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由小麦×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后代的RFLP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的rDNA克隆pTa71和与小麦基因组有部分同源性的玉米(ZeamaysL.)DNA克隆作探针,对由小麦x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DH)后代群体进行RFLP分析。结果发现,不但用pTa71在这些DH后代中检测到rDNA所发生的明显的减少和扩增及非转录间隔区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变化,而且用与小麦基因组部分同源的玉米克隆MR13和MR50在一些DH后代中检测到缺失变异,特别是用MR13在普通小麦DH系的18号株的基因组中检测到大幅度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变化,即原来的4.3kb的强信号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40.0kb、2.5kb和2.0kb三条杂交带。这可能与小麦基因组DNA较大的重排事件有关,也可能是由外源的玉米DNA插入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HMGR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RT-PCR技术,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幼叶中克隆了一个约1.0kb的cDNA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与忆报道的马铃薯HMGR基因家族的三种类型基因具有较高核酸序列同源性,与HMGRⅠ基因同源性为77.0%,HMGRⅡ基因为93.2%,HMGRⅢ基因为77.1%。其中3’端非翻译区序列与HMGRⅠ、HMGRⅡ、HMGRⅢ三种基因同源性分别为50.2%,8  相似文献   

3.
对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基因组(AABBDD)最可能的供体-T.uratrtuThum.(AA)、T.monoccumvar.boeoticum(Boiss.)MK(AA)、AegilopsspeltoidesTausch.和Ae.tauschii(Coss.(DD)的核糖体RNA基因ITS区进行了PCR扩增和克隆,并测定了ITS1和ITS2的DNA序列,讨论和纠正了前人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麦三个基因组之间的遗传关系及原位杂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的3个可能的二倍体供体种(乌拉尔图小麦(T.urartuThum.)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gilopsspeltoidesTausch)和粗山羊草(Ae.tauschiiCoss.)的基因组DNA为研究对象,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杂交,比较杂交强度以及泳道中带纹的不同,并结合部分DNA重复序列在基因组间含量差异的数据,得出结论:A^u和D基因组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为材料,取幼叶分离mRNA,反转录合成cDNA,以cDNA第一链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菠菜磷酸丙糖转移蛋白(Triose phosphate translocator,TPT)cDHA目的片段。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目的片段核苷酸序列与文献报道相比同源率为99.9%,只不1个碱基发生改变。将得到的菠菜tpt cDNA与CaMV35  相似文献   

6.
甜极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转化小麦及其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基因枪法将山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导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并且得以表达。该基因由玉米Ubil启动子控制。在盐胁迫条件下,多数转基因植株叶片的BADH活性比受体亲本提高1 ̄3倍,部分植株相对电导率比亲本明显低,表明转基因植株的细胞膜在胁迫时有受损较轻倾向。PCR和Sothem杂交分析证实外源BADH基因已插入小麦基因组,平均转化频率为4.1%。  相似文献   

7.
RAPD标记构建水稻分子连锁图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在一个水稻(Oryza sativa L.)的双单倍体(DH)群体中发展分子标记,仅用52 个RAPD标记建成了一个水稻RAPD分子连锁图。该图覆盖基因组的总长度为898.4 cM (centim organ),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7.3 cM,它能与用同一群体构成的RFLP图谱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8.
以烟草和拟南芥中的单拷贝抗病基因myb1和NDR1作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对这两个基因在玉米(Zea mays L.)和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玉米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中的同源性做了研究。杂交结果表明myb1和NDR1的同源序列分别位于玉米第8、5染色体,单个信号位置表明0这两个基因的同源序列在玉米基因组中只有  相似文献   

9.
通过组织培养从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与八倍体小黑麦(×TriticosecaleWitmack)杂种F0幼胚再生植株后代中获得2个代换系930498、930483和1个附加系930029。以黑麦(SecalecerealeL.)基因组DNA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了黑麦染色体的存在。在有丝分裂中期,经FISH处理的黑麦染色体为黄绿色,明显区别于红色的小麦染色体。染色体配对、C分带、麦谷蛋白电泳分析,证明两个代换系为1D/1R代换,附加的也是黑麦1R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玉米苹果酸脱氢酶基因的分离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一个玉米(ZeamaysL.)杂种一代超亲表达的cDNA片段为探针,从玉米幼苗期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全长1287bp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编码细胞质苹果酸脱氢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龙须海棠(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um L.)及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同一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和84%。这是禾谷类作物中首次克隆的编码细胞质苹果酸脱氢酶的完整基因。  相似文献   

11.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RAPD)技术,对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及其保持系(B)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genome)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共使用引物41个,其中20个引物得到了扩增产物,部分引物扩增结果表现多态性。说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序列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了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e,CMS)与mtDNA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水稻10kD醇溶蛋白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对植物百脉根的转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PCR 技术,从水稻基因组中扩增10 kD 水稻醇溶蛋白基因的编码区,得到一特异的0.5 kb 的片段。对该片段进行酶切分析和全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该片段与Masum ura T.等的报道相比, 其核苷酸序列及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分别为95% 和93% 。就其分子数计算,甲硫氨酸及半胱氨酸含量分别占18.2% 和9% , 含硫氨基酸总数为27.2% , 比同类的10 kD玉米醇溶蛋白的含硫氨基酸总数还要高。将该基因置于rbc S启动子调控下,动员入农杆菌中,转化豆科植物百脉根(LotuscorniculatusL.), 在含有卡那霉素的抗性培养基上筛选抗性植株。利用PCR 方法检测10 kD 醇溶蛋白基因整合到百脉根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河南株丁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的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河南-抗丁型肝炎病毒抗原(anti-HDAg)及丁型肝炎病毒(HDv)RNA双阳性的HBsAg携带者血清中提取RNA,采用人工合成的引物进行逆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了贯穿HDV全基因组的6个相互重叠的cDNA片段。经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得到了长度为1674bp的我国人河南株HDVcDNA全序列。计算机分析表明,该株与我国台湾株(HDVIA型)、美国-1株(HDVIB型)、日本-1株(HDVⅡ型)和秘鲁-1株(HDVⅢ型)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的94.3%、86.8%、75.4%和66.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7%、85.1%、71.9%和64.6%,并在核苷酸和推导的HDAg氨基酸序列中分别发现了5个和2个集中保守的区域。这些区域均与HDV的某些重要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鲁瑞芳  李毅 《微生物学报》1999,39(4):305-314
从水稻矮缩病毒(Ricedwarfvirus,RDV)中国福建分离物中克隆分离了最外层外壳蛋白基因(S2)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RDVS2cDNA全长3512bp,仅含一个3348bp的阅读框架,编码一人含有1116个氨基酸的蛋白(P2)。与基因库中已知基因序列比较,发现它与日本RDVH株系相应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率分别为94.6%和95.4%与轮状病毒VP2氨基酸序列有一定  相似文献   

15.
对青藏高原高山冰缘地区毛茛科3种特有植物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它们的核型公式(K)、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C.R.L.)和核型不对称系数(As.K%)分别为:青藏金莲花Troliuspumilusvar.tanguticus:K(2n)=6m+8sm(2SAT)+2st,C.R.L.=4L+4M2+4M1+4S,As.K%=63.57,核型属2B型;甘青乌头Aconitumtanguticum为K(2n)=6m+10sm,C.R.L.=4L+8M1+4S,As.K%=62.54,2B型;单花翠雀花Delphiniumcandelabrumvar.monanthum为K(2n)=6m+8sm+2st,C.R.L.=4L+4M2+4M1+6S,As.K%=64.34,属3B型。经同相关近缘种核型资料比较,青藏金莲花核型不对称性和进化程度比金莲花T.chinensis低;甘青乌头的核型不对称性和进化程度在其近缘类群(乌头组Sect.Aconitum)已报道的种之内最低;单花翠雀花核型不对称性和进化水平比翠雀组(Sect.Delphinastrum)已报道的展毛翠雀花D.kamaoensevar.glabrescens、  相似文献   

16.
薯蓣皂甙元分离工艺的研究及其综合利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采用“分离法加工薯蓣植物”的工艺技术是将薯蓣根茎带水磨碎,在水中筛分,将各有用成分分开后,分别采用适宜的方法加工利用。本文报道利用薯蓣植物盾叶薯蓣(DioscoreazingiberensisC.H.Wright)和穿龙薯蓣(DioscoreanipponicaMakino)制取薯蓣皂甙元(Diosgenin)和药用酵母粉(Saccharomycessiccum)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木蓝根瘤菌的16S rDNA全序列分析及DNA—DNA杂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革宏  陈文新 《遗传学报》2000,27(11):1027-1032
通过数值分类,SDS-全细胞蛋白电泳分析,对分离自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木蓝根瘤菌进行了研究,获得了1个新类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心菌株SHL042的16S rDNA全序列分析,得到系统发育树状图。SHL042与R.tropici A、R.tropici B、R.leguminosarum、R.etli、R.hananesis、R.mongolense和R.gallicum构成一个发育分支,其与这些  相似文献   

18.
鉴定了E.coliHB101和JM110的部分遗传标记,作为受体菌分别用于BstNI同功酶限制-修饰系统中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endonuclease,简称R)基因和甲基化酶(Methylase,简称M)基因表达的检测。用外切酶II单向删切含RM基因的DNA片段,获得23个缺失突变亚克隆。通过检测各亚克隆表达的R酶和M酶活性,将R和M基因分别定位在距克隆位点PstI的02→14kb和15→3.3kb范围内。分析表明:该系统属于I类限制修饰系统,两个基因受控于不同的启动子;该系统与E.Coli染色体编码的胞嘧啶DNA甲基转移酶(Dcm)的识别序列相同,后者的甲基化作用也能阻止R酶的切割。R+M-的重组质粒对Dcm+和Dcm-的宿主都是致死性的,这说明在进化过程中,与R基因紧密连锁的M基因对系统的存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采用RAPD和ISSR标记探讨中国疣粒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24,自引:1,他引:123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和inter-简单重复序列(ISSR0标记对分别来自中国海南和云南20个居群的疣料野生稻(Oryaz granulata (Nees et Arn. ex Watt.))混合样品,以及海南(M5)和云南(M27)2个居群各20个植株的遗传多生进行了检测。在混合取样的居群中,20个RAPD引物和12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209个122条带,多态条带比率9PPB)分别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水稻分子图谱的研究中,有4 个RFLP探针揭示了一对籼粳稻之间的零等位现象.其中RG 229 揭示了籼稻“圭630”(Oryza sativa ssp. indica)两个零等位位点;RG 419,RG424 及RG 353 揭示了粳稻“02428”(O. sativa ssp.japonica)的零等位. 利用81 个圭630/02428 的花培植株(DH)进行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零等位位点与McCouch 发表的水稻分子图谱中其相邻分子标记间的连锁关系发生了变化.另外,用RG 684 探针在一些DH植株中检测出有新的零等位出现,虽然双亲都具有与RG 684 同源的序列. 零等位的出现可能与转座因子的转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