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以其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氮唑类、多烯类以及棘白菌素类等。药物治疗作为应对IFI的主要策略,现有的药物种类明显不足,并且受到真菌耐药性和药物毒副作用等越来越多的制约,使得对抗真菌新药的需求愈加迫切。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策略主要包括改造现有临床常用药物和发现新靶点药物两个方面。近年值得关注的研发中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包括:氮唑类药物VT-1161和VT-1129、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CD101和SCY-078、GPI锚合成抑制剂E1210、嘧啶合成抑制剂F901318、抗真菌中药和增效剂,以及其他抗真菌新药如T-2307、尼可霉素Z和VL-2397等。该文主要综述了上述新药的研究进展,包括作用机制、体内外活性以及临床试验等。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糖皮质激素、肿瘤化疗药、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使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已超过50%[1]。高死亡率加上治疗药物选择的局限性导致全世界每年都有超过150万人死亡[2]。临床上将唑类、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和嘧啶类作为治疗和预防IFI的主要药物。在唑类药物中,三唑类药物是最常用的系统性抗真菌药物,与多烯类相比,三唑类药物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少的优势[3]。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死亡率最高达90%,其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nvasive candidiasis,IC)排在首位[1]。随着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在临床的大量应用,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和器官移植等存在免疫缺陷人群的不断增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三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等)出现严重的耐药现象[1-3],常导致抗真菌治疗失败,因此急需研发及寻找新型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产两性霉素B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54例恶性血液病首次合并IFD患者采用国产两性霉素B及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两性霉素B组、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组、两性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组有效率分别为76.2%(16/21例)、96.4%(27/28例)、100%(5/5例)。本组患者以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吸烟史为主要易感因素(P0.05)。肺部CT多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影63.0%(34/54例)、实变11.1%(6/54例)、结节14.8%(8/54例)。本研究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肝脏损害。结论国产两性霉素B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仍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抗真菌经典药物,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可增强疗效,虽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予治疗则可以控制,从而达到更积极的抗真菌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2例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其治疗经过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 2例难治性ITP患者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发生IFI,用大扶康、两性霉素B,降颅压,辅助呼吸等治疗。结果 例1发生隐球菌脑膜脑炎、例2出现肺曲酶菌感染,均经抗真菌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难治性ITP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治疗困难,确诊后用药应足量、足疗程。  相似文献   

6.
两性霉素B脂质体为作用强、抗菌谱广的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其不良反应不断有新的报道。本病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后导致急性胰腺炎,经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减量及相应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真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32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分布、感染部位、治疗效果、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327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真菌410株,主要为念珠菌属(80.73%)和曲霉菌属(9.76%),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80.81%),治疗总有效率为61.77%,死亡率为12.84%。抗真菌治疗疗效与累计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抗真菌药物使用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主要为治疗时未给予负荷剂量、给药剂量不合理及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老龄化、累计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都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抗真菌药物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不合理使用中用法用量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真菌药物使用的监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檗碱单独及与常规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后对马尔尼菲篮状菌酵母相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CLSI棋盘法对21株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进行体外药敏试验,使用分数抑制浓度指数(FICI)判断药物相互作用:FICI≤0.5为协同作用,FICI4为拮抗作用,0.5FICI≤4为无关作用。利用时间-杀菌曲线进一步确认相互作用。结果小檗碱联合常用抗真菌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协同作用率分别为:小檗碱/氟康唑(47.62%),小檗碱/伊曲康唑(66.67%),小檗碱/伏立康唑(71.43%),小檗碱/两性霉素B(71.43%),小檗碱/卡泊芬净(52.38%)。时间-杀菌实验结果显示,5组联合用药组在24 h时每毫升TM的CFU的对数值均与任意单用药物组相比下降大于等于2个单位。所有组合均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结论中药小檗碱体外对马尔尼菲篮状菌具有抑制作用,与常规抗真菌药联合使用可大大降低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篮状菌酵母相的MIC值。这结论为小檗碱联合抗真菌药应用于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治疗提供实验室基础。  相似文献   

9.
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的抗真菌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裕充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5):312-314,307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两性霉素B以来,至今仍是最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但由于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大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近年来,随着化疗、AIDS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多,临床真菌感染的病例呈上升趋势。相应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出现也给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所以对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探讨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国产两性霉素B抢先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以下简称IFI)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2月间,45例免疫功能低下IFI患者接受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患者均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两周以上,最长应用时间为14周,中位数6周。总有效率为86.7%,不良反应主要有低钾血症、发热、转氨酶升高、肾功损害、胃肠道反应,根据WHO药物毒性分级标准均为I~II级毒性。结论国产两性霉素B对于血液病患者IFI临床诊断的抢先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株分离自疑似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肺泡灌洗液的黄曲霉进行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判断其药物敏感性。方法以形态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然后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丝状真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测定常用抗真菌药物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同时以E-test法测定该菌对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结果微量液基稀释法显示,两性霉素B或制霉菌素对该菌的MIC值均为4μg/ml,MFC值均为16μg/ml;伊曲康唑的MIC值为0.5μg/ml,MFC值为2μg/ml;特比萘芬的MIC为0.03μg/ml,MFC为0.03μg/ml。E-test法结果显示,该菌对伊曲康唑敏感,对两性霉素B耐药。结论临床上可以分离到对多烯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黄曲霉株,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及艾滋病发病人数增多,机会致病真菌感染日趋上升,以致抗真菌药应用更为广泛。常用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多烯类、唑类、棘白菌素类和丙烯胺类等,其机制主要通过影响真菌细胞壁、细胞膜或核酸的合成和功能等发挥作用。然而,目前研究显示各抗真菌药物并非仅局限于直接作用于真菌,亦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本文就常见抗真菌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认识抗真菌药提供新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致病菌种鉴定及其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86例确诊隐球菌病患者(14例为HIV阳性,72例为HIV阴性)中分离出103株隐球菌及其患者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使用MALDI-TOF MS和ITS区测序分子鉴定方法,92株被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11株被鉴定为格特隐球菌。使用CLSI M27-A4方法对菌株进行常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艾沙康唑体外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①86例患者(男性59名,女性27名),年龄为21~84岁,其中55人无基础疾病,31人有基础疾病。②由于目前对于隐球菌尚无泊沙康唑、艾沙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折点,因此参考了念珠菌属的数据,所有菌株对大多数抗真菌药物敏感。抗真菌药物对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最低抑菌浓度范围为:氟康唑0.05~4μg/mL,两性霉素B 0.25~1μg/mL,5-氟胞嘧啶0.0625~2μg/mL,伊曲康唑0.0625~0.25μg/mL,伏立康唑0.0078~0.25μg/mL,泊沙康唑0.0313~0.5μg/mL,艾沙康唑0.0020~0.125μg/mL。抗真菌药物对格特隐球菌最低抑菌浓度范围为:氟康唑1~16μg/mL,5-氟胞嘧啶0.125~1μg/mL,两性霉素B 0.25~1μg/mL,伊曲康唑0.0625~0.25μg/mL,伏立康唑0.0156~0.125μg/mL,泊沙康唑0.0156~0.25μg/mL,艾沙康唑0.0078~0.125μg/mL。结论MALDI-TOF MS是一种快速可靠的鉴定隐球菌的方法。广西地区分离隐球菌对临床抗真菌药物敏感,抗真菌药敏试验有助于早期发现耐药菌株,对有效地治疗隐球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深部真菌感染又称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其致病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及毛霉属等。全世界因深部真菌感染引起的耐药率不断上升,死亡率居高不下[1],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随着抗真菌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耐药性的产生严重影响药物疗效[2],如何改善深部真菌的耐药性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深部真菌感染现状、深部真菌的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展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和控制深部真菌感染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真菌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抗真菌药物使用频率和剂量增加,致病真菌的耐药问题逐渐突出。合成开发新一代结构的抗真菌药是目前药物研究的热点,但如何提高现有抗真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也是抗真菌研究的另一个热点领域。现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全面阐述抗真菌增效剂的研究成果,展示目前抗真菌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现象日益突出,然而临床上行之有效而且安全的抗真菌药物数量却捉襟见肘.因此寻找新的抗真菌药物是目前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舍曲林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临床上常用于抑郁症、强迫症及经期综合症等的治疗.10多年前,有学者发现其对念珠菌及曲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对舍曲林的抗真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就舍曲林的抗真菌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几种新型抗真菌药物简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伟  李若瑜 《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0617-0620
脂质型二性霉素B,新型唑类药物如伏立康唑,以及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药物如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的问世,反映了抗真菌药物研究向高效、广谱、低毒的方向发展的一个特点,无疑为各种类型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型的有力的手段;与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如脱氧胆酸二性霉素B和氟康唑等相比,这些药物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低,对于系统性真菌感染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文中就这方面的信息做了简介。  相似文献   

18.
泌尿系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及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真菌感染的比例也日渐上升,主要以念珠菌为主。该文围绕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抗真菌药物展开讨论,并总结抗真菌药物在泌尿系念珠菌感染中的选用对策及体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对不同地区来源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探讨药物的体外相互作用及地区因素对红色毛癣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M38-A方案测定酮康唑、萘替芬、联合使用酮康唑萘替芬以及单用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算了酮康唑与萘替芬的药物间抑菌浓度指数(FICI)。结果联合使用酮康唑萘替芬组的最小抑菌浓度显著低于单用酮康唑、萘替芬组,和单用特比萘芬组的疗效相似。北京的红色毛癣菌株对上述药物的敏感度均低于上海和南京的菌株。结论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优于单用,地区差异可能会影响红色毛癣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是以丝状真菌Zalerion arboricola的菌体代谢产物纽莫康定B0为中间体经化学合成得到.该菌在代谢产纽莫康定B0的同时还会产生多种具有相似结构的代谢物.为了从这些结构类似物中寻找潜在的抗真菌药物中间体,对Zalerion arboricola菌株HCCB30111的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