跑道、航线距离等因素的鸟击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并与传统法(全区域重要值×飞行高度系数)对比分析评估结果。典型物种分析表明:小云雀Alauda gulgula因区域相对数量超传统全区域相对数量,风险等级由四级跃升至一级;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风险等级为区域A(一级)、区域B(二级)和C、D(三级),因其区域相对数量高,且活动范围与航线空间重叠度高;白鹭Egretta garzetta区域C风险等级达一级(传统四级),归因于山地地形至航线垂直距离小,且航线贯穿其核心活动区。另外,各区域个体风险值呈现显著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融合了鸟类活动与飞行程序、地理因素的鸟击综合风险评估法能更精准刻画鸟种威胁差异,支持区域差异化防控策略。该研究为机场鸟击防范提供了动态化、精细化的科学工具。 相似文献
9.
: 为了解鸟击规律,作者收集了重庆江北机场2009-2013年的鸟击事件信息并对鸟击残骸进行送检,共收集鸟击事件信息189起,其中白天77起,占40.74%,夜间112起,占59.26%。鸟击数据显示:春、夏、秋季是鸟击高发季节;8月和11月为白天鸟击高发月份;夜间鸟击高发在春季(4、5月)和秋季(8、9、10月);鸟击多发种类有小云雀、家鸽、家燕、金腰燕、白鹡鸰、池鹭、大杜鹃及蝙蝠等。结合江北机场鸟类群落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飞行区集群活动的鸟种容易成为鸟击的高危物种,鸟击发生频率与鸟类生活习性关系密切;迁徙鸟类是江北机场鸟击的最大威胁。本文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北美和欧洲生态保护工作推进,大型迁徙水鸟(体重1.2kg以上)和猛禽数量大幅增加,并成为鸟击事故及征候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鸟类体重是北美鸟击危险程度的重要预测指标。2008至2020年期间,东亚6个类群的大型越冬水鸟数量从65万只增加到113万只,其中,我国从42万只增加到53万只。大型水鸟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机械化收割增加了农田可利用的食物、水产养殖业扩张和保护区面积增加,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大型水鸟的数量预计将进一步增长。在亚洲,每年有数以亿计的迁徙鸟类经过中国空域,水鸟等大型鸟类可能在迁徙和繁殖季节成为影响飞行安全的重大隐患。基于美国民航1990年至2019年和中国民航1990年至2021年鸟击数据,我国民航每万架次鸟击事件低于美国(我国1.60起,美国3.73起),但鸟击事故及征候数量高于美国(我国0.269起,美国0.155起)。美国采取的航线鸟击预警和机场栖息地管控等措施成功控制了鸟击事件及征候的增长率。我国需要开展长期的鸟情监测,完善鸟击数据库,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优化风险评估和防控策略,最大限度降低鸟击飞机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为保护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通过样方、样带法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其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入侵途径和危害状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共有入侵植物64种,隶属28科55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最多(15种)。草本植物最多,有48种(75.00%)。原产地来自美洲的植物最多,有49种。入侵风险等级可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Ⅰ级严重危害的有8种(12.50%)。与广西、广东、海南及华南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在物种组成、生活型和原产地等方面呈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北部湾与广西中越边境内陆地区来自美洲的入侵植物都超过60%。因此推测广西外来入侵植物有两条可能的入侵线路:一是从海南登录,二是从中越边境跨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外来入侵植物总数(相对整个广西)虽较少,但其8种Ⅰ级严重危害植物的防治,仍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13.
14.
城市化引起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在局地、区域以及全球尺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局地尺度上,大面积的不透水地面以及较少的植被覆盖格局已经导致城郊物候的差异。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区选取新疆杨、青杨和毛白杨作为观测树种,通过定点定株的春季物候及温度的观测,探讨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对植物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物候期发生当月(即4月)的平均气温、≥5℃积温、最低气温与各物候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而日平均最高气温与各物候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在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中,绿地及裸土壤面积与4—6月的月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5℃积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不透水面面积与各温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绿地及水体面积与展叶始期呈现显著负相关,而不透水面面积与展叶始期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下,其温度之间存在差异,土地利用/覆盖显著地影响着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植物的春季物候。 相似文献
15.
16.
17.
城市用地扩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日益显著。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区,在分析城市用地扩展时空特征的基础上,调整优化CA模型,对近景年城市用地扩展进行多情景模拟。从城市扩展、生态景观、粮食安全、生态退化等角度构建生态风险压力评价体系,对各情景下城市用地扩展所致的生态风险压力进行评估,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990-2017年,呼和浩特市城市扩展强度指数不断下降,扩展速率经历了\"上升-下降\"的波动阶段,空间扩展阶段性特征明显;运用CA模型预测2025年、2030年城市用地扩展,只有耕地保护型、生态经济型方案下建设用地扩展速率处于下降态势,扩展强度指数进一步下降;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城市扩建压力上升2.2%,景观生态压力增加1.9%,粮食储备压力提高1.4%,生态退化压力抬高11%,生态风险压力提升15%,生态风险预警达到中警水平;到2030年,趋势外推和耕地保护情景下生态风险压力等级由Ⅲ过渡到Ⅳ,城市化发展情景下生态风险压力等级由Ⅲ跃升至Ⅴ,只有生态经济情景下生态风险压力等级由Ⅲ回落到Ⅱ。 相似文献
18.
区域生态风险具有大尺度、多因素、多风险受体的特点,难以直接定量;从生态风险的定义出发,构建景观破碎度和面积加权生态价值指数评价区域生态风险,并以ArcGIS和Fragstats软件为研究平台,通过空间采样和插值方法得到区域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以2006年Spot卫星遥感数据解译的呼和浩特市区土地利用图为例,研究结果表明生态风险值范围在0.04-0.26之间,空间梯度差异明显,风险较高区域为东北部的大青山山区以及西南角的平原农业区,北部风险驱动力主要来自土壤侵蚀、地下水源地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以及林地的退化;南部则是快速工业化导致林地、草地、特别是耕地景观转换为居民与工矿用地景观。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直观、简便,可定量描述区域景观生态风险的相对大小和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Donald J. Slymen 《Biometrical journal. Biometrische Zeitschrift》1988,30(8):897-909
In some clinical trials where 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 is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survival, an important question is how long should the patient remain under treatment. Although the trial may not be designed to specifically answer this question, comparisons of the hazard curves among the treatment groups can yield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The survival data may be modelled using a flexible set of hazard functions and specific models are then chosen for further examina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approach using data from the Beta-Blocker Heart Attack Trial. Parametric and semi-parametric models are fitted and likelihood methods are used to assess length of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