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真菌感染尤其是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主要与真菌耐药和抗真菌药物品种有限有关。念珠菌是人体内的重要条件致病真菌,其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靶酶的改变、靶位的缺乏、真菌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下降、多药耐药蛋白表达增高、固醇合成旁路下游的改变、生物膜的形成等,最新文献报道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在念珠菌的耐药形成中存在一定作用。该文就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细菌生物膜相关感染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治疗困难,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真菌,生物膜以及生物膜在真菌感染与耐药性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只是近年来才受到国内外学者与临床专家的关注,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念珠菌属。本文综述了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与特征、影响因素、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等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白念珠菌为主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白念珠菌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威胁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很少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白念珠菌容易形成生物膜(biofilm)。生物膜是细菌或真菌附着于活体组织或非活体组织表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药有效成分靛玉红、蛇床子素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混合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体外建立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混合菌生物膜(Biofilm,BF),XTT减低法及形态学观察白念珠菌混合茵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形态学观察、活菌计数法评价中药有效成分靛玉红(indirubin)、蛇床子素(Ostho)对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并经扫描电镜确认。结果白念珠菌混合菌48h能形成成熟的生物膜;62.5mg/L浓度的靛玉红能抑制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膜的形成。500mg/L浓度的蛇床子素未见有抑制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膜的作用。结论靛玉红由于具有抗生物膜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正白念珠菌是人体常见的机会致病性真菌,可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易在义齿、人工插管如尿道插管、气管插管等植入性设备表面定植并进一步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形成可保护菌体免受药物的杀伤和免疫系统的攻击。黏附是生物膜成膜的关键,也是白念珠菌致病的关键步骤[1]。本实验拟通过结晶紫法与XTT法观察中药厚朴对白念珠菌黏附的影响,并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评价。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白色念珠菌氟康唑耐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代洪  范学工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4):249-250,F003
近 2 0年来由于临床上对癌症患者、器官移植患者大量使用化疗药物、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 ,以及艾滋病 (AIDS)的流行 ,使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免疫受损的病人群体中急剧升高。深部真菌感染已日益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并已逐渐成为这类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深部真菌感染中最常见菌属是念珠菌属 (Candidaspecies)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 (Candidaalbicans)为最常见菌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两大类 :干扰真菌细胞膜脂质合成的药物(二性霉素B ,唑类药物 )和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 (5 氟胞嘧啶 )。由于唑类药物中的氟…  相似文献   

7.
【背景】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可引起严重的黏膜真菌感染及全身系统性真菌感染,是导致患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菌群之一。【目的】探究百里香精油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及抑制机理。【方法】测定5种百里香精油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圈直径,分析具有高抑菌活性的精油成分。在此基础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精油对白色念珠菌菌体细胞形态的影响。测定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含量、胞外溶液电导率并进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染色分析,探究精油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与黏附及磷脂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与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凝集素样序列基因ALS4,从酵母型向菌丝型细胞的形态转变基因HWP1、磷脂酶基因PLB1)的表达水平,探究该精油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机制。【结果】筛选出了对白色念珠菌高度敏感的有机栽培龙脑百里香精油(Thymus vulgaris CT borneol essential oil, T...  相似文献   

8.
真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各种体内装置,如静脉插管、人工心脏瓣膜、关节置换术等应用的明显增加,真菌感染病例明显增多;耐药菌株感染导致的治疗失败与日俱增。目前人们已经发现,在难治性真菌感染的病灶中大多存在着生物膜的感染源。生物膜的主要特点是可明显降低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甚至产生耐药。生物膜的特性决定了生物膜一旦形成再杀灭这种细胞极为困难,也正是生物膜的存在,使抗生素的疗效大打折扣。真菌生物膜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深部真菌感染又称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其致病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及毛霉属等。全世界因深部真菌感染引起的耐药率不断上升,死亡率居高不下[1],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随着抗真菌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耐药性的产生严重影响药物疗效[2],如何改善深部真菌的耐药性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深部真菌感染现状、深部真菌的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展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和控制深部真菌感染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念珠菌属真菌是常见条件致病性真菌,寄居于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引起皮肤、黏膜身体浅部感染,也可引起下呼吸道、泌尿道、菌血症等深部感染,其中白念珠菌是念珠菌属真菌的主要致病菌。但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非白念珠菌比例和耐药性的不断上升,给临床防治抗真菌感染带来新挑战[1]。我们对2013年2月~2016年3月1 105株念珠菌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差异,为临  相似文献   

11.
浅部真菌感染是致病真菌侵犯皮肤的角质层、毛发和甲板所导致的感染,困扰着世界约25%的人口,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3]。浅部真菌感染可由皮肤癣菌、念珠菌属、马拉色菌属等引起,而尤以皮肤癣菌最为常见。临床上以足癣最为常见,其次为体癣、股癣以及甲真菌病[4]。除此之外,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也是常见的由念珠菌属引起的真菌感染,约75%的女性在其育龄期至少经历过一次VVC[5]。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真菌感染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全球健康的疾病,全球约有3亿人遭受了侵袭性真菌感染,造成每年约有160万人死亡,接近结核病的死亡人数~([1])。尤其随着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不断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导致的死亡率高达30%~90%~([2])。念珠菌属是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白念珠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菌种,而非白念珠菌侵袭性感染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3-4])。目前,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白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由于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及体内植入器材表面生物膜的形成,造成其耐药现象的逐年增加。目前白念珠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主要有靶酶基因的突变、外排泵基因的高表达、生物膜滞留菌的形成等,其中滞留菌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饥饿状态下,不仅滞留菌的形成比例增加,转录因子GCN4表达也增加,滞留菌的形成与转录因子GCN4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将综述白念珠菌滞留菌及转录因子GCN4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4.
引言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的数量增加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真菌感染已成为医院中的重要问题,目前真菌引起的感染已影响到全世界数百万人口,根据统计调查,每年约有140万人死于真菌感染[1];最新的全球监视和多中心研究表明,超过90%的侵入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病因是由念珠菌属(Candida spp.)感染引起的[2-3]。其中,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占所有病例的近15%,且其占比有稳步上升的趋势,是仅次于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第二大常见的念珠菌病的病原体[4-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重症加强病房(ICU)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状况、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及减少真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年来真菌培养阳性住院患者病例资料,从感染部位、菌种分布、真菌耐药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ICU中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为8.6%;尿液、痰液和血液分别为36.6%、28.8%和11.8%;真菌感染以假丝酵母菌为主要菌属(94.3%),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1.6%,是感染主要菌种;5种常见抗真菌药物敏感率最高的是两性霉素平均为99.8%,其次为伏立康唑;光滑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耐药比较严重,氟康唑(FLU)的敏感率分别为41.1%、17.6%,伊曲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6.1%、35.3%.结论 白色假丝酵母菌是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两性霉素及伏立康唑对5种念珠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免疫抑制剂、激素以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侵袭性真菌,尤其是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曲霉、肺孢子菌等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致死率逐年升高[1-2]。由于深部真菌种类较多,感染症状无特异性,故常漏诊、误诊。同时,真菌感染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如真菌涂片镜检、真菌培养、影像学检查等虽各有优势,但难以兼顾高特异性、高敏感性和高效性的特点[3-4]。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体外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及干预提供基础。方法平板法培养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利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等多种检测方法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白色念珠菌能够在玻片上形成典型的生物膜,通过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白色念珠菌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增加,48 h形成初步生物膜,72 h结构更加复杂和成熟。ISA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的生物膜模型的区域孔径(AP)在24、48和72 h分别为0.95±0.06、0.89±0.01和0.83±0.01,平均扩散距离(ADD)分别为1.16±0.13、1.26±0.06和2.43±0.76,结构熵(TE)分别为4.87±0.34、5.18±0.35和5.47±0.1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 age-Pro P lus 6.0软件分析显示,生物膜内真菌死亡率分别为(34.71±2.72)%、(36.63±4.20)%和(47.41±2.53)%,与24 h及48 h相比,72 h真菌死亡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法能够较好地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体外模型,并可利用多种方式检测。  相似文献   

18.
用简单、快速的念珠菌分类鉴定法对657例不同患者标本进行了鉴定,结果121例分得真菌,阳性率18.24%。分得真菌153株,其中酵母样真菌97株,占63.4%;曲霉23株,占15.03%.酵母样真菌97株中念珠菌83株,占酵母样真菌的85.57%。念珠菌中又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深部真菌感染∞%以上是由念珠菌引起的。用ELISA和GC法检测念珠菌感染患者血清中Mn—Ag,结果表明患者血清中Mn—Ag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用念珠菌感染动物后24h,在血清中可测到Mn—Ag,是一个早期快速、特异诊断念珠菌血行播散的方法。丁香、黄连、桂皮、木香对真菌有抑杀菌作用。真菌感染与应用抗生素、激素的数量及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白念珠菌生物膜与侵袭及耐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近年来白念珠菌(Candida a lbicans)表面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研究的动向和进展,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白念珠菌表面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生理病理学及其抗真菌耐药性的特征。包括白念珠菌宿主表面黏附、菌丝转换基因、微菌落定量感触调节、外分泌酶降解作用、菌丝地形趋向性和抗真菌耐药形成机制。结论提示,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是其表面生长的重要结构,是临床上医疗植入物发生血源性白念珠菌感染传播的主要诱因,也是抗真菌耐药形成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病理学和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肠道真菌分离状况与趋势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0日10年间在该院送检的住院患者粪便标本的真菌分离率、真菌种类和年度变迁变化特点。结果 10年间从送检全部疑似肠道真菌感染的2 344份粪便标本中共检到真菌1 456株,归属5属19种,每年的检出率在55.7%67.0%。分离菌株中以白色念珠菌(74.0%)占首位,其次是光滑念珠菌(11.4%),再次是热带念珠菌(7.1%),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分离率分别从2000年的4.9%、6.6%上升到2009年的16.8%、10.6%,呈上升趋势。结论该院10年间肠道真菌的分离率较高,白色念珠菌的分离率一直位于首位,非白色念珠菌的分离率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