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为 《化石》2019,(4):31-35
<正>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在周口店一带发现了古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化石,当时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和协和医学院解剖系主任步达生便在一起酝酿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新生代研究室"。这个机构就是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建立于1929年,至今正好90周年。据参加过早年周口店发掘的胡承志先生回忆,当时地质调查所尚无  相似文献   

2.
经常有人问我:“德日进在中国研究古脊椎动物学和第四纪地质多年,又在中国各地以及边远地区作了多次旅行,为什么又没有为多数人所知,在地质界几乎丢掉了他的名字呢?”关于这个问题还真有点难以回答。我在过去每写到中国地质调查所(后改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  相似文献   

3.
1929年冬天,前地质调查所的裴文中教授(那时不过才二十来岁)发现了“北京人”的第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它作为人类起源于古代猿类的一个实物证据,在人类起源问题的争论中展示了一个新的阶段。“北京人”第个完整的头盖骨的发现,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受到了一切关心人类本身起源进化的人士的广泛重视。裴老当时还是个才从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受前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派遣,前往周口店具体主持这项发掘工作的。另外从德国学成归国后进地质调查所工作不久的杨钟健博士,那时领导着周口店地区的研究工作。“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在地质调查所(所长是地质学者翁文灏博士)内当然地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文化科学落后和科研经费拮据的当时  相似文献   

4.
于小波 《化石》2021,(3):65-69
<正>在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院士(1897-1979)遗留的大量照片、日记和书信中,有一张周口店龙骨山的历史照片引人注目(见下图)。照片中,三位参加北京人早期发掘的中外先贤和一位个头高大的西方客人一起,站在鸽子堂的洞口前面。熟悉北京人发掘历史的朋友们,或许能从中认出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左1)、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左2)和协和医学院解剖系系主任步达生(右1)。裴文中(1904-1982)在1929年12月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翁文灏(1889-1971)统筹领导周口店的发掘与研究工作。1929年4月,他和步达生一起,  相似文献   

5.
《化石》2017,(3)
<正>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年5月1日诞生于法国中部奥弗涅(Auvergne)地区的萨塞那(Sarcenat)城堡,1955年4月10日病逝于美国纽约,是法国耶稣会神甫、著名的地质古生物学家和神学哲学家。他最初(1923)来到中国所接触和较熟悉的均是我国地学界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的前辈,如丁文江和翁文灏等人,"德日进"这个译名可能是他们中的某一  相似文献   

6.
从双壳类动物群看藏南聂拉木地区中晚侏罗世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内所引用的实际材料是笔者1980—1981年随地质部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大队两次进藏,与11分队全体同志共同采集的。本文承蒙杨遵仪教授热情指导。在此均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7.
金文驰 《化石》2021,(1):43-49
来到南京市珠江路700号,一座砖红色的民国建筑便映入眼帘,这是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旧址.而在它旁边,2009年落成的地质大厦拔地而起.南京地质博物馆的7大永久展厅就位于这一旧一新两栋建筑中.虽然从博物馆的名字来看,它似乎只是一座地区性博物馆,不过它的前身可是"国家级"的:成立于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商部地...  相似文献   

8.
写在前面     
《化石》2015,(4)
<正>上个世纪70年代当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制订"五五"科研规划时,古人类研究室的徐庆华和陆庆五申报了一个"西南第三纪古猿调查和研究"的课题。他们提出这个课题的初衷是:50年代在云南开远的小龙潭煤矿曾发现过10枚古猿的牙齿,此后在我国境内再未发现过同类化石,而要研究人类起源问题,古猿的发现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1975年当这个计划被批准后,他们立刻行动起来并于当年的10月就出发到云南,同时还邀请了云南博物馆的张兴永先生  相似文献   

9.
《化石》2013,(4):2-4
9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主页头条位置上登出了一幅古生态复原图,并以“古鱼展新脸——令人瞠目结舌的科学发现”为题报道了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及其同事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猫头鹰 《化石》2010,(3):10-19
2008年春的一个晚上,"直道映象"的编剧打通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鸟类学家周忠和的电话,商谈将热河生物群的研究成果搬上荧屏。"直道映象"是一个依托上海理工大学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现代传播科学实验中心、  相似文献   

11.
张建军 《化石》2016,(2):70-73
正与大象化石结缘40年前,我刚进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被分配到技术室,跟张宏师傅学习组装黄河古象的化石模型,那是我第一次尝试化石骨架整体装架。巨大的古象化石使我振奋,觉得能参加该项工作意义重大,有多少观众会通过这件大型的展品,了解到古化石的进化和发展。后来经《化石》杂志编辑部同意,将我撰写的一篇《怎样再现古象雄姿》工作总结的文章,刊登在《化石》杂志上。使我这个刚刚进入古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12.
2008年9月18日,应高星博士的邀请,南非维特沃特斯兰德大学(University ofWitwatersrand)“岩石艺术研究所”的乔治·苏西洛(George J.Susino)博士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了题为“Optical Datingof Lithic Microwaste and Archaeologcial Deposits Methodsand Appli  相似文献   

13.
杨丽娟  韩琦 《化石》2016,(4):34-35
正1879年"Ordovician"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C.Lapworth)提出,1960年在第21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得到正式认可。"Ordovices"原为北威尔士古民族,此民族居住的地区奥陶纪地层发育较好,因此得名。1931年,翁文灏撰文指出我国将"Ordovician period"译作"奥陶纪"始自《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1916),对此,王光旭已有讨论。笔者根据新发现的资料,试图  相似文献   

14.
《化石》2016,(3):75-77
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课题组卢静等与英国牛津大学等同行利用高精度CT扫描技术对4.1亿前的晨晓弥曼鱼(Meemannia eos)脑颅结构进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弥曼鱼内颅具有典型的辐鳍鱼类特征,  相似文献   

15.
1989年9月15日,在北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礼堂举行了著名地质学家、爱国民主人士翁文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民革各民主党派及中共中央统战部代表、学术界、新闻出版界人士、翁先生亲属等约300人出席了大会。在大会上发言的,除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负责人宋堃、朱学范、程思远及翁先生亲属翁心鹤、徐永盛、翁维玲而外,还有著名科学家黄汲清、翁文波、孙越崎。黄汲清先生发言题目为“翁文灏先生与北京猿人之发现”,谈到翁先生作为农商部(农矿部、实  相似文献   

16.
《化石》2011,(3):31-31
2011年5月19日,中国恐龙协会(筹)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理事会议在江苏常州中华恐龙园召开。退休后依然活跃在恐龙科研和科普领域的资深学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先生被推举为协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17.
木兰秋狝     
窦茗 《生命世界》2006,(11):77-79
木兰围场是清代的皇家猎苑。不过这个木兰和“花木兰”、植物木兰没有任何联系。它不是汉语,而是满语,翻译为汉语是“哨鹿”的意思。所以“木兰围场”这个名字其实是满汉混合的名字。如果完全翻译成汉语是“哨鹿围场”,如果完全翻译成满语则是“木兰辉罕”。  相似文献   

18.
于小波 《化石》2022,(1):67-72
1931年10-11月,西方史前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亨利·步日耶(1877-1961)神父到访龙骨山上新建成的地质调查所周口店办事处。步日耶是著名的法国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被誉为西方“史前史研究之父”。当年,步日耶看到的地质调查所周口店新办事处是什么样子呢?步日耶又是怎样成为西方史前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呢?在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院士(1897-1979)遗存的大量历史照片中,有几张照片记载了步日耶1931年到访周口店的情景。  相似文献   

19.
梁畴芬   《广西植物》1993,(2):143-143
<正> 近读《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1992年10月17日第三版小栏目《名人追踪》上摘载香港《文汇报》的一篇小文,报道解放前国民党的大官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病逝于美国纽约,入葬墓园上所刻名字为LingKan Kung云。笔者又想起最近常翻阅的《台湾植物志》(Flora of Taiwan英文版)其作者的西译姓名也是把姓放在后面的。例如:刘棠瑞名曰TANG-SHUI LIU,苏鸿杰译为HORNG-JYE SU,同是把姓放在后面,只是名字以连结号连起。由此可见,笔者在《广西植物》11卷第3期“再议……”一文末  相似文献   

20.
魏敦瑞(Weidenreich,Franz,1873~1948)是美籍德裔解剖学家、体质人类学家。1935~1941年在华 ,接替因先天性心脏病逝世的步达生(Black,Davidson,1884~1934)的工作———北平协和医学院解剖科主任和从事古人类学的研究。中国地质调查所(后改称中央地质调查所)和北京(后改为北平)协和医学院解剖科合作成立新生代研究室 ,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经费 ,专在周口店发掘“北京人”化石。魏敦瑞主要是从事步达生未竟的学术研究工作。魏敦瑞大概是1935年下半年来到北平。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