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峡库区需要大量植株用于三峡工程所涉及的诸多建设(如铁路、公路、建筑)之后的植被恢复和绿化。由于具有优美树冠和耐瘠薄土壤的能力,榕(Ficus microcarpa L.)和黄桷树(F. virens Ait. var. sublanceolata (Miq.) Cornor)在三峡库区作为绿化和行道树木大量栽植。在三峡库区,这两种树种苗木的培育主要通过切枝扦插的方式进行。大量切枝损伤植株植冠并且使叶组织数量减少,对植株生长有很大影响。植株生长与植株的枝发生格局有很大关系,为明确植冠损伤对植株生长的可能影响,对榕和黄桷树植冠损伤后的枝发生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切枝造成的植冠损伤对榕和黄桷树植株侧枝上的枝发生没有影响,不同损伤强度之间和不同损伤发生时间之间都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植冠损伤后,榕和黄桷树植株主茎上的枝发生是位置依赖性的。植冠损伤不影响榕和黄桷树植株损伤处理后新生主茎段和具侧枝主茎段上的枝发生,却促进了损伤处理后裸露主茎段上的枝发生,并且裸露主茎段上枝发生的数量和密度随植冠损伤强度的升高而增大。此外,实验结果表明, 秋季植冠损伤植株裸露主茎段上的枝发生要高于春季植冠损伤植株裸露主茎段上的枝发生; 在榕和黄桷树的枝发生中,仅有裸露主茎段上增强的枝发生会促进植冠损伤植株对叶组织的生物量投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需要大量植株用于三峡工程所涉及的诸多建设(如铁路、公路、建筑)之后的植被恢复和绿化.由于具有优美树冠和耐瘠薄土壤的能力,榕(Ficus microcarpa L.)和黄桷树(Fvirens 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or) 在三峡库区作为绿化和行道树木大量栽植.在三峡库区,这两种树种苗木的培育主要通过切枝扦插的方式进行.大量切枝损伤植株植冠并且使叶组织数量减少,对植株生长有很大影响.植株生长与植株的枝发生格局有很大关系,为明确植冠损伤对植株生长的可能影响,对榕和黄桷树植冠损伤后的枝发生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切枝造成的植冠损伤对榕和黄桷树植株侧枝上的枝发生没有影响,不同损伤强度之间和不同损伤发生时间之间都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植冠损伤后,榕和黄桷树植株主茎上的枝发生是位置依赖性的.植冠损伤不影响榕和黄桷树植株损伤处理后新生主茎段和具侧枝主茎段上的枝发生,却促进了损伤处理后裸露主茎段上的枝发生,并且裸露主茎段上枝发生的数量和密度随植冠损伤强度的升高而增大.此外,实验结果表明,秋季植冠损伤植株裸露主茎段上的枝发生要高于春季植冠损伤植株裸露主茎段上的枝发生;在榕和黄桷树的枝发生中,仅有裸露主茎段上增强的枝发生会促进植冠损伤植株对叶组织的生物量投资并有利于受损植株的恢复和生长.  相似文献   

3.
切枝对三峡库区两种榕属乔木生物量积累和枝供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波  张小萍  钟章成 《生态学报》2006,26(5):1382-1389
榕(Ficusmicrocarpa L.)和黄桷树(Ficus virens 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是在三峡库区广泛栽植的优良绿化树种.在三峡库区诸多公路、铁路修建和移民搬迁城镇建设等工程建设后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中,需要大量的榕和黄桷树.榕和黄桷树的繁殖通常采用切枝扦插的营养繁殖方式进行.因种苗培育的需要,对榕和黄桷树进行切枝时常发生,并且为了尽快获得大的种苗,通常切取榕和黄桷树植冠下部的大枝条用于种苗培育.切枝导致植株大量光合叶组织损失,对榕和黄桷树的总体光合生产和生物量积累会发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新枝的生长和发生数量以及植株再次提供切枝的能力.为了明确切枝对榕和黄桷树生长的影响,对切枝后榕和黄桷树的生物量积累和枝供给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阐明在三峡库区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速度比较快的榕和黄桷树是否可以在每年1次的切枝后很好恢复,从而能够可持续地提供切枝用于种苗培育.实验中对榕和黄桷树1a切枝1次,连续进行了3a.实验共设置了4个切枝强度(从植冠下部开始,分别切去植冠长度0%(对照)、20%、50%和70%范围内的所有枝条)和两个切枝处理季节(春季切枝和秋季切枝).实验结果表明,切枝会减少榕和黄桷树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生物量增量减少的程度与切枝强度呈正相关;并且,每年连续进行的切枝使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减少加剧.实验发现,在20%、50%和70%的3个切枝强度中,高切枝强度可以保证在第1次切枝处理中获得高的枝收获量,但并不能保证在第2次和第3次切枝处理中也能获得高的枝收获量.与春季切枝处理相比,秋季切枝处理使榕和黄桷树获得更高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从而获得更高的枝收获量.就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和枝收获量而言,切枝强度对二者的影响并不因切枝季节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研究表明,对于本实验研究中采用的榕和黄桷树植株,当切枝强度高于20%时,每年1次的切枝不能使榕与黄桷树植株的生长完全恢复.如果切枝每年进行1次,为保证能够可持续地获得切枝并且对植株的生长不造成过大影响,对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榕和黄桷树植株而言,最适的切枝强度应低于20%.  相似文献   

4.
榕(Ficus microcarpa L.)和黄桷树(Ficus virens Ait.Var.sublanceolata (Miq.)Corner)是在三峡库区大量栽植的优良绿化树种。因种苗培育和植株管理的需要。对榕和黄桷树进行切枝的现象常有发生。切枝引起的叶组织损失可能使植株的总光合生产下降,生长减弱,因此,叶的净生产能力,即叶效率,对榕和黄桷树植株切枝后的生长和损伤恢复至关重要。由于切枝引起的光合组织(叶组织)损失大非光合组织损失(因为切枝并不影响植株的主茎和根组织),植株切枝后平均每单位叶面积要提供比切枝前更多的同化产物用于呼吸消耗,因而切枝后植株的叶效率有可能下降,为探明切是否会影响榕和黄桷树的叶效率以及可能的叶效率变化对植株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包括2个处理季节(春季和秋季)和4个处理强度(0%、20%、50%和70%切枝)的实验,对榕和黄桷树进行了切枝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切枝不会降低榕和黄桷树的叶效率,相反,切枝后植株的叶效率会增高(榕春季切枝处理除外),切枝对叶的增高效应不会因切枝季节和切枝强度的不同而变化,研究发现,不同切枝季节对榕和黄桷树叶效率的影响不一样,秋季切枝使叶效率增高的程度大于春季切枝,秋季切枝后,榕和黄桷树的叶效率随切枝强度的增大而增高,但春季切枝后的叶效率随切枝强度增大而增高的趋势却不明显。分析表明,叶效率增高促进了榕和黄桷树植株切枝后的生长。切枝处理一年后,因叶效率增高而导致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占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总增量的百分率在20%、50%、70%秋季切枝榕植株中分别为7.9%、12.9%、21.6%,在春季切枝黄桷树植株中分别为24.4%、18.1%、15.4%;在秋季切枝黄桷树植株中分别为9.5%、19.9%和35.3%,本研究表明,切枝后叶效率的升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切枝植株因叶面积减少而导致的光合生产下降,它是植物适应损伤的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叶榕传粉生物学(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雌雄异株植物对叶榕 (FicushispidaL .)的生物学、传粉物候学以及榕小蜂(CeratosolensolmsimarchaliMayr)的传粉和繁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 :雌雄异株的对叶榕与其他雌雄同株的榕属植物不同 ,它的种子形成与传粉者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关系。对叶榕一年结隐花果 6~ 8次 ,结果高峰期 4~ 5次 ,其中雄性植株仅产生花粉和孕育榕小蜂 ,而雌性植株 (无雄蕊 )则需榕小蜂带花粉进入隐花果内 ,进行传粉授精 ,使之发育成种子。对叶榕的成熟花粉不能从花药开裂处自行散发出来 ,必须由榕小蜂采集才能散落。榕小蜂雌蜂羽化、交配后 ,找到雄花区 ,用足、触角、口器在推动中采集花粉。雌蜂飞出熟榕果找寻雌株或雄株榕树上的幼嫩隐花果 ,一般需 3~ 6 7min ;一部分雌蜂在雄株中寻找幼嫩的隐花果 ,进去产卵繁殖 ,另一部分雌蜂则寻找雌株雌花期嫩隐花果进去传粉。雌蜂在雌株榕树的隐花果内传粉时间为 15~ 2 3h ,在雄株榕树的隐花果内产卵时间为 6~ 9h。对叶榕小蜂在雌株上进入单个隐花果的数量多少关系到雌花结实率 ;观察表明 ,每个隐花果最佳进蜂数为 2头 ;榕小蜂传粉后榕树成熟种子形成率在 5 4 .1%~ 82 .5 %之间 ,平均为 73.8% ;而在雄株上雌蜂进蜂数量则关系到榕小蜂在隐花果内的产卵率 ,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叶榕传粉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雌雄异株植物对叶榕(Ficus hispida L.)的生物学,传粉物候学以及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 Mayr)的传粉和繁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异株的对叶榕与其他雌雄同株的榕属植物不同,它的种子形成与传粉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关系。对叶榕一年结隐花果6~8,结果高峰期4~5次,其中雄性植株仅产生花粉和榕育榕小蜂,而雄性植株(无雄蕊)则需榕小蜂带花粉进入隐花果内,进行传粉授精,使之发育成种子,对叶榕的成熟花粉不能从花药开裂处自行散发出来,必须由榕小蜂采集才能散落,榕小蜂雌蜂羽化、交配后,找到雄花区,用足、触角、口器在推动中采集花粉,雌蜂飞来熟榕果找寻雌株或雄株榕树上的幼嫩隐花果,一般需3~7min;一部分雌蜂在雄株中寻找幼嫩的隐花果,进去产卵繁殖,另一部分雌蜂则寻找雌株雌花期嫩隐花果进去传粉。雌蜂在雌株榕树的隐花果内传粉时间为15~23h,在雄株榕树的隐花果内产卵时间为6~9h,对叶榕小蜂在雌株上进入单个隐花果的数量多少关系到雌花结实率;观察表明,每个隐花果最佳进蜂数为2头;榕小蜂传粉后榕树成熟种子形成率在54.1%~82.5%之间,平均为73.8%,而在雄株上雌蜂进蜂数量则关系到榕小蜂在隐花果内的产卵率,每个隐花果最佳进蜂数为3~4头,产卵率在72.3%~93.8%之间,平均为84.4%。  相似文献   

7.
爱玉及其传粉昆虫的共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玉是榕属攀援灌木,其隐头花序中生活着薜荔榕小蜂,爱玉一年两次开花,雌雄株比1:2,雌花序中平均有5503朵雌花。雄花序中平均有6308朵瘿花,自然状态上结实率和成虫瘿率分别为83.52%,51.33%。薜荔榕小蜂一年两代,1只雌蜂进入花序平均可产约600个卵或使1391朵雌花受粉结实,爱玉依赖薜荔榕小蜂传粉,否则不能结实;薜荔榕小蜂是惟一能进入花序的传粉者并依靠爱玉花序得以栖息,二者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高度互适,生活史上完全吻合衔接。生态策略上紧密协调,构成复杂而又精细的共生体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雌雄异株植物对叶榕(Ficus hispida L.)的生物学、传粉物候学以及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 Mayr)的传粉和繁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异株的对叶榕与其他雌雄同株的榕属植物不同,它的种子形成与传粉者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关系.对叶榕一年结隐花果6~8次,结果高峰期4~5次,其中雄性植株仅产生花粉和孕育榕小蜂,而雌性植株(无雄蕊)则需榕小蜂带花粉进入隐花果内,进行传粉授精,使之发育成种子.对叶榕的成熟花粉不能从花药开裂处自行散发出来,必须由榕小蜂采集才能散落.榕小蜂雌蜂羽化、交配后,找到雄花区,用足、触角、口器在推动中采集花粉.雌蜂飞出熟榕果找寻雌株或雄株榕树上的幼嫩隐花果,一般需3~67 min;一部分雌蜂在雄株中寻找幼嫩的隐花果,进去产卵繁殖,另一部分雌蜂则寻找雌株雌花期嫩隐花果进去传粉.雌蜂在雌株榕树的隐花果内传粉时间为15~23 h,在雄株榕树的隐花果内产卵时间为6~9 h.对叶榕小蜂在雌株上进入单个隐花果的数量多少关系到雌花结实率;观察表明,每个隐花果最佳进蜂数为2头;榕小蜂传粉后榕树成熟种子形成率在54.1%~82.5%之间,平均为73.8%;而在雄株上雌蜂进蜂数量则关系到榕小蜂在隐花果内的产卵率,每个隐花果最佳进蜂数为3~4头,产卵率在72.3%~93.8%之间,平均为84.4%.  相似文献   

9.
歪叶榕繁殖生态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主要从物候学、行为学和生态学3个方面首次研究报道了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的一种榕树——歪叶榕(Ficus cyrtophylla)的繁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歪叶榕榕小蜂(Blastophaga sp.)是歪叶榕唯一的传粉昆虫,传粉行为方式为被动传粉,而且这种榕小蜂也只能在该种榕树中成功繁衍后代。物候学观察结果表明,歪叶榕常绿且叶量常年变化较小,10~11月和3~4月是歪叶榕雄株落叶的高峰期,这时正值西双版纳的雾凉季和干热季,而雌株的落叶高峰期是3~4月;12月和5月是歪叶榕雄株新叶萌发的高峰期,而4~5月是其雌株新叶萌发的高峰期,这时正值西双版纳干热季向雨季过渡的时期,新叶萌发后同时伴随着一次该种榕树的挂果高峰期;歪叶榕在种群水平上常年持续结果,在每年的11月和4~5月有两次结果高峰期,单株每年大量结果2~3次;单棵雄株内结果异步性较高,而雌株内结果高度同步。单果进蜂数(Foundress number)为0~5只,大多数雄果(78.45%)和雌果(84.25%)只有1只传粉榕小蜂,大约16.02%的雄果和13.33%的雌果内含有2只传粉榕小蜂,其它情况均很少。在自然情况下,雄果中的总瘿花量为147.32±62.61(SD)枚,传粉榕小蜂出蜂量为110.94±62.82(SD)只,其中雌蜂多而雄蜂少,传粉榕小蜂性比为0.143 9±0.131 6(SD),瘿花形成率为64.13%±19.89%(SD),雌果中的种子数为231.44±74.25(SD)粒,种子形成率为85.72%±14.19%(SD)。歪叶榕和其传粉榕小蜂在物候学、传粉行为与花药/胚珠比(A/O ratio)和雄花成熟与其羽化出蜂的时期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鸡嗉果榕小蜂繁殖和传粉行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鸡嗉果榕 Ficus semicordata Buch.-Ham.ex J. E. Sm.是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的榕属植物,它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先锋树种,当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它最先在林缘、沟谷和路边迅速生长起来,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初期一类重要物种。在西双版纳通过不同样地定树、定期生态学观察和室内剖查不同生长时期的鸡嗉果榕隐头果的方法,对榕小蜂繁殖和传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嗉果榕雌雄异株,在西双版纳一年结2~3次隐头果,雌株隐头果内小花由榕小蜂传粉后产生种子。雄株则产生雄花和中性小花,中性小花专门供给传粉小蜂产卵繁殖后代。鸡嗉果榕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 Grandi是鸡嗉果榕唯一的传粉昆虫。传粉小蜂的雄蜂比雌蜂早羽化30~90 min,一部分雄虫羽化后,在虫瘿上爬动寻找雌蜂寄生的瘿花,一找到雌蜂寄生的瘿花,就咬破虫瘿的一个小口,把生殖器伸进瘿花与雌蜂交配,一部分雄蜂则在果肉上咬出蜂口。雌蜂交配后,顶大交配孔出蜂爬到雄花区采集花粉,然后,飞出寻找鸡嗉果榕雌花期的嫩隐头果传粉和繁殖后代。到鸡嗉果榕雌株传粉的小蜂能飞翔300~500 m,进果腔传粉行为长达5~27 h,传完粉3~5 h在果腔内死亡。到雄株上繁殖的小蜂一般飞翔在20~100 m左右近距离寻找嫩隐头果,进果腔产卵,每只小蜂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可产400多粒卵。除传粉榕小蜂外,在鸡嗉果榕雄株隐头果上还有4种植食、造瘿和复寄生等非传粉小蜂,它们对传粉小蜂的种群繁衍影响很大,常使传粉小蜂的种群数量降低25~70%。每个隐头果内进传粉小蜂量多少对鸡嗉果榕和榕小蜂繁殖有关,最佳进蜂量为3只,高或低于最佳进蜂量对鸡嗉果榕树和它的传粉小蜂繁殖均不利。  相似文献   

11.
座落在太行山麓西侧的潞城县有一株900多年生的牡丹——紫云仙,它生长在潞城县南舍村玉皇庙大殿西侧。灌丛有上百分枝,株丛地面处直径达45厘米,最粗的一枝直径25厘米,株高2.12米,冠幅2.7米。立夏开花,花期  相似文献   

12.
粗叶榕是榕属灌木或小乔木 ,雌雄异株。一年到头皆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花序 ,序内开花同步 ,株内开花异步。雌花序有长柱雌花平均为 641 .2枚 ,雄花序中有短柱雌花 (瘿花 )平均为 488.2枚 ,自然状态下结实率和成虫率分别为 5 1 .3 7%和 3 6.1 1 %。榕小蜂科的爪哇榕小蜂是粗叶榕的传粉者 ,是共生体系的真正的互惠共生伙伴。二者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高度互适 ,粗叶榕必须依靠爪哇榕小蜂的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生殖 ;而爪哇榕小蜂又必须依赖粗叶榕的短柱头雌花作为繁殖后代的场所 ,才能获得种群的繁衍。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福州市素有“榕城”之称,市内各地榕树古树奇木倍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里的“千年古榕”就是其中之一。这棵古榕是小叶榕,又名红皮榕;相传是北宋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编户植榕时种下的,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该树胸围8米多,覆盖面积1330多平方米,可谓“榕荫遮半天”。这棵榕树一奇特之处就是它两边的叶子落叶不同时,据有关人员研究介绍:这棵古榕很可能是两株榕树生长在一块,而不只是一株。因其位于湖边,烈日下,叶茂,苍劲挺拔的英姿,煞是壮观,它乃森林公园内的一大著名景点;巨幅榕荫下,也是游客们观赏之后纳凉休憩的好去处。波光…  相似文献   

14.
细叶榕扦插随着枝龄增加,其生根能力不断降低,扦插成活率较低。为了提高其扦插成活率,通过对老龄长枝进行适当纵向刻伤、消毒杀菌及生长调节剂促根处理,结合插床土壤消毒、插后水分管理,使老龄长枝提早生根,根数增加,成活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榕蜂繁殖共生体是榕小蜂与榕树因营养级联而形成的多功能群落,被认为是定量研究群落组装与驱动机制的优良模型.本文以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 Buchanan-Hamilton ex Smith果内寄生的5种榕小蜂及其繁殖资源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路径分析和混合线性模型,构建营养级联关系,解析不同功能类群间的瘿花资源占用和生态位分化,以探讨物种食性及其互作关系.结果发现:单果内寄生的鸡嗉子榕小蜂一般有3种或4种,占比分别为37.06%或35.53%,以传粉者窝榕小蜂 Ceratosolen gravelyi Grandi、寄生者伪鞘榕小蜂 Sycoscapter trifemmensis Joseph和寄居者拉长鞘榕小蜂Sycophaga cunia Joseph最为常见,每种榕小蜂的种群数量也存在巨大差异.寄居者妃延腹榕小蜂Philotrypesis dunia Joseph和拉长鞘榕小蜂、寄生者伪鞘榕小蜂直接作用于窝榕小蜂,寄生者缩腹榕小蜂Aprocrypta sp.则寄生于妃延腹榕小蜂,而拉长鞘榕小蜂与妃延腹榕小蜂之间有负相关关系.不同榕小蜂所占用的瘿花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性,其中传粉者窝榕小蜂位于最外层,而非传粉榕小蜂则位于中下层,每种雄蜂均比同种雌蜂更靠近外层,但每种榕小蜂及其雌雄两性繁殖瘿花的大小均没有差异,表明造瘿者、寄居者和寄生者所组成的功能类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榕小蜂在寄生与生态位方面存在进化约束.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鸡嗉子榕小蜂群落组成的生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三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雪上一枝蒿(Aconitumbrachypodum)、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和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分离获得的162株内生真菌进行抗真菌活性检测,结果具有抗菌活性菌株有74株,雪上一枝蒿15株,刺五加23株,大血藤36株,分别占3种植物各自内生真菌的44.12%,48.94%和44.44%。将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分属于6目、7科、23属。  相似文献   

17.
细叶榕为桑科榕属植物,雌雄异株,广泛分布于印度-澳大利亚(Asia-Australasia)榕树植物分布中心区,它既是热带雨林的主要树种,也是庭院和行道绿化的常见树种。通过全年定时、定点、定株观察与采集,对福州2个样地19株细叶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及其动态进行研究。全年在两个样地530个隐头果内共收集到小蜂26318只。发现细叶榕隐头果内有17种小蜂,隶属小蜂总科Chalcidoidae中的榕小蜂科(Agaonidae)、隐针榕小蜂亚科(Epichrysomallina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广肩小蜂科(Eurytomidae)和刻腹小蜂科(Ormyridae),其中榕小蜂科的Eupristina verticillata是细叶榕唯一的传粉者,传粉方式为主动传粉,其性比为0.16,具明显偏雌现象;非传粉小蜂中,有翅雄蜂的榕小蜂(Odontofroggatia galili,O.quinifuniculus,O.corneri,Sycophila sp.1,Sycophila sp.2,Meselatus bicolor)的性比(0.46—0.55)较高,无翅雄蜂的榕小蜂(P.taiwanensis,Sycoscaptergajimaru,W.microcarpae)的性比(0.31—0.37)较低,而既具有翅雄蜂又具无翅雄蜂的非传粉榕小蜂(P.okinavensis)性比(0.47)居中。榕小蜂的性比可能与其交配行为策略有关。在细叶榕小蜂群落结构中,传粉小蜂E.verticillata的重要值占绝对优势,非传粉小蜂O.galili和Sycophila sp.2的重要值仅次于传粉小蜂。根据榕小蜂发生数量及连续性,可将细叶榕隐头果中的榕小蜂分为常见种和偶见种,E.verticillata、Odontofroggatia galili、Walkerella microcarpae、Sycophila sp.1、Sycophila sp.2和Philotrypesis okinavensis为常见种,其余11个种为偶见种。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2月至6月期间,每月出现的榕小蜂种类较少,仅3—4种,单果内平均有传粉小蜂48.88只,非传粉小蜂13.64只;7月至翌年1月间,每月出现的榕小蜂种类较多,达6—13种,单果内平均有传粉小蜂24.38只,非传粉小蜂18.89只,表明,7月—翌年1月单果内传粉小蜂数量比较于2—6月极显著降低(P<0.001),而单果内非传粉小蜂数量极显著提高(P=0.001),同时种类也显著增加。雄花期榕小蜂的种类与数量取决于雌花期产卵榕小蜂的种类与数量,而雨量、气温以及雌花期花序果数量对产卵小蜂的数量,以及小蜂产卵行为都可能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窦剑  景兆鹏 《生命世界》2008,(12):64-67
热带植物大家族可谓种类繁多,精彩纷呈。例如印度榕蜿蜒起伏的根系如同巨网般覆盖于地表、满树挂满光秃圆滚的小枝条的光棍树可以盛产石油,佛教植物菩提树的叶片尾端拖着个“大尾巴”,不仅好看,更有特异功能……其实,植物诸如此类非比寻常的外表,  相似文献   

19.
湖北利川县是台湾杉(秃杉)在大陆的自然分布区之一。在该县毛坝乡共和管理区的台湾杉群落中,有一株高36米、胸围4.1米,树干挺直通圆的台湾杉巨木,十分壮观。左图为笔者拍下的这株台湾杉树干下部的照片。湖北利川有台湾杉巨木@谭优华  相似文献   

20.
小叶榕(Ficus concinna)是常绿乔木,枝条柔软、韧性好,适宜制作微型盆景。3—4月,以老枝和新枝单芽带叶扦插。扦插时将枝的叶片下边的茎截断削平,保护好叶片和叶腋的芽,以珍珠岩或泥炭作基质。用细孔壶喷水。在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