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南谷(主持人)今天,在百忙中请诸位参加《菌疫苗的过去、现在、未来》座谈会,不胜感谢。染谷先生、大谷先生在基础方面长年不断地研究菌疫苗,木村先生、平山先生又都是临床方面的指导者,是临床方面当代的第一流人物。今天请大家一起来座谈菌疫苗,内容一定会是很有兴趣的。请多关照。 现在回顾一下我国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从战前到战后20年、这期间烈性传染病的流行未曾间断 相似文献
2.
<正>早期畜用疫苗:巴斯德氏苗,卡巴桑氏苗和斯特恩氏苗 在琴纳著名的免疫接种和牛痘苗的起因和效果调查发表后大约八十年,微生物学的奠基者们已经开始了第一次系统性研究通过接种所提供的保护作用以制服当时一些最麻烦的动物疾病。其中最著名的是巴斯德氏于1880年证明鸡霍乱,1881年证明炭疽和1885年证明狂犬病的保护性免疫。事实上炭疽的情况是:仔细检查记录表明首 相似文献
3.
<正>在热带非测的地方性流行区,乙肝病毒的传播大多发生在婴儿出生的早期。而且围产期的乙肝病毒感染导致高比率的慢性携带。因此,预防乙肝病毒传染的最佳选择是在疫苗保证的情况下,在出生 相似文献
4.
重组BCG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组BCG疫苗的研究进展程继忠,皇甫永穆(同济医科大学实验医学研究中心医学分子生物研究室,武汉430030)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医学手段[1]。卡介苗(BCG)是分枝杆菌中牛结核杆菌的一种突变株,它具有的特点’可使之发展成为一种特别有吸引力的... 相似文献
5.
<正>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产生过一种比免疫更有效、更廉价的方法来预防疾病(G.Edsall,1963)。这项报告反映了疫苗在预防天花、脊髓灰质炎、麻疹、狂犬病、黄热病、白喉和破伤风疾病上的成功;它们在控制这些疾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成功不应使我们看不清传染病仍然是世界性的主要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类探索认识寒武纪大爆发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神创论、渐变论和爆发式演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越来越接近真理的重要科学认识.寒武纪大爆发本质上是动物门类的大爆发,同时伴随着属种多样性的增长、体型增大、生物矿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大变革.寒武纪大爆发是多因素制衡的自然历史过程,任何单因素的内、外因驱动假说都不足以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的... 相似文献
7.
张立藩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87,(1)
航空生理学(Aviation physiology)是研究航空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运动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它既是航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应用生理学的一个分枝。它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位于“技术科学”层次。航空生理学历来以环境生理学的研究为其主要内容,但随着现代航空事业的发展,其工作范围已远不限于此,还涉及到许多边缘领域,已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1,(8)
自身炎症这一概念源于人们对一类单基因疾病的认识,这类疾病似乎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炎症,却没有经典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所出现的高滴度的自身抗体或抗原特异性T细胞.在自身炎症领域蓬勃发展的数十年里,自身炎症性疾病与固有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愈发清晰,而多种靶向疗法更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虽然与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大量产生相关的"炎症小体病"是最早被认识的自身炎症性疾病,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自身炎症性疾病可由多种基因变异引起,影响一系列固有免疫信号途径,包括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通路和Ⅰ型干扰素通路等.这些新发现的疾病、致病基因和信号通路,都离不开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等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使用多种研究手段和依托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的背景下,中国学者,尤其是协和学者,在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领域亦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未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疾病谱会进一步扩大,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疾病的界限也将不断交叉、渗透甚至融合,人们对固有免疫系统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9.
柑桔分类研究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优良品种是柑桔生产发展的前提。而品种改良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种质资源。这就要求对柑桔分类、属间及种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因此,长期以来,柑桔分类及其进化研究,一直是柑桔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由原始生命物质发展成具有一定形体与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分化为多种多样的生物体及不同分类等级与特性各异的物种,随着它们对所在环境的适应,产生了不同方式的种间结合,直接的、间接的、相生的和相克的复杂生态关系,如食物链、共生体、互生群等等结合方式。生态科学的发展,就是从简单物种的形态或行为描述,进而深入到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作用机理与协同演化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1,(8)
人工耳蜗技术可以帮助绝大多数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力,此项技术最早始于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Alessandro Volta发现电刺激正常耳可以产生听觉. 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技术发展的方向包括单通道和多通道技术, 1979年北京协和医院单通道人工耳蜗研制成功, 1980年完成了国内第一例人工耳蜗植入术, 1995年5月,完成国内第一例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声电联合刺激人工耳蜗、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机器人辅助人工耳蜗植入等, 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首次植入声电联合刺激人工耳蜗,双侧人工耳蜗植入研究也位于国内前列.随着手术成功经验越来越多,人工耳蜗适应症逐渐放宽, 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首次研发成功术前电刺激听觉诱发电位技术,大量疑难复杂病例成功植入人工耳蜗.国内外也积极开展单侧耳聋的人工耳蜗植入、神经性耳鸣的人工耳蜗植入应用研究以及机器人辅助下人工耳蜗植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于2020年报道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下人工耳蜗植入.同时光学人工耳蜗的研究也进入实验阶段.本文综述了人工耳蜗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史、目前技术拓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人工耳蜗的技术进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植物激素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为了迎接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香山会议,使其更具影响力,本刊组织了一期“植物激素专辑”。本文作为此专辑的序言,对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作了概述和评论,以帮助读者全面地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回顾了中国植物激素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工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主要集中在生理学研究方面的成果。随着植物分子遗传学技术与原理的不断成熟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研究队伍的迅速成长,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植物激素代谢调控、转运及激素信号转导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激素受体基因分离鉴定、激素控制株型以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基于国际植物激素总体研究前沿和我国优势领域,我们展望提出了我国在植物激素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植物激素研究: 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迎接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香山会议, 使其更具影响力, 本刊组织了一期“植物激素专辑”。本文作为此专辑的序言, 对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作了概述和评论, 以帮助读者全面地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回顾了中国植物激素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工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 主要集中在生理学研究方面的成果。随着植物分子遗传学技术与原理的不断成熟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研究队伍的迅速成长, 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植物激素代谢调控、转运及激素信号转导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特别是激素受体基因分离鉴定、激素控制株型以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基于国际植物激素总体研究前沿和我国优势领域,
我们展望提出了我国在植物激素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14.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过去、现在、未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红树林土壤生境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资源的珍稀性,对于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然而由于传统研究方法等因素的限制,至今人们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系统了解仍较为有限。近年来,基于16S rRNA,18S rRNA基因的各种分子微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亦面临着崭新的局面。文中主要从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理生化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修复作用中的可能性、有效性等方面阐述了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并以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红树林土壤微生物资源为目标,展望了21世纪,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研究及资源开发的巨大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有关肠道传染病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对研制这些传染病的菌苗发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在与肠道传染病的斗争中,研制一种安全有效的口服活菌苗是有意义的。以减毒的沙门菌作为携带异源抗原的表达载体宿主,构建多价菌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使用多种技术使沙门菌载体与导入的克隆DNA之间保持稳定结合。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人类探索认识寒武纪大爆发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神创论、渐变论和爆发式演化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越来越接近真理的重要科学认识。寒武纪大爆发本质上是动物门类的大爆发, 同时伴随着属种多样性的增长、体型增大、生物矿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大变革。寒武纪大爆发是多因素制衡的自然历史过程, 任何单因素的内、外因驱动假说都不足以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的复杂过程。分子遗传基础和宜居环境分别是寒武纪大爆发的内在和外在必要条件, 但不是必要充分条件。因此, 寒武纪大爆发, 与其他所有生命演化事件一样, 必须通过生态作用实现。寒武纪大爆发是在氧气和其他资源不太受限、环境多变、生态荒芜的外在条件下, 基因发育调控系统预先高配的内在条件下, 发生的动物门类大爆发。在埃迪卡拉纪晚期, 多细胞的文德生物与动物采取了不同的体型发育策略和演化途径, 共享海底两千万年后, 文德生物灭绝。此后, 动物在寒武纪最初的两千万年间快速分异演化, 产生了大量演化结局各不相同的动物门类, 生态适应策略同步分化, 形成了以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 踏上显生宙的演化征程。目前对寒武纪大爆发的探索和研究存在着偏向性或局限性, 主要关注动物门类演化和生存环境氧化还原条件, 没有将海洋生态系统作为统一整体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未来探索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全面的研究工作, 揭示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