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活体标本、连续切片、全封标本及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子胞蚴体内尾蚴发育期的形态。日本血吸虫尾蚴发育分为五期,即胚细胞期、胚球期、尾蚴雏体期、成熟前期和成熟期。与曼氏血吸虫尾蚴发育进行比较,日本血吸虫尾蚴在胚球期无极化现象;尾蚴雏体期的尾芽形态多非圆球形,尾叉形成较早。钻腺及焰细胞均在此期发生,较曼氏血吸虫尾蚴早。除了上述头器、头腺、钻腺、焰细胞及消化器官进一步发育外,体内散在胚细胞结集为生殖始基,体表感觉乳突分化与体尾肌细胞的发育,尾蚴从成熟前期过渡到成熟期。 电镜首次原位观察尾蚴发育在子胞蚴育腔内的自然状态。尽管偶尔可见到胞蚴体壁与胚元之间某些结构联系,但大部份的胚元各自独立混杂在育腔之中。此外尚注意到尾蚴体棘发生在成熟前期,但其密度较成熟尾蚴小,而其大小却比成熟尾蚴的大。尾蚴头器上感觉乳突和围褶可能先于内部腺体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38年,唐仲璋在光学显微镜的水平上已对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形态构造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由于近年来扫描电镜技术的发展,寄生虫学家应用它观察血吸虫生活史各期虫体的构造,使得一般平面图象分辨不清的细微结构呈现清晰的三维图象,因而又补充和丰富了有关血吸虫形态和生理方面的若干新知识。关于血吸虫毛蚴的扫描电镜观察曾有LoVerde(1975)对埃及血吸虫毛蚴、K(?)ie和Frandden(1976)及Miegeville等(1979)对曼氏血吸虫毛蚴以及坂本启二和石井洋一(1978)对日本品系的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自从桂田(1904)首先发现日本血吸虫之后,继之对该虫形态的研究颇不乏人,其中主要有藤浪(1904)、宫川(1916)、Faust和Meleney(1924)、Severinghaus(1928)和多田(1928)等氏。近年来作者在进行各种药物对虫体作用的研究工作中,有机会系统地观察和研究了正常虫体的形态和组织构造,发现过去研究者们的描述不够完善,并有若干的形态构造尚未加以叙述。为了补充或提供其他方面的参考,故将观察的结果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尾蚴的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日本血吸虫尾蚴具有一个头腺、2对前钻腺及3对后钻腺,其解剖学位置、构造、化学成分及功能均有区别。钻腺分泌物含有多糖酶及蛋白酶。尾蚴的前端系特化的头器结构,它具有半月形嵴、钻腺开口及乳突。  相似文献   

5.
李秉正  李家滨 《动物学报》1991,37(4):345-351
华支睾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中,随着体长的增大,体表上的细微结构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包括体嵴增高,继而形成许多结节,并由结节上发出点状,指状或枝状突起;体棘逐渐减少和消失;腹吸盘唇上和口、腹吸盘周围的感觉乳突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6.
贝氏隐孢子虫在珍珠鸡体内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美清  林辉环 《动物学报》1996,42(2):113-118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贝氏隐孢子虫在珍珠鸡体内的发育。大量球形虫体镶嵌于气管和法氏囊微绒毛丛中。气管纤毛消失,微绒毛生发生融合。法氏囊粘膜表面可观察到宿主细胞突起,在突起的表面有数个虫体寄生。滋养体呈球状,平均大小为1.7μm。裂殖体拥有4个或8个香蕉状裂殖子。成熟大配子体大小为 4.2 × 3.3μm,在其侧面可观察到锯齿状突起。偶尔能观察到卵囊,其表 面有一明显裂缝。虫体逸出后所留下的带虫空泡似弹坑状,根据其结构可将其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为裂殖子或小配子的形成场所,另一类为卵囊的形成场所。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以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槲蕨(Drynaria roosii Nakaike)为研究对象,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配子体发育的全过程,以期从三维立体角度揭示槲蕨配子体各发育阶段中的一些精细结构,为进一步补充部分经典形态学理论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槲蕨孢子萌发过程中原叶体母细胞的初生假根存在两条同时生长的现象。(2)槲蕨配子体的假根膨大及分叉现象普遍,且具有2层细胞壁,基部呈圆孔状结构。(3)槲蕨的原叶体腹面及边缘处毛状体非常发达,且乳突状单细胞毛状体和针状单细胞毛状体混生。(4)精子器释放精子时,盖细胞前后呈不同开裂状态。(5)发现精细胞向游动精子转化可能的限制性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膜表面附着有碎屑状物质。(6)观察到腹沟细胞的解体过程是从近颈卵器开口处的细胞膜开始逐渐向四周及其后下方扩展。(7)发现了颈壁细胞在排列顺序和数量上都不稳定的畸形颈卵器、体积正常但无法区分雌雄的性器及体积显著增大呈锥形的泡状败育性器。  相似文献   

8.
1.本文报道用扫描电镜观察正常情况下日本血吸虫10日龄和15日龄肝门型童虫体被超微结构,可供血吸虫免疫学、药理学和生理学研究参考。 2.根据肝门型童虫的大小、形状、皮式等错综复杂的表现,认为童虫皮式,不仅在同龄而且在同一个体不同部位,其演变是不同步的。 3.对本型童虫与日本血吸虫成虫有关资料如皮褶、体棘和感觉乳突等方面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1. 本文介绍研究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體内发育过程的结果。 2.有12.5—34.3%的陽性钉螺内合有二个以上的母胞蚴,证明钉螺内只能有一个毛蚴发育之说不確。 3.母胞蚴发育及生长的埸所,最初多在足及鳃,以後多在内臟。 4.日本血吸虫幼虫的连续繁殖,主要是在子胞蚴世代。 5.对钉螺内的各期幼虫的形态详加描述。  相似文献   

10.
日本血吸虫卵黄细胞发育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血吸虫雌虫生产的虫卵不仅是血吸虫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而且也是病原扩散的一个重要来源,而虫卵的形成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何毅勋等(1974)指出,血吸虫的卵黄细胞具有双重的生理机能。本文试图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日本血吸虫卵黄细胞在卵黄腺中的发育过程及其超徽结构特征和各期细胞的平均百分率,探讨其生理机能的形态学基础,为抗血吸虫药物的研究提供比较简明、客观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小鼠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依赖抗体及补体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童虫 的作用。结果表明:单纯中性粒细胞很少粘附到童虫表面,仅个别十分疏松地粘附在童虫表面,被粘附 的童虫结构正常。提示:单纯中性粒细胞对童虫无明显作用,在抗体及补体协同下,中性粒细胞成群且 紧密地粘附在童虫体表,在细胞集聚的周围,虫体体被出现隧道样及火山口样变化,紧贴童虫的中性 粒细胞伸出伪足,虫体体棘紊乱,皮层变平,体被剥脱,虫体变形,说明中性粒细胞在抗体及补体协同 下,对童虫有杀伤作用、文中对杀伤机制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日本血吸虫尾蚴发育分期,除胚细胞(SI)已有报道(胡敏等,1991)外,对胚球期(S2)、尾蚴雏体期(S3)、成熟前期(S4)及成熟期(S5)在透射电镜对体被及其要素(tegumental elements)进行剖析。结果原(始)体被最早出现于S2,表性分布。随后(S3—S5)消失而为真正体被所取代。体被皱褶亦随高隆。基膜及体棘为各期基本结构。感觉乳突于S3、S4出现。到了S5渐趋复杂而完善并对其结构作了较精细的描述。糖膜直至成熟期(S5)才出现,为尾期成熟的标志。近期对糖膜组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其生理功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何毅勋  许绶泰 《动物学报》1992,38(3):266-271
本文报告了15头黄牛和14头水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虫卵开放前期、虫体回收率、成虫体长及性腺发育状况、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大小和虫卵周围何博礼现象等比较结果,表明黄牛较水牛对日本血吸虫更为易感。根据耕牛在日本血吸虫病中的传播特点和流行病学意义以及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概念,建议将这类动物终末宿主称为交替宿主(alternative host)以取代过去沿用和内涵狭溢的“贮存宿主或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的名称。  相似文献   

14.
正常情况下,染色质和染色体在细胞内呈高度致密状态,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常呈浓染的斑块状。由于方法学上的困难,至今对染色质乃至染色体的微细结构,仍缺乏清楚的了解。特别是关于染色质如何凝缩形成染色体方面,现仍存在有争论。扫描电镜的冷冻割断技术,曾被用于对游离细胞间期核染色质的观察,并取得了较好的  相似文献   

15.
蜱类染色体的分带研究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蜱螨亚纲(Acari)中,首先开展染色体分带研究及组型分析,发现了3种蜱的内多倍体,C分带证明,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微小牛蜱的全套染色体国端丝粒,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日本血蜱,微小牛蜱染色体的亚微结构,发现日本血蜱的染色体呈凹凸相同弹簧样螺旋结构,螺旋凹陷处相当于光镜下G带深带,螺旋隆起部相当于G带浅带,凹凸程度似乎不加入人类染色体的明显,还报告了草原革蜱,银盾革蜱,缺角血蜱及雌性森林革蜱,雌性日本  相似文献   

16.
元麦叶肉原生质体在MS培养基(附加2,4-D 1mg/L,6-BA 0.25 mg/L)中,进行液体浅层培养。用荧光增白剂(VBL)染色,培养1天出现再生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原生质体表面逐渐出现短棒状突出物和纤维状结构;培养第5天,原生质体表面覆盖较厚的纤维层,与未脱壁的元麦叶肉细胞表面形态结构相似。用愈创木酚作氢供体测定原生质体胞壁再生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发现随着壁再生率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下降。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阳极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酶带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由刚分离的原生质体中的8条减少到培养4天的2条,反映胞壁再生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山羊蠕形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对寄生虫山羊体的山羊蠕形螨生活史各期颚体,足体和末体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以下超微结构;一个圆锥状须乳突位于雌螨触须第2节背面;叶状背阳茎侧突和腹阳茎侧突竖立于阳茎同一基部,未受精雌螨船形阴门的一对瓣汇成纵线,雌螨交配后阴门半开,产卵后全部敞开,同时描述该螨的背基刺,锥状突,口下板,螯肢,基内叶,口孔,须爪和肛道等的超微结构,文中还讨论了锥状突,口下板,螯肢,基内叶,须爪和须乳突的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