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在动物宿主体内发育各期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观察了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分别在幼犬和仓鼠体内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变化。两种钩虫在皮肤和肌肉内的形态与侵入宿主前的第3期幼虫相似。在肺内美洲钩虫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而十二指肠钩虫则否。十二指肠钩虫第4期幼虫口腔的长宽几乎相等,但美洲钩虫宽大于长。此时美洲钩虫雌虫阴门位于虫体中横线之后,但到第5期幼虫和成虫时已位于中横线之前。两种钩虫第5期幼虫真口腔腹侧面各有一对管状开口,尤以十二指肠钩虫的明显。另一对管状开口位于真口腔的背侧面,此则以美洲钩虫者明显。第4期幼虫的性别除雌虫的阴门外,还可从虫体的尾部加以区别。两种钩虫雄虫交合伞前面侧腹处各有一对螺旋形感觉器。同时在泄殖腔开口处各有二对乳突,但在形态上两种钩虫有明显区别。此外,还观察到美洲钩虫交合伞侧肋内缘有一对小乳突以及雌虫尾部末端具一棍棒状尾刺。 相似文献
2.
寄生于人体的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和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幼虫、成虫的形态,致病力,在宿主体内的移行规律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均不相同,表明虫种间存在着差异。犬钩虫(Ancylostomacaninum)与十二指肠钩虫同属,一般说对犬钩虫有效的药物,对十二指肠钩虫也有效,而对美洲钩虫则不一定有效。因此,有必要将三种钩虫的某些生物化学上的差异作一比较。本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三种钩虫虫体蛋白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了解其差异,以便为药物治疗、体外培养、生理、生化及免疫等研究提供有关资料。材料与方法一、样品制备从人… 相似文献
3.
4.
5.
<正>近年来,应用感染性哺乳动物病毒载体,特别是腺病毒(Ad)和牛痘病毒,作为有潜能的疫苗,日益受到重视。腺病毒尤其受人青睐,有下列原因: 1.腺病毒感染产生的大量腺病毒蛋白有助于异源基因的高水平表达。 2.切去无意义的E_3区,可供插入大片段的外源基因,以建立有活力的不依赖辅助物的腺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外虽已有不少用电镜观察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犬钩虫及其幼虫、虫卵的形态生物学特征的报导,但扫描所用标本均系驱虫后检获的虫体,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利于观察虫体的组织结构。1986年我们应用体外培养技术,首次将活体的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及犬钩虫的成虫、幼虫、虫卵及十二指肠钩虫童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标本来源及处理:收集单一种钩虫感染者的粪便,按常规培养、分离感染期幼虫,分别感染幼犬。感染后14天,将犬肠中检获的十二指肠钩虫童虫,以50%犬血清的RPMl1640培养液培养1月,获得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钩虫移行幼虫的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钩虫第三期幼虫,在人或动物体内有迁延移行现象〔1-2〕,给钩虫病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杀灭滞留于人或动物体内迁延移行的幼虫,建立人体钩虫移行幼虫的动物模型,我们作了十二指肠钩虫第三期幼虫感染小鼠和仓鼠的实验,并摸索了感染不同幼虫条数和在不同时间回收幼虫数量的观察,其方法是将小鼠和仓鼠各60只,随机分为感染(皮下)幼虫500条、1000条和2000条三个组,每组各20只,在感染后的第7天和30天,各组解剖10只鼠,将各鼠的皮肤、肺、骨胳肌肉(剪碎)和其他组织(包括心、肝、脾、肾、生殖器、肠及肠系膜等),分离回收幼虫。方法见参… 相似文献
8.
9.
甲氨苯脒是近年来国外研究出的一种广谱抗蠕虫新药。据报导,在动物实验中对钩虫、蛔虫和丝虫等均有效,无特殊毒性反应,且在东南亚、南美和南朝鲜临床实验,证明该药对人体两种钩虫和蛔虫亦有较好的驱除作用,副反应很低。1980年7月,我所与四川医学院协作,首次合成该药;同年9月至次年8月,我所用于驱除巴西日圆线虫和犬钩虫,现将结果报告于下。材料和方法一、幼虫来源:收集感染巴西日圆线虫的大白鼠粪及感染犬钩虫的犬粪,用双重平皿滤纸培养法培养7—9天,分离出第三期蚴备用。二、实验动物的准备:选择体重约100克的健康大白鼠27只;体重2—3公斤… 相似文献
10.
母性行为是动物以维持幼崽的生存及生理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基本行为,母性行为作为重要的早期经历对动物的个体发展有深远影响。动物的行为在时间和环境中具有一致性,多个行为特征的一致性加权被称为气质特征,气质特征的差异是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能否顺利通过培训成为导盲犬的决定性因素。其中,胆量是决定导盲犬培训成功与否的重要气质特征。本研究以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的拉布拉多种犬及幼犬为研究对象,探究母性行为水平对幼犬胆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视频观察记录拉布拉多犬哺乳期前21 d的母性行为变量时长,对在哺乳区内、身体接触、哺乳和舔舐幼犬4项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将7只实验犬分为母性行为高水平与低水平两组。对两组犬生产的共54只幼犬于6 ~ 8周龄时进行幼犬胆量行为测试,根据胆量行为测试的评分标准对幼犬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分,统计分析母性行为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其幼犬的胆量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母性行为低水平组的幼犬在胆量测试中面对陌生环境、突然出现的响声刺激、突然打开的雨伞刺激以及陌生人的游戏邀请时均表现出更大的胆量。在被动测试中,母性行为低水平组幼犬的探索潜伏时长显著短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5),探索范围显著大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5),紧张程度极显著低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1);在金属响声测试中,母性行为低水平组幼犬的惊吓反应(P < 0.01)和紧张程度(P < 0.01)均极显著低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在雨伞测试中,母性行为低水平组幼犬的紧张程度显著低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5);在玩具测试中,母性行为低水平组幼犬的玩耍兴趣显著高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5),紧张程度显著低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5);在斜坡隧道测试中,母性行为低水平组幼犬的紧张程度显著低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5),通过斜坡的用时短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但经统计检验无显著差异(P > 0.05)。本研究的结论为低母性行为水平带给幼犬强度适当的早期生活压力,使幼犬面对新环境刺激时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和较大的胆量。本研究为工作犬种犬的筛选提出新的建议:母性行为水平低的种犬对幼犬胆量的发展有更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984年11月,重庆动物园从云南省某边区引进4只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经寄生虫检查和驱虫后,发现9种寄生虫。其中一只亚洲象内驱出一种大型的钩虫,经鉴定为Grammocephalus clathratus(Baird,1868)Railliet et Henry,1910,属国内新记录,兹将观察结果简述于下。虫体粗大,灰白色或淡红色。头端仰向背侧。口腔内有一对长卵圆形腹切板,腹切板边缘光滑,无齿。口囊壁厚,后部有凹痕,显然分为前后两部。口囊大,前部最宽,后部狭窄。口囊内有1个大的背齿,2个板状亚腹齿,2个矛形亚侧齿。在亚腹齿上缘外部各有一对小齿突。食道长圆柱状,肠管前部有一… 相似文献
13.
伪指环虫、异钩虫和三钩虫的系统位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单个虫体PCR扩增、序列测定与分析的方法,对锚首虫科中后吸器形态较特殊的3个属:伪指环虫属、异钩虫属和三钩虫属的28S rRNA基因5'端序列进行了研究,并采用PAUP软件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异钩虫属、三钩虫属和伪指环虫属明显地嵌合于其他锚首虫属之间,进而明确了这3个属的分类地位,应归属锚首虫科.锚首虫科和指环虫科之间的关系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弧菌外膜蛋白Omp U的克隆、表达以及免疫学特性分析,明确外膜蛋白Omp U是否为弧菌的共同抗原,并具有免疫交叉反应性和交叉保护性。【方法】对弧菌外膜蛋白omp U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制备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霍乱弧菌的Omp U重组蛋白抗血清,对Omp U的免疫交叉反应特性以及抗原表位定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霍乱弧菌的Omp U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再以多种弧菌进行攻毒,分析其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外膜蛋白Omp U在弧菌种内和种间相似性分别为73.0%–100%和58.6%–89.0%,并至少存在9个保守的B细胞抗原表位。Omp U重组蛋白抗血清在弧菌种内和种间均产生显著的免疫交叉反应,识别弧菌中分子量35–40 k Da的同源蛋白。副溶血弧菌ATCC17802、创伤弧菌ATCC27562和拟态弧菌ATCC33653来源的Omp U重组蛋白抗体能识别供试菌株,提示这些菌株的Omp U抗原表位定位于细胞表面。Omp U重组蛋白对免疫后的小鼠具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攻毒实验后小鼠相对存活率(RPS)为43.0%–100%。【结论】上述结果表明,外膜蛋白Omp U是弧菌中一种保守的共同抗原,具有免疫交叉保护性,可以作为弧菌广谱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雷诺嗪缓释片在比格犬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并与参照制剂比较,为其是否具有缓释特征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建立血浆中雷诺嗪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检测方法,并考察方法的专属性、准确度、日内日间精密度、回收率、线性范围等。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12只比格犬随机分为A、B组,每组6只,分别服用1片雷诺嗪缓释片(500 mg/片)和1片参比制剂雷诺嗪片(500 mg/片),均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用已建立的液质联用方法检测血样中雷诺嗪的血药浓度,计算2组比格犬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组和参照组半衰期t1/2分别为13.3±8.3和2.36±0.92 h,峰浓度Cmax分别为923.9±340.5和3205±1314 ng/m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6±0.38和0.88±0.14 h,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6252.1±2860.3和9916±4305(ng·h)/mL,清除率Cl分别为11.3±9.8和6.39±3.95 L/(kg·h)。受试制剂雷诺嗪缓释片和参比制剂雷诺嗪片的药代特征和血药浓度-时间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受试组血药浓度缓慢上升和下降,峰值较低;而参照组血药浓度峰值显著高于受试组,有明显的突释效应。结论:液质联用检测方法准确可靠,适合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与参比制剂雷诺嗪片相比,受试制剂雷诺嗪缓释片符合缓释片的基本药代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1982年2—11月我们在现场对钩虫第三期蚴的某些生态现象作了一些观察,现报道如下。方法以随机采样法每月在各种农作物地及易受粪便污染且人群经常到达的地区,采集土样,采用平血分离法分离钩蚴,鉴定并计数。结果1.共采土样537份,阳性率11%(61/537)。获钩蚴128条,其中十二指肠钩蚴98条,美洲钩坳30条。平均每100克阳性土含蚴0.82条。2—11月的含蚴率分别为0(0/20)、0(0/40)、4%(3/80)、20%(7/36)、24%(11/46)、16%(10/63)、7%(6/83)、14%(11/80)、18%(11/61)、7%(2/28);每100克土的幼虫数分别为0、0、0.40、0.66、3.22、0.68、1.49、1.82、1.46…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和小熊猫犬瘟热病与疫苗免疫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瘟热病(Canine Distemper)是由犬瘟热病毒(CDV)引起敏感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双相热、卡他性鼻炎以及随后引起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严重胃肠炎和神经症状等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几乎达100%,死亡率达50%~80%,素有“毁灭性传染病”之称[1~3]。该病最早发现于18世纪后叶,1905年Carre氏发现其病原为病毒,因而本病又名Carre氏病。病原为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犬瘟热病毒,属于RNA病毒,呈球形,大小为150~300 nm[2,3]。一般认为CD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的研究表明该病毒出现了变异毒株[4~10]。目前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敏感动物各科之间以及同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该病对雪貂的致死率接近100%,而对家犬的致死率则在50%~70%之间[11~13]。除犬科动物、鼬科、浣熊科等动物高度易感外,犬瘟热病毒对大熊猫和小熊猫也高度易感,并且已成为威胁大熊猫和小熊猫种群数量和生命安全的第一大烈性传染病[11,14~19]。至今为止,对于该病的防治措施除采用疫苗进行定期的免疫接种加以预防外,全球范围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11]。然而,... 相似文献
19.
葡萄扇叶病毒移动蛋白在寄主体内的动态检测和免疫金标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葡萄扇叶病毒法国分离物F13(Grapenive fanleaf virus, GFLVF13)移动蛋白抗体对杭州分离物(GFLVH)移动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移动蛋白在接种GFLVH 3d后的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系统叶中就可检测到,随着时间推移,其积累量逐渐升高,接种16d后达到最高值。接种32d后的病叶已经枯黄,但移动蛋白积累量并没有减少。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在感染GFLVH的昆诺藜(C.quinoa)和苋色藜的叶肉组织薄壁细胞中,病毒粒子呈纵列整齐地排列在小管状结构中,在胞间连丝中也发现有管状结构。免疫金标记显示胶体金能定位在细胞质、细胞壁和胞间连丝上,在管状结构也发现有少量的金粒子。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了GFLV是通过管状结构实现细胞间移动的。 相似文献
20.
RNAi,生物体内的基因免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NAi,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线虫、果蝇、真菌和动物中的1种抗病毒机制,如同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能特异地抵抗病毒感染。本文阐述了RNAi机制及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研究,进一步说明RNAi在基因水平上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