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由小麦*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后代的RFLP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小麦(TriticumaestivumL.)的rDNA克隆pTa71和与小麦基因组有部分同源性的玉米(ZeamaysL.)DNA克隆作探针,对由小麦*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后工群体进行RFLP分析。  相似文献   

3.
由小麦×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后代的RFLP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的rDNA克隆pTa71和与小麦基因组有部分同源性的玉米(ZeamaysL.)DNA克隆作探针,对由小麦x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DH)后代群体进行RFLP分析。结果发现,不但用pTa71在这些DH后代中检测到rDNA所发生的明显的减少和扩增及非转录间隔区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变化,而且用与小麦基因组部分同源的玉米克隆MR13和MR50在一些DH后代中检测到缺失变异,特别是用MR13在普通小麦DH系的18号株的基因组中检测到大幅度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变化,即原来的4.3kb的强信号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40.0kb、2.5kb和2.0kb三条杂交带。这可能与小麦基因组DNA较大的重排事件有关,也可能是由外源的玉米DNA插入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倍性小麦和玉米不同群体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Zenkteler等[1]首先报道了小麦×玉米受精现象以来,许多学者对六倍体普通小麦与玉米杂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单倍体的普通小麦,并筛选到一些杂交亲和性较高的亲本材料[2]。但四倍体小麦与玉米杂交研究报道较少。ODonoughue等用四倍体小麦与玉米杂交获得单倍体胚[3]。随后,Amrani等[4]和孙敬三等[5]利用这一方法相继获得四倍体小麦的单倍体苗。本文报道了不同倍性的小麦基因型与玉米不同群体杂交对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1.1 亲本材料用作母本的二倍体小麦有一粒小麦(…  相似文献   

5.
小麦×玉米杂交后代的蛋白质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8 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母本,2 个栽培玉米(Zea m ays L.)品种为父本杂交所获得的F2 代在形态上出现了明显变异。对其籽粒进行蛋白质电泳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结果:杂交后代的蛋白质谱带较母本有了很大的变异,主要集中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lu)区域。杂交后代的蛋白质谱带由5 种类型构成:1.母本型,占全部测试籽粒的22.6% ;2.附加型,占14.3% ;3.互补型,占15.5% ;4.杂种型,占30.9% ;5.缺失型,占16.7% 。对“矮杆早”ד紫粘”的F2 代籽粒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发现,变异主要发生在EST-1 区。由此看来,小麦×玉米的杂合子中玉米染色体在被排除前后,可以诱发小麦染色体组发生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6.
玉米特异DNA通过有性杂交导入小麦DH后代的分子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了玉米的随机基因组文库,筛选了近100个玉米基因组特异的重复DNA克隆,用它们作探针分别对2个来自小麦×玉米的小麦DH群体进行RFLP分析.结果发现,玉米的MR64克隆导入到2个小麦群体的各1株后代中,即在普通小麦DH系的18号株和波斯小麦DH系的15号株中检测到强杂交信号,这个结果首次从DNA水平上证明某些玉米特异的DNA序列,可通过受精作用以很低的频率转移到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测序分析证实,克隆MR64的插入片段长度为695Pb,A+T含量为58%,用多种酶切玉米基因组进行RFLP分析表明它是一个带1~3个主串联重复单位的散布重复序列.同时还对它的序列结构、甲基化图谱、拷贝数和在玉米染色体上的分布以及在其它小麦品种和禾本科种基因组中的序列同源性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8.
离子束介导玉米全DNA导入转基因水稻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早籼品系HZP145、 K17A、金23A为亲本,与离子束介导玉米全DNA导入的转基因水稻株系中的单株配制杂交组合.分析其杂种F1群体的主茎穗结实率、株高、单株有效穗的变异特点及抽穗整齐度状况,以此推断转基因水稻材料分离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材料分离的形成与其核基因组的遗传不稳定性有关,而与玉米基因片断导入受体细胞质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无关.文章还对转基因水稻材料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意义及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玉米近缘植物作为玉米的重要遗传资源,对玉米品种的改良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介绍了玉米近缘植物的分类及其主要遗传资源,分析了玉米近缘植物的遗传学特征,阐述了玉米近缘植物在玉米改良中的主要作用,为玉米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指导玉米品种改良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离子束介导玉米DNA导入水稻引起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实验采用40 个随机引物对低能离子束介导紫玉米全DNA 转化水稻早籼213 获得的8 个玉米稻株系基因组DNA 进行RAPD检测。其中36 个随机引物得到扩增图谱。统计分析图谱中的各类扩增带,其中变异株系与早籼213 的相似率为91.2—95.5% 。差异带占总带数的8.9—17.7% ,说明外源DNA 导入受体细胞引起后代基因组DNA 的显著变异,这些变异很可能是表型及生理性状变异得以稳定遗传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韩双艳  郭勇 《广西植物》2002,22(3):259-263
目前外源基因导入玉米受体细胞的方法很多 ,最受瞩目的是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就农杆菌、基因枪转化玉米的基本原理、影响转化率的因素 ,以及近年来在玉米遗传转化中的最新动态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玉米株型对遗传增益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相同条件下,以黄淮夏玉米区60-90年代10个玉米单交种为样本,研究了玉米产量遗传增益及株型性状的改良趋势。结果表明:(1)玉米单交种产量的遗传增益为68.98%;(2)6个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效应依次为:叶向值>叶角>穗位高>穗位/株高>株高>单株叶面积;(3)叶向值、穗位高的显著改良提高了玉米的耐密、耐肥和抗倒伏等群体适应性,而影响单株籽粒产量的单株叶面积和株高等性状的遗传改良进展不大。 Abstract:Experiments in 1994 and 1995 were conducted to inrestigate the effects of hybrid maize on grain production in Huang Huaisummer maize area and the improvement trend in plant-type traits.The value of genetic gain of hybrid on grain production was 68.98 percent from 1963 to 1989.The effects of genetic gain on six plant-type traits showed as follows:leaf direction>leaf angle>height of ear-seat>ratio of ear-seat to plant height>plant height>leaf area.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of leaf direction and height of ear-seat may enhance the tolerance capacity of hybrid maize to closely planting,high fertilization and plant-lodging.The progress,however,in improving leaf area and plant height for increasing grain produ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In this article,the scheme on maize improvement in China is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马渐新  周荣华 《遗传学报》1999,26(4):384-390
小麦-簇毛麦6V二体附加系,6A(6V)二体代换系,6A^L.6V^s二体易位系在细胞学上是基本稳定的6V,6A^L.6V^s染色体能够通过配子稳定地传递给后代,在杂合状态下,带有6V的配子传递率普遍显著下降,在单体附加系(21”W+6V)中,6V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11.3%)高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5.9%),在单体代换系(20”W+6A-6V)中,6V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10.4%)低于通过  相似文献   

14.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9份玉米自交系和1份大刍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1对ISSR引物共扩增出475条不同位置的带,平均22.6条;多态性带469条,平均22.3条,百分率高达98.7%;不同引物的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在0.84~0.94之间.60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23~0.48之间.经聚类分析,可将这些材料分成两大组,共9个亚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血缘和系谱是一致的,也存在一些例外.结果表明,ISSR标记尽管可以用于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但并不是最好的分子标记类型.综合考虑不同的分子标记类型的优缺点,认为ISSR标记在遗传研究较少的作物上应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在玉米中的遗传分离与整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守才  丁群星 《遗传学报》1999,26(3):254-261
用PCR和DNA分子杂交方法研究了转基因Bt在3种不同方法获得的8个转化体后代中的遗传分离、整合性质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1)转基因在大多数转化体后中呈简单的孟德尔遗传;在R1至R2代,部分家系中转化体比例偏低,有的发生转基因丢失,但到R3代以后均趋于正常的孟德尔遗传方式,在群体中固定下来;(2)转基因在不同转化体中的整合类型有一定差异,但整合的位点和拷贝数都较少,且多呈串联或紧密连锁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牟红梅  刘树俊 《遗传学报》1999,26(6):634-642
慈菇蛋白酶制剂(ArrowheadProteinasInhibitor,API)是来源于慈菇(Sagittariatrifolia)储藏器官的一种天抗虫物质,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类,能抑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激肽释放酶,对某些鳞翅目,双翅目以及鞘翅目等昆虫有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旨在研究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和后代植株(株系)中的遗传规律及其对转化植株抗虫性的影响。以花粉介导法将cryIAc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郑58’和‘昌7-2’,对转化植株及其后代株系进行分子检测和田间抗虫鉴定。结果表明:(1)转化‘郑58’和‘昌7-2’,T1代分别获得转基因植株24和41个,转化率高达20%以上;(2)转基因T2代、杂交F2代及回交1代(B1)的分子检测结果证明,外源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3∶1、3∶1和1∶1的遗传分离规律;(3)连续多带的分子检测结果还表明,外源基因可稳定遗传并有效表达,表达水平在9.8-14.3 ng/g叶片鲜重之间;(4)抗虫鉴定结果显示,在阴性对照全部感虫情形下,转基因纯合株系仍表现出较高抗虫活性;(5)此外,回交试验结果还证明外源基因通过杂交可传递给下一代;(6)最终经筛选得到SZ003、SZ005、SC001、SC004和SC007五个高抗虫转基因株系。结果表明,花粉介导法是一种高效、快捷的转化方法,cryIAc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植株后赋予和提高了转基因植株的抗虫活性。  相似文献   

18.
舟山小黄鱼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变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WJ  Lai YH  You XY  Qin XH  Zhu SH 《动物学研究》2012,33(3):329-336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为我国重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其资源日益衰退。研究小黄鱼种群遗传结构对其资源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浙江舟山附近海域小黄鱼种群53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扩增,序列长度在795~801bp之间,长度差异不大。采用ClustalX1.83、MEGA3.1、DnaSP4.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53条小黄鱼线粒体DNA D-loop区的T、C、A和G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0.3%、23.1%、32.3%和14.3%,排除13处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后,共检测到93处转换和颠换位点,约占分析序列总长度的11.6%,其中包括53个单一多态位点和40个简约信息位点,共确定了52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993,单倍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2,转换/颠换平均值为4.30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9.73875,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233,表明舟山小黄鱼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分别利用三交组合DH8×登海40和DH86×沈137创建F1代DH群体A和群体B,比较2个不同遗传背景下DH群体子粒中锌及铁铜锰含量的变化,并对2个供试群体2年间的试验结果进行了QTL分析。发现玉米子粒中锌及铁铜锰的含量在不同个体间、不同年份间受环境影响比较大,且表现不稳定;群体内呈现连续性数量性状变化,服从于正态分布。对群体A2年子粒中锌及铁铜锰含量进行QTL定位,结果2007年检测到了5个与这些性状有关的QTL,可解释的遗传变异范围为9.41%~43.67%;2008年检测到9个QTL,可解释的遗传变异范围为11.21%~42.96%。2年间末检测到相同的QTL位点。对群体B进行QTL定位,2年间检测到18个QTL位点,分布于除第5染色体以外的其余9条染色体上。其中,2007年检测到12个QTL,2008年获得6个QTL,相同的QTL为2个,控制锌含量的1个位点位于第3染色体的p-umc1399-p-bnlg1605区段,控制铜含量的1个位点位于第2染色体的bnlg1746区段。  相似文献   

20.
在合肥、海南两地以高光效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为父本,与培矮64S、2302S、2304S、2306S、5129、02428、皖粳97和双九A等8个受体杂交,转育转pepc基因水稻新种质材料。至2002年已转育成一批转pepc基因水稻品系,对这些材料世代跟踪研究显示:(1)玉米pepc基因以一个显性基因稳定传递给后代,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自交F2呈3:1分离,BC1为1:1分离;(2)玉米pepc基因在杂交转育的转基因水稻中高水平表达,与受体亲本相比,PEPC活性提高3.7~17.4倍,表达水平与受体亲本和转基因拷贝数有关,来源相同的世代间有相似的表达水平,但同一世代不同个体间表达水平有差异,这可能与其位置效应、拷贝数和环境条件有关;(3)杂交后代结实率不高,容易产生异交结实导致转基因材料混杂分离。采取抗生素催芽初筛、PCR分析抽检、PEPC活性测定和田间表型观测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选育筛选体系,辅之以受体为轮回亲本适当回交可有效地控制。利用该途径已育成3个稳定的高表达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品系H1596、H1597和Y1470,说明通过常规杂交转育的方法,可以培育实用的稳定高表达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