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胆固醇和阴离子磷脂的掺入对阿霉素—磷脂酰乙醇胺免疫脂质体包裹效力及其在PBS缓俄冲液和在50%血清中的稳定性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可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阴离子磷脂PG和DPG的掺入使ADM免疫脂质体包裹ADM的效力大大增加,使ADM与PE的克分子比从(0.08—0.8)%增加到75%,其中DPG比PG更有效.掺入胆固醇可以明显提高ADM脂质体在缓冲液和在血清中的稳定性,但使脂质体包裹ADM的效力下降.通过脂质的选择和制备条件的摸索,我们成功地用超声法制备了包裹抗癌药(ADM),表面带有抗人胃癌细胞M85单克隆抗体3HII的小单层脂质体(SUV),其起脂质份是PE:PG:Chol:ADM(4:2:2:1),脂质体内的ADM与PE的克分子比为17—25%.经电镜观察,脂质体直径在60—80nm范围内,大以比较均一.这种脂质体在PBS缓冲液中于室温下保存12天,仍然能够保持其包裹药的70%;在50%的血清中,37℃1小时,能够保持其包裹药的80%.  相似文献   

2.
利用差示量热扫描、荧光标记和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16:0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混合脂质体的物化性质:脂双层相变温度、相变热熔、荧光偏振度、双层脂酰链的厚度,证明含有摩尔分数为14.1%和27.0%LPC的DPPC脂质体可以被LPC诱导呈交插脂双层结构,而交插的深度是LPC浓度的函数,当含量超过摩尔分数为30%LPC,混合脂质体趋向于微团化,脂双层膜结构逐渐被破坏,直至最后形成微团结构.  相似文献   

3.
磷脂组成对脱脂蛋白模型多肽与脂质体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脱脂蛋白的脂结合序列合成了两个两亲性多肽Amp1和Amp2,在Amp2在缬氨酸残基取代了Amp1第4位的赖氨酸残基。用内源荧光谱发射峰的蓝移,包埋的钙氯黄素在脂质体中的渗漏,丙烯酰胺对多肽色氨酸残基的淬灭等手段比较了Amp1与Amp2与具有不同磷脂组成的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并研究了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多烯脂肪酸对磷脂胆固醇液晶态结构影响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小角X 射线散射法、31P 核磁共振技术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对多烯脂肪酸多相脂质体的液晶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胆固醇、多烯脂肪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均对PE 脂质体的液晶态结构有明显的影响。在含有高效分散剂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制成的液晶态油酸多相脂质体和亚油酸多相脂质体均由片层六角相和片层立方相组成, 而蓖麻酸多相脂质体由立方六角相组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条件胆固醇(Cholesterol,简称Chol)和金属离子(钾、镁离子)对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s,简称PG)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单分子膜的影响。方法:首先以金属离子作为亚相,研究胆固醇的量对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的影响;其次加入同等量的胆固醇量,亚相为不同金属离子时,对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的影响,最后分析磷脂酰甘油LB膜的π-A曲线,即曲线外扩、相变点、膜压等等变化特征。结果:随着胆固醇的增多,金属离子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形成π-A曲线变化逐渐明显;当加入同等量的胆固醇时,随着金属离子价态的逐渐增高,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形成的π-A曲线的变化也逐渐明显。结论:其一:胆固醇对金属离子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成膜质量是有影响的。其二,金属离子对胆固醇与磷脂酰甘油混合形成的单分子膜同样也是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过氧化氢与亚铁离子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对人红细胞膜磷脂酸乙醇胺(PE)脂质体相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羟自由基导致脂质体不饱和脂肪酸链的含量明显降低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同时其膜流动性随之下降.在室温下,羟自由基诱使PF脂质体冰冻断裂面出现脂质颗粒,说明羟自由基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可促进PE脂质体从脂双层转变为非双层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冰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山茛菪碱对单葡萄糖甘油二酯与心磷脂或磷脂酰甘油混合脂质体多形性影响。山茛菪碱可促进单葡萄糖甘油二酯与心磷脂或磷脂酰甘油混合脂质体在25℃时形成脂质颗粒,当温度为55℃时山茛菪碱对上述混合脂质体形成脂质颗粒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过氧化氢与亚铁离子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对人红细胞膜磷脂酸乙醇胺(PE)脂质体相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羟自由基导致脂质体不饱和脂肪酸链的含量明显降低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同时其膜流动性随之下降.在室温下,羟自由基诱使PF脂质体冰冻断裂面出现脂质颗粒,说明羟自由基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可促进PE脂质体从脂双层转变为非双层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冰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山茛菪碱对单葡萄糖甘油二酯与心磷脂或磷脂酰甘油混合脂质体多形性影响。山茛菪碱可促进单葡萄糖甘油二酯与心磷脂或磷脂酰甘油混合脂质体在25℃时形成脂质颗粒,当温度为55℃时山茛菪碱对上述混合脂质体形成脂质颗粒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用超声法制备了内部包裹阿霉素,表面有抗人胃癌细胞M85的单克隆抗体3Hll或非相关抗体IgG的阿霉素靶向脂质体和阿霉素非靶向脂质体,研究了这些脂质体和游离阿霉素抑制靶细胞M85和非靶细胞HeLa细胞生长的能力。结果表明,一方面,与游离阿霉素或阿霉素非靶向脂质体相比,阿霉素靶向脂质体抑制M85细胞生长的能力提高了2—4倍,而在抑制非靶细胞HeLa细胞的生长方面,阿霉素靶向脂质体的效力还不如游离阿霉素或阿霉素非靶向脂质体。过量的游离单克隆抗体3Hll可以有效地抑制阿霉素靶向脂质体对M85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而另一种单克隆抗体3G9则不能。空靶向和空非靶向脂质体对M85细胞生长均无影响。因此,靶向脂质体可以把包裹的抗癌药物专一地送给胃癌细胞,井杀伤它们。  相似文献   

11.
12.
免疫脂质体作为靶向药物传递体系,具有靶向性、缓释性以及细胞亲和性等独特的优势,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药物载体。免疫脂质体可作为肿瘤化疗药物、放疗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及肿瘤影像诊断剂的载体,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和检测,在肿瘤临床治疗和诊断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免疫脂质体的制备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免疫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脂质体与磷脂单分子层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通过脂质体与磷脂单分子层(LB膜)相互作用去研究与膜间作用有关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脂质体的尺度、相状态,脂质体与LB膜的表面电荷性质,均对脂质体向LB膜的转变率有显著影响。本文尝试的方法有可能为人工膜研究膜间作用问题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胆固醇衍生物(CTBBA)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细胞相容性以及药物输送。方法:CTBBA组入脂质体并测定不同pH下的zeta电位。对长期保存的脂质体进行粒径分析和含磷量分析,评价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通过测定包封在脂质体内的阿霉素的体外释放,来评价CTBBA对脂质体释放药物的影响。用MTT法检测CTBBA本身以及CTBBA脂质体的细胞相容性。评估了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脂质体细胞内药物输送能力的可行性。结果:zeta电位数据表明CTBBA脂质体带有正电荷,可以改善脂质体在长期保存过程中的物理稳定性;作为胆固醇衍生物的CTBBA能有效的降低药物的渗漏;相比某些正电荷载体,CTBBA的细胞毒性较低;流式细胞仪在反映阿霉素脂质体的细胞定位上有局限,固定液的使用会改变阿霉素荧光的细胞内分布。结论:正电荷CTBBA脂质体具有改善脂质体长期保存稳定性,且细胞毒性低的特点。流式细胞仪不能完全反映载药的CTBBA脂质体在细胞内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表面键合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TMAB)的阿霉素免疫脂质(Doxorubicin-loadedimmunoliposome,DOX-IML),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将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阿霉素、DSPE-MPEG2000以一定比例混合,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阿霉素脂质体,将聚乙二醇衍生物(1,2-Distearoyl-sn-glycero-3-phosphoethanolamine-N-[succinimidyl(polyethylene glycol)-3400]、DSPE-PEG3400-NHS)连接到TMAB;再与阿霉素脂质体连接得到DOX-IML。研究不同浓度的TMAB对DOX-IML入胞能力及细胞毒性的影响;测定免疫脂质体的包封率、载药率、粒径、电荷及稳定性等性质;动态透析法模拟体外释药特性,激光共聚焦观察免疫脂质体对AU565细胞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MTT法研究DOX-IML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结果:成功制备了表面键合TMAB的阿霉素免疫脂质体,配体载入率分别是53%、75.5%、84%;每毫克DOX-IML中抗体的含量分别是37、83、108μg·mg-1;阿霉素的包封率为76.85%、载药量为8.03%;粒径131.8nm;表面电荷-27mV。抗体含量83μg·mg-1的DOX-IML组的细胞存活率最低,细胞内荧光强度最高,且该免疫脂质体稳定性良好,具有一定缓释作用。DOX-IML具有较强的特异性靶向作用,其入胞能力和细胞毒性均高于阿霉素脂质体。结论:DOX-IML具有较强的特异性靶向作用,其入胞能力和细胞毒性均高于阿霉素脂质体,抗体含量适中时其入胞能力和细胞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物膜的拆离与重建方法将纯化的激活型GTP结合蛋白(Gs)和腺苷酸环化酶(AC)重组于不同比例的胆固醇与大豆磷脂的脂质体中,研究了胆固醇对Gs与AC的偶联功能的影响。结果提示,类似生理条件的胆固醇含量增加其偶联功能,Gs对AC的激活活力为对照的1.2倍,Gs对GTPγS的结合活力则增加17%;而类似病理条件的高含量的胆固醇则明显抑制其偶联功能,Gs对AC的激活活力降低62%,Gs对GTPγS的结合活力则降低44%。进一步用DPH,n-AF系列荧光探剂进行稳态偏振和荧光寿命的测试表明,胆固醇可能通过影响膜脂表层的物理状态,从而调节Gs与AC的偶联功能。所得结果对于阐明某些胆固醇代谢紊乱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的信号跨膜转导变化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酮化合物由于自身的稳定性问题使临床使用受限,脂质体包埋是一种重要的解决方式。本文研究三种天然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及木犀草素与卵磷脂脂质体的结合性质,脂质环境对化合物酚羟基的去质子化能力及捕获Al3+能力的影响,探讨脂质体稳定黄酮的机制。结果表明,三种黄酮化合物能与脂质体不同程度的结合,木犀草素能进入脂质双层内部,而槲皮素和山奈酚主要结合于脂双层外部的极性头部,因此木犀草素酚羟基去质子化能力显著降低,pKa明显增大,而后两者pKa受脂质体影响较小。在脂质环境中,三种化合物与Al3+的螯合能力显著下降,但差异并不明显,虽然木犀草素能进入脂质双层,但膜流动性的增加会导致Al3+进入脂质环境变得困难,因此螯合能力也明显下降。可见卵磷脂脂质体能对木犀草素起到明显的稳定和保护作用,但对槲皮素和山奈酚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8.
通过荧光和电泳方法研究了稀土离子对磷脂酰胆碱(PC)脂质体及人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除钇外)都能够强烈的抑制膜的脂质过氧化,其作用强度随不同的稀土离子可有较大的差别.稀土离子对分离的人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比对PC脂质体更强.但是,对完整红细胞用稀土离子处理反而会导致膜的脂质过氧化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19.
通过荧光和电泳方法研究了稀土离子对磷脂酰胆碱脂质体及人红细胞膜脂持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都能够强烈的抑制膜的脂质过氧化,春作用强度随不同的稀土离子要有较大的判别稀土离子对分离的人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比对PC脂质体更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用激光拉曼光谱研究山莨菪碱与二棕榈酰磷脂酸胆碱(DPPC)/ 二棕榈酰磷脂酸(DPPA)混合磷脂脂质体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药物/磷脂体系相变过程中脂肪酸链结构的变化,发现山莨菪碱对酸性磷脂有明显的倾向性.参照天然神经突触膜上酸性磷脂成分配制的混合磷脂脂质体与药物作用结果表明仅有少量酸性磷脂存在,就使得药物对脂膜整体结构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并注意到山莨菪碱与酸性磷脂的这种选择性作用,没有在混合磷脂体系中引起分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