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鬣蜥肺脏的解剖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鬣蜥是新疆特有的爬行动物之一,生活在荒漠干旱的环境中,耐干旱能力极强。研究其器官结构,能揭示它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结构特点,对于进一步研究其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鉴于爬行动物肺脏结构方面的资料很少,而且仅限于解剖结构方面,所以,本工作也为这方面积累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张宝元 《生物学通报》2011,46(11):17-18
变色沙蜥是一种适于在干旱戈壁荒漠生存的爬行动物。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河西走廊腹地。主要从变色沙蜥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生态习性、摄食与食性和繁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3.
两栖爬行动物是良好的环境指示类群,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目前正经历着全球范围的种群快速下降和物种灭绝。最新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发现, 37.05%的两栖动物和30.5%的爬行动物受到威胁。开展国家级科学监测,研究和分析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变迁及其驱动因素是保护的前提。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栖爬行动物监测与研究专项网通过对11个典型样区中两栖爬行动物的组成、种群动态和结构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将野外数据与生态模型相结合,探讨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群现状、群落结构及其动态,以及针对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应对未来环境变化提出及时有效的保护管理对策。在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极危两栖动物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和濒危两栖动物大凉螈(Liangshantriton taliangensis)的保护、环境DNA (eDNA)技术和无线电追踪技术开拓与应用、荒漠化生境对爬行动物的生态影响、外来入侵种的扩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明显提升了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能力和研究水平。未来尚需持续加大监测网络建设,普及先进监测技术,从法律法规层面强调两栖爬行动物...  相似文献   

4.
郭鹏 《生物学通报》2002,37(6):29-29
爬行动物是最早出现的真正陆栖脊椎动物 ,是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为了适应特殊和复杂的陆上生活环境 ,爬行动物在一些器官系统的组成和机能方面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一些改变 ,其生殖系统也不例外。1 雄性交接器官 在生殖季节 ,爬行动物全部种类毫无例外地都要在陆地上或由水登陆进行繁殖 ,行体内受精。为了保证体内受精的顺利完成 ,在生殖系统的组成上爬行动物雄性发展了交接器官。但是不同的类群在雄性交接器官的形态和结构上有所不一样。爬行动物现生种类有 4目 :龟鳖目、鳄形目、喙头蜥目和有鳞目 ,除了分布于新西兰的喙头蜥目 (仅含…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和云南爬行动物区系的一致性及其起源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大同 《动物学研究》1992,13(2):101-108
云南与川、黔、贵等邻近省区都属于东南亚的一部分。依据爬行动物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把云南爬行动物区系起源和演化与东南亚甚至南亚的爬行动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可能为解决东南亚及云南爬行动物某些类群的起源这一共同性问题,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本文将印度半岛、东南亚及其邻近岛屿现生爬行动物与世界范围的相同科级阶元的分布进行比较,并以古地质、古地理演变资料推论科级阶元同祖先起源地的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再将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邻近岛屿,云南高原及邻近地区爬行动物的科属种进行比较,以探讨地区间差异的规律性。运用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变化观点阐明其物种或类群的迁移规律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DNA分子系统学在爬行动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爬行动物因其在脊椎动物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其进行系统学研究,了解它们的进化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DNA杂交、DNA指纹、RFLP、RAPD及测序等五个方面对爬行动物的DNA分子系统学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由于非生态相关性的实验设计及不适宜的环境条件限制,爬行动物一直被人们误解为认知能力低下的脊椎动物。自21世纪始,动物认知领域迎来新契机,有关爬行动物认知的研究数量激增。现有的研究发现,爬行动物具有一系列不亚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认知技能,表现出空间记忆、社会学习、数质鉴别甚至工具使用等多方面的能力。近20年来,爬行动物凭借其丰富的物种数量、繁多的生殖策略、社会类群多样等优点逐渐走进研究人员视野,填补了动物认知领域的空白,有希望成为认知领域新的模式生物。本文针对近年来爬行动物认知研究的部分方向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论述了爬行动物在认知研究的空间认知、数质鉴别、社会认知等方面作为模式生物的巨大潜力,并对爬行动物认知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两栖爬行动物是良好的环境指示物种,是环境变化的早期预警系统之一,目前正经历着全球范围的种群快速下降和物种灭绝。为了观测和研究物种及种群下降或灭绝的态势和机制,亟需对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开展长期监测和研究。在中国,对两栖爬行动物的监测研究始于1997年对若尔盖湿地两栖动物的监测。此后,两栖爬行动物监测率先在西南山地、台湾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开展起来。2011年,在借鉴美国和英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计划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启动了"两栖类示范观测项目",初步实现了由点到面、由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向动态的突破。因为单一类群的监测仅代表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而从生态系统角度考量,必须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网中各类群的捕食、竞争、共生等种间关系)和动态(各类群的生长、繁殖、种群波动和致危因素等)。因此,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关键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监测与研究专项网"项目将在22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对典型生态系统中的两栖爬行动物组成、种群动态和结构进行长期监测与研究,构建生态模型,探讨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群现状、群落结构及其动态趋势和相关机制,制定和不断完善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保护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杨军  温晓敏  原洪 《四川动物》2005,24(3):254-263
2004年7月17日~8月20日,由沈阳师范大学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参与进行了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考察。藏北队从新疆经青海进西藏,后经青海、甘肃返回新疆,沿途采集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在西藏主要考察藏北地区。藏北队共计采集到10种标本,分隶4科6属。通过此次考察,发现一些物种的新的地理分布区,包括红尾沙蜥Phrynocephalus erythrurus、白条沙蜥Phrynocephalus koslonvi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花脊游蛇Coluber ravergieri。  相似文献   

10.
中国爬行动物染色体研究名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郭鹏 《动物学杂志》2000,35(2):37-43
我国在爬行动物染色体方面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由于资料零星而分散,迄今尚无人整理成文.而有关这类资料总结性工作,国外学者(尤其欧、美及日本)一直较为关注,先后有许多较为详细有关本地区的统计文献.为了反映我国爬行动物染色体的研究概况和进展,为该领域的研究者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份较全面的参考文献,对我国已有的爬行动物染色体资料进行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真藓为极端恶劣环境的开拓者和主要先锋植物,同时也是世界的广布种。通过对新疆不同干旱类型:半干旱区(居群A:P1—P6)、干旱区(居群B:P7—P9)、极端干旱区(居群C:P10—P17)的17个居群真藓的外部形态与解剖结构的对比研究,探索真藓植物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对不同干旱环境的适应性,以期为干旱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及生态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新疆不同居群真藓的株高、叶片的长和宽、毛尖长、植株横切面直径、叶细胞长和宽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干旱强度的增加,居群A<居群B<居群C的个体株高降低,叶片毛尖增长,叶面积减小,属于极端干旱地区种群C的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另外,通过研究形态解剖结构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叶面积(0.3478)、株高(0.2957)、毛尖长度(0.2349)的变异系数依次降低,进一步说明真藓叶片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最为敏感。据此推测真藓的个体外部结构和解剖结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且该特性是真藓适应各种环境的重要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杨军  温晓敏  原洪 《四川动物》2005,24(3):254-259
2004年7月17日~8月20日,由沈阳师范大学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参与进行了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考察.藏北队从新疆经青海进西藏,后经青海、甘肃返回新疆,沿途采集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在西藏主要考察藏北地区.藏北队共计采集到10种标本,分隶4科6属.通过此次考察,发现一些物种的新的地理分布区,包括红尾沙蜥Phrynocephalus erythrurus、白条沙蜥Phrynocephalus koslowi、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花脊游蛇Coluber ravergieri.  相似文献   

13.
酸枣茎导管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响应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广龙  邓荣华  马茵  魏学智 《生态学报》2015,35(24):8268-8275
近期因全球变暖高温干旱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中植物的形态结构必定发生改变而得以生存。然而关于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中植物导管形态特征变化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较少。以采自烟台、石家庄、银川和吐鲁番地区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条件下生长的酸枣植株为试验材料,离析观察酸枣茎次生木质部导管,研究比较不同干旱条件下酸枣茎中次生木质部导管的结构及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枣茎中次生木质部导管有多种类型,不同生境中同种导管的比例不同。根据管尾情况可将导管分为三类:无尾型、一端有尾型和两端有尾型导管,且在结构上表现出特定的适应特征及规律。从烟台到新疆自然梯度干旱条件下,茎中环纹导管和螺纹导管的长度、宽度和管径总体呈减小的趋势,管壁逐渐增厚;网纹导管的宽度和直径逐渐增大;梯纹导管的长度总体呈增大的趋势,管径以宁夏的最大,新疆的最小;木纤维的宽度、管径和管壁的厚度逐渐增大。生长在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中的酸枣,其导管结构的变化,提高了水分和无机盐的输导效率,可以快速补充酸枣在干旱环境中蒸腾散失的水分,抵御适应逆境,保证植株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4.
长年干旱环境对新疆豆科植物根瘤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长在新疆干旱地区的豆科植物苦豆子(Sopara alopecuroides)、新疆黄芪(Astragalus sp.)和新疆野豌豆(Vicia costata)根瘤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根瘤的形态结构受到当地长期干旱环境的影响,根瘤皮层明显地比非干旱区豆科植物根瘤皮层厚。相对厚的皮层为根瘤中心区内的类菌体提供了一个适应范围较大的气体扩散屏障。而在根瘤的中心区,3种豆科植物超微结构差异较大,未发现一种普遍的能与周围干旱生态环境直接相关的根瘤中心区结构特征,表明根瘤皮层结构的改变足以抵御外界干旱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2013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精河县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察中,采集到麻蜥属(Eremias)标本20余号,经鉴定其中4号为虫纹麻蜥(E.vermiculata),为该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地区的首次发现,增加了其在国内的分布点。此发现能为研究虫纹麻蜥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地理格局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旱生植物刺山柑不同种群茎叶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刺山柑常分布于极端干旱的戈壁与砾石山坡,然而其适应干旱环境的解剖学机理却未见报道.对分布于新疆石河子、新疆库尔勒以及西藏札达的3个刺山柑种群茎、叶材料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群材料均具有适应旱生环境的典型结构特征:茎表皮有表皮毛和发达的角质层,皮层较厚,维管组织发达,髓明显;叶为双栅型等面叶,上、下表皮均...  相似文献   

17.
酸枣叶片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广龙  魏学智 《生态学报》2016,36(19):6178-6187
叶片是植物体暴露于环境中面积最大的器官,其最易感知环境变化而发生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为探究植株叶片结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机理,研究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宁夏-新疆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枣叶片的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枣叶表皮着生有表皮毛,表皮细胞外覆有角质层与蜡质。叶肉为全栅型,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退化,叶肉中有晶体及大量的分泌细胞。从烟台至新疆随生境梯度干旱加剧,酸枣叶片叶面积逐渐变小,叶片厚度依次增加,叶表皮角质层加厚,且上角质层厚度大于下角质层厚度;叶片上下表皮细胞长径及短径先增后降,栅栏组织总厚度和密度依次增大、层数减少,各层栅栏组织细胞的长径逐渐增加。叶脉薄壁细胞相对厚度逐渐减小,导管管径增大,晶体(草酸钙晶体)数增多。在梯度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通过减小叶面积、提高栅栏组织密度、增加叶片及角质层厚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通过增大导管管径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增加晶体数量提高叶片机械性能,改变细胞的渗透势、提高吸水和保水能力。上述叶片结构的变化是酸枣植株长期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由此可知,叶片形态结构中叶面积、叶片厚度、角质层及叶肉组织(栅栏组织)随环境变化的可塑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郑光美 《生物学通报》2010,45(11):17-18
近年国外一些动物学教材取消了"鸟纲",将鸟类归入"爬行纲",这是一种学术观点的反映,并不是新的提法。由于鸟类与爬行动物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在躯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特征有很多方面与爬行类动物极为相似,以至在100多年前就有人认为鸟类是"具有羽毛的爬行动物",并将鸟类与爬行类一起归入"蜥形类(Sauropsida)"。  相似文献   

19.
2004年7月17日-8月20日,由沈阳师范大学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参与进行了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考察。本文简要报道墨脱队从派镇到62k的考察结果,本线路考察共采集到239份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及一些蝌蚪,以及丰富的DNA组织样品和影像图片资料。标本经鉴定隶属8科16属19种,其中有湍蛙属(Anuglops)2新种,本文先介绍其鉴别特征,将另文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20.
高正发 《四川动物》2006,25(2):317-319
近年来,作者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部分研究生等先后参与了四川绵阳市的两栖爬行动物调查研究,收集了一些有关区系及地理区划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