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重组人干扰素—β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人干扰素-β第17位半胱氨酸编码序列突变为丝氨酸(IFN-βser17),DNA序列分析证明了其核苷酸序列的正确性,并在大肠杆菌TAP106中获得高效表达,IFN-βser17表达量达20%,用Westemblot得到单一条带,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其比活性达(2~3)×107U/mg.INF-βser17的比活性和稳定性均超过天然人IFN-β.  相似文献   

2.
人IL-6及其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单克隆抗体和突变体,针对人IL-6和人IL-6R的活性区域构建的单克隆抗体对于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显示出了很好的短期疗效,根据与生长激素(GH)及其受体复合物GH/(GHbp)2的结构对比,推测人IL-6和IL-6Ra的活性位点,结合定点突变技术,设计IL-6突变体,IL-6R突变体和IL-6突变体-IL-6Ra融合蛋白,它们对天然hIL-6的生物活性显示出了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IL-1β的基因克隆及在原核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唱韶红  吴军  巩新 《微生物学报》2002,42(3):311-315
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白细胞,提取其总RNA,根据文献报道的IL-1β的核苷酸序列合成5’和3’端引物,用RT-PCR的方法获得了IL-1β的基因cDNA,并在大肠肝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量占全菌的40%,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和活性分析,获得了纯度大于98%的样品,该样品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4.
用寡核苷酸诱导的基因定位突变法,将人白细胞介素-2C末端两亲性α螺旋中125位和127位残基分别或同时突变为Pro,并测定其生物活性和空间结构。结果发现所得突变体的生物学活性均急剧下降,同时α螺旋含量以及C端螺旋中残基的空间位置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结果提示,C端α螺旋尤其是其疏水面的完整性对维持白介素-2的生物活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比较大肠杆菌与脑膜炎奈瑟氏球菌的CMP-唾液酸合成酶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大肠杆菌CMP-唾液酸合成酶的保守区域主要位于N-端,其C-末端似乎对其催化活性没有作用。通过PCR方法,对大肠杆菌CMP-唾液酸合成酶的C-末端进行了一系列截短,将得到的产物连接至表达载体pET-15b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表达。经IPTG诱导,发现从C-末端截去189个氨基酸酶仍有催化活性,说明大肠杆菌CMP-唾液酸合成酶的最小活性域主要集中在N-不端的229个氨基酸。在催化活性的C-端缺失突变合成酶的比活,最适pH及热稳定性发生变化,提示被截去的C-端氨基酸残基虽不直接参与构成酶的催化活性中心,但可影响催化活性域的构象,从而对酶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方品种萧山鸡白介素2基因的克隆和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鸡白介素细胞2(cIL-2)是新近确定的非哺乳动物类细胞因子。建立了体外诱导鸡IL-2的最佳条件,从ConA激活的脾脏T淋巴细胞中克隆了我国地方品种鸡(浙江萧山鸡)IL-2 cDNA。该基因全长737bp,编码143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质。其编码序列与已公布的3条鸡IL-2仅有1-5个氨基酸的差异,与火鸡的IL-2同源性高达69.4%,与其他哺乳动物IL-2的同源性在21.2%-29.4%之间。二级结构预测表明,N端存在一长22个氨基酸的前导肽,4个关胱氨酸形成两个链内二硫键,并存在类似人IL-2的4个α螺旋,这些结构在维持IL-2生物学活性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D^40、Y^65、E^82、N^108和Q^142等 在酸可能参与鸡IL-2受体的结合。分子系统进货树分析表明,鸡IL-2和哺乳动物IL-2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免疫系统选择性压力下,形成独特的种族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用PCR技术从一武汉病人血清中分离获得TGV DNA片断,把此DNA片断克隆到pMD18-T质粒载体中,进行全序列测定并用计算机软件对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和ORF2多肽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所分离获得的TTV DNA片断全长1333bp,含TTV完整的ORF2及部分ORF1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基因型为1a的TTV分离株具有极高的同源性。ORF2多肽含202个氨基酸,在N端部分和C端部分具有较高的亲水性和较强的抗原性,而中间为一段疏水区域,抗原性较弱。N端结构以α螺旋为主,含有典型的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价点(RARDWYPGY,38-45aa)和三个潜在的蛋白质激酶C的磷酸化位点,C端富含脯氨酸。结构以β转向为主,含有三个连续的N-十四烷酰化位点,推测ORF2编码的蛋白可能是一种磷酸化蛋白。  相似文献   

8.
突变型人白细胞介素-2基因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提高人重组白细胞介素 2的稳定性和活性以及减少毒副作用 ,有必要定向改造rhIL 2的分子结构 .用PCR法从白细胞介素 2 (IL 2 )cDNA全序列中扩增成熟的肽基因片段 ,并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人重组白细胞介素 2第 12 5位游离的半胱氨酸编码序列突变为丙氨酸序列 .编码 18位亮氨酸的序列突变为蛋氨酸序列 ;编码 19位亮氨酸的序列突变为丝氨酸序列 .突变型人白细胞介素 2 (MvIL 2 )基因与表达载体pPIC9K重组 ,酶切线性化后用Invitrogen转化毕赤酵母试剂盒导入酵母细胞进行整合 ,经筛选得到一高表达白介素 2的克隆 .SDS PAGE显示 ,表达量约占总量的4 5 7% .经Western印迹验证 ,重组人白介素 2有免疫活性 ;与野生型IL 2相比 ,所获得的突变型IL 2纯品的比活性为 4 0× 10 7IU mg蛋白 ,比天然型IL 2高 4~ 5倍  相似文献   

9.
邢桂春  胡志远 《遗传学报》1997,24(3):212-217
本文利用反转录PCR技术从人胎肝mRNA中分别扩增出hTPO N-端和C-端两个cDNA片段,然后经酶切分别连接重组到质粒pUC19中进行序列分析,在确证其序列与国外文献报道完全一致的基础上,酶切、回收、连接其N-端、C端cDNA,并以此为模板,用PCR法扩增出全长TPOcDNA片段,并将其重组到穿梭质粒pSVK3中,在COS-7中进行了瞬时表达并检测出表达产物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重组人α2b型干扰素的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一步纯化法对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人a2b型干扰素(IFN-α2b)进行了纯化,然后利用凝胶过滤高压液相层析、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N端25个氨基酸的序列测定等方法对纯化产品进行了鉴定,表明一步纯化的IFN—α2b达到95%以上的纯度,其比活性为2.54×108U/mg但重组IFN—α2b产品N端不均一,含有约30%的去Met分子和约70%的带Met分子。从蛋白质序列的水平上证实,本实验室用定位诱变法构建的IFN—α2b基因在大肠杆菌系统中得到了正确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对重组人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高效表达克隆pzw.GM的表达产物进行了纯化,并对纯化的人GM—CSF进行了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人GM—CSF基因表达产物在大肠杆菌中以不溶性包涵体形式存在,经过超声破菌、包涵体抽提、凝胶过滤层析、复性、离子交换一系列纯化步骤,终产物纯度达99%,按蛋白总量计算回收率达10%,比活性达1×107/mg蛋白质。通过测定纯化人GM—csF的N端l 6个氨基酸序列,与由其DNA序列推导的氮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为大批量重组人GM—CSF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对来源于假单胞菌sp.130的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GL-7-ACA)酰化酶结构基因的全序列及所编码蛋白质的α,β亚基的N末端和C末端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测定。将蛋白质序列与其他同类的GL-7-ACA酰化酶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该酶与来源于假单胞菌GK16和C427的酰化酶的序列有较高同源性,而与其它同类酰化酶的同源性较低。这些酶的α亚基N-末端差别较大,但是β-亚基的N-末端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3.
以Nested-PCR方法从人肝cDNA基因文库中扩增出编码人血小板生成素(hTPO)前153个氨基酸的氨基端功能区cDNA;在扩增中,采用非连续多核甘酸定点突变的方法.将翻译起始的七个氨基酸的原核中不常用的密码子同又突变成使用频率较高的密码子,以便于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序列测定证实了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R基因保守区分离小麦R基因类似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根据核苷酸结合位点(nucleotide binding site,NBS)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质激酶域设计的2对简并性引物,以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到pGEM-T载体中,经测序,共获得具有NBS结构域特征的片段克隆9个和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质激酶域特征的片段的克隆1个。将克隆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于90%的克隆归为一类,把9个NBS片段分为6类。这6类抗病基因类似序列(resistance gene analogs,PGA)均具有阅读框,并与已克隆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γr、大麦抗白粉病基因Mla1和Mla6、拟南芥的抗病基因RPS2以及其他一些抗病基因在NBS保守区内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用小麦中国春缺体-四体初步将它们分别定位于小麦第一、第二和第五部分同源群上,进一步用5′-RACE技术获得RGA N5的5′端,发现期编码产物的N端还具有6个亮氨酸拉链(leucine zipper,LZ),与RPS2的N-端有较高同源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分化抑制蛋白(Id)家族的N端序列进行保守性结构分析,并构建其基因突变体。方法:用ClustalX(1.81)软件对Id蛋白家族中的3个成员(Id1~Id3)的N端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用Swiss-PdbViewer3.7(SP5)软件模拟高同源区域中关键性氨基酸突变前后的三维结构模型;用PCR方法将突变点引入Id序列,再通过重叠PCR方法扩增出全长编码序列,酶切与测序确证突变序列的准确性。结果:Id1~Id3蛋白的N端存在一个由11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的高度保守的环-螺旋(Loop-Helix)结构,将其中最保守的丝氨酸与亮氨酸分别突变为甘氨酸与缬氨酸,将突变后的Id基因序列重组到pGEX原核表达载体中。结论:在Id1~Id3蛋白N端识别了一个保守的Loop-Helix结构,为深入研究其协同的功能特征提供了结构依据;突变其中的丝氨酸为研究Id蛋白潜在的磷酸化修饰及相应功能特征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牛β-酪蛋白5′端上游调控序列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用PCR扩增了牛β-酪蛋白基因5′-端上游调控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采集成年母牛肝,提取DNA。在牛β-酪蛋白基因外显子1和上游调控区内设计引物,扩增其上游调控序列。两条引物长均为19个核苷酸,引物间跨度为635bp。以牛肝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在2%琼脂糖凝胶上电泳,可见特异的目的条带。从凝胶中回收目的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中。重组质粒提取DNA,进行序列分析。测序结果与文献发表的类似序列相比,仅有4个碱基不同,同源性达99.4%。表明获得了牛β-酪蛋白基因5′-端上游调控序列的克隆。  相似文献   

17.
以人前列腺癌C4-2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PC-1基因N端编码46个氨基酸残基及其上游非编码区共599bp的DNA序列,将其正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中,并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人乳腺癌细胞MCF-7,经G418筛选获得阳性单克隆,细胞扩大培养后,进行PCR和RT-PCR分析,检测外源PC-1基因在靶细胞中的整合与转录,PCR和RT-PCR结果表明,稳定转梁细胞株MCF-7-PC-1-46具有外源目的基因的整合和相应mRNA的高表达,说明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外源PC-1基因N端46个氨基酸的人乳腺癌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PC-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高效表达克隆pBV220/hIL-4a的表达产物进行了纯化,升对纯化的人IL-4进行了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人IL-4基因表达产物在大肠杆菌中以不溶性包涵体形式存在,经过超声破菌、包涵体抽提、复性浓缩、离子交換和凝胶过滤层析一系列纯化步骤,终产物纯度达98%以上,按蛋白总量计算回收率为14%,比活性达2×10~6单位/mg蛋白。通过测定纯化人IL-4的N端16个氮基酸序列,与由其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本文为重组人IL-4的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B7—1和B7—2cDNA的克隆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索性构建全新型重组人B7-PE40绿脓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以长期诱导免疫耐受,本研究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aji中隆N-末端分别缺失34和16个氨基酸的人B7-1和B7-2基因胞外区,并构建含此基因的重组质粒。方法:根据B7-1和B7-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可增B7-1和B7-2cDNA的特异性引物,用RT-PCR的方法从Raji细胞总RNA中扩增B7-1和B7-2cDNA,并克隆至pGEM-T载体中,经酶切鉴定后再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和结论:从Raji细胞中扩增出预期 的624和675bp的B7-1和B7-2cDNA,将其克隆至pGEM-T载体中,分别经EcoRI/HindⅢ和BamHI/SphI双酶切电泳和序列分析确证,为进一步构建人B7-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探讨IL-10和IL-12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可能作用,为应用基因治疗银悄病提供理论基础。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12例银屑病患者及6例正常皮肤组织中IL-10和IL-12p35、p40mRNA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银屑病皮损中IL-10mRNA明显降低(P<0.01)。(2)IL-12p35 mRNA在银屑病皮损和正常皮肤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IL-12p40 mRNA只在银屑病皮损中呈阳性表达,而在正常皮肤中为阴性。推测IL-12在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而IL-10可能在银屑病消退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