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2015—2016年对鄱阳湖区的滨湖农田和湖滩草洲的黄毛鼠种群繁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种群雌雄比为81.36%,在不同的季节、生境和年龄组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别,雌雄比在夏季较低,春、秋、冬季的雌雄比都超过了50.00%,其中冬季的达到了133.33%。农田和湖滩草洲上的雌雄比也都超过了50.00%,且农田的高于湖滩草洲的。在不同的年龄组之间,雌雄比最高的为幼体组140.00%,其次为成体90.20%。所有雌鼠全年的怀孕率为45.26%,平均胎仔数为6.74只,繁殖指数为1.36。夏和秋季的怀孕率都较高,冬季未捕获到怀孕鼠,仅捕获到有怀孕经历(有宫斑)的雌鼠。从繁殖指数看,春、秋季维持高峰水平,且秋峰高于春峰。雌性黄毛鼠总的参产率为71.58%,各季节间变化呈现单峰曲线,夏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停止怀孕。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胎仔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成体组胎仔数最高,而繁殖指数也是以成体组最高,说明成体组是种群中繁殖的主体。雄性黄毛鼠的睾丸下降率全年总计为81.36%,分四季平均为79.64%,春、夏、秋季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冬季最低。下位睾丸的大小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1),春季与冬季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开春后,雄性黄毛鼠在生殖潜能上已有明显变化。这些特征与雌鼠的繁殖高峰基本吻合。说明黄毛鼠主要在春、夏、秋季繁殖,繁殖盛期在春、秋季。从不同的年龄组看,幼体组个体不参与繁殖,亚成体组个体开始参与繁殖,繁殖主体是成体组个体。 相似文献
3.
雌性黄毛鼠繁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雌性黄毛鼠繁殖特征研究黄毛鼠(Rattusrattoides)是华南农田优势鼠种,研究该鼠的雌性繁殖特征,对预测预报和制订防治对策有积极意义。1987-1991年,笔者在广东省东莞市角社区开展了该项研究。1.研究地区及方法角社位于北纬23°02',东...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从1987年3月~1989年12月,研究了珠江三角洲虎门地区黄毛鼠种群繁殖,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毛鼠种群性比雄性要大于雌性,但是幼年、亚成年体中雌性稍大于雄性。另外,本文还比较了不同季节的性比变化。②对于雄牲繁殖特征,本文重点研究了睾丸重量与体重的相关关系。③雌性的怀孕率最高峰期为9~10月,12月~2月怀孕率最低,可以认为是非繁殖期。本文还讨论了雌性的繁殖指数,反映种群在不同季节的繁殖强度和年度变化。 相似文献
6.
7.
8.
9.
黄毛鼠和板齿鼠的食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动物的食量研究,在农田害鼠方面很少见到报导。为了掌握南方农田主要害鼠的活动规律,了解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以及计算室内饲养它们所需饵料的数量,为开展毒杀害鼠和正常的饲养观察研究提供依据,我们于1964年分冬、夏两季,测定了黄毛鼠Rattus losea Swinhoe和板齿鼠 Bandicota indicaBechstein的食量,现把这方面的材料整理出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是华南地区农田主要害鼠,也是长江三角洲的优势鼠种,广泛分布于各类生境中,终年危害农作物(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室编,1976;王耀培等,1965),且又是多种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等)的传播者。故研究黄毛鼠的数量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卫生防疫均有很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毛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黄毛鼠是农业、卫生保健事业的主要害鼠之一,其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明显地表现为初春的数量上升,夏秋季低数量和冬季持续高数量3个阶段。数量消长曲线呈马鞍形。 菜地是黄毛鼠良好的栖息地,鼠密度终年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旱地的鼠密度稍高;水田的鼠密度较低。 黄毛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主要是种群的繁殖力和年龄组成变化的反映,同时又受到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黄毛鼠精子尾部主段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黄毛鼠精子尾主段具有纤维鞘。纤维鞘具背腹两条纵柱和环肋。纤维鞘之内分布着从中段延伸下来的外周致密纤维。在主段的近中段端,有9条外周致密纤维。随后,外周致密纤维逐渐变细,且逐一终止,在9条外周致密纤维中,最早终止的是F8,随后的终止顺序是F3、F4、F7、F2、F9、F5、F6、F1。在主段的近末段端,没有外周致密纤维。根据外周致密纤维的数量,可以将主段分为10个区域。从近中段端至近末段端,这10个 相似文献
14.
在川西平原利用标志重捕、夹捕解剖和半自然条件下笼养的方法,提供了1989~1995年大足鼠种群雄性和雌性个体处于繁殖状态的比例、胎次数、每胎幼仔数、幼年个体的补充和发育等有关繁殖的基本资料。结果显示,大足鼠极灵活的繁殖策略 提高了这个物种幼年个体的存活,使该物种在可预见而频繁的周期性变化的农田环 境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种群。大足鼠的繁殖特征主要有:处于繁殖状态的雄性比例较大(平均0.491,95%置信区间0.451和0.534),怀孕雌性的比例较小(平均0.227,95%置信区间0.213和0.301),较高和相对稳定的繁殖能力(每年4胎,每胎8.245±0.452只),雌性幼仔较慢的生长和性成熟(4月),以及幼年个体加入种群与春季的小麦和秋季的水稻成熟相同步。这些繁殖特征使得大足鼠的繁殖活动集中在有利的时间。结果,虽然伴随繁殖活动雌雄性的个体质量下降,但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将大足鼠的胎仔数与一些关于中国啮齿动物繁殖参数地理变异 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后者提供的资料尚不足以支持中国所有啮齿动物都有 "胎仔数随纬度增加"的过分简单的一般结论。每一个物种种群都有自己的最优胎 仔数,但最优胎仔数不一定随纬度而增加。我们认为在大尺度上研究如胎仔数这样的生活史性状时,生活史多样性的提法比单一性状的过分简单的一般化更好。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黄粉虫成虫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粉虫是多种小型经济动物的常用优良饵料,本试验在20.1℃,24.0℃、28.5℃、31.7℃和36.5五种恒温下饲养该成虫结果,成虫寿命平均分别为63.0、54.2、38.8、38.0和26.1天;每雌平均产卵量则分别为200.3、207.3、122.3、115.8和81.2粒,成虫平均生产1g卵消耗麸皮量分别为2.66、2.00、2.19、2.14和4.15g。结果说明人工繁殖黄粉虫的成虫期温度以24℃为最适宜。 相似文献
16.
聚群与环境温度对黄毛鼠耗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毛鼠(Rattus losea)是我国长江以南分布极广的一种农林业重要害兽,也是南方恙虫病立克次体及钩端螺旋体的主要贮存宿主之一。林浩然等(1961)对黄毛鼠的某些生态研究中发现,该鼠在广东地区,秋冬季常有数只成鼠(6—7)同穴群居习性。1979—1980年,我们在浙江北部对黄毛鼠的生态作四季调查时,也发现此鼠于冬季有集群现象。但由于对黄毛鼠的生理生态还研究得很少,例如环境温度对黄毛鼠的影响怎样?聚群有何生理生态学方面的意义?因此本文试图着重探讨一下聚群与环境温度对黄毛鼠的能量代谢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19.
哀牢山中华姬鼠的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哀牢山中华姬鼠的繁殖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是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内鼠形啮齿动物之关键种(吴德林等,1988,兽类学报第8卷第1期:25-32),时其繁殖研究有助于加深了解它的种群波动。1.材料和方法1983年5月至1985年4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