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缺齿鼩.标本体形中等,头体长(64.8±3.0) mm,尾长(76.6±1.9)mm,大于头体长,尾尖有一簇白毛,后足长(16.8±0.1)mm.颅骨呈钝圆形,吻突较短,在上颌前部区域逐渐变细.颅全长(19.22±0.19)mm,脑颅宽(9.31±0.09)mm,第2上...  相似文献   

2.
2016年12月,在湖北省兴山县采集到1只食虫类标本。其体型较小(头体长75.00 mm),通体呈棕褐色,尾较长(82.00 mm),眼细小。头骨扁平,较为坚固,齿尖具有浅红棕色色斑。通过测定其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缺齿鼩属6个物种的同源区序列,构建其系统发生关系,发现该标本与基因库中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序列聚为具较高支持度的一支。综合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证据,将该标本鉴定为霍氏缺齿鼩。此次发现是湖北省境内该物种的首次记录,也是其在我国云南省及越南分布区外的又一发现,拓展了对该物种在我国分布范围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隶属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缺齿鼩属(Chodsigoa Kastschenko,1907),模式标本来自云南楚雄双柏县,在云南省无量山、哀牢山等地也有发现(Chen et al.,2017).霍氏缺齿鼩一直被认为是云南缺齿鼩...  相似文献   

4.
何锴  邓可  蒋学龙 《动物学研究》2012,33(5):542-544
2011年12月5日在云南省个旧市蔓耗镇(N23°00‘43.0",E103°26‘18.9",海拔350m)采集到高氏缺齿鼩(Chodsigoa caovansunga Lunde,Musser and Son,2003)标本1号。该物种为中国新纪录并且是其在模式产地(越南河江省Mt.Tay Con LinhⅡ山)以外的首个分布纪录。该标本头体长、尾长及颅全长明显大于模式产地的标本,线粒体cyt-b序列(JX508288)与地模标本相似度为98.6%。采集地生境为沟谷雨林,干扰类型为香蕉种植。  相似文献   

5.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麝鼩属(Crocidura)标本.本次采集标本的体形较小,头体长(49.0±0.8)mm,尾长[(41.8±4.2)mm]略短于头体长(尾长/头体长为85%).背毛呈浅灰褐色,腹毛颜色浅于背毛,呈灰色.尾部双色,背侧黑褐色,腹侧淡于背侧.前足背部白色,后足则为淡灰色.尾近乎裸露,尾基约1/3着生稀疏白色长毛.颅全长(15.92±0.55)mm,脑颅高(4.75±0.18)mm.上门齿1枚,有一长而大的前尖和一小而矮的后尖.上单尖齿3枚,第1单尖齿最大,第2单尖齿略大于第3单尖齿,1枚第四前臼齿(P4),3枚臼齿.上述特征与东阳江麝鼩(C.dongyangjiangensis)模式标本的描述和鉴定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将3号采集标本鉴定为东阳江麝鼩.基于Cytb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集标本与麝鼩属物种中的东阳江麝鼩遗传距离最近,在0.004~0.027之间.系统发生树显示,3号标本与东阳江麝鼩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的3号标本是东阳江麝鼩,为贵州省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2018年11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30°34′42″N,118°41′47″E)和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30°21′26″N,118°30′11″E)的针阔混交林采集到3只麝鼩属小型兽类。3只个体体型较小,体重11~14 g;背毛灰褐色,腹部毛色稍淡;尾短而粗壮,上下异色,基部2/3散生稀疏的长刚毛,这些特征与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描述一致。基于Cyt b全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这3号标本与从GenBank下载的台湾灰麝鼩(GenBank登录号KX946002~KX946006、AB175080、AB175081)构成单系群(支持率为100%)。这3号标本Cyt b全序列与台湾灰麝鼩地模标本(GenBank登录号AB175080、AB175081)的遗传距离在0.76%~0.85%之间。基于以上结果,确定这3号标本为台湾灰麝鼩,这是该物种在安徽省的首次发现,也是其在华东地区的首个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7.
2019年8月,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徐家坝一溶洞中发现齿蟾雄性成体1只,并采集到12只蝌蚪标本。雄性成体标本形态特征与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模式产地标本相符:即鼓膜明显,有鼓环,雄性第一、二指上婚刺粗大,内外掌突长椭圆形,极显著,排成倒“八”形;体侧有10余个极显著的橘红色或浅黄圆疣;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橘红色。蝌蚪体形肥大,紫色或无色透明,第一行短唇齿的下方,又有一行短唇齿位于左、右第一和二行唇齿之间,两口角处副突多,且有小齿。故鉴定为红点齿蟾,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8.
于2013年和2018年在河南信阳新县与浉河共采集到3号鼩鼱成年个体标本,基于齿色特征初步鉴定为劳亚食虫目鼩鼱科麝鼩属(Crocidura)物种。对所采3号标本的Cyt 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关系树进一步明确所采3只标本的分类地位。根据标本形态、头骨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确定该物种为台湾灰麝鼩(C.tanakae),为河南哺乳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现存于郑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研究所(编号分别为IBE20131005、IBE2018100501和IBE2018100502)。  相似文献   

9.
<正>食虫动物(Insectivorous animals)是哺乳动物中的第三大类群。基于传统分类与系统演化的研究成果,Wilson和Reeder(2005),将该类群划分为猬形目(Erinaceomorpha)和鼩形目(Soricomorpha),前者包括猬科(Erinaceidae)(24种),后者包括鼩鼱科(Soricidae)、鼹科(Talpidae)、  相似文献   

10.
<正>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 Kuroda,1938)属于鼩形目(Soricomorpha)鼩鼱科(Soricidae)麝鼩属,在台湾地区分布较广(Fang et al.,1997),其模式标本产于台湾台中市南投县。其后,Ellerman和Morrison-Scott (1951)等认为其是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的亚种或同物异名(Ellerman  相似文献   

11.
2017年5月在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59′04.73″N,116°04′44.36″E,海拔1 228 m)采集到鼩鼱形动物雄性个体1只。该个体体色棕灰,尾长约为体长的80%,颅全长大于19 mm,上颌有3枚单尖齿,齿式为1.3.1.3/1.1.1.3=28,符合川西缺齿鼩鼱(Chodsigoa hypsibia)的形态特征。通过测定其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从Gen Bank下载的缺齿鼩鼱属4个物种的同源区序列,构建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该个体与川西缺齿鼩鼱聚合并形成单系,同时该个体与Gen Bank中所检索到的川西缺齿鼩鼱遗传距离最为接近。基于以上结果,确定该个体为川西缺齿鼩鼱。这是川西缺齿鼩鼱第一次在安徽省被发现,扩大了该物种在我国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2.
2014年3月~4月,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县记录到成小群活动的白领凤鹛,经过确认为西藏鸟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4月5至6日,在西藏自治区拉萨河中上游、米拉山西侧(墨竹工卡县境内)的尼玛加热乡直孔电站水库(30°01′44.39″N,91°50′36.99″E,海拔3 898 m)观察到1只亚成年鸥类,该鸟较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个体大,嘴为浅粉色,喙尖端黑色,跗跖和趾为粉色,全身大体白色,羽有褐色纵纹,背羽和尾羽具有更显著褐色纵纹(图1),经鉴定为北极鸥(L.hyperboreus)(约翰·马敬能等2000,Mark 2009,曲利明2014)。查阅相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10月26日,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乡巴玉村恰青臧布河谷的落叶阔叶林中(30°21′03.54″N,94°50′47.68″E,海拔2 473 m)发现一具亚成体鸦嘴卷尾(Dicrurus annectans)尸体,标本号XZBM001,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标本馆。附近还发现有红头噪鹛(Garrulax erythrocephalus)、黄腹扇尾鹟(Rhipidura  相似文献   

15.
川西缺齿鼩鼱Chodsigoa hypsibia又称川西长尾鼩,隶属于鼩形目Soricomorpha鼩鼱科Soricidae缺齿鼩鼱属Chodsigoa,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西南部(Smith & Xie,2008)。缺齿鼩鼱属全世界共有8种(Wilson & Reeder,2005),我国分布有7种(Wilson & Reeder,2005;Smith & Xie,2008)。相较于鼩鼱属Sorex和川鼩属Blarinella上颌有5枚单尖齿,  相似文献   

16.
陈绪言  高刚 《西北植物学报》2024,44(6):1003-1008
【目的】横断山脉北部生物多样性丰富,最近10多年,有许多关于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考察报道。考察队于2023年6—8月在横断山北部开展了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结构调查,又获得了不少新的考察成果。【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对植物进行采集和拍照,制作标本,并进行分类鉴定,报道了采自西藏横断山北缘昌都察雅地区的8个西藏新记录种。【结果】分别为矮麻黄(Ephedra minuta Florin)、拧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炉霍杜鹃(Rhododendron luhuoense H. P. Yang)、千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 Maxim.)、长柱直枝杜鹃(Rhododendron orthocladum var. longistylum Philipson et M. N. Philipson)、南方雪层杜鹃(Rhododendron nivale Hook. f. subsp. australe Philipson et M. N. Philipson)、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细穗藜[Chenopodiastrum gracilispicum (H.W. Kung) Uotila]。【结论】新分布植物的发现对于西藏横断山区植物区系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凭证标本保存于宜宾学院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于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调查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站网芒康生态站所辖3县(八宿、左贡和芒康)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本次调查共计布设155条样线,海拔区间为2 270~4 610 m.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两栖动物共计有8种,隶于4科5属;爬行动物7种,隶于3科4属.其栖息地共有5种植被类型,Shannon-W...  相似文献   

18.
2019年2和3月,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记录到8种鸟类的新分布,分别是冠鱼狗(Megaceryle lugubris)、黄冠啄木鸟(Picus chlorolophus)、白腹凤鹛(Erpornis zantholeuca)、棕腹 鹛(Pteruthius rufiventer)、小盘尾(Dicrurus remifer)、冕雀(Melanochlora sultanea)、丽?(Sitta formosa)、丽星鹩鹛(Elachura formo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