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第1卷第1期20世纪病毒概念的发展—代序高尚荫(l) 研究报告小剂量人白细胞干扰素对乙肝病毒3个抗原的影响········……熊开钧吴章琦等(8)放射免疫沉淀技术在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鉴定中的应用····、··········……李港等(12)卫型单纯疮疹病毒感染细胞的扫描与透射电镜对比观察··,……陈敏侮王其旺等(18)由7型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咽结合膜热的暴发流行························……洪涛等(27)油桐尺镬核型多角体病毒DNA片段的分子克隆及其鉴定············……丁达明等(31)大蜡螟(…  相似文献   

2.
第1期(1973年6月)小麦(T万‘c1’二,lga、)花粉植株的诱导及其形态发生过程的研究朱至清王敬驹孙敬三钱南芬尹光初徐振(1)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君子兰(Cli衍a二obilis)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营养核与生殖细胞的动态—显微缩时电影记录与一般细胞学观察····.·.·....................……植物抗寒性的细胞学研究一一小麦进人寒冬时期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简令成费草伽icoti即。tabac“水)和辣椒(c aPsic“、阴洲“二)花药离体培养的研究········……······……唐佩华(12)荆玉祥张宝田(22)···一····…  相似文献   

3.
贡嘎山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贡嘎山苞槲柯、香桦林,铁杉、槭、桦杉,峨眉冷杉林Ⅰ,峨眉冷杉林Ⅱ和鳞皮冷杉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它们的生物量分别是220.082t·hm-2、568.008t·hm-2、544.519t·hm-2、282.558t·hm-2和279.819t·hm-2;它们的生产力分别是9.962t·hm-2·a-1、10.067t·hm-2·a-1、12.936t·hm-2·a-1、4.692t·hm-2·a-1和1.389t·hm-2·a-1。通过对贡嘎山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与生态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年降水量是制约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4.
(作者后面括弧内圆点前是期号,圆点后是页码)尉鼠土丘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种的生态位分析 …‘···……”“,’···················……川·王刚等(1.1)灯光诱虫在森林一鱼塘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于丹等(1.7)松嫩平原羊草草场中羊草的枯枝落叶形成过程的初 步研究····“······························……郭继勋(1.11)峨眉山金顶冷衫死亡与华藏寺火灾关系的探讨 刘祖桂(1.15)湖南山区农业生态系统能盆分析······…  相似文献   

5.
的疏水性标度···························……温元凯等邝.10信息论与药学科学··················~·······……何绍雄(6 .20)人血浆。:一巨球蛋白的研究概况···……彭启明等(6 .23) 讲座电子自旋标记技术在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 ···············……“”········”“············一赵保路Fuzzy综合评判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一季静秋等耳,而幼卜﹄、声、.声内‘.、J几‘J内j(2(2 专论与综述力蛋白的分子生物学与细胞运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七卷·等翅目》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亦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到目前为止 ,它是中国等翅目 (白蚁 )在分类研究及综合治理方面较全面的专著之一。我国地处亚洲东部 ,位于古北区和东洋区两大动物地理区内。地域广袤 ,地貌复杂 ,植被多样 ,从而构成等翅目昆虫种群地理分布的特殊性和类群的多样性。《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七卷·等翅目》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本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份。总论中概述了白蚁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演化和分类系统。运用板块…  相似文献   

7.
分布于细胞内线粒体及细胞质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EC·2·6·1·1)是人血清中含有的两种同工酶,分别称为AST-m和AST-c同工酶.AST-c电泳迁移率介于血清α-球蛋白与β-球蛋白之间.AST-m电泳迁移率相似于γ-球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固蓝B染色法对m-AST检出率较低.用NBT显色法则可得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第1期沙枣(石坛‘妙。衣吧,赌粼ia L.)胚状体的产生及激素对器官发生的作用 播景丽、王普选、高茹兰、范晖、屠骊珠(1)蛙卵黄粒晶形区向非晶区过渡的电镜观察及伪彩色图象处理······……高魁雄、徐立明、张自洪(13)人鼻咽癌上皮细胞(CNE)高温株三种表型的变化·····················……姚曾序、张旭、孙燮钧(25)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产60)的表面超微结构及其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变化 …’‘’‘”’·‘”’‘”‘’·‘”·’···,··································…  相似文献   

9.
2)幻幻幻5)匀(5(5<5.(5.c5.“ 专论与综述蛋白质怎样识别DN人—几个DN人结合蛋白结 构研究的启示·····”·······”·“··········……王家槐粼的毒性··············”······················……郑荣梁钙、环核昔酸及其受体蛋白与增殖··“·~二黄胜利等视觉空间分辨和x细胞与Y细胞········”··…寿天德高灵教液体闪烁计数器的进展··“········……蒋汉英DABITcl曰Tc双俩合法在蛋白质手工固相顺序分 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丽佳  周妍 《生态学报》2021,41(19):7893-789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辩证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创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呼应,其路径的探索是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的关键。2021年《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的出台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价值评价机制、经营开发机制、补偿机制、价值实现保障机制和价值实现推进机制。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初具规模,但是学界关于生态产品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共识,相应的学理基础研究相对迟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与路径还不清晰。从界定生态产品概念、加强学理基础研究出发,梳理了政府主导、市场主导、通过制度设计促进全社会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及存在问题与障碍。政府主导面临财政资金缺口大、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公地悲剧"愈演愈烈等经济、社会风险;市场主导面临法律法规或强制性政策缺位、市场活跃度不高、市场建立与交易规则不明确或市场监管失灵等问题;社会参与面临法规政策或制度设计不完善、吸引市场主体参与的激励措施不够、政府与市场合力发挥不够或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持续深化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将用途管制制度拓展到整个国土空间、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技术、工具保障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和价值核算研究等建议。研究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实践发展和助推相关标准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支撑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钢  赵萌  王辰星 《生态学报》2019,39(23):8685-8691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也是破解当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难题的必然要求。通过总结梳理当前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进展与概况,立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核心,详细阐释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内涵及理论体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基础理论是以生态系统生态学为支撑,基于流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诠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时空区域尺度及流域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通过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架构”体系,明确了流域可持续发展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最终发展目标。在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理论支撑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凝练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技术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修复与恢复技术、生态建设技术、生态功能提升技术、生态服务优化技术与监督管理技术等,为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呈现理论体系多学科化、工作模式多元化、技术方法融合化、实践探索多样化的特征,工作总体成效显著与任务艰巨并存。本文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新挑战,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研究的总体框架和技术路径、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工作机制与模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容体系和技术标准进行综述。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顶层设计应重点围绕工作体系、业务边界和制度体系3项内容,明确各类业务流程的职责边界,从理论、制度、工程、技术全域视角实现工作全链条闭合管理。乡村聚落区、城镇建成区、工矿聚集区、生态功能区、蓝色海洋区是区域尺度国土空间的5大组成要素,分别对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市更新与城市双修、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蓝色海湾修复整治5种差别化生态修复模式。应综合运用“三个集成”(信息、技术、流程)思维,构建一套涵盖调查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工程项目实施、工程项目验收、生态系统监测评价一体化的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际经验借鉴与广东省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洁  王鹏  肖荣波 《生态学报》2021,41(19):7637-7647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梳理了近100年来以荒野、再野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国际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的发展语境,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阐明国际生态修复基本研究框架,并梳理国外生态修复的典型实践案例,总结国际经验。基于对广东省主要生态问题研判,从摸清家底、确定目标、谋划格局、布置行动、实施保障5个层面构建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学规划总体框架,并以实际问题和生态修复目标为导向,提出深入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九项专题研究、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多元组织形式等策略。本文提出的广东省生态修复设计思路及实施路径,将为找准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实现靶向修复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生态恢复是扭转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并保证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的一项主要战略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针对重点脆弱生态区(北方风沙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西南喀斯特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工程。科学合理地评估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综合效益,对生态恢复措施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在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综合效益评估的集成研究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阻碍了区域内综合性和长期性的生态恢复综合效益评估和监测,因此亟需构建一套面向我国重点脆弱生态区的生态恢复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以我国5个重点脆弱生态区为研究区,根据"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效益"级联式概念框架,在指标筛选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参考现有的生态恢复评估成果,构建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生态恢复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以期为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评估研究和管理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我国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区,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其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但在人类活动的高强度影响和干预下,该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的增高,脆弱性发展趋势的加快等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长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生态环境呈现出的脆弱性特征已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基于长江三角洲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的数据基础,及国内外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长江三角洲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发现该区域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土壤污染、城区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以及地面沉降等。通过剖析长江三角洲4类生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地面沉降)的现状、形成的具体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结合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成果,详细论述了该区域4类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修复技术类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生态方法)、基本原理及各自的优缺点,同时评估了不同生态修复技术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旨在以上述理论研究为参照标准评估该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潜力,为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修复提供方案及理论参考。长江三角洲...  相似文献   

16.
区域生态恢复规划及其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兆平  高吉喜  杨孟  姚森 《生态学报》2016,36(17):5298-5306
生态恢复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生态建设措施,需要有区域性整体规划与长期维持的具体安排。目前,区域生态恢复规划却未受到足够的关注。重点讨论了区域生态恢复规划的内涵、理论基础、规划原则及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提升生态恢复效率,增强生态恢复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生态恢复规划从宏观整体性的角度对区域内所实施的生态恢复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对区域内实施的具体恢复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区域生态恢复以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恢复目标。在退化生态系统诊断的基础上,确定在哪里恢复。通过局地恢复治理与区域调控相结合的恢复策略,实现生态链与产业链的结合,其本质则是实现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胡一帆  王浩  焦磊  张立伟  南维鸽  董治宝 《生态学报》2022,42(18):7565-7576
青藏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资源基地,兼顾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区域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国家先后开展了多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并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生态问题,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目前针对青藏高原重大建设工程生态修复的研究,在多工程类型修复效益的融合,以及宏观空间布局尺度上对生态修复成效的评估还相对较少,并且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故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道路、水电和矿产开发三类典型的重大建设工程,结合区域及工程特点,通过文献调研、业界专家咨询等方法手段,以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和服务为核心架构,筛选能够综合客观的反映该地区生态修复效益的具体指标,最终构建系统、合理和科学的青藏高原重大建设工程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估指标体系涉及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和服务三大指标类别,包括10个主题指标,21个具体指标。以期为青藏高原重大建设工程生态修复效益的总体认知和长期监测,以及未来生态修复工程的制定、建设工程的布局及其他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实施,和未来生态修复评估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生态技术评价方法及全球生态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范围内生态退化形势严峻,生态技术在遏制生态退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对生态技术缺乏系统研究和评价,影响了其在脆弱生态区生态治理中的应用与推广。"生态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全球生态治理技术评价"项目(2016YFC0503700)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支持。该项目旨在厘清全球生态退化状况及其对生态技术的需求,建立生态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模型,评价国内外不同类型生态技术以及重大生态工程区和不同生态退化区域的生态技术实施效果,筛选和推介满足我国及发展中国家生态治理需求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技术评价平台和集成系统,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中国家生态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以高强度农业活动为主,人地矛盾尖锐、石漠化严重,是我国最大面积的连片贫困区。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的持续支持下,我国围绕喀斯特区生态修复与石漠化治理,系统开展了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修复基础理论、技术研发、产业示范等研究,在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模式、生态治理助力脱贫攻坚、喀斯特景观资源保护、喀斯特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引领了国际喀斯特学科发展。面对当前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治理成效巩固困难、缺乏可持续性等新问题,未来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应以增强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为导向,加强生态恢复过程机理与机制研究,提升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提高生态恢复质量、巩固扶贫成果,实现石漠化治理的提质与增效,为"美丽中国"战略的贯彻实施及全球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所属国家的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我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张进德  郗富瑞 《生态学报》2020,40(21):7921-7930
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是适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遵循自然规律,破解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难题的重要举措。矿产资源开发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矿山不可避免地影响和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基于我国废弃矿山分布及其主要环境问题现状,结合我国区域生态特征,提出了我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策略。参考我国生态综合区划,同时结合地形地貌、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因素,划定我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区,明确我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提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主要模式;在综合分析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废弃矿山特征的基础上,识别各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环境和生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生态系统退化、修复受损生态功能的主要措施,为我国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