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共生在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又称“红萍”:Azolla)叶腔中的固氮兰细菌曾被认为是一个种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 Strasb.).但由于现存的满江红在分类学上有2个亚属,7个种1,对不同满江红叶腔中鱼腥藻的鉴别,多年来引起人们的重视.80年代,鱼腥藻的单克隆抗体和RFLP的研究,发现了它与宿主分类上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2,3.90年代以后,Van Coppenolle和Eskew分别以RAPD-PCR和DAF-PCR对从满江红共生体中提取的DNA进行了分析4,5,但后者发现了共生体中藻的DNA对整个PCR产物的干扰作用会影响满江红属本身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2.
满江红(Azolla)是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与能固氮的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的共生体。其叶片中有一个叶腔,叶腔中有腔液及满江红鱼腥藻。萍藻间的物质交换是研究萍藻共生关系的焦点之一。鱼腥藻生活在满江红叶腔的腔液中,腔液应该是两者物质交换的媒介。研究萍藻间的氮化物交换的途径之一是分析腔液中氮化物的成分与含量。但是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的限制,这种试验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这方  相似文献   

3.
满江红为蕨与鱼腥藻的共生体已早为人们所熟知。生活于满江红共生腔中的满江红鱼腥藻能否在适当的条件下与其它植物共生呢?当它与其它细胞处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最近 Gusev 将一种蓝藻(Chlorogloea fritischii)加入人参的悬浮培养物中,发现二者可以结合成一个共生体。生于温带、热带海边的刺海松属于管藻目,藻体呈圆柱状分枝,柔软。内部由管状的  相似文献   

4.
满江红是我国南方稻田的绿肥。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c)是居留在满江红小叶腔内的蓝绿藻。当满江红死亡时,蓝绿藻几乎同步地形成孢子并进入休眠。从满江红分离和在自生条件下继代培养的满江红鱼腥藻能在含铵态氮介质中形成孢子,在有利的光照和温度下孢子迅速萌发和生长。比较休眠孢子和萌发孢子的光合系统的色素及其光谱特性将有助于阐明孢子萌明发时光合系统的形成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满江红鱼腥藻和柱孢鱼腥藻营养细胞和异形胞的液氮低温吸收光谱表明两种细胞含有叶绿素a、藻蓝素和β-胡萝卜素。液氮低温荧光发射光谱表明:柱孢鱼腥藻营养细胞存在藻蓝素、别藻蓝素和两个光系统的叶绿素a,柱孢鱼腥藻异形胞存在藻蓝素和系统Ⅰ叶绿素a。荧光发射光谱的685nm荧光发射仅为微弱突起。满江红鱼腥藻异形胞亦存在藻蓝素和系统Ⅰ叶绿素a,缺少系统Ⅱ叶绿素a。推断满江红鱼腥藻和桩孢鱼腥藻营养细胞分化为异形胞时,伴随光系统Ⅱ的改组。系统Ⅱ叶绿素a消退和藻胆色素含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
满江红鱼腥藻和柱孢鱼腥藻营养细胞和异形胞的液氮低温吸收光谱表明两种细胞含有叶绿素a、藻蓝素和β-胡萝卜素。液氮低温荧光发射光谱表明:柱孢鱼腥藻营养细胞存在藻蓝素、别藻蓝素和两个光系统的叶绿素a,柱孢鱼腥藻异形胞存在藻蓝素和系统Ⅰ叶绿素a。荧光发射光谱的685nm荧光发射仅为微弱突起。满江红鱼腥藻异形胞亦存在藻蓝素和系统Ⅰ叶绿素a,缺少系统Ⅱ叶绿素a。推断满江红鱼腥藻和桩孢鱼腥藻营养细胞分化为异形胞时,伴随光系统Ⅱ的改组。系统Ⅱ叶绿素a消退和藻胆色素含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7.
一种获取鱼腥藻的简易方法鱼腥藻(Anabaena)因其结构典型而被选作相关学科里蓝藻门教学的代表属,实验课中常因缺乏该材料或材料不纯而影响教学效果。作者经多次试验,总结出了从红萍中分离鱼腥藻的简易方法。1基本原理红萍(又称满江红)是普生性的漂浮蕨类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自然分布的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Roxb)Nakai的光合器(叶片、叶绿 体和共生兰藻)作了观察,并与 A.filiculoides,A.japonica,A.caroliniana,A.pinnata和A. mexicana作了某些比较。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 A.imbricata 叶片的横切片,井研究了蕨-藻共生关系。共生兰藻不 仅存在于成熟叶片的叶腔中,而且在叶片发育的早期阶段就在叶原基周围,甚至还能在大孢子 中找到。在叶腔中蕨体伸出多细胞的腺毛与兰藻相连。 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观察到各种满江红叶子背裂片的表面都有疣突和气孔。疣突的 形状随种而不同。属于三膘满江红亚属Subgen.Euazolla的种(即A.filiculoides,A.japonia, A.caroliniana和A.mexicana)具有圆形的疣突;属于九膘满江红亚属 Subgen.Rhizosperma 的种(即A.imbricata和A.pinnata),其疣突呈长卵形。 这种形态上的特征首次被报道与分 类系统有关。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得到的结果表明,A.filiculoides比A.imbricata在叶绿体中含有较多 的类囊体,而且前者的基粒片层比后者有较多的垛叠。 这与它们的光合能力相符。这也可能 是两个亚属之间的一种差异。 共生的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的亚显微结构与自由生活的Anabaena相似。 营 养细胞有典型的双层壁,而异形胞有加厚的细胞壁。 这两种细胞中的类囊体通常呈螺旋形泡状。在营养细胞分裂时,细胞内含物发生聚集和再分配。  相似文献   

9.
在日光灯下生长的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其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在两个系统间的分配相近于柱孢鱼腥藻(A.cylindrica)。两个光系统发射荧光强度与藻蓝素发射荧光强度的比值分别较柱孢鱼腥藻高,但两个光系统荧光发射强度的比值较低。满江红鱼腥藻藻蓝素吸收光的激发能有效地传递给两个光系统,并以较大的比例分配至光系统Ⅰ。在520 nm光下的满江红鱼腥藻,其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与柱孢鱼腥藻相比,以较大的比例分配给光系统Ⅱ;而在600 nm光下的藻丝,其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与柱孢鱼腥藻相近似。600 nm光提高了满江红鱼腥藻别藻蓝素所吸收光的激发能对光系统Ⅱ荧光发射的贡献。生长在600 nm光下的藻丝较生长在520 nm光下的藻丝有更高的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传递效率。藻丝生长在不同波长光下有着不同的叶绿素a和藻蓝素所吸收光的激发能传递和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10.
满江红[Azolla tmbricata(Roxb.)Nakai]属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叶背的空腔和叶芽中,共生着大量的固氮蓝藻——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azolla Strasb.),因而它具有固氮能力。对于满江红固氮量,以往采用无氮培养,用凯氏定氮法进行分析测定。此法操作烦琐,需用时间较长。自1966年发现乙炔能代替分子氮作为生物固氮的底物,并证明这种还原能力与分子氮的还原有平行关系以来,快速、灵敏的气相层析法在国内外生物固氮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本研  相似文献   

11.
满江红(Azolla)又名红萍、绿萍,是漂浮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科,满江红属。它与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共生,具有光合、固氮、放氢等功能。近年来,对它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已成为研究的活跃领域。关于满江红的形态特征、显微和亚显微  相似文献   

12.
满江红鱼腥藻的异养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计了一个经机械处理而获得蓝藻无菌培养物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获得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的无菌培养物。满江红鱼腥藻的无菌培养物能以果糖、葡萄糖或者蔗糖为底物,在黑暗中进行化能异养生长。将适应了光能自养生长的培养物转移至黑暗中异养生长时,以NaNO3为氮源时的生长速率比以空气中的氮气为氮源时高;然而适应了化能异养生长的培养物以空气中的氮气为氮源时生长更佳。搅拌促进生长。满江红鱼腥藻在黑暗中生长半年后,叶绿素a的含量降至光照下生长时的1/3-1/4。满江红鱼腥藻在5500勒克斯光照下生长时,添加外源果糖或葡萄糖仍能促进生长,提高固氮活性。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个经机械处理而获得蓝藻无菌培养物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获得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的无菌培养物。满江红鱼腥藻的无菌培养物能以果糖、葡萄糖或者蔗糖为底物,在黑暗中进行化能异养生长。将适应了光能自养生长的培养物转移至黑暗中异养生长时,以NaNO3为氮源时的生长速率比以空气中的氮气为氮源时高;然而适应了化能异养生长的培养物以空气中的氮气为氮源时生长更佳。搅拌促进生长。满江红鱼腥藻在黑暗中生长半年后,叶绿素a的含量降至光照下生长时的1/3-1/4。满江红鱼腥藻在5500勒克斯光照下生长时,添加外源果糖或葡萄糖仍能促进生长,提高固氮活性。    相似文献   

14.
满江红鱼腥藻的相对耐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温处理引起藻丝叶绿素a可变荧光强度的变化,以测定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 imbricata)的相对耐热性。藻丝在25℃下可变荧光和固定荧光的比值为0.35±0.05;在37℃下(5分钟),相应的比值为0.27;在45℃下比值降至0.11。在50℃下,叶绿素a可变荧光几乎完全消失。较高温度可能引起光合电子传递链成分的构象和功能的变化,减少了光能的利用。结果表明满江红鱼腥藻可以忍受37℃的温度。  相似文献   

15.
铜藻苗种繁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3年, 以浙江省南麂岛马祖岙的野生铜藻作为亲本, 详细观察了铜藻繁殖特性、胚胎发育和幼孢子体的早期发育过程, 开展了铜藻幼孢子体早期发育条件(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等)的优化研究。结果发现, 南麂岛铜藻的自然繁殖盛期为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 室内海水温度为13—18℃, 较适宜于雌雄生殖托的形成。在试验条件下, 铜藻受精卵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0—20℃, 盐度是20—30, 在该培育条件下, 经过48h的孵化, 受精卵可以大批量同步化发育成具有假根的幼孢子体。人工育苗结果表明, 适宜的环境因子(温度20℃, 盐度20—30, 光照强度4500 lx, 光照时间12—18h/d)较利于幼孢子体的生长发育。铜藻幼孢子体的前期培育连续流水和充气为宜, 经18—20d的室内培育, 幼孢子体可发育成具有2—3叶片的幼苗。质地坚硬、表面粗糙的水泥砖较适合铜藻幼孢子体的附着和生长, 可满足后期藻场修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用滚压法分离满江红鱼腥藻,测定其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这些光谱表明,在满江红鱼腥藻中含有Chl a、类胡萝卜素、藻红素、藻蓝素和别藻蓝素等色素。这些色素都能传递光能。其中最有效的激发光是620 nm(藻蓝素),而类胡萝卜素的效率最低。PS Ⅰ和PS Ⅱ的荧光都可由藻胆素所吸收的光引起。藻胆素在光合作用中起着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满江红鱼腥藻中还含有P_(330)物质。在室温下它能把光能传给藻胆素和Chl a,而在77°K下则不能。分析可能是由于在室温下色素的振幅远比在77°K下的大,而使光能能够传递下去,或者是由于其它更复杂的原因。P_(330)物质不溶于80%丙酮。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不同光质下培养的满江红的叶绿体和满江红鱼腥藻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吸收光谱表明:对于前者叶绿体,红光和蓝光比白光和绿光更有利于Chl a的形成。对于后者光对其色素的影响比叶绿体更为敏感。在白光下其胆藻素含量最高,在红光下P_(330)含量最高,依次为蓝光、白光、绿光;而类胡萝卜素相对稳定。荧光发射光谱表明:红光下培养的满江红的叶绿体PS Ⅱ荧光发射最强,蓝光、白光、绿光依次减弱。这与我们在电镜下观察到叶绿体膜垛叠的结果是一致的。而在满江红鱼腥藻中,不同光质下的差异与叶绿体不同。从荧光光谱和类囊体膜垛叠的分析表明,我们从另一方面支持了Arntzen等(1977)关于系统Ⅱ颗粒主要分布在基粒膜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配子体及幼孢子体发育过程对蕨类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假瘤蕨属植物中较少报道.本研究比较了3种假瘤蕨属植物的配子体及幼孢子体发育过程:孢子均为单裂缝,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为槲蕨型.丝状体2~6细胞,成熟配子体心形,中肋明显加厚.配子体两性,在播种后48 ~ 55 d产生精子器,之后15 ~ 18 d产生颈卵器.播种后80 ~ 100 d,形成胚胎,后者分化出第一叶、第一根和茎端,发育为幼孢子体.配子体边缘分布有单细胞毛状体,配子体腹面分布有单列多细胞的毛状体,以中肋处最多,围绕并保护胚胎和幼孢子体.本属3个种的配子体和幼孢子体,在孢子体积、萌发时间、丝状体和成熟配子体特征以及性器产生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土培条件下的配子体发育不同步,即配子体分批发育,原因为配子体的营养繁殖或孢子萌发不整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把三甲基月桂基硫酸钠(TLS)应用于蓝细菌(蓝藻)总核酸的提取。在用溶菌酶破坏满江红鱼腥藻的细胞壁后,再用TLS分别取代常用法中的各种试剂,即:Triton X-100 Sarkosyl,蛋白酶K,总核酸产率分别是常用法的98.9%,47.3%,103.8%。用TLS取代蛋白酶K处理不同生长期的满江红鱼腥藻,总核酸产率随生长期延长而降低。TLS取代蛋白酶K提取的DNA和常用法提取的DNA,都能被限制性内切酶EcoR I水解。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满江红鱼腥藻经TLS处理后,丝状体断裂,细胞破裂成碎片。在扫描电子显徽镜下,未经TLS处理的细胞表面光滑平整,而经TLS处理的细胞表面有鳞片状突起、皱褶、凹陷,甚至穿孔。  相似文献   

20.
生长在蓝光下的满江红鱼腥藻的β-胡萝卜素吸收与叶绿素a和藻蓝素吸收的比值较生长在日光灯光下的藻丝低,即在相同的β-胡萝卜素吸收基础上,生长在蓝光的藻丝有更大比例的叶绿素a和藻蓝素的吸收,在相同的叶绿素a含量的基础上,生长在蓝光下的藻丝,其光系统Ⅱ和光系统Ⅰ发射荧光强度与藻蓝素发射荧光强度的比值皆较生长在日光灯光下的藻丝高。藻蓝素所吸收光的激发能有效地传递给两个光系统。光系统Ⅱ可变荧光强度和固定荧光强度的比值亦较生长在日光灯光下的藻丝高。藻丝细胞在蓝光下具有高的色素所吸收光激发能传递效率和激发能利用效率,使满江红鱼腥藻更有较地利用共生体内环境的较短波长的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