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固相磷脂单分子层膜以及重组了细胞色素C氧化酶后的脂质体表面结构的观察.对DMPC单分子层著,得到了有关磷脂头部形态,大小及排态状况等结构信息,达到分子水平分辨;对重组酶后的脂质体表面,也得到了氧化酶分子在膜上的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2.
脂质体与磷脂单分子层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通过脂质体与磷脂单分子层(LB膜)相互作用去研究与膜间作用有关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脂质体的尺度、相状态,脂质体与LB膜的表面电荷性质,均对脂质体向LB膜的转变率有显著影响。本文尝试的方法有可能为人工膜研究膜间作用问题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不同折叠状态的鸡心脱血红素细胞色素c(Apocyt.c)对大豆磷脂单分子层的插入能力和对酸性、中性磷脂单分子层的插入能力。不同折叠状态的Apocyt.c与大豆磷脂脂质体作用后的内源荧光发射谱提示它们各自在膜上的构象状态不同。与纯磷脂脂质体作用后的圆二色谱发现,溶液中折叠状态不同的鸡心Apocyt.c与膜作用后的构象也不同,溶液中处于无规心Apocyt.c与DMPG脂质体作用后的构象也呈α螺旋,但螺旋含量明显低于前者。折叠状态的鸡心Apocyt.c与DMPC作用后,其构象几乎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脂质体(Liposome)在生物膜研究和药物学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什么叫脂质体脂质体是由双分子磷脂组成的一种人工膜,或称“液晶微囊”。将磷脂悬浮分散在水溶液中,它们就自发膨胀形成多层的类似洋葱状的封闭球形结构。在双分子磷脂组成的片层之  相似文献   

5.
牛胰多肽与脂作用时插膜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单层膜和荧光技术,研究牛胰多肽(BPP)和磷脂单分子层及脂质体的相互作用。BPP与磷脂单分子层作用的动力学曲线以及临界插膜压表明它和磷脂,尤其是酸性磷脂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荧光研究表明,与脂作用后多肽内源性荧光光谱峰位蓝移,说明发荧光的酪氨酸残基存在由亲水环境向疏水环境的转变。荧光猝灭实验表明多肽与脂作用后,其内源性酪氨酸残基荧光更不容易被碘盐所猝灭,提示酪氨酸残基受到了脂双层的屏蔽作用;自旋标记磷脂的猝灭实验计算结果表明BPP插膜深度在磷脂头部与脂酰链交界处稍内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山莨菪碱对处于不同脂双层的兔肾外髓质(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莨菪碱对(Na~++K~+)-ATP酶的抑制作用与该酶所处的脂环境密切相关,如对去脂后的酶活性无明显影响,而对重组于酸性磷脂脂质体的酶比对重组于中性磷脂脂质体的酶有更大的抑制作用。园二色性实验表明,山莨菪碱使带349个界面脂分子的(Na~++K~+)-ATP酶二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对带189个界面脂分子的酶无明显作用。另外利用差示量热扫描研究表明山莨菪碱对酸性磷脂和中性磷脂脂质体或脂酶体相变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山莨菪碱对处于不同脂双层的兔肾外髓质(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莨菪碱对(Na~++K~+)-ATP酶的抑制作用与该酶所处的脂环境密切相关,如对去脂后的酶活性无明显影响,而对重组于酸性磷脂脂质体的酶比对重组于中性磷脂脂质体的酶有更大的抑制作用。园二色性实验表明,山莨菪碱使带349个界面脂分子的(Na~++K~+)-ATP酶二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对带189个界面脂分子的酶无明显作用。另外利用差示量热扫描研究表明山莨菪碱对酸性磷脂和中性磷脂脂质体或脂酶体相变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说起导弹,人们便会想到它具有专一地追踪,摧毁目标的功能。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一种新型的超微型生物导弹,已经研制问世。这种生物导弹就是脂质体(liposome)。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人工膜在水溶液中形成的微囊。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制备脂质体采用的磷脂和胆固醇均是天然存在的物质,所以脂质体膜近似天然的生物膜。脂质体具有亲水性,又具有亲脂  相似文献   

9.
研究抗菌肽BuforinⅡ的衍生肽BF2-A/B对细菌表面特性的影响,以及与脂质体的作用模式。Zeta电位仪和十六烷萃取法检测发现BF2-A/B作用G-菌和G+菌后,能够提高细胞表面电负性和疏水性。选用卵磷脂和心磷脂制备包裹钙黄绿素的脂质体,模拟细菌胞膜,考察发现BF2-A/B能够引起荧光素从脂质体中泄漏,BF2-B对膜的扰动作用更大,引起的泄漏率比BF2-A高,但它们都不破裂脂质体膜。用FITC标记衍生肽,研究发现加入脂质体后,FITC-肽荧光光谱蓝移,量子产率增大,并且脂质体保护FITC-肽免受丙烯酰胺的荧光淬灭,说明BF2-A/B的N-端插入了脂质体的磷脂双分子层中。  相似文献   

10.
脱血红素细胞色素c与膜结合及插膜时的构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特殊的单分子层样品制备技术,分别制备了与中性、酸性磷脂膜结合的和完全插膜的鸡心脱血红素细胞色素c样品,并运用圆二色谱(CD)、表面衰减全反射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对膜上蛋白的构象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蛋白在与膜结合及插入阶段的构象是不同的,膜界面性质的不同也会对蛋白的构象产生不同的诱导,在酸性磷脂DSPG膜表面,该蛋白是以α螺旋和β折叠混合的构象形式结合;而在中性磷脂DSPC膜表面是以β折叠为主的构象形式结合.插入 DOPG单分子层内时则是 α螺旋为主的构象形式.  相似文献   

11.
胆固醇对脂双层结构影响的SAXS和STM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技术分别研究了模拟生物膜脂质体的结构以及胆固醇对生物膜双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扫描隧道显微镜照片中,磷脂分子在石墨表面形成规则的二维点状排列图像;磷脂胆固醇脂质体在石墨表面形成规则的二维波纹状排列图像。用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结果表明,DPPC脂质体是片层相结构,DPPC+Chol脂质体是复相片层结构,DPPE+Chol脂质体是片层立方相结构,DPPC+DPPE+Chol脂质体是立方六角形相结构。  相似文献   

12.
大鼠心肌线粒体内、外膜磷脂动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们以DPH为荧光探针.用毫微秒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大鼠心肌线粒体及线粒体内、外膜的动态微细结构;用HPLC分析了磷脂组成.实验结果提示.完整线粒体膜流动性主要反映了线粒体外膜的运动状态.线粒体内膜微粘度及磷脂分子摇动角大于外膜,扩散速率小于外膜.除去了蛋白质的线粒体内、外膜磷脂脂质体膜流动性无明显差异.提示线粒体内膜的高微粘度与膜中所含有的多量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Ca^2 及脂质体膜脂成分对艾氏腹水癌细胞质膜质子跨膜转运驱动的脂质体融合中的作用。结果 表明Ca^2 促进质子跨膜转运驱动的质子跨膜转运驱动艾氏腹水癌细胞与脂质体间的融合,膜融合程度与膜表面电荷密度的相关曲线显示,在下述条件膜融合与膜表面电荷密度呈正相关:(1)介质Ca^2 浓度小于6mmol/L,脂质体磷脂组成为PE:PC:CL=6:2:2;(2)介质Ca^2 浓度为6mmol/L,脂质体鳞脂组成为PE:PC:CL=6:2:2;(3)无Ca^2 介质,脂质体磷脂组成为PE:CL=8:2;(4)介质Ca^2 浓度10mmol/L,脂质体磷脂组成为PE:CL=8:2。脂质体PE/PC含量对膜融合的影响表明,当PE含量减少PC含量增加时,膜融合程度不断下降,提示影响膜融合的另一因素可能是生物膜结构形成“柄”融合中介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SpA蛋白与磷脂单分子膜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斌  韦钰 《生物物理学报》1993,9(4):541-546
利用石英表面沉积LB膜的紫外吸收特性与CD谱特性研究了磷脂单分子膜与Sp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单分子膜的疏密状态,蛋白质与膜表面的电荷特性及亚相Ca^2+离子浓度均对该蛋白质与磷脂的相互作用有显著的影响,蛋白质在磷膜中的镶嵌与吸附作用为生物膜的重组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1 棕榈酰溶血磷脂酰胆碱 (C16∶0LPC)对甘油二油酸脂 (DOG)诱导的蛋白激酶C(PKC)有双向调控作用 ,低浓度时激活 ,高浓度时反而抑制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 (DSC)、荧光探针标记等方法 ,研究了磷脂样品浊度、热相变行为、磷脂分子酰链的堆积情况以及分子头部基团间空隙 .C16∶0LPC的加入使脂质体双层膜上磷脂分子堆积更加疏松 ,头部基团间空隙逐渐加大 ,DSC图显示膜上出现两不互溶的区域 :C16∶0LPC富集的DPPS/C16∶0LPC区和C16∶0LPC缺乏的DPPS区 .C16∶0LPC/DPPS摩尔比为 0 .2 3 4时 ,两区域有最大的共存交界范围 ,此时PKC的活性最大 ;C16∶0LPC/DPPS超过 0 .43 4后 ,DPPS的相变峰消失 ,脂质体遭到破坏 ,趋向于微团结构 ,PKC的活性被抑制 .DOG具有保持双层膜稳定的功能 ,在DPPS和DOG组成的体系中需要更高浓度的C16∶0LPC才能破坏脂质体的双层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 ,C16∶0LPC通过改变磷脂脂质体的结构及膜的物理状态 ,影响了PKC的活性 .  相似文献   

16.
同脂膜结合的短杆菌肽S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短杆菌肽S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复合物滴于高定向裂解石墨,充分干燥后,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得到:1.磷脂分子在石墨表面有规则的二维排列的图像;2.短杆菌肽S在石墨表面自组合形成的二维晶体的图像和3.短杆菌肽S平躺于磷脂分子头部的图像。根据短杆菌肽S在石墨上排列的二维晶格常数和分子大小可知,在石墨表面,短杆菌肽S以二聚体形式存在。这同短杆菌肽S的晶体衍射结果一致。但从短杆菌肽S平躺于磷脂头部的图像上可以分辨出:在脂环境中,短杆菌肽S以单体形式存在。最后,根据短杆菌肽S分子的大小与磷脂分子在石墨表面排列的二维晶格常数,得出了短杆菌肽S同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分子的作用模式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用激光拉曼光谱研究山莨菪碱与二棕榈酰磷脂酸胆碱(DPPC)/ 二棕榈酰磷脂酸(DPPA)混合磷脂脂质体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药物/磷脂体系相变过程中脂肪酸链结构的变化,发现山莨菪碱对酸性磷脂有明显的倾向性.参照天然神经突触膜上酸性磷脂成分配制的混合磷脂脂质体与药物作用结果表明仅有少量酸性磷脂存在,就使得药物对脂膜整体结构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并注意到山莨菪碱与酸性磷脂的这种选择性作用,没有在混合磷脂体系中引起分相.  相似文献   

18.
脂质体相行为对亲和素与膜表面模型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影响刘铮,文辰晖,隋森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4)关键词脂质体;抗生物素蛋白;荧光滴定生物体内的细胞是由一层磷脂双分子层的细胞膜包被的,细胞膜上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受体,在细胞膜所执行的...  相似文献   

19.
嗜热菌玉米黄质(thermozeaxanthins,TZS)是从嗜热菌的磷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胡萝卜素单葡萄糖脂肪酸酯化合物,具有两亲性结构,通过检测包裹在脂质体内的荧光物质的漏出程度,来评价在不同pH缓冲液中TZS对脂质体膜的影响。脂质体由天然卵磷脂(eggPC)、大肠杆菌磷脂酰乙醇胺(E.coliPE)或不同碳链长度和饱和度的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磷脂形成,结果表明:在pH5.0的缓冲液中,含0.01molTZS的脂质体比单纯由磷脂形成的脂质体要稳定,在pH8.2和9.0的环境中,其稳定作用不明显;由eggPC或E.coliPE与TZS形成的脂质体的稳定性在同样条件下要优于由DPPC或DOPC与TZS形成的脂质体。在pH6.5的缓冲液中,含有TZS的脂质体与对照脂质体的稳定性相近。TZS对脂质体的影响取决于TZS与磷脂双层膜的相互“匹配”,邓与磷脂的脂肪烃链的长度、饱和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细胞色素c的前体蛋白——脱血红素细胞色素c是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运入线粒体的. 结合人工合成多肽及完整分子的缺失突变体探索了脱血红素细胞色素c跨膜转运中的关键肽段, 结果表明, 无论在单分子层插膜, 还是在与脂质体、线粒体的相互作用中, 脱血红素细胞色素c的68~88肽段都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