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正纯 《人类学学报》1990,9(3):282-282
1989年3月,笔者在昆明市近郊官渡区大板桥鸡街子山南坡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遗址埋于一个被堆积填满,洞顶塌陷遭到剥蚀的洞穴内,海拔1963米,高出当地河水面约8米。经试掘,地层层序清楚,文化层厚达2米以上,其中含有人类化石。脊椎动物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烧骨、灰烬、炭屑、烧过的树籽等。初步工作表明,它是一处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的石器制造场。  相似文献   

2.
2008年12月在贵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年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人类牙齿尺寸偏小,臼齿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面皱纹和附尖齿带结构,牙根短而不显粗壮,上述特点有别于我国已经发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与人类相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根据动物群的时代特点,地貌地层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指示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毕节古人类牙齿的发现为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及演化增添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代末,汉水流域的农民在耕地时,偶然间翻出了已灭绝了的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引起了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李天元教授的极大兴趣。1989年—1990年,李先生主持了该地的发掘工作,发掘出二块近乎完整的人类祖先的成人头骨化石。据估计,它们距今已有100万年。在1992年6月4日出版的《自然》上,李天元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斯·埃特勒宣称,这些化石的特征与现代人类的祖先——直立人不一样。他们将此推论与现今流行的理论进行了对照。该理论认为:现代真人起源于非洲,最后移居到亚洲和其他地区。虽然这二块头骨化石基本完整,但它们却残破或被压平,这就引起了一些重要数据(如脑容量)的混乱。在1992年4月召开的美国体质人类学协会年会上,与会者观看了这些化石的幻灯片后,宾厄姆顿  相似文献   

4.
埃塞俄比亚发现古人类化石最近在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科学家们展示了大约在450万年前生活在埃塞俄比亚边远地区的人类最早祖先的遗骸化石。埃塞俄比亚的人类学家贝哈尼·网斯富说:“这些化石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直接祖先化石。”贝...  相似文献   

5.
在极其沉痛地哀悼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时刻,9月14日上午,在著名的丁村遗址发现了新的古人类化石(一个大约十万年前的小孩右顶骨化石)。山西襄汾县丁村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最丰富的既有人化石也有旧石器的遗址,时代距今约10万年。丁村遗址古人类遗物之多在我国同期各遗址中  相似文献   

6.
贵州桐梓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冬,贵州省112地质队于桐梓县岩灰洞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等材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后即派张森水、吴茂霖二同志随同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同志前往考察。在112地质队淮子水地质组的同志们密切配合下,勘察了化石产地和邻近的洞穴,对岩灰洞作了短期的试掘,次年冬,由张振标、王令红、张银运和吴茂霖等四人组成的野外队在岩灰洞进行了较系统的发掘工作,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一枚、旧石器数件和用火痕迹以及相当多的哺乳动物化石。此外,在洞穴中已被人翻乱的部位得到了几枚石化程度极浅的人牙齿,它们很可能包含在地层的上层,所以本报告不对此进行研究。此外,我们在整理标本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枚古人类前臼齿化石。这是贵州省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也是该省继黔西观音洞之后的第二个旧石器地点。  相似文献   

7.
198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在北川县文化馆收藏的一堆化石中,发现了一枚人牙化石。 这批化石材料出自北川县甘溪乡金宝村,这里是涪江支流平通河谷地,附近石灰岩山洞很多,河畔山坡上有黄土堆积,当地经常发现化石。这批材料已脱离原生层位,但系一次采集所获,估计应是同一地点共存的。 化石材料皆已有较深石化程度,多呈黄色或黄白色,因放置时间太长,保管不善,其中多数已残。选送的部分标本由本所有关专家初步加以鉴定。其中哺乳动物牙齿化石若干枚,计有鹿、牛、  相似文献   

8.
桂林宝积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桂林宝积岩灰黄色堆积物中发现了与更新世晚期“含真人化石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伴存的两枚人牙、12件人工打制的石器。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一起发现打制石器在广西尚属首次。这对于研究广西的旧石器文化序列关系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化石》2018,(4)
正龟是人们熟悉的动物,但其演化历史却是古生物学中最大的谜题之一:它们究竟是独立起源于无孔类(眼孔后面的头骨上没有其他开孔),还是与蜥蜴、鳄鱼和恐龙(包括鸟类)等一起,从双孔类(眼孔后面的头骨上还有两对颞孔)祖先演化而来?龟的身体结构与其他四足动物截然不同。它的躯干部分很短,并且被封闭  相似文献   

10.
南京汤山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简述了南京汤山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的经过j描述了头骨的形态特征;通过对比认为,汤山直立人头骨与北京周口店直立人的相近程度大于其与安徽和县直立人的相近程度;据共生的哺乳动物分析,汤山直立人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1.
南京汤山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述了南京汤山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的经过j描述了头骨的形态特征;通过对比认为,汤山直立人头骨与北京周口店直立人的相近程度大于其与安徽和县直立人的相近程度;据共生的哺乳动物分析,汤山直立人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九八○年二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五○五地质队勘测清江地下水流量时,发现动物化石后,省博物馆派人去,在第二次调查中,除进一步弄清地层情况外,还收集到更重要的人类化石标本。长阳县城位于龙舟坪,原是清江的一个江心洲,后因清江下蚀,洲与北岸相连。果酒岩与龙舟坪隔水相对,位于清江南岸。最高峰海拔约300米。整个基岩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下寒武系石龙洞灰岩,下部为下寒武系石牌组页岩。化石的出土地点是发育于石灰岩中的一处岩屋,高出清江水面约50米,相当于清江的三、四级阶地。岩屋的形成时期大约是中更新世。岩屋内的堆积物大体可分为两组四层: A组(全新统) 第一层红色土层、结构松散。为汉代及以后的堆积; 第二层红黄色土层,结构较松散,或微  相似文献   

13.
牛亚科动物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遗址中十分常见,但其分类和鉴定仍存在诸多问题。南方洞穴动物群经常仅有单个牙齿保存,所以南方更新世洞穴遗址中牛亚科动物化石鉴别问题更为突出。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出土的大型牛亚科动物化石,不仅有大量单个牙齿,还有残破颅骨、角心、下颌骨及头后骨骼。白龙洞的牛亚科动物角心粗短、横截面呈背腹略扁的椭圆形;额骨上的角间隆突发育且呈拱形;顶骨从颅顶退出;枕面较圆且高;角后颅骨收缩强烈使得枕骨上部变窄,颞窝明显凹进;下颌角大于90°,下颌支向后倾斜;下颌p2的结构复杂程度介于水牛Bubalus和黄牛Bos(Bos)taurus之间。依据上述特征,可将白龙洞的大型牛亚科动物化石归入大额牛Bos(Bibos)gaurus。白龙洞是我国出土大额牛化石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为区分南方洞穴出土的牛亚科动物化石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4.
火塘作为旧石器时代反映古人类行为的重要遗迹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迄今为止, 我国已经发现了丰富的火塘遗迹及其相关遗留物, 但早期发现的火塘受限于本身保存不完整、当时技术手段的缺乏等客观因素及研究者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其研究并不深入。近年来, 随着新遗址、新发现的增多, 发掘、保存和信息提取手段的完善, 越来越多的火塘信息被保存下来, 为开展旧石器时代火塘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机遇。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学术界对火塘及其遗留物的研究手段和成果, 同时列举了西方一些学者的研究实例, 简要论述火塘在研究史前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龙洞是位于鄂西北部郧西县的一处出土物丰富的古人类洞穴遗址,先后在此出土了8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若干石制品和骨制品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但有关白龙洞遗址的形成时间却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原因之一是动物群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基于郧西县文管所和中科院古脊椎所收藏标本,本文首次对白龙洞历年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龙洞动物群由32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组成,优势属种是谷氏大额牛、岩羊、野猪及各种鹿类(水鹿、斑鹿、麂、毛冠鹿);此外,还有豪猪、竹鼠、变异狼、貉、豺、猪獾、黑熊、大熊猫、中国硕鬣狗、锯齿剑齿虎、虎、豹、金猫、云豹、剑齿象、苏门犀、梅氏犀、巨貘、鬣羚及水牛等;该动物群缺乏猴类动物,并且豪猪化石也很少,这与其所处的时空位置很不相符;但总体面貌属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白龙洞的大熊猫、中国硕鬣狗、猪獾、虎及巨貘的牙齿测量数值均达到或接近我国各自记录的最大值。白龙洞动物群组成与盐井沟动物群及南京猿人动物群最为接近;从动物群组合及有关属种的演化阶段来综合判断,白龙洞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当是中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16.
1981年8月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考察小组, 在华北地质矿产研究所牛绍武等同志的陪同下,在甘肃省玉门市昌马盆地从事中生代晚期地层剖面的观察和鱼化石的采集工作。在踏勘过程中,于盆地北缘沈家湾村附近,采得一件鸟化石,产出层位为下沟组的中上部,时代为距今约一亿三千万年前的早白垩世。这是一个完整的鸟脚化石,上边还连着胫跗骨的远端。脚长而健壮,有四个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是鸟类中最常见的型式,即鸟类学家所称的常态足。前趾长,最长的中趾(连爪在内)约3.5厘米,比跗蹠骨还长些。后趾连爪两节,位置稍高,但趾端可能还是着地的。各趾之间是否有  相似文献   

17.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含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相似文献   

18.
水洞沟第12地点古人类用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洞沟遗址第12地点在2007年的考古发掘中从距今约1.1万年前的灰烬层中出土大量破碎的石块。对这些石块的形态观察、大小统计和岩性分析表明它们是被人类选择、加热、利用而后破碎的。用同类石料所做的模拟实验表明, 这些石块是在经历高温热烧后被浸入水中崩解破碎的, 即它们是生活在遗址的先民用来烧水和烹煮液体食物的"烧石"。对遗址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所做的水质检测分析显示, 该地的生水中大肠杆菌含量严重超标, 不能被直接食(饮)用,但煮沸后此项危害得以消除; 生态环境资料表明当地晚更新世末以来生长着多种可被人类食用的植物, 其中的一些可食性籽粒必须经过烹煮方可被享用。该地点的烧石是首次被确认和论证的旧石器时代先民复杂、间接用火的考古证据, 对探讨该遗址古人群对特定环境的适应生存方略与聪明才智, 以及古人类用火能力与方式的发展演化,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泥河湾盆地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亚最早且集中的证据所在地,是研究中国北方早期人类演化和环境关系的关键地区。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泥河湾盆地东北部阳原县境内的岑家湾台地,而更新世泥河湾层出露良好的蔚县盆地的工作尚未系统开展。蔚县盆地处于广义泥河湾盆地的南部偏东位置,为四面环山的山间断陷盆地,在吉家庄一带出露厚度超过20m的  相似文献   

20.
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58年6月,广东韶关(原曲江县)马坝农民挖掘当地狮子山石灰岩洞穴中的堆积作肥料时,发现了一个人类头骨化石和许多动物化石,发现经过和对人类化石以及动物化石的初步观察,广东省博物馆和梁钊韬、李见賢已先后有文章发表。狮子山位于韶关市马坝乡西南约1.5公厘处,为由石炭纪石灰岩的两个孤峯(狮头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