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浙江西部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断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99年8~10月和1995年11~12月,采用直接测定法,对浙江西部开化县小北垅、水坞和严村山区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栖息地片断化现状进行调查,提出了片断化程度指数(F)与运算公式,并采用该指地白颈长尾雉栖片断化程度进行测定与分析。栖息地的片断化与丧失将导致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面积的减少。  相似文献   

2.
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4月-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繁殖期和越冬期的栖息地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已有研究结果,确定了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即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和坡向等4个栖息地因子。基于"被利用生境-可获得生境比较法",以对各评价因子不同梯度的资源选择指数为依据,确定了白颈长尾雉适宜性评价准则。应用ArcGIS 9.3空间分析功能和栖息地片断化指数,对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官山自然保护区适宜白颈长尾雉繁殖的栖息地斑块有502个,总面积为330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6%,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365和0.912;适宜白颈长尾雉越冬的栖息地斑块有514个,总面积275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8%,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443和0.939。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断化较严重,片断化现象在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加剧。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白颈长尾雉现存栖息地进行保护,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其越冬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白颈长尾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颈长尾雉分布于长江以南、北纬24—31°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多栖于海拔300一800米的山谷林地内,以阔叶林和混交林为其最适栖息地。 白颈长尾难道常3—4只成小群活动,其活动以早晚为主,并形成两个日活动高峰。当然该雉的活动受到气候条件.食物基地、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由于滥浦乱猎和栖息地的破坏,白颈长尾雉的数量十分稀少,已处于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4.
骆鹰  庾太林  李汉华  庞玉婷  陈莹 《四川动物》2007,26(1):145-147,151
采用全部收粪法试验、代谢试验和统计分析,对不同日龄组白颈长尾雉(Syrrnaticus ellioti)和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能量代谢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冬季3~4年种鸡组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每只每天平均摄入能分别为(461.90±129.06)KJ和(425.67±61.24)KJ,能量代谢率分别为(87.14±1.56)%和(89.66±1.09)%;210日龄组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每只每天平均摄入能分别为(492.78±160.41)KJ和(560.59±133.18)KJ;能量代谢率分别为(84.83±2.25)%和(86.98±1.26)%,这说明冬季黑颈长尾雉的能量代谢率高于白颈长尾雉。  相似文献   

5.
白颈长尾雉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丁平  张词祖 《动物学研究》1990,11(2):139-145
白颈长尾雉以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等3种类型的植被生境为其典型的繁殖地,植物群落乔木层盖度一般均在90%左右。雄鸟的求偶炫耀行为有3种形式,即初发情炫耀、深发情炫耀和交配前炫耀。每天出现两个高峰,上午为7:00—9:00,下午为1:00—3:00。雄雉发情交配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雌雉产卵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该雉营地面巢,每窝产卵5~8枚,孵化期为24天。  相似文献   

6.
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法对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白颈长尾雉对其栖息地的利用有较强的选择性;(2)白颈长尾雉主要在阳坡春、秋、科三季活动对坡度较平缓,夏季略陡。该雉栖息地利用受水源距离的影响;(3)各种灌枯木、 草本层和地被层因子在白颈长尾雉栖息吉食物条件和隐蔽条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叶白纸扇、油茶、山缰、野枇杷、毛冬青、格药柃、乌饭、蔷薇科植物、苔  相似文献   

7.
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采用全部收粪法实验和统计分析,对饲养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园的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进行了不同季节能量摄入的研究。实验测得了4个不同季节(全年12个月和12组温度)的总摄入能、代谢能、排泄能。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黑颈长尾雉的总摄入能、代谢能、排泄能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能量消化效率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相同季节里,4年组黑颈长尾雉的能量消化效率高于1年组黑颈长尾雉。对黑颈长尾雉而言,8月(30℃)的代谢能处于最低,30℃是否是最适温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贵州雷公山亦有白颈长尾雉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贵州雷公山亦有白颈长尾雉分布梁伟(黔东南教育学院生化系凯里556000)关键词白颈长尾雉,分布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国内主要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和广东北部等地(郑作新,1976年)。近年来广西和湖南等地也见有其分...  相似文献   

9.
Luo Y  Yu TL  Huang CM  Zhao T  Li HH  Li CJ 《动物学研究》2011,32(4):396-402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在5~35℃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的代谢率(MR)、热传导(C)和体温(Tb)等指标,探讨了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热中性区(TNZ)分别为24.5~31.6℃和23.0~29.2℃。在5~35℃的温度范围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能保持稳定的体温,分别为(40.47±0.64)和(40.36±0.10)℃;在热中性区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平均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1.36±0.84)和(2.03±0.12)mLO2/(g.h),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77%和86%。在下临界温度以下,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最小热传导分别是(0.12±0.01)和(0.17±0.01)mLO2/(g.h.℃),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119%和124%。这两种鸟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是: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都具有较低的代谢率,较高的体温和热传导,能较好地适应南方湿热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0.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是地栖生活的大型森林鸟类, 为我国特有珍稀鸟类。由于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段化与丧失, 导致该物种种群数量减少及局部地区种群灭绝, 为有效保护该物种。国内外学者针对白颈长尾雉生态学和生物学开展了大量研究。文章从种群生态、栖息地、迁移及活动区、食性及觅食、繁殖生态、遗传及生理、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等方面对白颈长尾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 对白颈长尾雉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CARBOHYDRATES OF THE WHEAT PLANT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2.
2011年5月和6月在鄱阳湖沿岸带的62个样点采集了淡水螺类样本并调查了生境类型,分析了淡水螺类的物种组成及其生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淡水螺类19种,分属田螺科(8种)、觿螺科(8种)、椎实螺科(2种)和黑螺科(1种)。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次调查的螺类物种数有较大的下降,但田螺科和觿螺科的物种仍是整个螺类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淤泥生境的螺类物种组成与其他生境的差异较大,淤泥生境的螺类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沙土、砂石和水草3种生境(P0.05),表明螺类对生境具有一定的栖息偏好性。最后详细讨论了淡水螺类种数变化、物种组成及其生境分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藏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的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马鸡是典型高山地牺雉类,见于海拔3,500—3,900米的针叶林带。自4月中至7月底为繁殖期。一“夫”配一“妻”。营巢于海拔3,544—3,790米的岩洞、灌丛中或倒木下。共发现4巢,3巢已被破坏,成功率25%。近年来,由于过渡砍伐森林,天敌的伤害,自身弱点(繁殖率低,成熟期长(3年左右)以及其他因素,藏马鸡的数量日趋减少,正面临绝种的厄运。必须及时地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THYMUS GLAND OF A TROPICAL BIR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er  Ward Doris  D'Cruz 《Ibis》1968,110(2):203-205
  相似文献   

15.
大关杨的输导韧皮部限于当年新生的次生韧皮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大量出现,7月底停止发育。其成熟筛分子中具一细胞核,以后才消失。前一个生长季产生的筛管变形,故二个生长季的韧皮部蛤限明显。韧皮纤维出现迟,呈切向束状分布。含晶细胞分布于纤维束两侧。木栓形成层5月中旬开始活动,7月进入发育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