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未净化Z:ZCLA长爪沙鼠封闭群繁育和生长指标,并利用直接测序法分析其遗传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40对Z:ZCLA长爪沙鼠,记录其繁殖胎次、产子数等指标,分析其仔鼠的生长发育情况。遗传稳定性分析选择Z:ZCLA长爪沙鼠非同胞、非亲代个体33只,提取肝脏基因组DNA,PCR扩增D-Loop序列,产物纯化后双向测序,测序结果与Z:ZCLA长爪沙鼠标准序列比对。结果 Z:ZCLA长爪沙鼠每胎产仔7只,胎间隔多在20~60 d间,雄性体重高于雌性。遗传稳定性分析检测发现33只Z:ZCLA长爪沙鼠序列与标准序列完全一致。结论 Z:ZCLA长爪沙鼠群体内未发现遗传多态性,说明该群体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方法根据已发表的小鼠肝炎病毒(MHV)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提取MHV细胞毒RNA,以其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优化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重复性试验。并对65只长爪沙鼠及12只小鼠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MHVRT-PCR检测方法特异、敏感、稳定。以MHVRNA逆转录产物为模板,所能检测RNA最小模板浓度为3.1pg/μL,可检测病毒最小滴度为10^-3/mL。65只沙鼠经RT-PCR检测,均为阴性,12只小鼠经RT.PCR检测,有3只MHV阳性,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MHV核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7%。结论建立的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可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李兴升  王德华  杨明 《动物学报》2004,50(3):334-340
为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长爪沙鼠的适应对策及瘦素对体重和能量平衡的调节作用 ,我们将 7只成年雌性长爪沙鼠在 5℃条件下驯化 2 1d ,另选 7只作为对照 ,对体重、血清瘦素含量、体脂含量、摄入能、基础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等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 :1 ) 5℃条件下长爪沙鼠的体重没有明显变化 ;2 ) 5℃条件下长爪沙鼠的血清瘦素浓度和体脂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瘦素浓度与体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3) 5℃条件下长爪沙鼠的摄入能、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等显著高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 :长爪沙鼠在低温条件下产热能力和自身维持能量消耗都增加 ,能量摄入因此而增加 ;瘦素参与了能量平衡和体重的调节 ,但没有直接参与产热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建立快速检测长爪沙鼠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及获得Z:ZCLA长爪沙鼠封闭群现用微卫星位点的结构。方法利用17个微卫星位点(9个来自长爪沙鼠,8个来自大小鼠)进行了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组合了6组双重PCR及两个复合式点样,用上述8个组合对普通级Z:ZCLA长爪沙鼠封闭群43、444、5三个世代核心群各100只种鼠进行遗传检测。结果三个世代的300只种鼠的检测结果表明,9个长爪沙鼠位点均为微卫星,其中7个位点为完全型的微卫星,1个为复合型,1个为不完全型,多态性主要表现在核心序列的重复;来自大小鼠的8个微卫星位点,有7个在Z:ZCLA长爪沙鼠核心群中得到有效扩增,只有3个位点在三个世代中均有出现,对测序结果分析后发现,其核心序列均为小卫星。结论来自长爪沙鼠的位点,无论结构还是遗传方式均符合微卫星遗传标记的特点,可用作检测长爪沙鼠的群体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长阶段长爪沙鼠血清中氧化与抗氧化物质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生长阶段长爪沙鼠血清中氧化与抗氧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 1月龄、3月龄、2 4月龄的长爪沙鼠各 16只 (雌雄各半 ) ,测定长爪沙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结果 丙二醛 (MDA)在 3月龄最低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在 3月龄最高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随着长爪沙鼠的月龄增长而升高。结论 在长爪沙鼠生长过程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的含量变化与丙二醛 (MDA)含量变化有直接关系 ,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变化与MDA含量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主要研究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ulatus)腰带骨的比较,研究材料共30只骨骼标本均为成体。从测量中发现,它们之间差异比较突出,其主要特点: 1.腰带骨指数大沙鼠小于50,而子午沙鼠和长爪沙鼠都大于50。 2.大沙鼠坐骨弓指数在100以上,长爪沙鼠90以下,子午沙鼠80以下。说明大沙鼠坐骨弓较深。子午沙鼠和长爪沙鼠骨盆联合指数都小于大沙鼠。  相似文献   

7.
长爪沙鼠生长繁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物的生长繁殖性能是其生理学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实验动物的开发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离乳的长爪沙鼠 80只 (雌雄各半 ) ,一雌一雄长期同居。结果 每胎产仔 3~ 7只的居多 ,占总胎数的 77% ;平均每胎产仔 (5 .0 2± 2 .1 1 )只 ;每年产仔胎数 5~ 9胎的较多 ,占总胎数的 91 .7% ,平均 (7.4 9± 2 .0 1 )胎 /年 ;最早的初产周龄为 1 3周龄 ,最长的 5 2周龄 ,在 1 3~ 2 0和 2 5~ 2 8周龄的居多 ,占总对数的 80 %。长爪沙鼠的平均出生重为 3.5g ,成年鼠平均体重雌性 5 5 .6g ,雄性 6 7.2g。结论 普通级长爪沙鼠封闭群配种日龄最早在 6 5日龄 ,初产日龄超过 2 0 0日龄的长爪沙鼠应淘汰 ;性别对长爪沙鼠体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长爪沙鼠脑底动脉Willis环遗传特性,并定向培育脑缺血高发种群。方法通过对5代定向培育的长爪沙鼠高发群动物共398只动物的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模型进行观察,比较长爪沙鼠亲代与子代间脑底动脉Willis环的变异缺失类型,探求其遗传特性,并根据该遗传特性将Willis环后交通支缺失且前交通支缺失或细小的同类型的长爪沙鼠父母所生的子代雌雄个体配对繁殖,定向培育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结果当双亲的Willis环类型一致时,其子代大部分与其父母一致;而当双亲的Willis环类型不一致时,Willis环前交通支与母亲一致率为60.4%,前交通支与父亲的一致率为48.2%,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定向培育5代后,行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时,一侧脑缺血造模成功率由F1代的40%提高到F5代的75%。结论长爪沙鼠脑底动脉Willis环变异有明显的遗传性,初步培育出了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长爪沙鼠发情周期,揭示发情规律,优化判定方法。方法连续18 d采集50只长爪沙鼠阴道上皮脱落细胞涂片,采用角化细胞计数法研究长爪沙鼠发情周期规律。比较瑞氏染色、HE染色和直接镜检判定发情周期4个时相的优缺点。结果长爪沙鼠的发情周期有稳定型、不稳定型、假孕三种类型。其中稳定型占68.6%,发情周期为(106.3±35.0)h,可分为4个时相。4个时相角化细胞的比例分别为发情前期(13.5±7.8)%、发情期(86.7±9.9)%、发情后期(27.9±12.8)%和发情间期(3.3±2.8)%。结论角化细胞计数能准确地判定长爪沙鼠的发情周期及各个时相。直接镜检法能快速反映阴道脱落细胞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鼠类密度和猛禽密度对鼠类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感染率的影响,作者于2004年7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北部和东乌珠穆沁旗西南部典型草原草场选取了14个实验样地,采用洞口计数法(四分之一圆面积法)调查估计各实验样地内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密度,同时采用夹线调查法捕获鼠类样本,进行常规解剖获取肝毛细线虫的感染数据。采用目测计数法统计猛禽的出现频次,并以其出现频次作为猛禽的相对密度指标。实验样地共捕获长爪沙鼠1 058只,观察到鹰隼类活动69只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长爪沙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与鼠类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R~2=0.926),长爪沙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与猛禽密度之间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R~2=0.853)。该结果说明,长爪沙鼠是肝毛细线虫的主要宿主,鼠类密度和猛禽密度的升高均会增加长爪沙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猛禽密度和鼠类密度之间还存在叠加效应,猛禽的捕食作用会加快肝毛细线虫病的传播周期,加重肝毛细线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纯化长爪沙鼠血清IgG,制备兔抗长爪沙鼠IgG抗血清。方法 采用Hitrap Protein G亲和层析预装柱来纯化长爪沙鼠血清IgG;通过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法对长爪沙鼠血清IgG进行纯度鉴定,免疫兔子制备抗血清。结果 7 mL长爪沙鼠血清纯化得到11 mg IgG;电泳和免疫印迹测定,IgG纯度大于95%;用纯化的IgG作抗原制备了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散测定效价达1∶32。结论 建立了长爪沙鼠血清IgG的纯化方法,制备了长爪沙鼠IgG抗血清,证实长爪沙鼠血清IgG和Protein G具有较高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配的获能液和受精液用于长爪沙鼠体外受精的可行性,为长爪沙鼠的胚胎保种提供参考。方法用自配的获能液和受精液对长爪沙鼠进行体外受精,并用改良后的KSOM培养液对长爪沙鼠的2细胞胚胎进行体外培养试验。结果长爪沙鼠体外受精率在60%以上,沙鼠2细胞胚胎能够在体外进一步发育。结论初步建立了长爪沙鼠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体系,但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普通环境长爪沙鼠呼吸道细菌及支原体携带情况,为制定长爪沙鼠微生物学等级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普通环境饲养的65只长爪沙鼠进行解剖,取气管分泌物接种血琼脂,分别放入普通培养箱和5%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分离菌株后同时进行生化分析和PCR测序鉴定,以期准确判断分离菌株所属菌属;气管浸液提取DNA,用支原体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并分别计算检出率。结果本研究共检出22种细菌及支原体。不同细菌、支原体感染率相差很大,阳性率在1.5%(1/65)到64.6%(42/65)之间,其中部分细菌为大鼠和小鼠致病菌。结论本研究为长爪沙鼠的微生物学等级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长爪沙鼠大鼠前脑短暂缺血后前额皮质Parvalbumin(PV)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及其对脑缺血损伤的治疗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24只健康雄性长爪鼠随机分为时照组(6只)和缺血组(18只),夹闭长爪沙鼠双测颈总动脉10min诱导前脑缺血后,动物分别存活1天、3天或7天。用免疫组化方法、阳性细胞计数和相对平均灰度值检测了前额皮质中PV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各缺血组中前额皮质中PV表达均减少。缺血再灌1天时,PV表达最弱(P<0.01);3天时PV表达开始恢复(P<0.05);7天时PV表达进一步恢复,但仍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前脑短暂缺血后可造成长爪沙鼠前额皮质PV的表达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但随着缺血消失后时间的延长,机体可进行部分的自行修复。  相似文献   

15.
长爪沙鼠脑底前后交通动脉变异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剖观察成年长爪沙鼠脑底动脉前后交通支的缺失变异类型。方法选用128只成年长爪沙鼠,脑缺血死亡或乙醚麻醉处死后,解剖后在镜下对其脑底表面的动脉及前后交通支进行了观察。结果所解剖的长爪沙鼠存在7种前交通支的变异类型和5种后交通支变异类型。其中,前交通支缺失的类型占总数的46·1%,后交通支的缺失类型占总数的85·2%,两者同时缺失的概率为39·27%,与单侧结扎的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成模率相近。结论长爪沙鼠的脑底动脉前后交通支存在多种变异,尤其是某些个体存在完整的后交通支。  相似文献   

16.
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是我国北部和西北诸省的主要害鼠之一,鉴别鼠体的年龄对进行其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73年5月—10月,我们在内蒙古集(宁)二(连)铁路沿线逐月捕打长爪沙鼠200只,记录其体重、体长和繁殖情况,并保留头骨作为牙齿系统的观察比较。我们先用6月份的捕鼠头骨作为鉴定年龄的基础材料,根据鼠在各生长阶段臼齿的变化,初步将长爪沙鼠区分为幼鼠、亚成年、成年和老年等4个不同年龄组。然后用5月份从  相似文献   

17.
2003年9月10日—15日,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口岸附近的典型草原区鼠害草场研究了大鵟(Buteo hemilasius)对长爪沙鼠的捕食策略。鉴于秋季是长爪沙鼠的活跃期,直接采用鼠丘核心区的沙鼠洞口数作为衡量长爪沙鼠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大鵟对不同大小集群的长爪沙鼠家族集群的捕食选择偏好。实验涉及了3hm2的实验样地,样地中具有符合实验统计的长爪沙鼠洞群为87个。5d内作者观察到大鵟蹲守在样地中的长爪沙鼠29只次,共涉及23个沙鼠洞群。通过分析大鵟蹲守和没有蹲守过的沙鼠洞群的洞口数量,利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 U检验法分析,结果表明:大鵟蹲守的洞群的洞口数量总秩和为2569.5,大鵟没有蹲守的沙鼠洞群的洞口数量秩和统计量为1258.5,统计量U值为489.5。校正之后的Z值为-2.37459,两组差异达到显著的水平(P=0.017574)。此外,分析还显示:沙鼠洞群洞口数量(S)与大鵟蹲守次数(F)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式为:F=-0.0559+0.023×S,(r=0.2707,P﹤0.05)。结果表明,大鵟会首先在洞口数量多的长爪沙鼠集群蹲守捕食,因此在越冬期间,长爪沙鼠的集群数量会被限制,进而可能形成一种最优化集群数量的模式。本文的研究结果从一定角度支持了鼠类通过形成最优集群以降低天敌捕食概率的理论。长爪沙鼠可能借助扩散行为,以及秋季的分群行为来降低集群密度从而降低被捕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长爪沙鼠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鉴定及进化分析。方法根据长爪沙鼠已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产物测序法,对所得的片段进行测序鉴定。结合已公布啮齿类动物D-loop区序列,分析其碱基组成、遗传距离、并基于最小进化法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获得长爪沙鼠D-loop区序列,其与家鼠、小家鼠和仓鼠平均同源性为58%;碱基组成分析显示,长爪沙鼠与啮齿类动物有相似的碱基组成和碱基偏离,其A-skew和G-skew分别为0.0047和-0.28。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长爪沙鼠与家鼠(0.35)、黑家鼠(0.38)和仓鼠(0.39)具有较近的遗传距离,其分化顺序为跳鼠、蔗鼠、长爪沙鼠、仓鼠、家鼠和小家鼠。结论本研究获得长爪沙鼠D-loop区全序列,确定了长爪沙鼠与仓鼠、家鼠、小家鼠及其它啮齿动物的进化关系,为长爪沙鼠进化研究、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荒漠破碎化生境中长爪沙鼠集合种群野外验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干扰,导致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生境的破碎化,出现了长爪沙鼠在不同斑块间的不连续分布,每一斑块内可能存在一个局域种群,而集合种群建立的前提条件,是局域种群斑块状分布在离散的栖息地环境中。2002~2012年每年的4~10月,在阿拉善荒漠区禁牧、轮牧、过牧和开垦4种人为不同利用方式形成的生境斑块中,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种群进行定点监测。通过分析长爪沙鼠种群动态,计算各局域种群的灭绝风险,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种群动态的空间同步性,同时以种群周转率对长爪沙鼠扩散能力进行评估,以检验阿拉善荒漠区长爪沙鼠种群空间结构是否具有经典集合种群的功能。结果表明:(1) 不同生境斑块可被长爪沙鼠局域种群占据,11年间捕获长爪沙鼠2~7次不等;(2) 长爪沙鼠所有局域种群均具有灭绝风险,在轮牧区和禁牧区灭绝率高达1.000 0,开垦区灭绝率最低,也达到0.333 4,而本研究期间最大局域种群(2008年过牧区,26只/hm2),在2010年发生了局域灭绝;(3) 不同生境斑块间没有明显的空间隔离而阻碍局域种群的重新建立,长爪沙鼠扩散能力较强,绝大部分月份的种群周转率在50.0%以上,特别是周转率达到100.0%的月份较多;(4) 不同生境斑块间仅轮牧区和禁牧区中长爪沙鼠种群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而其他生境斑块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 >0.05),长爪沙鼠局域种群整体显示出明显的非同步空间动态。阿拉善荒漠区长爪沙鼠种群满足作为经典集合种群物种区域续存的4个条件,具有作为研究小哺乳动物集合种群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蒙古长爪沙鼠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蒙古长爪沙鼠标准G带染色体的核型 ,提供可靠的细胞遗传学的背景数据。方法 雌、雄各 3只成熟长爪沙鼠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制片、镜下观察分裂中期的淋巴细胞。随机计数 10 0个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确立长爪沙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选择 10个典型细胞测量染色体基本数据 ,建立标准G带核型。结果 长爪沙鼠染色体数为二倍体 ,4 4条染色体 ,可划分A、B、C、D、E、F六组。中着丝点区域的 11对 ,主要分布A、C、E三组中 ;近中着丝点区域的染色体 5对 ,主要分布B组中 ;端着丝点区域的染色体 5对 ,主要分布D、F组中 ;x为第 6号中着丝点染色体 ,y为端着丝点的区域染色体大小在 14号与 15号染色体之间。结论 长爪沙鼠染色体为 2n =4 4 =2× 11m +2× 5sm +2× 5t+(x)m +(y)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