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散剂(亿活)在牛奶蛋白过敏所致婴儿慢性腹泻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牛奶蛋白过敏所致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补液、支持对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布拉酵母菌散剂(亿活),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腹泻症状消失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更显著,腹泻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牛奶蛋白过敏所致婴儿慢性腹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轮状病毒仍是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期的估计提示,全球每年5岁以下儿童中有1.11亿腹泻是轮状病毒所致,2500万门诊病人,200万需住院治疗,352000~592000例死亡。儿童5岁前至少发生一次轮状病毒腹泻,1/5的儿童因轮状病毒腹泻需治疗,1/65住院,1/293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系统性地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纳入国内外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检索时间至2022年6月,筛选所检索文献,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系统地检索文献,本研究共纳入16项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共计1 415例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58,95%CI(2.03,3.28),I2=10%,P<0.000 1];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OR=5.80,95%CI(3.80,8.85),I2=0%,P<0.000 1]。结论 Meta分析评价现有文献结果表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与常规治疗措施相比,能够...  相似文献   

4.
9月8日,在中央药事审议会的常务部门会议上批准在动物药领域引进首创的治疗用单克隆抗体制剂。 盐野义制药的子公司——日本药学公司最近将引进销售犊牛腹泻预防药K99单克隆抗体“NP”(91年5月已申请过)。 犊牛腹泻是在生后0~3天感染毒性大肠杆菌而发病的。一旦发病,80%就会死亡。生后12小时以内的犊牛使用10ml(与牛奶混合),90%以上的抗体就能救活。导致犊牛腹泻的毒性大肠杆菌附着在犊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儿科就诊迁延性腹泻患儿40例为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g/次,3次/d,溶解于温水中口服,连用8周,检测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的变化。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儿童3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的通透性异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可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与儿童感染性腹泻在发病率、严重程度、预后等方面有所不同,其治疗以补液、止泻为主,必要时使用抗微生物药物。近年来,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在补液治疗和益生菌、新止泻药物应用等方面更新了一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在进一步确保现有药物安全性的同时促进了腹泻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岐阜免疫研究所1992年1月开始使用鸡蛋抗体治疗牛腹泻的野外试验。预计4月将开始作为猪腹泻治疗药的野外试验。用于试验的鸡蛋抗体抗毒性大肠杆菌的纤毛抗原K99。一次约2克溶于牛奶中每天口服一周。预计在北海道2个单位以约200头牛为对象进行试验。预计到夏季得出结果。除大肠杆菌以外,还用导致腹泻的轮状病毒、沙门氏菌等进行鸡蛋抗体的试验。计划将来,增加适应各种抗原的抗体治疗药,也要准备好结合各种抗原的抗体的混合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口服补液盐治疗儿童急性腹泻轻中度脱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63例急性腹泻伴轻中度脱水症状患儿,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2例患儿予标准口服补液盐,而治疗组31例患儿予补液盐溶液。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浆内Na+、K+、Cl-离子水平,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及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电解质水平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患儿Na+、K+及Cl-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口渴、头晕、乏力及腹痛症状的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补液盐能明显改善儿童急性腹泻而致的轻中度脱水症状,减少静脉输液对患儿造成的负面影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分布特点,探讨不同年龄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联。方法选取9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0~1岁婴儿腹泻患者和8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1~3岁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同时于健康儿童中随机选取6例粪便样本作为对照,提取各组对象粪便总DNA,采用PCR-DGGE进行菌群多样性与差异性分析。结果 0~1岁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著,条件致病菌巴黎链球菌数量显著增加。1~3岁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条件致病菌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屎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长双歧杆菌数量下降。结论婴幼儿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该特点可作为婴幼儿腹泻早期诊断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前言 在发展国家,急性腹泻是儿童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约十年前,急性腹泻病例中仅有15~20%能检出病原。今天,一般实验室可以对这种病例的70~80%做出病原诊断而有利于治疗。确定病原体能起到更好地监测和早期识别流行或罕见传的染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营养健康的关注,牛奶成了家庭必备的食品。但有些人喝牛奶会腹胀、腹泻,而喝酸奶会避免这个症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采访专家,参考文献,开展社会调研,亲自制作酸奶,实地考察酸奶生产线,以及对对酸奶成分进行检测后,发现喝牛奶腹胀、腹泻的现象(乳糖不耐受)较为普遍,其主要原因是体内缺乏乳糖酶的人群不能分解牛奶中的乳糖所致。酸奶与牛奶的加工工艺不同,在发酵过程中20%-30%的乳糖被分解,含量明显下降,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加之酸奶中的活性乳酸菌的代谢物可增加小肠乳糖水平,从而有效缓解和克服了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促菌生治疗秋季腹泻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菌生治疗秋季腹泻61例临床分析昆明市儿童医院650034杜曾庆李凌嫒杨红雁秋季腹泻又称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婴幼儿秋冬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现将我科1997年9月20日-10月31日用促菌生治疗的秋季腹泻61例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3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腹泻患儿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调整饮食、口服或静脉补液和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紊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予以酪酸梭菌活菌散和葡萄糖酸锌联合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单纯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时间,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后3个月内腹泻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止泻、呕吐、腹痛和粪常规等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3 d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χ2=4.15,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随访3个月,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腹泻复发5例(13.16%)和13例(34.21%),观察组腹泻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6,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疗效较肯定,能明显改善患儿腹泻症状,缩短腹泻病程,并能减少腹泻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成人结肠炎引起的腹泻及使用普乐拜尔治疗对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岁以上年龄组腹泻、排便次数的临床体症均高于50岁以下年龄组。从总体看,高年龄组腹泻、排便次数均高于总体水平,而低年龄组则与高年龄相反。50岁以上年龄组腹泻人数为112人,每日排便在两次以上者占89.3%,而50岁以下年龄组腹泻人数为142人,每日排便在两次以上者占79%,明显低于50岁以上年龄组。从病史上看,病史大于8年组腹泻率明显高于病史在7年以下的两组,排便次数与2—7年组相似,明显高于病史2年以下组,腹泻率2—7年组与小于2年以下组异常无显著性。从年龄分组服用普乐拜尔疗效看,20一50岁组与50岁以上组服用普乐拜尔一周后腹泻改善不明显,服用两周腹泻明显好转,四周腹泻恢复效果最佳。而20一50岁年龄组各服药后各时间段的好转率均高于50岁以上年龄组。从病程来看,各组服用普乐拜尔两周腹泻改善明显,四周腹泻恢复率达到较高水平。而2年以下组服药后各时间段的腹泻好转率均高于2—7年组和8年以上组。324例结肠炎患者有腹泻症状的255人,占78.7%,服用普乐拜尔治疗总有效率为91.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思连康联合小儿康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我院共收治6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思连康联合小儿康,对照组加用杜拉宝治疗儿童腹泻.观察两组的疗效,以及两组临床症状的好转情况及住院时间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和粪便白介素6和8(IL-6和IL-8)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的好转情况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及大便细胞因子IL-6和IL-8均有降低,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思连康联合小儿康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季节及不同年龄段腹泻患儿感染轮状病毒(RV)与腺病毒(Eads)情况,为临床提供早期、快速、准确、可靠的依据,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方法采用杭州艾博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的轮状病毒(A组)/腺病毒检测试剂盒(乳胶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就诊的3 368例腹泻儿童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3 368例腹泻儿童粪便中,RV阳性578例占17.16%,Eads阳性106例占3.15%。11月至次年1月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月份,1~3岁为儿童感染的高发年龄;腺病毒感染阳性率低,呈散发性。结论杭州地区近年1~3岁婴幼儿的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引起,其中轮状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腺病毒,且有明显的季节性;而腺病毒感染呈散发流行,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及年龄分布。  相似文献   

17.
儿童慢性腹泻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腹泻的病因,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41例慢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常见致病因素依次为过敏因素46.2%(24/52)、肠道内感染28.4%(40/141)、乳糖不耐受28.3%(26/92)。共109例明确病因诊断,55.1%(60/109)为多因素共同致病,以肠道内感染合并继发乳糖不耐受,过敏合并继发乳糖不耐受,免疫缺陷合并肠道内感染多见。前4位主要病因诊断为感染性腹泻(24.1%)、过敏性腹泻(17.0%)、乳糖不耐受(7.1%)、炎症性肠病(6.4%)。结论除肠道内感染外,过敏因素、乳糖不耐受等也是儿童慢性腹泻常见致病因素。儿童慢性腹泻常由多因素共同致病,主要病因除感染性腹泻外,过敏性腹泻、乳糖不耐受、炎症性肠病等也是常见病因。儿童慢性腹泻重在病因诊断,针对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微生态制剂防治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32例感染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6)与观察组(n=66)。对照组患儿施以常规药物防治,观察组患儿应用益生菌进行防治。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腹泻持续时间、治疗后病情、血常规与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86.36%)。观察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为(2.41±1.08)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67±1.89)d。观察组患儿治疗3 d后腹泻频率≤2次/d的发生率为24.24%,低于对照组的60.61%。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脱水发生率为3.03%,低于对照组的22.73%。观察组患儿血常规与肝功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感染性腹泻中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腹泻持续时间,促进大便恢复正常,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有效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微生态制剂防治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32例感染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6)与观察组(n=66)。对照组患儿施以常规药物防治,观察组患儿应用益生菌进行防治。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腹泻持续时间、治疗后病情、血常规与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86.36%)。观察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为(2.41±1.08)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67±1.89)d。观察组患儿治疗3 d后腹泻频率≤2次/d的发生率为24.24%,低于对照组的60.61%。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脱水发生率为3.03%,低于对照组的22.73%。观察组患儿血常规与肝功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感染性腹泻中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腹泻持续时间,促进大便恢复正常,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有效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20.
<正>病毒性腹泻问题是一特别重要的课题,因为,近来的证据指出,病毒是造成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婴儿和幼儿腹泻发病的主要原因,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与腹泻关联的吸收不好而引起营养不良。为了能够防止这些病毒的传播,尤其为了研制合适的疫苗,对这些病毒的特征和鉴别及其流行病学的清楚了解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