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朗晚中新世的几个地点新近发现了哺乳动物足迹化石。足迹化石在伊朗中北部分布在一套被称为上红组的厚层、混杂的泻湖-陆相地层序列的数个层位中;在伊朗北部的里海地区南部,则位于一套陆相沉积序列中。产自上红组的足迹以偶蹄动物类型为主,由于个体很小,可归入几种像羚羊一样大小的种;其他足迹则分别归入小型、中型和大型的鼬科和猫科食肉动物。产自伊朗北部的足迹化石主要为长鼻类,有些可能是犀牛,少数为偶蹄类足迹。根据上红组中发现的猫科动物(剑齿虎)足迹,可认为产足迹的地层年代为晚中新世,而产于伊朗北部古地中海边缘区沉积中的长鼻类足迹显示,地层的最大年龄为中新世最早期。这些足迹化石的发现填补了这一重要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甘肃北山地区上石炭统石板山组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为特征,该组的地质时代缺乏充分的古生物证据,因此与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芨芨台子组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分歧。本次研究在石板山组碳酸盐岩顶部发现较多■类。该动物群以属Fusulinella为主,少量属Fusulina和Profusulinella分子,共计3属25种,为典型的Fusulinella-Fusulina带的■类组合。本组合与芨芨台子组上部的Fusulinella-Fusulina带可对比,进一步推测石板山组下部未发现■类化石的层位可能相当于芨芨台子组的Profusulinella带。本文认为北山地区的石板山组和芨芨台子组时代是一致的,为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莫斯科期,两者同时异相。古海陆分布格局是造成石板山组和芨芨台子组的沉积特征及生物面貌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后留下的遗骸,而恐龙足迹化石则是恐龙活着的时候留下的生活痕迹,而且还不会像有些骨骼化石那样在埋藏前被水流或其他介质搬运。因此,恐龙足迹化石在探讨恐龙生活习性、复原古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个动物一生只有一副骨架,但是,它可以留下很多足迹。这就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恐龙曾经的存在。足迹化石是研究古动物生活习性、生存环  相似文献   

4.
韩国下白垩统哈曼组地层中已发现有数个化石点,含丰富的恐龙、鸟类以及翼龙足迹化石,其中一个足迹化石地点位于韩国晋州市的庆尚南道科学教育研究所。1000多个鸟类足迹发现于同一岩层,同时另有数千件零散的标本在博物馆展出或藏于库存中。这些足迹标本显示了生物体在形态学与行为学等方面很高的多样性。本文描述了至少7种不同的形态类型,指示了取食行为(包括啄食、探食、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行为关系),以及镰刀状痕迹所反映出的着陆与奔跑的不同行为方式。保存的弓状痕迹及伴生的具蹼足迹与现生鸟类黑脸琵鹭(Palatea minor)在取食时留下的镰刀状痕迹相一致。单独的啄食及探食痕迹已有相关报道,集群探食痕迹亦有所发现。这个化石地点所保存的鸟类足迹在形态学和行为学上都非常进步,指示了今鸟类与现代鸟类相似的解剖学特征和行为模式。此前根据鸟类骨骼化石的记录,研究者认为反鸟类为早白垩世鸟类的主要类群,然而足迹形态的的高度多样性反映了早白垩世今鸟类已经具有很高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1855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里登伯(Riedenburg)的一个采石场,发现了两块带有不完整的脊椎动物骨骼化石和羽毛印痕的小石板,一块是化石的正面,另一块是它的印模。尽管石板表面和边缘有些风化,但还是能够看出该动物前肢和后肢的一些特征,可惜羽毛印痕很模糊。在这两块石板上可以看出动物的不完整的左肱骨、左尺骨、桡骨、右掌骨、趾(指)骨、脊椎、耻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等。由于羽毛痕迹模糊,保存的骨骼比较破碎,考虑到当时当地未曾发现过其他鸟类标本,故冯迈耶在1857年将这一动物化石鉴定为翼手龙的一个新种,Pterodactylus crassipes。  相似文献   

6.
河北侏罗-白垩纪界线最古老的恐爪龙类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中国河北省赤城县倪家沟化石点一组恐龙行迹,并命名一新属新种--中国猛龙足迹(Menglongipus sinensis ichnogen.et ichnosp.nov.).足迹来自土城子组,位于侏罗-白孚纪界线.相邻的义县组曾发现最古老的恐爪龙类骨骼化石,而中国猛龙足迹的发现表明恐爪龙类早在义县组之前便出现在该地区.中国猛龙足迹的造迹者体长约65cm,非常接近于基十的近鸟类.此外,为四川伶盗龙足迹(Velociraptorichnus sichuanensis)的模式标本提供更多细节,并讨论驰龙类足迹型与其他兽脚类足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冯伟民 《古生物学报》2020,59(2):160-162
我国三峡地区发现的已知最古老足迹化石,使远古动物开启步行时代前推到了5.51亿年前,为两侧对称动物在晚前寒武纪末就已出现提供了依据,也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可能开启于寒武纪前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这一发现进一步提高了足迹化石在研究古老动物行为和了解重大生物事件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各种生物活动的痕迹,如动物的潜穴、钻孔、爬痕、足迹等,它不同于生物硬体全部或部分被保留下来的实体化石。  相似文献   

9.
贵州独山的猴儿山组龙洞水段是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盛产底栖牛物化石.通过对该段地层中所含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和腕足类等化石属种的详尽分析,再次证实龙洞水段的地质时代仍应属中泥盆世早期(Eifelian).而不是像某些根据痕迹化石或层序地层学的研究那样将它置于下泥盆统.  相似文献   

10.
沙拉木伦始巨犀在坦曲盆地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记述了在山西省坦曲县发现的沙拉木伦始巨犀化石。这种化石在坦曲盆地发现,不仅扩大了该动物的地理分布,而且为河堤组的地质时代为沙拉木伦期-中始新世晚期增添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河北省赤城县落凤沟化石点163个窄足龙足迹(Therangospodus isp.)。当该地区洪水泛滥时,同样的造迹者留下了5个游泳迹。一个异常大的足迹和一道疑似尾迹被归入巨齿龙足迹(Megalosauripus isp.)。土城子组7个主要足迹化石点表明,兽脚类的似鹬龙足迹型(Grallator morphotype)占据主导地位,这些足迹型的大小在各个足迹化石点都有着特定的范围。如果这些大小不同的足迹属于同一种造迹者,则暗示着同年龄的成员在特定年龄时会共同栖息在一起,在动物行为学上类似现生的一些蜥蜴和短吻鳄;如果这些足迹由不同的造迹者组成,则暗示着不同大小的种(主要表现在小型动物)可能拥有自己的领地,并特意避免与其他动物(特别是大型动物)相接触,在动物行为学上类似现生的肉食性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江苏省东海县南古寨孟疃组发现了数种恐龙足迹,包括兽脚类足迹和蜥脚类足迹。这些足迹出现在同一层位的四个相邻的足迹化石点。这些足迹化石点至少保存了三种不同形态的兽脚类足迹和未成年—成年的蜥脚类足迹。南古寨三号足迹化石点的兽脚类足迹和蜥脚类足迹出现了"回填"现象,这是在足迹所附带的沉积物与基底地面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流体和塑性行为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江苏省东海县南古寨孟疃组发现了数种恐龙足迹,包括兽脚类足迹和蜥脚类足迹。这些足迹出现在同一层位的四个相邻的足迹化石点。这些足迹化石点至少保存了三种不同形态的兽脚类足迹和未成年—成年的蜥脚类足迹。南古寨三号足迹化石点的兽脚类足迹和蜥脚类足迹出现了"回填"现象,这是在足迹所附带的沉积物与基底地面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流体和塑性行为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河北省承德地区先后多次发现恐龙和鸟类足迹化石 ,其种类之多 ,保存之完整 ,引起了中、外古生物学界的极大关注 ,现予以简要记述。恐龙足迹的发现1992年秋季 ,河北省滦平县中学生高军 ,偶然在平坊乡大荞麦沟门铁路桥东一大片沉积岩上 ,看到些奇怪的足印痕迹 ,回家后告诉了他的父亲高振声 ,父子俩立即奔赴现场看个究竟 ,当他们在岩石上 ,俯身仔细观察 ,看到岩石上的印迹 ,十分惊讶 ,这真的是恐龙足迹吗?爷俩高兴的几乎跳起来。为详细记录岩石上神奇的恐龙足迹 ,高振声父子俩于1993年3月 ,又专程来到这片沉积岩石上 ,对看到…  相似文献   

15.
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山东莱阳早白垩阳群自下而上分为瓦屋夼组,林寺山组,止风庄组,水南组,龙旺庄组和曲格庄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产有较丰富,分异度较高的非海相遗迹化石和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共鉴定出遗迹属11个,未定属1个,其中遗迹种9个,未定种2个,遗迹化石是:Cochlichnus anguines,Diplocraterion parallelun,Helminthoidichnites tenuis,Palaeophycus tubularis,Planolites montanus ,Scolica sp.,Scoyenia gracilis,Skolithos linearis,Taenidium cameromensis,Thalassinoides sp.,恐龙足迹化石是:Paragrallator yangi,这些化石按习性可分为4类,即:居住构造, 爬行迹,觅食[迹和牧食迹,其中又以前3种为主,遗迹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不均匀,以上部的水南组,龙旺庄,曲格庄3个组最丰富。  相似文献   

16.
棠垭虫(Tangyaia)是卢衍豪1975年建立的一个属,模式层位是湖北宜昌分乡中奥陶统的庙坡组。陕西陇县所发现的标本系一新种,定名为陇县棠垭虫(Tangyaia longxianensis sp.nov.),产于中奥陶统的平凉组。庙坡组主要为一套黑色页岩,富合笔石化石,乃滞流还原环境的沉积。平凉组也是一套以黑色页岩为主的沉积,亦富含笔石化石,这就说明生物的分布,主要受环境的控制,由于沉积环境相似,故有相似的动物群。所以笔者赞同卢衍豪等提出的“生物-环境控制论”(卢衍豪等1974;1976)。棠垭虫在陕西陇县中奥陶统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宁夏吴忠几种灞河期的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了采自宁夏吴忠县南30公里处干河沟组土黄色砂砾层中的四种哺乳动物化石: Tetralophodon cf. exoletus, Hipparion weihoense, Chilotherium (Acerorhinus) cf. tsaidamense 和 Qurliqnoria cheni.其中后三个种过去仅发现于我国的灞河阶.吴忠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可能是灞河中期,介于青海柴达木和陕西蓝田灞河组两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之间.  相似文献   

18.
下扬子地区三叠纪黄马青组遗迹化石与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长江下游地区中三叠统黄马青组中所产的遗迹化石是一个主要由节肢动物等造成的以水平进食潜穴和垂直的居住构造以及沿层面爬行的足迹组成的,分异度相对较低但丰度相对较高的遗迹化石组合。通过遗迹化石共生组合的分析,结合伴生遗体化石动物群的生态习性以及围岩物理成因沉积构造特征,阐明了黄马青组的遗迹相并对其古环境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还简要地描述了其中11个主要的遗迹化石属种。  相似文献   

19.
苏北盆地阜宁组钙质超微化石由来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苏北盆地4个钻孔300余块心样品进行了分析,在阜宁组的8块样品中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计3属1种及3个比较种,化石属种单调,保存较 ,受到严重的溶蚀或增生,结合这些种类的分布时代和产出层位,很难排除苏北盆地阜宁组钙质超微化石再沉积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正>马儿你昨天吃的啥?这个问题看似荒唐——马儿吃的什么,它又不会回答你,这当然得问饲养员啊。可是,如果我要问的并非是动物园里被圈养的马儿,也不是牧民家里作为牲畜的马群,如果我要问的,是生活在数百万年前,因偶然原因变成了化石的马儿们,它们在死亡之前到底吃了怎样的最后的晚餐,又该由谁来回答我呢?化石不需说话,信息自然流露。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想要知道这些化石马儿死亡之前吃了什么,自然得看化石上面留下了哪些痕迹,尤其是,牙齿。在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之中,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