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一、植物形态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蕨菜,如意菜、蕨萁、龙头菜、拳头菜、商芝等,属凤尾蕨科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祖壮,长而横走,被茸毛。叶远生,直立,柄长30~100厘米,滑面常具毛。叶片卵状三角形至披针形,长30~150厘米,宽30~60厘米,革质,2~3回羽状深裂。一回羽片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凤尾蕨属5种药用植物蕨素类活性成分,为其质量评价、鉴定及亲缘关系研究提供依据,为凤尾蕨属植物化学分类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HPLC-DAD测定5种药用植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的蕨素类成分。比较蕨素种类和含量差异,并以蕨素类特征成分及其含量为分类性状,采用聚类分析对凤尾蕨属药用植物进行化学分类研究。结果:从大叶井口边草、半边旗、全缘凤尾蕨、蜈蚣草和凤尾草中分别检测出蕨素类成分59、39、3、7和22个,总体来看大叶井口边中蕨素类成分含量最高,而全缘凤尾蕨中蕨素类成分含量最低。运用系统聚类将5种药用植物聚成3类:第Ⅰ类为全缘凤尾蕨、蜈蚣草和凤尾草;第Ⅱ类为半边旗;第Ⅲ类为大叶井口边草。结论:半边旗与全缘凤尾蕨、蜈蚣草和凤尾草之间的化学亲缘关系较远。蕨素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蕨素类成分HPLC-DAD图谱可用于凤尾蕨属植物的鉴别和分类研究,并可为其质量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广西蕨类植物一新记录科——光叶藤蕨科.该科植物以茎圆柱形攀缘;叶二型,通常为奇数羽状;侧生羽片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不育叶羽片边缘具软骨质硬齿,羽片基部上侧具一腺体;叶脉细密,中肋两侧各具1行窄长网眼,向外伸出分离小脉;能育叶线形,孢子囊群密被羽片下面,无隔丝而与其他蕨类物种相区分.目前该科在广西仅记录光叶藤蕨1种,...  相似文献   

4.
凤尾蕨无菌繁殖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尾蕨(Pteris multifida)为凤尾蕨科的小型陆生蕨,叶二型;不育叶为一回羽状复叶,羽片条形,上部羽片基部下延,在中轴两侧形成狭翅,下部羽片常有二至三叉,形似凤尾,故而得名;能育叶有长柄狭绒形。全国大部分地区井栏边阴湿处常有生长,因此又叫井栏边草。  相似文献   

5.
云南蕨类新植物(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自然条件复杂,蕨类植物异常丰富,近年的采集调查又有不少新发现。作者将近年发现的新种类陆续整理发表。本文为第一报。 异叶线蕨 新种 图版1 Colysis diversifolia W.M.Zhu,sp.nov. 根状茎长而匍匐,直径2毫米,褐绿色,疏被鳞片;鳞片褐色,披针形,长3毫米,全缘,先端渐尖,基部宽阔,盾状着生。叶远生,能育叶二型。不缩狭的能育叶外形与不育叶相似;叶柄禾秆色,长可达10厘米,直径1.5—2毫米,下部略有易脱落的鳞片,有时几无柄;叶片长椭圆披针形,全缘,长35—60厘米,阔5—7厘米,先端渐  相似文献   

6.
戴锡玲  张蕾  王全喜 《生物学通报》2012,47(5):55-56,F0004
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隶属于凤尾蕨科( Pteridaceae),是钙质土及石灰岩的指示植物,分布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1],是常见的蕨类植物.蜈蚣草是最先被发现的As超富集植物,它的叶片是主要的富集部位[2],所以,蜈蚣草可用来修复砷污染的土壤,由此使它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沈彦会  蔡静如  许建新  吴志 《广西植物》2018,38(8):1032-1040
利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了华南毛蕨、蜈蚣蕨、线羽凤尾蕨、毛叶铁线蕨、长叶肾蕨和普通针毛蕨6种华南地区常见蕨类的耐旱性,测定了植株在自然干旱下的土壤绝对含水量、叶绿素SPAD值、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气体交换参数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加剧,叶片相对含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普通针毛蕨、蜈蚣蕨和长叶肾蕨下降不明显,华南毛蕨降幅最大。叶绿素SPAD值随干旱加剧显著下降,其中华南毛蕨和长叶肾蕨下降幅度较小,蜈蚣蕨下降幅度较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随干旱加剧而不断下降,其中普通针毛蕨和蜈蚣蕨下降幅度较小,华南毛蕨下降幅度较大。然而,胞间CO2浓度随着干旱的加剧而不断上升,其中线羽凤尾蕨上升幅度最大,蜈蚣蕨和普通针毛蕨上升幅度较小。以各指标的平均变化速率为原始数据进行隶属函数法分析得出,六种参试蕨类植物的耐旱能力大小依次为蜈蚣蕨普通针毛蕨长叶肾蕨毛叶铁线蕨华南毛蕨线羽凤尾蕨。  相似文献   

8.
杂交和多倍化是蕨类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往往导致多倍体复合群的出现。同一复合群的成员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过渡性,复合群内部往往存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给分类带来很大困难。傅氏凤尾蕨复合群是凤尾蕨属中分类学问题最为突出的复合群之一,成员间仅以植株的高度、羽片的大小、裂片间隙的大小、裂片先端的形状或孢子囊群的长短等细小的特征相区别。为确定该复合群某些成员的分类学位置,并理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选取了3个叶绿体DNA片段atp B、mat K和trn L-F构建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孢粉学证据,探讨该复合群成员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百越凤尾蕨和傅氏凤尾蕨的关系最为密切,建议把百越凤尾蕨归并到傅氏凤尾蕨中;硕大凤尾蕨与傅氏凤尾蕨的关系较远,但其孢子形态与傅氏凤尾蕨有一定重叠,两者的亲缘关系待深入研究;线裂凤尾蕨是一独立的种,与该复合群其它成员明显不同;隆林凤尾蕨都较早分化出来,单独作为一支,但其孢子形态多变,暗示其可能是杂种起源。  相似文献   

9.
四棱短肠蕨 新种 图版4:1—3 Allantodia quadrangulata W.M.Chu,sp.nov. 植株高达2米。根状茎直立,树干状,高达40厘米,直径达10厘米,顶端密被鳞片;鳞片暗褐色,线状披针形,边缘黑色,略有细牙齿。叶簇生;叶柄短于叶片,绿色,四棱形,直径达5毫米,基部略有鳞片。叶片卵状长圆形,长达1.5米,阔达1米,二回羽状(小羽片羽裂)。羽片达13对,互生,略斜向上,先端渐尖,基部平截;中部以下的阔披针形或长圆阔披针形,长达50厘米,阔达20厘米,柄长达5厘米,羽状。小羽片达14对,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达10厘米,阔达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平截,  相似文献   

10.
美丽的火炬鸡冠花艺工火炬鸡冠又名凤尾鸡冠(Celosiacristatavar.spicata)为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80厘米,茎粗壮,有棱,叶卵圆披针形,穗状花序由多数小花组成,形似火炬,是美丽的秋季观赏花卉。花期7—10月,常见栽培有大...  相似文献   

11.
福建蕨类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福建省蕨类植物4个新记录种:线羽凤尾蕨(Pteris linearis)、林下凤尾蕨(Pteris grevilleana)、台湾鳞毛蕨(Dryopteris formosana)和节肢蕨(Arthromeris lehmanni),并提供描述。  相似文献   

12.
对海南铜铁岭热带低地雨林地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铁岭共有蕨类植物117种,隶属40科、71属.含6种以上的科有水龙骨科、金星蕨科、铁角蕨科、叉蕨科、陵齿蕨科、膜蕨科和凤尾蕨科,它们是组成铜铁岭蕨类植物的优势科.根据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本区的蕨类植物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成分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的95.31%和75.21%,说明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热带性较强;本区蕨类植物大多数是林荫湿生或附生类型.七指蕨种群是该区珍稀蕨类植物,应该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凤尾蕨科(Pteridaceae)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孢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蜈蚣草孢子四面体型,极面观钝三角圆形,赤道面观半圆形或超半圆形,近极面具瘤状纹饰和近极脊,远极面具脊并连成网状,具赤道环;孢子具乌毛蕨型外壁,由外壁外层构成纹饰的轮廓;实心型周壁由2层构成,且内层薄、外层具小球体。结合孢子外壁和周壁的发育特征,认为凤尾蕨科与裸子蕨科和水蕨科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裸子蕨科和水蕨科置于凤尾蕨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喀斯特地区常见蕨类植物种对石灰土高钙环境的适应方式, 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附近区域的11种常见蕨类植物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比其根际土及植株钙素的含量特征, 分析了这11种植物对土壤钙素的吸收情况, 以及钙素在植株各器官间的运转和分配情况。研究显示, 在酸性土区, 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根际土的钙有效度显著高于其他10种蕨类植物; 受酸性土钙含量低的影响, 厌钙植物种的植株钙含量显著低于专性钙生植物种; 除肾蕨和金星蕨(Parathe- lypteris glanduligera)外, 酸性土区各植物种的植株各器官中钙含量为成熟叶>根>幼叶, 石灰土区植株各器官的钙含量为根>成熟叶>幼叶, 广布种凤尾蕨(Pteris cretica var. nervosa)的植株器官钙含量特征在石灰土和酸性土间存在差异; 各专性钙生植物种的植株钙含量有显著的种间差异。以上结果表明, (1)肾蕨可通过富集、活化根际土钙素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2)土壤供钙条件会影响植株钙含量, 且在不同土壤钙环境下, 植株各器官钙含量特征的差异与其对土壤钙含量变化的适应行为有关; (3) 5种专性钙生植物种对钙素的需求有差异, 且其面对高钙环境起主导作用的适应方式也有所不同, 柳叶蕨(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贯众(Cyrtomium fortune)、蜈蚣草(Pteris vittata)具有嗜钙或喜钙的特性, 而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属于低钙植物种。  相似文献   

15.
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是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但是, 目前对其繁殖过程还缺乏了解, 限制了剑叶凤尾蕨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报道了成功地采用混合土培养剑叶凤尾蕨的孢子, 并系统地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剑叶凤尾蕨的孢子呈褐色, 赤道面观豆形, 极面观三角形, 单裂缝。播种1周左右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 配子体发育为水蕨型。播种3周左右发育为片状体。幼原叶体不对称, 成熟原叶体裸露, 无毛状体, 呈心脏形。播种5周左右开始有性器官出现, 精子器由3细胞组成, 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列细胞组成, 4层细胞高。原叶体受精后1个月内即可观察到从原叶体上生成的幼胚。该研究为园艺学研究提供了用孢子人工繁殖剑叶凤尾蕨的方法, 也为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蕨类植物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肾蕨为骨碎补科、肾蕨属的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别名蜈蚣草、篱子草、圆羊齿。肾蕨的叶片翠绿有光泽,四季常青,是切花插瓶的和陪衬材料,还可把肾蕨叶加工成于叶,为新型的插花材料。肾蕨也是室内绿化装饰理想的盆栽观叶花卉。肾蕨通常在春季翻盆时进行分株繁殖,或从山区移植自生苗培育为主,还可用孢子繁殖,但繁殖速度慢,若要培养大量肾蕨,则需要保存大量的母株以分株繁殖,这样即不方便也不经济,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肾蕨的组织培养与快繁进行过研究,本文通过对肾蕨幼嫩走茎进行离体培养的研究,总结介绍肾蕨的…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产于中国云南高黎贡山的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节肢蕨属Arthromeris一新种——贯众叶节肢蕨A.cyrtomioides S.G Lu&C.D.Xu。该新种的植标大小与节肢蕨A .lehmanni(Mett.)Ching相似。但叶片的背面密被绒毛,表面被短柔毛,侧生羽片9-16对。该新种在毛被方面与厚毛羽毛节肢蕨A.tomentosa W.M.Chu相似,但羽片边缘无软骨质的膜质边,侧生羽片多达9-16对。  相似文献   

18.
香港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和名称修订(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香港地区蕨类植物17种,其中分布新记录9种,即疏裂凤尾蕨、栗柄凤尾蕨、假粉背蕨、星毛蕨、福建铁角蕨、太平鳞毛蕨、圆基条蕨、披针骨牌蕨和阔叶石韦;名称修订6种,即线羽凤尾蕨、碎米蕨、毛轴碎米蕨、绿秆铁角蕨、假大羽铁角蕨和华南耳蕨,以及珍稀濒危蕨类2种,即乌轴蕨和多羽瘤蕨。  相似文献   

19.
凤尾蕨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弄清其在我国的分布状况,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报道了台湾凤尾蕨Pteris taiwanensis Ching ex Ching et S. H. Wu为中国大陆分布新记录,另外11种凤尾蕨属植物为省新记录,分别是海南凤尾蕨、指叶凤尾蕨、多羽凤尾蕨、大明凤尾蕨、细弱凤尾蕨、线羽凤尾蕨、栗柄凤尾蕨、单叶凤尾蕨、细羽凤尾蕨、三叉凤尾蕨和鸡冠凤尾蕨。并证实凤仪凤尾蕨Pteris dalhousiae Hook.没有分布至中国。  相似文献   

20.
剑叶凤尾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开梅  石雷  李东 《植物学通报》2005,22(5):566-571
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是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但是,目前对其繁殖过程还缺乏了解,限制了剑叶凤尾蕨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报道了成功地采用混合土培养剑叶凤尾蕨的孢子,并系统地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剑叶凤尾蕨的孢子呈褐色,赤道面观豆形,极面观三角形,单裂缝.播种1周左右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配子体发育为水蕨型.播种3周左右发育为片状体.幼原叶体不对称,成熟原叶体裸露,无毛状体,呈心脏形.播种5周左右开始有性器官出现,精子器由3细胞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列细胞组成,4层细胞高.原叶体受精后1个月内即可观察到从原叶体上生成的幼胚.该研究为园艺学研究提供了用孢子人工繁殖剑叶凤尾蕨的方法,也为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蕨类植物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