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龙血树属观叶植物及其繁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血树属(Dracaena)中有许多观赏植物。它们茎干挺拔、叶片披散丛生于植株的上半部,往往在翠绿的叶片上嵌有亮黄色或乳白色的条纹,十分美丽,是优良的观叶植物,适于室内盆栽或热带地区绿化美化庭园。它们宜栽种在pH5.5—6的酸性土壤中,需70—80%遮光度,最适生长温度为18—35℃,不耐寒,0℃时就会出现冻害。  相似文献   

2.
三色缘龙血 树(Dracaena co- ncinna cv.Tri- Color),又称三色细叶千年木、彩虹龙血树、彩虹竹蕉、彩纹竹蕉等,是百合科(或龙舌兰科)龙血树属的常绿木本植物。它的茎干挺拔,直径0.5—4厘米,高可达3米以上。叶无柄,叶片剑形常多枚簇生于茎顶,长l0—60厘米,宽0.5—2厘米。叶片边缘具红色条纹,有时兼有黄白色条纹,在光线较强的条件下,叶片背面会形成多条红色条纹。叶片脱落时,在茎干上由叶痕围成明显的鳞片状图案,看上去就象“龙”体表覆盖的鳞甲。三色缘龙血树叶片色彩艳丽,细长飘逸,犹  相似文献   

3.
红边龙血树(Dracaena marginata)是一种在全球广泛种植的龙血树属园艺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首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红边龙血树叶片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得到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并进行注释、序列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红边龙血树叶绿体基因组包含一个典型的四分体结构,长度为154926 bp,是目前已报道的龙血树属中叶绿体基因组最小的物种;共拥有132个基因,包含86个编码蛋白基因、38个转运RNA基因和8个核糖体RNA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发现存在偏好使用A/U碱基结尾的现象,整体上密码子偏好性较低;共鉴定出46个简单重复序列位点和54个长重复序列,分别在大单拷贝区与反向重复区有最大检出率;种间边界分析发现边界区域基因存在相对位置差异,扩张收缩情况总体较为相似;与近缘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红边龙血树与细枝龙血树聚为一类,关系最近,符合形态学分类特征。对红边龙血树叶绿体基因组的解析为龙血树属植物的物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和叶绿体转基因工程等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3种龙血树(剑叶龙血树、海南龙血树和岩棕)的DNA和总RNA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法克隆龙血竭3种基源植物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基因PAL,利用DNAMAN、MEGA7等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探讨龙血竭3种基源植物的分子鉴定方法,为生产实际中对不同来源的龙血竭原料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龙血竭3种基源植物中分别获得长度为718 bp的PAL片段,序列分析发现,3种龙血树PAL片段高度一致(99.69%),仅存在5处碱基突变;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龙血树PAL片段与百合科植物PAL基因聚为一类。(2)RT-PCR分析发现,PAL基因在3种龙血树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同种龙血树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差异较小,且PAL基因在岩棕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剑叶龙血树和海南龙血树中表达量较低。(3)利用保守引物进行分子鉴定发现,同种龙血树PAL序列一致,3种龙血树PAL片段存在5处碱基突变,且这些碱基突变为稳定遗传,表明3种龙血树PAL基因高度保守。(4)根据突变位点建立了龙血竭3种基源植物的分子鉴定方法,进一步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剑叶龙血树的碱基位置为GCGGG,海南龙血树的碱基位置为CTGGC,岩棕的碱基位置为GTTTG。该研究结果为龙血竭原材料溯源和质量控制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海南龙血树种群生境及自然更新能力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海南岛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生境、人为破坏情况和自然更新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了其濒危原因。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属典型的岩石伴生型植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少雨地区,常生长在陡峭且裸露的花岗岩或石灰岩的石缝残积土中,或紧贴石壁生长于砂壤土中,其伴生树种以小乔木或灌木为主;由于无节制采挖和生境破坏,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数量已十分有限。自然条件下海南龙血树的更新方式有种子更新、根蘖更新和桩蘖更新,但现有生境条件下无论何种更新方式均无法有效地实现种群的扩大和更新。可见,原生境破坏和无节制采挖是海南龙血树濒危的外因,"濒危生境"造成种子无法萌发或幼苗生长失败,导致种群无法实现自然更新是内因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血竭基源植物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竭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目前商品血竭主要来源于棕榈科黄藤属(Daemonorps)植物的果实和百合科龙血树属(Dracaerta)植株茎干的红色树脂.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有野生分布的血竭基源植物只为海南龙血树和剑叶龙血树两种.系统综述了我国血竭基源植物的资源状况、血竭形成机理、血竭基源植物的开发利用、人工繁育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野生血竭基源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血竭产生机制的研究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剑叶龙血树树脂中的植物防卫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引言剑叶龙血树(Dracaenacochinchinensis)系龙舌兰科龙血树属,常绿乔木或灌木,在云南主要分布于勐连、勐腊、思茅、普洱、沧源、景东等县.在广西也有分布.剑叶龙血树现已成为我国传统中药血竭的主要基源植物之一[3].近几年,对血竭化...  相似文献   

8.
正谁持玉带山间舞?盘曲虬枝龙血树。果粒橙红如赤豆,种实剔透赛珍珠。万年寿圣传神话,千载国医化血瘀。止血消炎拥特效,云南红药见功夫!这首小诗写的是一种叫龙血树的植物。龙血树隶属于百合科龙血树属(Dracaena L.),该属植物为乔木状或灌木状,茎多少木质,有髓和次生形成层,常具分枝。叶片剑形、倒披针形或其他形状,常聚生于茎或枝的顶端或最上部。  相似文献   

9.
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分布及其与水热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调查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野生资源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用温度指数、湿度指数等气候指标分析了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在中国仅分布于海南岛西南部山区及南部沿海地区,水平分布于108°42′40.9″~110°27′36.8″E,18°14′27″~19°20′28.5″N,垂直分布范围为0~900 m,仅发现10个现存分布点;海南龙血树属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小乔木状植物,具有强耐旱、喜阳和喜钙等生态习性,其分布区的绝大部分水热因子是其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海南龙血树地理分布的主要水热指标的排序为热量因子>降水因子>湿度因子。根据野生居群的生境特点,我们推测水分和光照强度可能是影响海南龙血树种子萌发率或幼苗成活率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云南龙血树属(龙舌兰科)一新种——深脉龙血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龙血树属Dracaena一新种--深脉龙血树D. impressivenia Y. H. Yan &; H. J. Guo, 并绘了线图。该种产于中国云南盈江县, 与矮龙血树D. terniflora Roxb.叶形相似, 但侧脉深陷, 总状花序上具许多每6-9朵簇生的花, 苞片暗红色, 花被伸直, 长3-3.5 cm, 可与后者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1.
龙血树果实的甾体皂甙成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t Gagn.)的新鲜果实中分离到四个甾体皂甙,分别鉴定为薯蓣皂甙(dioscin)、22-甲基原薯蓣皂甙(22-methy proto-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和22-甲基原纤细薯蓣皂甙(22-methy proto-gracillin),龙血树中富含薯蓣皂甙元(diosgenin)的配糖体表明龙血树科作为天门冬目的一个成员,在亲缘关系上与龙舌兰科和天门冬科最为接近,与玉簪科、菝葜科以及薯蓣目亦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9568D镰孢霉作用于死态龙血树形成血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 引  言剑叶龙血树血竭来自于剑叶龙血树 (Dracaenacochinchinensis)的树脂 ,早年的研究[[2 ] 发现人工割伤可以促进树脂的积累 .江东福等[4] 证实剑叶龙血树血竭的形成与真菌相关 ,用特异性真菌接种活体龙血树 ,激活龙血树的防御反应 ,产生含植物防卫素的血竭[1,3 ,6] .但人们注意到野外自然环境下一些衰老枯死的剑叶龙血树的材质上亦有血竭形成 ,其与真菌的作用是否有关联 ?本文采用分离自剑叶龙血树根部的内生真菌 95 6 8D镰孢霉接种于剑叶龙血树材质(经灭活处理 ) ,保湿培养 4~ 5个月后 ,在接种部位有红色…  相似文献   

13.
对狭义芭蕉科3个属的代表性种芭蕉(Musa basjoo)、象腿蕉(Ensete glaucum)和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的花蜜腺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蜜腺属于隔膜蜜腺。雌花的蜜腺着生于子房的上部, 胚珠的上方; 雄花蜜腺占据了整个败育子房的位置。蜜腺结构由许多腔道组成, 这些腔道在横切面上呈现出复杂的发散式迷宫状结构。这3种植物花蜜腺的栅栏状表皮细胞、维管束和蜜腺开口方式相似, 而从纵切面和横切面上观察其结构存在一些差异。PAS反应显示象腿蕉泌蜜组织中淀粉粒含量高于其他两个种; 芭蕉和象腿蕉的蜜腺腔里有许多纤维状物质存在。3种植物的传粉综合征多样化, 花序和花的特征(如花序下垂或直立、苞片的颜色、泌蜜量和泌蜜时间等)和传粉样式之间有密切关系。它们的蜜腺结构和传粉者行为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是胶质或水质的花蜜对传粉者的取食方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任宗昕  王红 《生物多样性》2007,15(6):652-657
对狭义芭蕉科3个属的代表性种芭蕉(Musa basjoo)、象腿蕉(Ensete glaucum)和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的花蜜腺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蜜腺属于隔膜蜜腺。雌花的蜜腺着生于子房的上部,胚珠的上方;雄花蜜腺占据了整个败育子房的位置。蜜腺结构由许多腔道组成,这些腔道在横切面上呈现出复杂的发散式迷宫状结构。这3种植物花蜜腺的栅栏状表皮细胞、维管束和蜜腺开口方式相似,而从纵切面和横切面上观察其结构存在一些差异。PAS反应显示象腿蕉泌蜜组织中淀粉粒含量高于其他两个种;芭蕉和象腿蕉的蜜腺腔里有许多纤维状物质存在。3种植物的传粉综合征多样化,花序和花的特征(如花序下垂或直立、苞片的颜色、泌蜜量和泌蜜时间等)和传粉样式之间有密切关系。它们的蜜腺结构和传粉者行为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胶质或水质的花蜜对传粉者的取食方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剑叶龙血树内生真菌资源多样性,初步探讨和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特异性菌株以及进一步开发剑叶龙血树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化合物。该文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从剑叶龙血树茎和叶中分离内生真菌,对内生真菌进行液体发酵7 d,经乙酸乙酯萃取后制得粗提物,并采用牛津杯扩散法,以10种常见病原菌和5种临床耐药菌为靶标检测其发酵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对有较好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从剑叶龙血树茎、叶中共分离得到345株内生真菌,294株对一种以上指示菌有抑制活性;(2)其中84株内生真菌对5株临床耐药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24.35%,75%的内生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活性。这说明剑叶龙血树中存在多种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为剑叶龙血树内生菌抗菌活性成分挖掘及新型抗菌药物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血竭及其原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竭,又名麒麟竭,是名贵的传统中药,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功效。提取血竭的原植物已知包括龙舌兰科的龙血树属(Dracaena)、棕榈科的黄藤属(Daemonoropus)、大戟科巴豆属(Crofon)、以及豆科的青龙木属(Pterocarpus)等属中的十余种植物。在国外,血竭多称为龙血(Dragon’s blood),非洲用龙舌兰科的龙血树属的树干割取血竭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而用棕榈科植物黄藤果实  相似文献   

17.
竹类植物是美国采集者在我国采集和引种的一类主要植物。在众多的竹类植物采集者中, 莫古礼(Floyd Alonzo McClure)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他于1919-1940年在岭南大学开展竹类植物研究, 在此期间多次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并引种竹类植物到美国。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档案查阅以及实地调研, 整理了莫古礼采集竹类植物的路线和采集地, 并对竹类植物学名进行校对, 分析了莫古礼在华研究、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的历史及其影响。经统计, 莫古礼在华期间竹类植物标本采集地涉及12个省级行政区39个地级市, 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香港等地; 引种地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的25个地级市; 共采集竹类植物标本727号1,840份, 隶属20属93种(含种下单位, 下同), 分别占我国竹类植物属和种的58.8%和17.4%; 共引种竹类植物255份, 隶属于17属77种, 分别占我国竹类植物属和种的50.0%和14.4%。莫古礼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极大地发展了竹类植物分类学, 所采集的竹类植物标本为后人竹类植物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所引种的竹类植物极大丰富了美国竹类植物种类, 也促进了竹类植物在美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马兜铃科细辛属(AsarumL.)植物全世界约有90种。我国约有40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少数分布在北方。该属植物绝大部分种类在我国作为药用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该属植物部分种类作为室内观赏花卉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该属植物日本已培育了许多观赏品种,其中春草园株式会社出版的一本广告宣传画册,列出品种100多种,主要有观花类(尾状花、大花类)、观叶类(叶色及叶面云班)、观叶观花类(花形与面色斑)等。我国该属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该属植物用作观赏花卉方面的研究报道。因此该属植物作为一种新的室…  相似文献   

19.
龙血树真菌群及其对血褐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从柬埔寨龙血树茎杆中分离到303株真菌,其中镰刀菌属菌株占总分离频率的52%,其次是短梗霉和枝孢霉。通过活体接种对血竭产生的影响试验表明,对血竭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真菌主要是禾谷镰刀菌龙血树变种等4株红色镰刀菌,可使血竭形成量提高66%-120%。  相似文献   

20.
血竭是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疗效显著,资源稀缺。人工种植龙血树并诱导龙血树产生血竭是解决血竭原料短缺的根本途径。以柬埔寨龙血树为材料,采用26种具有诱导其他植物增加抗性能力的化合物分别接入龙血树进行诱导生产血竭。结果表明:草酸、赤霉素、硫酸锌、芸苔素内酯、硝酸镁、5-硝基愈创木酚酸钠、2-硝基苯酚钠、盐酸、硫代硫酸钠、白氨酸、激动素、IAM、草酸钠、4-硝基苯酚钠、复硝酚钠和水杨酸等16种化合物能增产血竭;增产率达到100%以上的化合物有:1%的硫酸锌,1%的草酸,5 mg·L-1的赤霉素,0.1%硝酸镁,0.1%4-硝基苯酚钠;1%的草酸增产率214%,为最高,其次是5 mg·L-1的赤霉素,增产率为157%;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使用增产率为1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