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物酶(POX)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酶的分布。方法在消化道的8个部位取材,采用冰冻切片技术、石蜡切片技术、酶的组织化学方法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主要分布于胃贲门中贲门腺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酶反应呈弱阳性。ALP主要分布于食管、十二指肠至回肠的粘膜上皮,十二指肠酶活性最高。ATPase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胃中胃腺部和回肠粘膜上皮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NSE和POX在整个消化道粘膜上皮和粘膜固有层均有分布,胃各部位酶活性显著较低(P0.05)。SDH除在食管和直肠酶活性显著较低外,其它部位均有大量分布,十二指肠和回肠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结论中华蟾蜍消化道粘膜6种酶的分布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6种酶在消化道中的分布与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虎纹蛙消化道不同部位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物酶(POX)、非特异性酯酶(NSE)、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酶的活力分布。方法消化道分8个部位取材,应用冰冻切片、石蜡切片、酶组织化学技术及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在十二指肠活力最高,食管、贲门和直肠其次,其余各部位酶活力显著较低(P0.05)。ALP主要分布于空肠和十二指肠,胃体和幽门中几乎检测不出酶活力。POX在食管和胃体活力显著较高(P0.05),在空肠和回肠酶活力显著较低(P0.05)。NES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较多分布,其中以胃体、幽门和十二指肠酶活力显著较高(P0.05),食管和直肠酶活力显著较低(P0.05)。ATPase在贲门活力最高,在回肠和直肠酶活力显著较低(P0.05)。SDH在食管、胃体和直肠活力较高,在幽门酶活力显著较低(P0.05)。结论虎纹蛙消化道黏膜各种酶的活力分布与其他动物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其与脂类消化吸收相关酶的分布显示了明显的物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POX)、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及非特异性酯酶(NSE)等6种酶在泥鳅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分布和组织定位。方法在泥鳅食道、胃贲门、胃体、胃幽门、前肠、中肠和后肠等7个部位取样,采用冷冻切片、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等技术。结果POX在食道黏膜上皮细胞中酶活性最高,在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酶活性均较低;SDH、ALP和ATPase在食道中酶活性最低,在消化道其他部位酶活性均较高,主要分布于胃黏膜上皮细胞顶部和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ACP在食道、胃贲门、胃体、前肠、中肠和后肠上皮细胞中酶活性均较高,胃幽门中酶活性显著较低;NSE在食道、胃贲门、胃幽门、前肠和中肠上皮细胞中酶活性均较高,在胃体和后肠中酶活性显著较低。结论泥鳅消化道黏膜6种酶的分布表明,泥鳅的胃分化程度低,胃和肠道都具有吸收功能;胃贲门、胃体和前肠是蛋白质的主要消化部位;胃贲门、胃幽门、前肠和中肠是脂质的主要消化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乌鳢消化道黏膜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物酶(POX)、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重要酶的分布与组织定位。方法从乌鳢食道、胃贲门、胃体、胃幽门、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等8个部位取材,利用冰冻切片进行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主要分布于中肠和后肠黏膜上皮细胞底部,食道、贲门和胃体酶活力微弱。ALP主要分布于前肠和中肠黏膜上皮细胞顶部和基底部,胃中酶活力明显较弱。ATPase主要分布于胃腺中,食道中酶活力明显较弱。NSE主要分布于胃体上皮细胞和腺体中,后肠中酶活力明显较弱。POX在贲门和胃体的腺上皮细胞中活力最强,食道和胃幽门中活力明显较弱。SDH在贲门和胃体的腺体中活力最强,食道中活力微弱。结论乌鳢消化道黏膜6种酶的分布表明其中肠和后肠有较强吸收蛋白质和细胞内消化功能,胃体是脂类的主要消化部位,前肠和中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胡子鲶(Clarias fuscus)消化道黏膜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物酶(POX)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重要酶的分布与组织定位。方法在胡子鲶消化道7个部位取样,采用冰冻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酶活性。结果 ACP在胃贲门和前肠活力最高,食道、中肠和后肠次之,胃体和胃幽门酶活力显著较低。ALP在肠道各部位活力较高,在食道和胃中酶活力显著较低。ATPase除在食道酶活力显著较低外,在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较高的活力。NSE在胃幽门和后肠酶活力显著较高,胃贲门和胃体次之,在食道、前肠和中肠酶活力显著较低。POX主要分布于后肠、胃体和幽门,在胃贲门和前肠酶活力显著较低。SDH在胃和前肠酶活力较高,中肠和后肠次之,食道中酶的活力微弱。结论根据6种酶的主要功能和各自的分布特点可推断,胡子鲶前肠和中肠有较强的吸收蛋白质和细胞内消化功能,胃幽门是脂类的主要消化部位,前肠和中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团头鲂消化道各部位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非特异性酯酶(NSE)、琥珀酸脱氢酶(SDH)、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的分布与定位。方法运用冰冻切片、酶的组织化学技术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后肠酶活性最高,其次为前肠,食道和中肠酶活性最低;ALP在前肠和中肠酶活性最高,后肠酶活性较低,食道中未检测出酶活性;NSE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前肠酶活性最高,其次为中肠和后肠,食道酶活性最低;SDH在前肠酶活性最高,中肠酶活性较低,食道和后肠未检测出酶活性;ATPase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中肠酶活性最高,其次为前肠和后肠,食道酶活性最低。结论不同酶在消化道各部位的活力不同,与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功能相适应。团头鲂消化道5种酶的分布表明其前肠是脂类的主要消化部位,中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后肠有较强的吸收蛋白质和细胞内消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牛蛙(Rana catesbeinana)消化道黏膜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ATP酶、酯酶和脂酶的分布。方法在消化道的8个部位取材,采用冰冻切片技术和酶的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ALP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胃中酶反应呈弱阳性。ACP主要分布于胃中,食道和肠道酶反应呈弱阳性。ATP酶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较多分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显著较多,胃各部位其次。酯酶和脂酶均主要分布于肠道,胃各部位其次。结论牛蛙消化道黏膜酶的分布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牛蛙的主要消化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8.
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和酶组织化学方法对鳜鱼消化道各部位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分布与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黏液细胞可为分为4种类型,食道黏液细胞多数为Ⅲ型和Ⅳ型,未见Ⅰ型和Ⅱ型;胃贲门和胃幽门黏膜上皮仅有Ⅰ型黏液细胞;胃体黏膜上皮则以Ⅲ型细胞为主;幽门盲囊中主要为Ⅱ型细胞;前肠和中肠中Ⅳ型黏液细胞最多,Ⅰ型最少;后肠黏液细胞则以Ⅳ型和Ⅱ型为主。酸性磷酸酶(ACP)主要分布于幽门盲囊和前肠的黏膜上皮;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分布于食道、幽门盲囊和整个肠道黏膜上皮;非特异性酯酶(NSE)主要分布于胃幽门、中肠和后肠黏膜上皮;过氧化物酶(POX)在胃幽门黏膜上皮中活性较高;琥珀酸脱氢酶(SDH)主要分布于胃腺中;腺苷三磷酸酶(ATPase)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较多分布。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酶的分布型与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消化吸收机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饥饿与冬眠期牛蛙肝脏糖原含量和非特异性酯酶(NSE)、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物酶(POX)、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变化。方法应用冰冻切片、PAS染色法、酶组织化学技术及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饥饿期肝糖原含量显著降低,冬眠期肝糖原含量与活动期无显著差异;NSE活性在活动期最高,饥饿期显著降低,冬眠期活性最低;ALP和POX活性在饥饿期均显著降低,冬眠期与活动期无显著差异;SDH活性在饥饿期和冬眠期均显著降低,活动期活性显著较高。结论饥饿和冬眠期牛蛙肝糖原含量变化不一致,其他酶类活性变化相一致,不同时期肝糖原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与牛蛙生理状态有着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50日龄内滑鼠蛇(Ptyas mucosus)消化道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增龄变化及部位差异。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鉴别和定位生后3、7~10(首次蜕皮组)、20、30、40和50d滑鼠蛇消化道各部位的5-HT细胞。结果 5-HT细胞形态多样,胃底、幽门和回肠的分布密度无日龄差异,贲门30日龄组显著高于50日龄组,其他部位均在20~50日龄组最高,3日龄组最低。3和7~10日龄组胃部分布密度最高,十二指肠和空肠、十二指肠和回肠最低;20、30、40和50日龄组直肠和/或胃部密度最高,食道、十二指肠和回肠、食道和回肠、回肠及十二指肠和回肠最低。结论滑鼠蛇生后3d消化道各段均有5-HT细胞分布,分布密度随日龄而变化,开口前胃部密度较高,开口后直肠部位密度增加,提示随发育进程的推进,5-HT对食物的机械消化作用和促进食物残渣排出的能力均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消化道中生长素释放肽ghrelin免疫活性(IR)细胞的分布、组织定位及其在冬眠期的变化.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 Ghrelin-IR细胞在扬子鳄的小胃密度最高,在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有少量分布,主要位于胃腺上皮细胞之间.在食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中均未检测出ghrelin-IR细胞.冬眠期小胃ghrelin-IR细胞显著性减少(P〈0.01),其它部位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扬子鳄消化道ghrelin-IR细胞的分布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Ghrelin在扬子鳄冬眠期的代谢变化和能量稳态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棘胸蛙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We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and density of the endocrine cells in the digestive tract of Paa spinosa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streptavidin-peroxidase method) using eight gut hormone antisera.The 5-hydroxytryptamine 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digestive tract with the highest density in the stomachus pyloricus,the second highest in the duodenum,fewer in the oesophagus,stomachus cardiacus and rectum.The gastrin 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located mainly in the stomachus pyloricus and occasionall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intestine.The somatostatin immunoreactive cells occured mainly in the stomach,frequently in the stomachus pyloricus,and occasionall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intestine.The pancreatic polypeptide immunoreaetive cells were found with the highest density in the duodenum,the second highest in the stomachus cardiacus,and rarely in the rectum.No 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observed with the antisera to glucagon,substance P,growth hormone and calcitonin,but there were glucagon and substance P mucosal nerve plexus throughout the digestive tract,and both with the highest density in the duodenum[Acta Zoologica Sinica 49(6):858-864,2003].  相似文献   

13.
以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虎纹蛙消化道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分布以及pH和温度对这两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自生理pH值条件下,虎纹蛙消化道不同部位淀粉酶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前肠〉中肠〉后肠〉食道〉胃,胃和肠淀粉酶最适pH值分别为8.6和7.0,最适温度分别为35℃和40℃。脂肪酶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中肠〉后肠〉前肠〉胃〉食道,各部位之间差异显著(P〈0.05),胃和肠脂肪酶的最适pH值均为9.0,最适温度分别为50℃和5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源性磷酸肌酸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血清S-100B蛋白和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含量(NSE)的影响。方法:重度窒息的新生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1例,给予一般治疗(氧疗、支持、对症)和胞二磷胆碱治疗。磷酸肌酸治疗组1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生后12h内给予磷酸肌酸治疗lg/d),另外同期住院的新生儿湿肺和黄疸患儿14例为正常对照组。均与生后48h和生后10天取血检测血清S-100B蛋白和NSE含量。并于生后第14天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结果:磷酸肌酸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儿生后48h血清s.100B蛋白和NsE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P〈0.05),生后10天血清S.100B和NSE含量在常规治疗组患儿和磷酸肌酸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磷酸肌酸治疗组两者明显下降(※P〈0.05,※P〈0.05)。生后三周的行为神经评估(NBNA评分)〈35分者所占百分比磷酸肌酸治疗组27%与常规治疗组组53%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x2=6.112,※P〈0.05)。结论:磷酸肌酸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改善脑的能量代谢,降低脑损伤的程度,改善神经行为,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源性磷酸肌酸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血清S-100B蛋白和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含量(NSE)的影响。方法:重度窒息的新生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1例,给予一般治疗(氧疗、支持、对症)和胞二磷胆碱治疗。磷酸肌酸治疗组1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生后12h内给予磷酸肌酸治疗1g/d),另外同期住院的新生儿湿肺和黄疸患儿14例为正常对照组。均与生后48h和生后10天取血检测血清S-100B蛋白和NSE含量。并于生后第14天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结果:磷酸肌酸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儿生后48h血清S-100B蛋白和NSE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5),生后10天血清S-100B和NSE含量在常规治疗组患儿和磷酸肌酸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磷酸肌酸治疗组两者明显下降(※P〈0.05,※P〈0.05)。生后三周的行为神经评估(NBNA评分)〈35分者所占百分比磷酸肌酸治疗组27%与常规治疗组组53%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x2=6.112,※P〈0.05)。结论:磷酸肌酸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改善脑的能量代谢,降低脑损伤的程度,改善神经行为,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d—dimer,DD)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ACI的诊治、预防和病情监测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及同期5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不同病灶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血清Hcy、DD和NSE水平,同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中Hcy、DD、NSE进行分析。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Hcy、DD和NSE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Hcy、DD和NSE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但恢复期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根据病灶大小,急性脑梗死各组之间血中Hcy、DD和NSE含量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各组之间血中Hcy、DD和NSE含量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cy、DD和NSE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cy、DD和NSE的检测对AC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抗心律失常药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记录并分析了四类抗心律失常药及腺苷对离体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发慢反应电位的效应。结果: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1μmol/L奎尼丁可使左心室流出道自发慢反应电位的放电频率(RPF)和4相自动去极速度(VDD)减慢(P0.05),动作电位幅度(APA)降低(P0.05),0相最大去极速度(Vmax)减慢(P0.05),复极50%(APD50)和90%时间(APD90)延长(P0.05);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1μmol/L利多卡因灌流标本后,RPF和VDD减慢(P0.05),最大复极电位(MDP)绝对值和APA减小(P0.05),Vmax减慢(P0.05),APD50和APD90缩短(P0.05);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0.5μmol/L普罗帕酮可使RPF(P0.01)和VDD(P0.05)减慢,APA降低(P0.05),Vmax减慢(P0.01),APD50(P0.01)和APD90(P0.05)延长;Ⅱ类抗心律失常药5μmol/L普萘洛尔可使RPF和VDD减慢(P0.01),MDP绝对值和APA减小(P0.01),Vmax减慢(P0.05),APD50和APD90延长(P0.01);Ⅲ类抗心律失常药1μmol/L胺碘酮可使RPF和VDD减慢(P0.01),APA降低(P0.01),Vmax减慢(P0.05),APD50(P0.01)和APD90(P0.05)延长;Ⅳ类抗心律失常药1μmol/L维拉帕米可使RPF和VDD减慢(P0.01),MDP绝对值和APA减小(P0.05),Vmax减慢(P0.05),APD50和APD90延长(P0.05);50μmol/L腺苷可使RPF和VDD减慢(P0.05),APA降低(P0.05),Vmax减慢(P0.01),APD50和APD90缩短(P0.05)。结论:抗心律失常药均可显著降低左心室流出道组织的自律性,通过改变APD50和APD90影响有效不应期而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