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2006年对贵州省务川苗族仡佬族自治县4个洞和1条溪流进行了野外考察和标本收集,共获不同年龄蝌蚪134尾、幼体1只、成体3只。并在实验室对部分蝌蚪进行人工喂养、观察、测量。通过各项考察,结果表明红点齿蟾主要生活在水温14~16℃、pH7~8的微碱性水环境中。生活在洞穴的弱光带及黑暗带,小溪生境则躲藏在阴暗潮湿的石缝中。生态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2.
孙爱群  田应洲  李松 《四川动物》2008,27(2):233-235
对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的核型、Ag-NORs与C-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n=26=20m 6sm,NF=52,一对Ag-NORs位于No.6染色体长臂上,各号染色体均具着丝粒区C-带,将红点齿蟾的核型、Ag-NORs、C-带与同属的几种齿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 Hu et Fei,1979(无尾目,角蟾科)是中国特有种,也是当今世界上两栖纲中稀有的几种洞穴无尾目Anura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武陵山地区。研究了湘西北地区不同产地的红点齿蟾在形态结构、繁殖期等方面的差异;并依据繁殖期、采集日期、发育阶段、变态和全长、体长等基本素材创建了年龄组测算法测算年龄;着重报导了洞穴环境的特点以及红点齿蟾蝌蚪的生长发育特征和它们在洞穴中生活适应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20年6月21日,在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水头后山采集到1号角蟾科(Megophryidae)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物种标本(标本号:GXNUYU000535)。经形态特征比较,该标本与三岛掌突蟾(L.sungi)模式标本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基于16Sr 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显示,该标本与三岛掌突蟾聚为一支,且具有高支持率(贝叶斯后验概率1.00);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该标本与三岛掌突蟾的遗传距离为0.0%,与同属其他物种间遗传距离为6.8%~17.9%,与外群腺角蟾(Xenophrys glandulosa)间的遗传距离为22.6%。综合形态特征比较、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遗传距离的证据,最终鉴定此次采集的标本为三岛掌突蟾,是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
2019年5月18和19日,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沟片区(28°26′12″N,105°59′52″E海拔465m)采集到8只两栖动物标本。形态上,这些标本与模式产地的峨眉角蟾(Megophrys omeimontis)相近。基于528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表明,本次采集的8只标本与峨眉角蟾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其遗传距离远小于角蟾属其他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因此,结合分子系统学分析及形态学比较,确认这些标本为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角蟾属的峨眉角蟾,系贵州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2021年5月在广西隆林县者浪乡坡合村(105°13′27″ E,24°44′58″ N)采集到5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腹斑掌突蟾(Leptobrachella ventripunctata)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和12S rRNA基因片段构建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到的掌突蟾属标本与腹斑掌突蟾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后验概率(1.00);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腹斑掌突蟾的遗传距离为0.7% ~ 0.9%,远小于掌突蟾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4.4% ~ 23.4%)。综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鉴定此次采集的掌突蟾属标本为腹斑掌突蟾,为广西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贵州黑洞红点齿蟾组织和器官的δ13C、δ15N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胃肠、肌肉、肾脏、肝脏、骨头的δ13C值平均范围为-23.5763‰~-22.5933‰,跨度为0.9830‰,δ15N值平均范围为6.2940‰~7.2193‰,跨度为0.9253‰;其δ13C值大小顺序为骨头肌肉胃肠肾脏肝脏,δ15N值大小顺序为骨头肝脏肾脏肌肉胃肠。红点齿蟾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性别中,其δ13C、δ15N值也不同,其δ13C值大小顺序为幼体雌性成体雌性幼体雄性成体雄性,δ15N值大小顺序为幼体雄性成体雄性幼体雌性成体雌性。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点齿蟾肝脏的δ13C值随其体长和湿重的变化而成极显著变化(P≤0.01),其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和0.833;其肾脏和肝脏的δ15N值也随其体长和湿重的变化而呈极显著变化(P≤0.01),其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895和0.800,0.883。  相似文献   

8.
云南三种齿蟾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锄足蟾科Pelobat...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树深  费liang 《动物学报》1991,37(2):216-223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庄浪县发现六盘齿突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2年7月23日至8月3日,笔者等在甘肃省庄浪县通化乡和永宁乡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时,采集到一批无尾两栖动物标本.经鉴定其中含有六盘齿突蟾(Scutiger liupanensis)10只,为该物种在甘肃省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0.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缺齿鼩.标本体形中等,头体长(64.8±3.0) mm,尾长(76.6±1.9)mm,大于头体长,尾尖有一簇白毛,后足长(16.8±0.1)mm.颅骨呈钝圆形,吻突较短,在上颌前部区域逐渐变细.颅全长(19.22±0.19)mm,脑颅宽(9.31±0.09)mm,第2上...  相似文献   

11.
2008年6月,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系学生在动植物野外实习期间,在云南威信县与四川省交界的长安镇大雪山白鹤池林场(27°53'605'N,104°46'15.3E,1510m)采到一蛇类标本.  相似文献   

12.
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一条国际河流,是全世界鱼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流域之一,其中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域的条鳅科鱼类共记录37种,由于该类群分类鉴定较为困难,流域内仍存在未被发现、描述或准确鉴定的物种。2015至2019年,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澜沧江流域进行多次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发现3种未曾记录的条鳅科鱼类。对所采集到鱼类标本的重要性状进行测量,并与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分别鉴定为长带条鳅(Nemacheilus longistriatus)、裸背南鳅(Schistura nudidorsum)和宽齿南鳅(S. latidens),均为中国物种新记录;其中,由于以前在中国记录的条鳅属鱼类均已移入南鳅属(Schistura),长带条鳅是目前中国分布的唯一条鳅属物种。本文对这3种新记录的条鳅科鱼类进行描述,对今后澜沧江条鳅科鱼类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澜沧江鱼类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0月28日凌晨3点,笔者在位于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的金山丫口鸟类环志站进行夜间鸟类环志工作时,用灯光诱捕到一只鹭科鸟类,经鉴定为海南鸦(Gorsachius magnificus),为云南省鸟类物种新记录。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新种子摩,新变种勐海醉藤;云南新记录种石核木,多香木,兰屿山矾及归并新异名微毛越南山矾。  相似文献   

15.
2019年9月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时,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采集到一系列角蟾属标本。基于线粒体16S rRNA及COI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和形态特征比较结果将其鉴定为藏南角蟾(Megophrys periosa),为云南省分布新记录种。本文还首次描述了该物种的蝌蚪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云南扁担杆属植物计有14种3变种,本文对其中9种1变种作了分类学评注,并确认中国新记录2种,云南新记录1种,新组合1变种及新异名6个。  相似文献   

17.
云南扁担杆属植物计有14种3变种,本文对其中9种1变种作了分类学评注,并确认中国新记录2种.云南新记录1种,新组合1变种及新异名6个。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来自滇西北高黎贡山地区的中国新记录种——腺萼唇柱苣苔Chirita adenocalyx Chatterjee及云南新记录种-西藏越桔Vaccinium retusum(Griff).Hook.f.exC.B.Clarke。  相似文献   

19.
云南壮异蝽属及娇异蝽属新种记述(半翅目:异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树芝 《动物学研究》1986,7(2):139-146
云南地区的壮异蝽属(Urochela Dallas)和娇异蝽属(Hrostylis Westwood)截止到目前共记录23种。本文记述了在该省西部地区发现的5新种,现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系。 钩壮异蝽Urochela hamata,新种(图1,2) 体黄褐色,具黑褐色花斑及黑色刻点。触角第4节中部及第5节基半部为淡黄色;  相似文献   

20.
李贵真 《动物学研究》1985,6(3):243-24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应祥同志于1979年11—12月间从云南德钦的甲午雪山采到一批跳蚤。其中从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Mime-Edwards)体上采到的一种鉴定为蠕形蚤属Vermipsyall Schimkewitsch,1885平行蠕形蚤V.parallela Liu,Wu et Wu,1965下一新亚种,依其宿主命名为平行蠕形蚤金丝猴亚种V.parallela rhinopitheca新亚种。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