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部分东南亚国家青年人群中马拉色菌菌种构成。方法采集285名青年人(分别来源于中国、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面部正常皮肤及皮损区标本,接种于 Leeming & Notman 培养基后进行培养分离,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到种。结果共分离出8个菌种,共计501株马拉色菌,以球形马拉色菌为主,占40.5℅(203/501),其次为合轴马拉色菌19.0℅(95/501)、糠秕马拉色菌16.0℅(80/501)、限制马拉色菌11.0℅(55/501)、斯洛菲马拉色菌6.2℅(31/501)等。各国家间未见明显的地理学差异。结论东南亚地区青年正常人群及马拉色菌相关疾病患者中的主要菌种为球形马拉色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正常人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构成及同一宿主耵聍中菌种是否一致。方法采集45名健康志愿者双侧耵聍,0.1%曲拉通X-100溶解稀释后接种于含菜籽油培养基,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到种,同时提取菌种DNA,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做PCR扩增并测序鉴定。结果有44例(97.78%)双侧耵聍中均培养出马拉色菌(共分离出88株菌),菌种构成:糠粃马拉色菌29株(32.95%)、斯洛菲马拉色菌23株(26.14%)、合轴马拉色菌18株(20.45%)、球形马拉色菌11株(12.50%)、限制性马拉色菌7株(7.95%)。44例(88株菌)中双侧耵聍菌种相同者有38例(76株菌)(一致率86.36%)。结论正常人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分布较广,主要菌种为糠秕马拉色菌。同一宿主双侧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江西地区花斑癣患者马拉色菌菌种分布情况。比较传统吐温试验和改良吐温试验。方法对141例临床典型、真菌镜检阳性的花斑癣患者,采用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培养皮屑。以标准菌株为对照,按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分类,分析马拉色菌菌种构成情况。同时比较传统吐温试验和改良吐温试验优缺点。结果培养到95株马拉色菌,分离出5个菌种:合轴马拉色菌62株,糠秕马拉色菌17株,球形马拉色菌9株,钝形马拉色菌6株,限制马拉色菌1株。结论合轴马拉色菌占有明显优势(65.26%)。改良吐温试验易于操作、费时短,尤其适合多标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南海海军部队特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皮肤马拉色菌的检出以及菌种的构成,探讨马拉色菌与特发性瘙痒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采自56例特发性瘙痒症患者与50例健康者的鳞屑标本进行真菌学镜检及采用菜子油培养基培养,根据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镜检阳性率分别为74.10%和72.00%,X2=0.344,P〉0.0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镜检马拉色菌孢子密度Ⅲ级以上(每10个高倍视野≥50个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4.70%和38.89%,X2=20.30,P〈0.01。两者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168份标本共分离出143株马拉色菌,阳性率85.12%。其中合轴马拉色菌97株(67.83%),球形马拉色菌26株(18.18%),糠秕马拉色菌19株(13.29%),钝形马拉色菌1株(0.70%)。对照组分离出马拉色菌107株,阳性率71.33%;其中糠秕马拉色菌55株(51.40%),合轴马拉色菌33株(30.84%),球形马拉色菌14株(13.08%),钝形马拉色菌5株(4.67%)。菌种检出率和菌种构成差异均有显著性(X2=2.99,P〈0.01和7。X2=51.16,P〈0.01)。结论南海海军部队特发性瘙痒症患者皮肤马拉色菌载量较正常人高,其优势菌是合轴马拉色菌。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痤疮面部皮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背景】青少年痤疮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损容性皮肤病,与痤疮丙酸杆菌的异常增殖有关。【目的】探究痤疮皮损区与附近无明显皮损区微生物组成与健康对照的差异,为从微生态角度防治痤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细菌16S rRNA基因V1-V2区和真菌TIS1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北京地区16岁青少年面部痤疮皮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将痤疮皮损区与附近无明显皮损区微生物组成与健康组进行比较,寻找差异菌群。【结果】痤疮患者面部皮损区与附近无明显皮损区细菌多样性(Shannon指数)较健康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01),主要与丙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和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PM221)显著性上升相关,而痤疮皮损区与附近未明显皮损区细菌组成无显著性差异。痤疮患者皮损区与附近无明显皮损区较健康对照组真菌丰富度(Chao1指数)显著性上升(P0.05),与限制性马拉色菌的显著上升相关。【结论】面部皮肤微生物变化与青少年痤疮的发生相关。本研究为从微生物角度防治痤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8种中药单体抗球形马拉色菌的体外药敏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8种中药单体对球形马拉色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测定各中药单体体外抗球形马拉色菌的敏感性。结果 8种中药单体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麝香草酚、丁香酚有较强的抗马拉色菌作用(M IC<0.98~1.96μg/mL)。结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麝香草酚、丁香酚有较强的抗马拉色菌作用,CLSI-M27A方案可用于抗马拉色菌敏感性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院门诊拟诊皮肤真菌病患者真菌感染状况,掌握近期本地区皮肤真菌感染菌种分布结构。方法采用KOH直接涂片或染色显微镜观察与分离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的菌落进行形态学鉴定,对真菌镜检和培养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7 766例拟诊皮肤真菌病患者中,直接镜检和(或)培养阳性25 078例,占52.50%。其中皮肤癣菌病9 310例(48.94%)、马拉色菌感染8 938例(46.99%)、念珠菌及其他酵母菌感染603例(3.17%)。除外马拉色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其余38 839例镜检阳性率40.33%、分离培养阳性率25.99%。分离培养与镜检阳性符合率61.41%。皮肤癣菌菌种结构方面,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占88.19%。结论皮肤癣菌病位居皮肤真菌病之首,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念珠菌及其他酵母菌感染亦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色评分与肺部微生物、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22例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其痰色评分分为1~2分组(n=30)与3~4分组(n=92),比较两组患者肺部微生物分布、病情严重程度分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白细胞(WBC)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色评分与肺部微生物、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3~4分组患者肺部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白假丝酵母、酵母样真菌、丝状真菌检出率与1~2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4分组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1~2分组(P<0.05)。3~4分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布与1~2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分组患者CAT评分、WBC水平、CRP水平均显著高于1~2分组(均P<0.05)。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色评分与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白假丝酵母、酵母样真菌、丝状真菌检出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而与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CAT评分、WBC水平、CRP水平、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 痰色评分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微生物和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有望成为临床评价该类患者肺部微生物分布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海南地区征集的29名健康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青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并探究益生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 Zhang (LCZ)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9名健康青年志愿者每日补充2 g益生菌LCZ (0.5×10~(10)CFU/g),为期14 d。采集摄入益生菌LCZ第0、14、28天的志愿者粪便样品,采用Pac Bio SMRT测序技术基于16S rRNA基因全长测序分析志愿者粪便微生物组成和结构,评估益生菌LCZ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在门水平上,Firmicutes (54.46%)和Bacteroidetes (33.79%)在志愿者粪便微生物中含量最高;在属水平上,Bacteroides (23.13%)的相对含量最高;在种水平上,优势菌种为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9.72%)、Eubacterium rectale (7.00%)和Prevotella copri (6.07%)等。摄入益生菌LCZ 14 d后,肠道中的优势菌属变化不显著,低丰度菌属如Oscillospira和Parabacteroides等显著增加,Aeromonas和Fusicatenibacter等显著减少(P0.05)。此外根据志愿者粪便中Lactobacillus含量的变化情况,将所有志愿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志愿者在摄入LCZ后粪便中Lactobacillus菌属相对含量显著增加,同时该组志愿者肠道中其他菌种如Butyricicoccus pullicaecorum、Lactococcus raffinolactis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亦显著增加;而另一组志愿者,Lactobacillus及上述菌种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连续2周摄入益生菌LCZ对志愿者肠道菌群中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影响不显著,但对低丰度菌属的相对丰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变化的特点,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结肠癌患者48例为试验组,同期在本院体检的4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粪便标本进行传统菌落培养与计数检测,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肠道细菌相对含量与相关基因表达拷贝数。结果菌落计数结果显示试验组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酵母菌数量多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拟杆菌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丁酸盐产生菌数也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总菌基因拷贝数、拟杆菌基因拷贝数与辅酶A基因拷贝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酵母菌数量明显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在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验准备工作对马拉色菌直接镜检的影响,旨为提高直接镜检的检出率,为花斑癣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病原学证据。方法对217例花斑癣患者皮损处的皮屑进行直接镜检。结果取材方法、标本处理方式等实验准备工作,大大影响直接镜检的效果。用透明胶布粘贴法取材,制成的湿片外观能看到患者皮损的原始形状,镜下马拉色菌分布按体表状态自然分布,无明显角化皮损镜检的阳性率高达94.5%~100.0%,有明显角化皮损镜检的阳性率仅为45.8%。用锉刀刮取法取材,无明显角化皮损镜检的阳性率〈90.0%,有明显角化皮损镜检的阳性率达87.5%。不同的载液处理标本以及载液作用标本的时间长短都影响皮屑直接镜检的阳性率。结论不同的皮损采用不同的取材方法及标本处理方式,将大大提高直接镜检的阳性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探究人体肠道内重要的功能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丁酸盐产生菌在健康成年个体中的数量,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采集4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性:女性=1:1,年龄23~53岁)的粪便样品,采用试剂盒Invi Mag誖Stool DNA Kit联合Bead beating的方法提取粪便中细菌总DNA。通过定量PCR技术对总菌、硫酸盐还原菌以及丁酸盐产生菌的拷贝数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40名健康成年人每纳克粪便DNA中含有的细菌总量为(9.22×106±7.35×106)个拷贝,硫酸盐还原菌拷贝数为(9.21×103±9.87×103),而丁酸盐产生菌拷贝数稍高于硫酸盐还原菌,为(2.68×104±3.08×104)。硫酸盐还原菌和丁酸盐产生菌的数量在不同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三类基因的拷贝数与志愿者年龄无显著相关关系。硫酸盐还原菌和丁酸盐产生菌的拷贝数及其相对丰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在男性个体含有更少的硫酸盐还原菌(p0.05)和更多的丁酸盐产生菌(p0.01)。本研究揭示了硫酸盐还原菌和丁酸盐产生菌在健康成年人肠道内的数量,为进一步探究肠道菌群的性别差异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复方苦参洗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复方苦参洗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均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 mg,1次/d,疗程为2周,治疗组同时加用复方苦参洗剂外洗4周为1个疗程,2次/d.分别于开始治疗2周后及8周后观察皮疹消退情况和马拉色菌镜检结果,评价其疗效.结果 治疗2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75.0%,对照组总有效率4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9,P<0.05),8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2.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8,P<0.05).结论 复方苦参洗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卢立康唑乳膏联合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2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采用卢立康唑乳膏联合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治疗,每日交替外用各1次;对照1组采用卢立康唑乳膏治疗,日1次;对照2组采用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治疗,早晚各1次,疗程均4周,观察3组患者疗效及真菌清除率。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有效率(88.24%)显著高于对照1组(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与对照2组(70.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1.18%、75.00%、80.6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结论卢立康唑乳膏联合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较单用卢立康唑乳膏疗效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液细菌多样性特征,分析其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诊治的女性T2DM患者60例作为T2DM组。选择同期于本院行尿液细菌检测的健康女性60例作为健康组。收集两组对象尿液样本,采用细菌DNA测序法对样本内细菌16S rRNA-cDNA高可变区进行测序,比较两组对象尿液细菌分布特征。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水平,根据IL-6检出情况分为IL-6组和非IL-6组,比较两组对象尿液细菌的组成情况及其与IL-6的关系。结果 T2DM组患者尿液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谱系多样性、菌种丰富度指数均低于健康组(均P0.05)。共发现35个细菌门,其中T2DM组33个,健康组35个。T2DM组患者相对丰度较多的细菌为变形菌门(50.77%)、拟杆菌门(21.62%)和厚壁菌门(14.46%)。健康组相对丰度较多的细菌为变形菌门(54.49%)、拟杆菌门(22.81%)和厚壁菌门(10.02%)。T2DM组患者尿液中绿弯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均低于健康组(均P0.05),其他菌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发现438个细菌属,其中T2DM组438个,健康组421个。T2DM组和健康组共有30个菌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6组和非IL-6组患者尿液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谱系多样性、菌种丰富度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共有15种细菌属与血清IL-6水平有线性相关关系。结论女性T2DM患者尿液菌群紊乱且与IL-6互为影响,应关注患者尿液菌群和膀胱炎症情况。  相似文献   

16.
几种农田土壤中古菌、泉古菌和细菌的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Shen JP  Zhang LM  He JP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2996-3002
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三者共同构成了生命的三域系统.古菌作为第3种生命形式,不仅能在高温、强酸和高盐等极端环境下生存,而且在海洋、湖泊和土壤等生境中也广泛分布,预示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2个农田剖面土壤和2个长期施肥试验站祁阳(QY)和封丘(FQ)的土壤为对象,以实时定量PCR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对土壤中古菌(包括泉古菌)和细菌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丰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泉古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要低于古菌l~2个数量级,两者与细菌相比,16S rRNA基因拷贝数大小顺序为土壤泉古菌<古茵<细菌,而古菌和泉古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与细菌的比值均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大.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古菌和泉古茵的数量有显著影响.QY试验站土壤古菌和细菌的数量与土壤pH值显著相关(分别为r=0.850,P<0.01和r=0.676,P<0.05).FQ古菌、泉古菌和细菌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显著,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分别为r=0.783,P<0.05;r=0.827,P<0.05;r=0.767,P<0.05).了解古菌包括泉古菌在农田土壤中的分布,可为评价其在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广州市外耳道真菌病的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真菌培养阳性的124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资料。结果 共纳入患者124例,患者年龄以18~40岁为主(78例,62.9%);长期不洁挖耳(55例,44.4%)和频繁使用耳机(45例,36.3%)为主要致病诱因;临床症状以瘙痒为主(96例,77.4%),其次为流液/流脓、听力下降、胀痛和耳鸣。124例患者外耳道分泌物真菌培养分离出曲霉94株(75.8%),其中土曲霉(37株,29.8%)和黑曲霉(34株,27.4%)占较大比例,念珠菌19株(15.3%),青霉菌5株(4.0%),马拉色菌5株(4.0%),红色毛癣菌1株(0.8%)。不洁挖耳与曲霉感染呈正相关(P<0.05),听力下降、胀痛与曲霉感染呈正相关(P<0.05),耳道瘙痒与念珠菌感染呈正相关(P<0.05)。结论 曲霉和念珠菌为外耳道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马拉色菌是条件致病菌,外耳道真菌病临床症状与病原学特征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应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分离自我国南、北方地区50株临床孢子丝菌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分离菌株分别进行25℃恒温培养和玻片小培养,肉眼和镜下观察形态特征;同时提取菌丝相基因组DNA,用PCR分别扩增部分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联合β-tubulin基因和ITS区域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合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分析,50株菌均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S.globosa)。结论球形孢子丝菌是目前我国南、北方地区孢子丝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种,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孢子丝菌病致病菌种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暗孢节菱孢(又名球形阜孢霉)所致皮肤真菌病。此菌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条件致病真菌。患者头部发生多处皮下结节及萎缩性秃发。皮损活检可见毛囊和皮脂腺严重破坏。肉芽肿内有褐色孢子和分隔菌丝,尤以皮下脂肪浸润明显。多次从皮损外皮屑内检出圆形的厚壁孢子。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生长良好。菌落初呈淡黄色,渐变为橙色。小培养镜检时(放大400倍),可见菌丝分枝有隔(1—2μm)。单细胞性小分生孢子呈球形,晶体形等,光滑发亮呈褐色。有的孢子中央有一黑色纵条带。扫描电镜下发现球形或卵形分生孢子,将暗孢节菱孢制成的菌液接种于实验动物皮肤,2周后出现斑块、小结节、小脓肿和脱毛等症状,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同。对照组动物正常。动物皮损活检所见病理损害与患者皮损病理损害相同,证实了此菌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球形幽门螺杆菌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球形幽门螺杆菌对体外培养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抗生素诱导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NCTC11637球变,将弯曲形和球形菌的菌悬液(1×108个/ml)作5倍梯度稀释,而后分别加入胃癌上皮细胞SGC-7901,共孵育3 d后,用MTT法检测SGC-7901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高浓度的弯曲形和球形幽门螺杆菌(>8×107个/ml)可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P<0.05);低浓度的球形幽门螺杆菌(<1.28×105个/ml)可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P<0.05).结论:球形幽门螺杆菌在体外可影响SGC-7901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