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源性镇痛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感觉的中枢控制机理的一部分,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内源性的镇痛系统。OLS 和 5-HT 是它的主要神经化学基础。各种镇痛措施如针刺(已应用千余年)、吗啡(应用百余年)、脑内电刺激(应用十余年)等虽然方式和途径大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是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而发挥镇痛效应。对该系统的脑干下行抑制部分已有较明确的了解,对其在前脑中的回路则了解较少。此外,对急性痛的情况下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对慢性痛研究较少。看来,把形态学方法与电生理、神经化学、神经药理学等方法相结合,是进一步研究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来认识疼痛的的产生与疼痛的治疗机理,剖析穴位作为感受器与经络的内在联系,应用现代电子技术设计一种新颖的镇痛仪器。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在同一实验曰给雄性家兔一侧后肢“足三里”-“昆仑”穴电针6轮可产生电针耐受,电针耐受家兔的吗啡镇痛效果也显著降低,对吗啡有交叉耐受。自家兔耳缘静脉连续两晶点滴盐酸吗啡(每日50毫克/公斤),可产生吗啡耐受;吗啡耐受兔的电针镇痛效果也显著减弱,产生电针交叉耐受。电针镇痛与吗啡镇痛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耐受,说明两者的发生机理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可以有效缓解各种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且主动运动诱发的镇痛效果强于运动参数相似的被动运动.文章在讨论运动镇痛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主、被动运动镇痛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具体来说,通过比较两种运动传导运动信息的下行通路和传导躯体感觉/本体感觉的上行通路,论述了主、被动运动在生理(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和心理(情绪和认知)层面上镇痛机制的异同.由于被动运动缺少运动下行控制且肌肉激活程度小,其在外周镇痛物质含量和皮层水平上对疼痛的调控弱于主动运动.此外,被动运动相比主动运动不易诱发积极情绪,较难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缺乏身体掌控感并拥有较低的身体归属感,进而导致较弱的镇痛效果.最后,文章指出了目前本领域研究的局限性,并对运动镇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术后自控镇痛方法有: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患者区域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Regional Analgesia, PCRA)、患者皮下自控镇痛 (Patient-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 PCSA)、患者自控鼻内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nasal analgesia, PCINA)、芬太尼HCI 电离子渗入疗法经皮系统(Fentanyl Iontophoretic Transdermal System, ITS)和连续椎旁阻滞(Continuous Paravertebral block, CPVB) 等。目前在临床工作中较常使用的主要是PCIA 和PCEA。有研究报道,与PCIA 比较,PCEA 镇痛效果更确切,恶心、呕吐及嗜睡发 生率低;但也有报道认为,与PCEA 相比,PCIA 实施相对方便,同时也可以提供令患者满意的镇痛效果,适用范围更广。目前对于 这两种镇痛方法的效果优劣尚无确切的定论,在此就PCIA 和PCEA的镇痛药物特点、镇痛效果、副反应及对免疫功能和肿瘤患 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硬膜外与腰硬联合麻醉两种模式在分娩镇痛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单胎足月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分娩镇痛组(E组)50例,腰硬联合镇痛组(S组)50例。观察两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S组产妇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E组(P0.05),但均为轻度,S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E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联合硬膜外腔镇痛模式可以快速、有效进行镇痛,但是瘙痒和恶心呕吐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生长抑素通过中缝大核发挥镇痛和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工作以钾离子透入引起大鼠甩尾为痛指标,观察了中缝大核微量注射生长抑素、生长抑素的耗竭剂半胱胺和抗生长抑素血清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中缝大核微量注射生长抑素可提高大鼠的痛阈,并使电针镇痛的效应加强。用半胱胺耗竭或用抗生长抑素血清中和中缝大核中的生长抑素,均可使大鼠的痛阈降低,并减弱电针镇痛的效应。这表明生长抑素可能通过中缝大核发挥镇痛和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钙离子对小鼠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影响的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以小鼠为对象研究了脑 Ca~(2 )水平与吗啡及电针镇痛的相互关系。脑室内注射杆菌肽和亮-脑啡肽能增强电针镇痛,后者可被腹腔注射 Ca~(2 )对抗。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阿朴吗啡和拮抗剂氟派啶预处理并不改变 Ca~(2 )对电针镇痛的对抗作用,这表示脑内多巴胺类似不直接参与 Ca~(2 )对抗电针镇痛的作用。Ca~(2 )对抗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的时程十分相似。所有的结果表明,吗啡镇痛与电针镇痛的机理很可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9.
辣椒素是从辣椒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通过激活感觉神经纤维上的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释放并消耗大量神经肽物质,使神经细胞对伤害性刺激产生脱敏化反应,进而发挥持久的镇痛作用而不影响运动功能。因而在难治性疼痛类疾病中,辣椒素具有独特的治疗价值。以辣椒素为主要成分的制剂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开展应用。特定位点注射辣椒素或其类似物resiniferatoxin可以减轻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但由于辣椒素的治疗剂量与毒性剂量存在部分重叠,使得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同的给药方式和作用部位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为深入了解辣椒素的镇痛作用及作用机制,充分发挥其治疗价值,现从不同给药途径总结近几年来辣椒素镇痛作用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电镇痛指数(PRi)评估全身麻醉手术中镇痛程度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ASAI-Ⅱ级,拟于全身麻醉下行经腹手术的病人20例。患者入手术室后持续有创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实时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镇痛指数(PRi)。于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1 min、切皮前、切皮后2 min、追加芬太尼前,追加芬太尼5 min后记录BIS、PRi、SBP、DBP、HR的变化。结果:气管插管和切皮均引起SBP、DBP、HR的显著升高(P<0.05);追加芬太尼后SBP、DBP、HR均降低(P<0.05)。气管插管和切皮均未引起BIS的显著变化(P>0.05);追加芬太尼后BIS有所下降(P<0.05)。气管插管和切皮均引起PRi的显著升高(P<0.05);追加芬太尼后PRi降低(P<0.05)。气管插管和切皮均引起SBP、DBP、HR、PRi的显著升高(P<0.05),但均未引起BIS的显著变化(P>0.05);追加芬太尼后SBP、DBP、HR、BIS和PRi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手术中,PRi能够反映伤害性刺激的变化,与伤害性刺激过程一致,对全身麻醉中镇痛程度的评估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及其对产程、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 0 1%布比卡因及芬太尼 5 μg/ml混合液硬膜外分娩镇痛的 30 0例产妇作为镇痛组 ,将未用任何镇痛药的 30 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产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羊水粪染率、新生儿窒息及缩宫素应用等。结果 :镇痛组 30 0例产妇中显效 90 33% (2 71/30 0 ) ,有效 9 6 7% (2 9/30 0 ) ,总镇痛有效率 10 0 % ;镇痛组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镇痛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剖宫产率则以对照组为高 (P <0 0 5 ) ;两组羊水粪染率、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及缩宫素应用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一种理想的、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2.
植物药镇痛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延胡索、白芷等植物药以及皂苷类、总生物碱、黄酮类等活性成分和植物药复方天麻制剂、都梁丸等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3.
脚内核在电针镇痛及兴奋尾壳核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GJ  Chen ZQ  Shi H 《生理学报》2002,54(1):55-59
用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的方法 ,探讨脚内核在电针镇痛及兴奋尾壳核镇痛中的作用。脚内核微量注射红藻氨酸 7d后 ,电针对辐射热引起的大鼠缩腿潜伏期无明显影响 ,电针或兴奋尾壳核对丘脑束旁核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亦无明显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电针或兴奋尾壳核产生的抑制作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脚内核微量注射生理盐水 7d后 ,电针可提高大鼠缩腿潜伏期 ,及电针或兴奋尾壳核对束旁核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作用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上述结果提示 ,脚内核在电针及兴奋尾壳核镇痛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非侵入性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潜力巨大的非药物镇痛手段,具有经济、易操作、安全性高等优点,已被应用于各类临床疼痛的治疗。然而,目前仍缺乏对不同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镇痛特性的深入理解。本文从镇痛效果和镇痛机制两个方面入手,评述非侵入性外周神经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和中枢神经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在镇痛方面的研究结果,总结各技术在缓解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中常用的刺激参数和其镇痛效果,探讨可能的镇痛机制。最后,本文对比和总结各技术的镇痛特点,讨论了现有研究的若干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克服这些局限将促进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最终达到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的目的,减轻疼痛对患者、其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郭灵贞 《蛇志》2010,22(4):373-375
慢性扁桃体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之一,扁桃体手术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手术,术后的疼痛可影响病人的顺利康复。尤其在手术后24h内疼痛最为明显,疼痛严重者不敢进食、睡眠障碍,造成术后康复时间延长。调查资料显示,40%的病人术后疼痛剧烈。扁桃体术后镇痛已为临床医护人员所共识。现对扁桃体术后镇痛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东莨菪碱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腔(25或50mg/kg)或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1mg/kg),均使大鼠的痛阈升高42—80%,并持续32—36小时之久。当在恒温室内作昼夜连续观察时,对照组的大鼠在深夜20时至次日8时之前,痛刺激反应稍有增强,此时东莨菪碱组的镇痛作用也相应地减弱,而白天的镇痛作用较强,似有昼夜规律的表现。东莨菪碱的镇痛作用与脑内阿片能系统无关,DA 能暂时增强其镇痛作用,毒扁豆碱能拮抗其镇痛作用,所以,东莨菪碱的镇痛作用,主要是阻滞中枢 M-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7.
18.
抑制伏核内脑啡肽的降解使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得到加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脑啡肽酶”抑制剂 Thiorphan 或氨肽酶抑制剂 Bestatin 经慢性埋植套管注入家兔一侧状核内,观察到明显的镇痛作用,在1—4μg 范围内呈现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该作用可为伏核内注射纳洛酮或甲啡肽抗体所完全翻转,亮啡肽抗体则无效。表明伏核内注射 Thior-Phan 或 Bestatn 所产生的镇痛效应主要是通过甲啡肽而完成的。伏核内注射微量 Thiorphan 或 Bestatin 使电针镇痛的后效应明显加强,并能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表明电针和吗啡的镇痛效果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在伏核内释放出脑啡肽(特别是甲啡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周岩  孙宇华 《生理学报》1993,45(3):255-261
已知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i.t.)注射CCK-8能拮抗阿片μ受体介导的镇痛作用。本文给大鼠i.t.注射高选择性CCK-A受体拮抗剂devazepide和CCK-B受体拮抗剂L-365260阻断内源性释放的CCK-8,观察对阿片镇痛的影响。i.t.注射100ng devazepide或2.5ng L-365260可显著地增强吗啡镇痛(4mg/kg,sc),两者的剂量效应曲线均为钟形曲线;i.t.注射66ng devazepide或1.25ng L-365260也能显著地增强羟甲芬太尼(专一的阿片μ受体激动剂,OMF)的镇痛作用(32ng,i.t.),剂量效应曲线亦为钟形曲线。这两种CCK受体拮抗剂本身对病阈无影响。 以上结果表明,脊髓内有内源性CCK-8发挥对抗阿片镇痛作用;鉴于devazepide剂量大于L-365260剂量40-50倍,提示CCK-8在脊髓的抗阿片镇痛功能是通过CCK-B受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关节内与关节周围浸润镇痛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拟行ACLR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关节内浸润镇痛组(IA组)与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PA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于术前3d定时口服塞来昔布(200mg,bid),术前0.5h行股神经阻滞(3.3g/L罗哌卡因30mL)。术中IA组于关节内给予30mL复合镇痛药物,而PA组于关节周围滑膜内注射相同药物。术后均给予24h冰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72h及出院时的静息与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72h及出院时膝关节活动度,记录患者术后吗啡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PA组术后12-72h在静息与活动时以及在出院当天的活动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IA组(P0.05)。术后24-72hPA组关节活动度均优于IA组(P0.05)。术后IA组、PA组吗啡镇痛使用率分别为30%、15%,且IA组吗啡平均用量为(10.3±1.1)mg,明显高于PA组的(5.4±0.9)mg(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周围浸润镇痛为主的多模式镇痛对ACLR围手术期患者的镇痛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关节功能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