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北部泥盆纪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前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进行。早期著作中以康尼克(DeKoninck)、达维生(T.Davldson)和凯赛(F.Kayser)为重要。但这些著作中,多是记述一些零星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大都购自药铺,化石产地不明,因而对地层意义不大。1931和1938年,先后出版了葛利甫(A.Grabau)和田奇瓗的“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和“湖南泥盆纪腕足类”,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纪腕足类的研究基础。解放以后,王钰(1955—1956)又补充描述了南方泥盆纪的若干腕足类新种。然而,所有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大部限于南方,即印度太平洋这一古动物地理区。而对于中国北部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仅有日本学者矢部长克(Yabe)和杉山敏郎(Sugiyama)(1940,1942)以及王钰(1955)报导过极其零星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胡亮  牟林  泮燕红 《古生物学报》2017,56(3):374-385
喜马拉雅地区一直是包括古生物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研究的热门地区。三叠纪喜马拉雅地区沉积了大套连续完整的特提斯海相地层。文中系统描述了新采集自西藏喜马拉雅北坡聂拉木县土隆剖面的Pinna yunnanensis化石。这是Pinna化石在该剖面的首次报道。通过对土隆剖面采集的菊石与标准菊石带对比,确定该化石的时代为诺利期(Norian)。另外,运用扫描电镜观察,对Pinna化石的壳质进行了埋藏学研究。化石的壳壁柱状层轮廓保存完整,珠母层文石全部重结晶。  相似文献   

3.
块菌是指Tuber属的真菌种类,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生在地下,其中包含着世界上最美味和价值最昂贵的食用菌.中国食与药用真菌文化悠久,历代本草都不乏各种菌类的记载,但在本草中记载的与块菌有关系的菌类唯有1245年陈仁玉编撰的“菌谱”中称之为“麦蕈”和俗名为“麦丹蕈”的一种地下真菌.日本本草对“麦蕈”也屡有记载,并把“麦蕈”叫“地肾”和“松露”.这是“松露”一名的最早记载,“麦蕈”或“松露”可能是被现代菌物学称之为须腹菌(Rhizopogon spp.)的真菌种类.因而,“松露”一名虽是汉字,但是所指并非真正的块菌,应是须腹菌(Rhizopogon spp.),也称“假块菌”(false truffle),所以松露和块菌寓意各异.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食用黑块菌主要是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或中华块菌(T.sinernse)、夏块菌(T.aestivum=T.uncinatu)和拟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T.pseudoexcavatum),近年来身价倍增,成为中国野生食用菌出口种类中名列前三甲的菌类,在世界块菌市场上也颇受欢迎.喜马拉雅块菌(T.himalayense)在我国尚未发现它的踪迹.印度块菌和中华块菌形态上有差异,若把中国产的类似黑孢块菌的黑块菌统称为印度块菌(T.indicum)尚值得商榷.中华块菌或印度块菌形态和遗传变异多样,尚需进一步研究.2010年在云南和四川相继发现的大型香味浓郁的白块菌,近似于波氏块菌(T.borchii)组的块菌,颇具研究和巨大的商业价值,表明我国块菌资源比原有记载的要丰富的多.由于利益之驱动和疏于管理,掠夺式的采收方法造成了块菌产区生态环境毁灭性的破坏,一些商业化采集区的块菌已濒临灭绝,中国西南地区的块菌资源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对产自欧洲、美洲的块菌、沙漠块菌,以及块菌的生态意义和种植作了简要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记载珠穆朗玛峰地区三种植物化石。化石产于珠峰绒布寺之北,距珠峰30余公里的定日县帕卓区曲宗乡的沃普洛剖面炭质页岩中,主要为习见舌羊齿Glossopteris communis Feistm.,休兹楔羊齿(比较种)Sphenoperis of.hughesii(Feistm.)Arber及栉羊齿属(未定种)Pecopteris sp.,指示该地层可能相当于印度的达穆达群上部的拉尼于杰组,时代属晚二迭世早期。本文支持萨尼(Sahni)的说法:冈瓦纳古陆的北缘大致与喜马拉雅弧平行,喜马拉雅山的升起是由于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自南向东北漂移, 经挤压、褶皱, 在晚第三纪造山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周口店“顶盖”层中的大灵猫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裴文中教授1939年记述的采自周口店“顶盖”层中的 Viverridae indet.化石作了补充研究,发现它和印度及非洲的一些大灵猫化石十分接近,代表了我国一类特有的大灵猫化石,特定名为裴氏大灵猫 Viverra peii.文中对它的系统关系,对“顶盖”层沉积的地质时代和古气候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现存狒狒类(Papionin)生活于非洲(如Papio和Theropithoan)、亚洲(如Macaca)和北非(M.sylvanas)。在上新世和更新世,Theropithecus经历了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在印度发现了类似化石。这次在云南中甸金沙江附近发现的下更新世狒狒化石(Papio)证明,如同亚洲猕猴和现代人类祖先一样,非洲狒狒类(Papio和Theropithecus)在同一时期从非洲扩散到亚洲。所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像猕猴和人类一样生存下来。这次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以下生物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1)探讨旧大陆猴类在上新—更新世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2)研究不同旧大陆猴类的进化和环境适应性;3)为现代人类祖先在非洲—亚大陆的扩散研究提供证据;4)由于化石产地包括有人类祖先和其他动物的化石,因此,狒狒在亚洲的生态适应研究将为探讨人类在同一时期的生态适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7.
藏南柳区砾岩中古植物化石组合及其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柳区砾岩是在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后伴随造山带的后期演化所形成的一套具有重要大地构造意义的山前磨拉石建造,它对确定印度/亚洲板块碰撞时间的上限、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等最近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在该套磨拉石的上部层位再次找到了一批植物化石,经研究鉴定约有10余种,隶属7科9属。相比前人发现,这些植物化石多是新出现的科属种,而且大多数是已经灭绝的类型,与现生种的关系较远,因此它们的发现为西藏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古生物及古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是对这一地区生物化石的重要增补。文中报道这些植物化石组合及其区系特征,探讨这些化石植物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条件,并对一些主要的植物化石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西藏吉隆上新世啮齿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西藏吉隆命地的两种上新世(Middle Turolian)的啮齿类化石:西藏更新仓鼠(Plesiodipus thibetensis sp.nov.)和刘氏喜马拉雅跳鼠(Himalayataga liui gen.et sp.nov.)。Plesiodipus thibetesis可能和(鼠平)类(Arvicolinae)的起源有关。吉隆的小动物化石表明:1.它与当时华北动物群密切相关,而不同于南亚西瓦里克动物群者;2.当时盆地内可能也有草原或灌丛环境存在。  相似文献   

9.
朱华 《云南植物研究》2008,30(3):308-314
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是亚洲热带原始林下优势地位明显的一类灌木植物.依据标本资料和分类学修订,研究了东亚产粗叶木属植物33个种的地理分布式样,并将其划分为热带亚洲、东亚和中国特有3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亚洲分布型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印度(喜马拉雅)至马来西亚分布、印度(喜马拉雅)至中国南部和大陆东南亚分布及中国南部至大陆东南亚分布3个亚型.中国粗叶木属植物中热带亚洲分布型占总种数的72.7%,显示了中国热带地区植物区系的热带亚洲亲缘.一些粗叶木属植物种类的分布式样暗示了中国-日本、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区系的分区及物种形成,喜马拉雅(横断山)-台湾山地植物区系的联系及台湾-琉球-日本物种迁移通道.海南、台湾植物区系缺少特有种反映了它们的植物区系大陆性很强. 粗叶木属植物种类的分布式样对中国热带植物种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陕西梁山二叠纪的䗴科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梁山是陕西汉中西南两个比较显著的山峰之一,距离汉中县城约三十里。远在1931年,黄汲清教授和已故赵亚曾先生就曾在那里做过调查工作,并且测制了地层剖面。关于二叠纪的地层,在他们合著的“秦领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一书中,曾记述为“块状燧石石灰岩,富产化石,曾在不同的层位中采得下列各种属:Tetrapora hanchun-gensis(n.sp.),Tachylasma magnum Grabau,T.elongatum Grabau.T.alternatum(n.sp.),Caninia liangshanensis(n.sp.),Polythecalis cf.chinensis(Girty),Miche-linia siyangensis Reed,Productus(有数种)”。根据这些化石鉴定结果,赵、黄二先生在当时认为“无疑地,这层石灰岩是属于下二叠纪,并且和宁镇山脉的栖霞石灰岩相当”。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地质局冯良盛同志,于1958年11月在该省元谋县沙沟第三纪地层中采集了几块哺乳类骨化石和牙齿。根据两个完整牙齿(主要是第一臼齿)的构造,可以确定是一种水獭类(Lutrinae 亚科)的化石,与印度西瓦立克上新统上部道克派珊(Dhok Pathan)层发现的“法氏大水獭”  相似文献   

12.
鸵鸟在我国是一种绝迹了的动物。但是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至几万年前,鸵鸟在我国,特别是在华北地区还是普遍生存的,而且一度相当繁盛。山西省除已报道的以外,近年来在阳高、芮城、神池和太原等地又发现八个鸵鸟蛋化石。这八个鸵鸟蛋化石表面呈乳白色或土黄色,蛋壳有不同程度的溶蚀,从其表面胶结的物质来看,可能产在红色土和黄色土中。它们的大小(见表)和蛋壳厚度(仅能测三个)均和安氏鸵鸟蛋十分相似。因此,这些鸵鸟蛋化石亦应定为安氏鸵鸟蛋。从山西省大量出土的鸵鸟蛋化石可以推断,在鸵鸟生存时期,本地气候要比现在干燥、炎热。这些化石的发现,给了竭力鼓吹形而上学的“天命观”“有神论”  相似文献   

13.
云南西部的志留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一、引言云南西部志留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即北部丽江、宁浪一带,西部保山、潞西一带和南部墨江、绿春一带.60多年前,印度学者 Brown(1913)和 Reed(1917)曾对施甸盆地进行过地质考察,描述了一些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化石.1937年我国学者尹赞勋和路兆洽教授首次在施甸详测了古生代地层剖面,比较系统采集了化石.将志留纪含笔石地层取名为人和桥系(Jenhochiao series).四十年代孙云铸教授等又对保山、施甸一带古生代地层作了较详细的研究.解放后广大地质工作者在云南西部广泛地开展了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尤其是云南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古生物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化石的兴趣越来越浓,但又常常笼统地将它与考古混为一谈,其实研究化石与考古并非一回事。我们知道,化石通常是指经过自然界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动物贝壳、骨骼、牙齿和植物茎干、花叶、种子等)、遗物(蛋、粪便等)及它们的生活遗迹(虫迹、足印等)。研究化石,即是研究这些“遗体”、“遗物”和“遗迹”,这属古生物学的范畴,与地质学关系密切;而考古,则是根据历史上遗留下的各种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15.
郭建崴 《生命世界》2007,(9):96-103
我去西藏是为了淘宝。什么宝呢?化石。 西藏的化石之所以为宝,除了其蕴涵的关于古生物、进化的信息之外,更由于青藏高原的独特环境,这些化石还能够为我们了解高原的形成过程及环境演变的过程提供线索。在我工作过的中国古动物馆里,就“沉睡”着一件曾经生活在2亿1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海洋里的鱼龙化石——喜马拉雅鱼龙。  相似文献   

16.
喜马拉雅——东南亚水龙骨科植物的分布中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讨论本文主题以前,有必要对喜马拉雅的地理范围首先做一简要说明。大家知道,喜马拉雅是举世闻名的陆地的一个最巨大的隆起。可是,它的地理范围究竟有多大,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们尚无一致的意见。不过,有一点是已肯定了的,即它的西北端起自阿富汗的东界和喀喇昆仑以南,向东偏南经过克什米尔、印度西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又偏向东北到达我国西藏东南部的藏布(江)大拐弯处,这一段是通常公认的喜马拉雅。藏布江以东的山系算不算喜马拉雅、它的走向是向东北还是向东南、走得多远等等这一系列的科学问题尚无定论。不过,从植物地理和植物区系的角度看,雅鲁藏布(江)以东、北纬28°30’以南的横断山脉作为喜马拉雅山系的一部分的意见是可取的。本文作者对喜马拉雅的地理范围就是这样构思的。  相似文献   

17.
赵凌霞 《人类学学报》2003,22(3):200-200
亚洲的广大地区是许多现生灵长类 (包括猩猩、长臂猿、猕猴、疣猴、眼镜猴、瘦猴等 )和化石灵长类的主要栖息地。近年来在亚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 )不断地发现第三纪灵长类化石新材料。为了促进亚洲地区第三纪灵长类演化的系统研究 ,及时了解亚洲地区灵长类化石的最新发现和研究动态 ,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2 0 0 3年 1月 2 0 - 2 2日 ,由日本科技文教部主办、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组织的“亚洲第三纪灵长类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爱知县犬山市召开 ,应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 40余位 ,分别来…  相似文献   

18.
在1927年发表的“山西中部古生代植物化石”一书中,Halle 教授描述了若干奇特的叶部印痕化石定名为Pelourdea reflexa Halle。Halle 相信他的新种和Pelourdealongifolia(Salfeld)Seward 最为接近,因为山西中部的化石其叶部也有很狭的叶基,和P.longifolia 是相同的。Halle(1927,第225页)所给的“种的特征”如下:“长的枝部化石具有螺旋地着生的叶,叶彼此相离,也常常彼此距离较近成对地以半对生的形势着生于中轴上。中轴颇直,颇强,其宽度为7—8毫米,表面颇平。叶很强地向中轴的下方弯伸,缐形或剑形至缐形,其长度至少为8厘米,宽度至12毫米,渐渐地向上部狭瘦,其基部是突然地收缩的,基部极狭颇似柄状。”  相似文献   

19.
据印度新德里最近(1979年4月)报道,在印度南部安德拉邦(Andhra)发现了一件世界最古老的鸟类化石。这条消息是印度(南部)地质调查所的领导斯沃密纳思(J.Swaminath)提供的。他说,该标本发现于阿迪拉巴德(Adilabad)的科塔(Kota)岩层中,时代为早侏罗世,距今一亿八千万年。此前,我们所知的最早鸟类是发现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印板石灰岩中的始祖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一说起“化石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以为是美国学者J.W.威尔斯教授发现并创立的。却不知道有一位比威尔斯研究“化石钟”早了数十年的中国古生物学家、台湾大学教授马延英博士。奇妙的“化石钟” 1963年3月,科学史上发生了一起并不大的、然而使人震惊的事件,即美国古生物学家J.W.威尔斯运用“化石钟”的资料,解决了地球物理学者、天文学者长期以来无法验证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