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 Wa-lker是膜翅目的一种拟寄生性昆虫(Parasi-toid),其幼期寄生于蝇蛹内,取食蛹内组织,致使蝇蛹死亡。在利用蝇蛹寄生蜂防治蝇类  相似文献   

2.
为了摸清红铃虫性诱剂的防治效果,并从理论上进行阐述,我们对红铃虫交配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作一报告,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繁殖橡皮树的实践中 ,我发现常规茎扦插法 ,有如下不足 :繁殖数量少 ;茎段相对上位的芽优先生长 ,强烈抑制下部芽的萌发 ,这样的扦插苗造形不美观。我摸索出的“1叶 1茎节繁殖法”可弥补常规法的不足。选取无病害的健壮的枝条 ,枝条上最好有芽的雏形。用利刀截成 2 0~ 30 mm长的节段 ,每段只保留一片叶 ,在距叶腋处的叶芽 (芽基 )上端 1~ 3mm处用刀整削平齐 ,下端切成 4 5°斜面。将这样的小茎段放于新鲜的草木灰中 ,让伤口沾满草木灰 ,以防扦插时伤口溃烂 ,促进伤口愈合。再将处理好的小茎段斜插于细砂培养基中 ,深度以细砂刚覆盖住叶…  相似文献   

4.
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是越冬红铃虫的天敌,目前大都是用越冬红铃虫虫茧作为饲料的,因为红铃虫茧难以大量收集,所以在大量培养金小蜂上产生一些困难,困此,有必要找出其他昆虫来培养金小蜂,以辅助解决红铃虫不足的困难。用避债蛾(Clania minuscula Butl)的幼虫(有的地方称皮虫)培养出的金小蜂个体大,雌性比例高(见表1)。但在实际应用时,常常被它咬破人工纸茧爬出,使金小蜂的寄生率大大降低。下面介绍一个简便的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县自1969年以来应用3瓦黑光灯防治红铃虫,对于防治效果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进一步明确实际效果和掌握使用技术,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伟大教导,于1974—1975年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6.
一、应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的情况 金小蜂Dibrachys carus(Walker)是仓库中越冬红铃虫的一种天敌,在我省应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动下,金小蜂的研究和应用又获得蓬勃的发展。不少县、区、社和国营农场都连续坚持大面积饲、放金小蜂工作在十  相似文献   

7.
通过适当方法处理寄主并长期保存,是大量繁殖寄生蜂的重要途径.蝇蛹金小蜂是多种有害蝇类的蛹期重要寄生蜂,在生物防治上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探讨了蝇蛹金小蜂对-20℃冷冻、6℃冷藏和二氧化碳窒息处理1、3和30 d的家蝇蛹以及热处死和热处死后冷藏保存30 d家蝇蛹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蝇蛹金小蜂可以利用上述蝇蛹,且其后代在胫节长度上均与源自新鲜蛹的寄生蜂胫节长度无显著差异;但除冷冻方法外,寄生蜂后代产量均随寄主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保存30 d的前提下,冷冻方法保存的寄主上寄生蜂后代最多.表明在大量繁殖蝇蛹金小蜂时,可以利用冷冻等方法对寄主进行处理并保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明确温度对象虫金小蜂Anisopteromalus calandrae(Howard)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本文研究了5个温度梯度下以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为寄主的象虫金小蜂的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生物学特性的变化,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用线性回归、Logistic模型以及"王-兰-丁"模型对温度与象虫金小蜂发育速率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象虫金小蜂卵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温度为25℃时,象虫金小蜂的孵化率最高,达到88.67%;象虫金小蜂幼虫期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温度与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即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发育历期明显缩短。象虫金小蜂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呈现缩短趋势,22℃平均寿命长达17.88 d,31℃平均寿命仅为9.89 d,成虫产卵量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7.81℃,有效积温为138.48日·度;各参数表明直线模型和Logistic模型比"王-兰-丁"模型更能拟合象虫金小蜂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结论】温度对象虫金小蜂种群发育和繁殖具有显著影响,25-31℃是象虫金小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9.
《亚热带植物科学》1981,10(1):68-68
将带有一个腋芽的小段茎叶置于湿砂中,以促进腋芽的发育。一个月后,小茎段长出具有1-2条根的小植株。  相似文献   

10.
空心莲子草叶甲室内大量繁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大量繁殖供环境释放的空心莲子草叶甲Agasicles hygrophila以实现空心莲子草区域减灾, 我们探索出室内大量饲养与繁殖空心莲子草叶甲的方法与流程, 包括用叶片法或苗水培法孵化卵粒、用盒养法饲养各龄幼虫与成虫并供成虫产卵、用栽培活苗笼养法化蛹羽化。在室内成虫终日均能取食、交配、产卵, 产卵前期约4~5 d, 产卵高峰期在羽化后第7~24 天, 每雌平均产卵21.08块, 约570粒。盒养法叶片平均可着卵4.28块, 叶背与叶面着卵量相近; 笼养法叶片平均着卵为1.46块, 卵主要产于叶背。盒养法与笼养法得到的卵孵化率分别为94.02%与92.50%。空心莲子草叶甲除化蛹需在栽培活苗上完成外, 各龄幼虫与成虫均可用离体新鲜苗盒养法密集饲养。初孵1龄幼虫转株(叶)期、3龄老熟幼虫转化蛹苗期是室内大量饲养与繁殖空心莲子草叶甲的关键时期, 高密度成功饲养与繁殖空心莲子草叶甲的最适化蛹接虫量是每株8头, 产卵期雌虫的最适密度是每株5头。  相似文献   

11.
灰飞虱室内大量繁殖及越冬饲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n)作为多种植物病毒病的传毒介体,近年来发生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杀虫剂室内毒力测定和抗性选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长期饲养大量的标准试虫。文章介绍采用稻苗饲养室内大量繁殖灰飞虱的方法,饲养盒的使用使该方法更加方便,而越冬用麦苗饲养更接近田间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蝶蛹金小蜂性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萃  万兴生 《昆虫学报》1988,(3):332-335
性比是决定昆虫种群盛衰的重要因子之一。考察了解自然条件下的性比,明确其影响因子、变动规律以及调节机理,争取按人类需要予以调节控制,不论对害虫防治或益虫利用来说,无疑都是重要的。Whiting在答复Jackson时曾说过:“性别决定是性比的基础,就小蜂总科来说,这是一个尚未阐明的问题”(Doutt.1964)。遗憾的是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情况并无明显改变。对于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L.),George(1927)曾发现在夏季雌性比高,而秋季世代则低;Bouletreau(1976)曾试验光周期对其性比的影响。此外,一般多为零星记载。本文调查了杭州地区自然界蝶蛹金小峰的性比及其变化规律,研究了温度、光周期、寄主蛹性别以及寄生蛹中子蜂密度等对其性比的影响。现扼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是我国棉花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研究表明在北部棉区作好越冬防治是消灭虫害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目的,为利用红外线辐射处理越冬红铃虫,探索直接杀死越冬幼虫的照射条件。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位于兴凯湖东北侧,与苏联毗邻,面积约200(km~2),是以芦苇(Phragmites ccmmunis)为主的沼泽湿地,海拔69m,年降雨量564mm,年平均气温3℃。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是当地常见的夏候鸟。我们于1987—1989年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占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动物园内人工饲养下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由于雌雄个体常常不能同时发情,甚至都不发情,因而不能正常产仔。故大熊猫的繁殖问题就成为国内外各动物园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北京动物园大熊猫于1963年自然交配产仔首次成功。1978年以后,国内外动物园又相继进行了上百次的人工授精试验,据报道,真正受孕产仔的仅有中国的北京、上海、成都、杭州以及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墨西哥等动物园。可见其受精率很低。  相似文献   

16.
黑鹳繁殖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化龙  刘焕金 《动物学报》1989,35(4):444-446
1984—1987 年,在山西省吕梁山系的管涔山地区和五台山系的太白山地区,对珍稀鸟类黑鹳(Cico-nia nigr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发现山西省目前尚存有相对稳定但范围不大的黑鹳繁殖地,分布有一定数量的繁殖种群,现报道如下。 一、栖息地多位于森林外缘的灌丛草坡山地和耕种丘陵地,营巢生境必备的主要条件为:陡峭的山体,长年不涸的清浅水域,以及较少的人为干扰。河流中五项毒物(酚、氰、铬、砷、汞)污染指标达到 Ⅱ级(最高Ⅴ级)以上,有机物综合污染达到 Ⅲ级(最高Ⅴ级)以上,黑鹳将不能在河流经过的地带营巢繁  相似文献   

17.
麻雀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麻雀(即树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的繁殖习性,国外Witherby(1938)、Bannerman(1953)、清栖幸保(1954)等,国内寿振黄(1936)、潘炯华(1960),均有零星记载或报导。近几年来,我们在河北省昌黎县凤凰山(1955—1956)、北京南郊和义农场(1957)及河北省大兴县李营(1960)等地,曾经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以补以往工作的不足,令将所得结果,加以分析整理,供有关方面参考。 参加这项工作的,除执笔者外,还有尹达云、刘炳谦、常庆顺等同志。在总结过程中,夏武平先生和钱燕文同志给予很大帮助,王林瑶同志特地供给了麻雀雏鸟食性的材料,这里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8.
乌鸫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乌鸫(Turdus merula mandarinus)是我国南部常见的园田益鸟,有关它的繁殖资料,La Touche(1925—30)、郑作新(1947)、郑作新等(1963)曾作过一些零星的记述,笔者于1977至1982年间,在贵州的望谟、龙里、清镇等地对它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我省棉区第一、二代红铃虫为害损失较轻,第三代虫口激增,为害显著加重。近年来棉花往往迟发,以秋桃为主,后期红铃虫为害更为严重。如能应用栽培技术措施促使棉花早发,带桃入伏,伏桃为主,争取早秋桃,即能达到桃多、桃重、虫害轻、品质好,增产增收的目的。本试验以探求棉花早发早熟的栽培技术措施,而达到减轻后期红铃虫为害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