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云唐 《化石》2003,(4):11-1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贾兰坡 ,从一个穷苦的高中毕业生 ,自学成才 ,一跃而为杰出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他同时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取得了最高学术称号 ,堪称奋斗者、成功者的楷模。他的光辉业绩已见于很多出版物、很多媒体报道 ,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了。在今年 1 1月 2 5日———他 95岁诞辰就要来临之际 ,我们很想从他身上找到更多有益的启迪。家和万事兴贾兰坡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城北约 7公里的山村———邢家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贫穷…  相似文献   

2.
马宁 《人类学学报》2008,27(4):335-335
2008年9月21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纪念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会议在山西省太原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等80余家  相似文献   

3.
考古遗址在自然因素下所经历的沉积、改造和再堆积过程,对于理解遗址完整历史至关重要,但迄今相关研究在中国旧石器遗址中开展得较为有限。本文在介绍遗址堆积与改造过程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因素研究中涉及到的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对象之一——沉积物及其常用分析指标(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矿物组成和土壤微形态)进行阐述,并以许昌人遗址和伞顶盖遗址为例说明相关指标的应用情况。沉积物分析指标侧重从微观角度揭示旧石器遗址的堆积与改造过程,因此,我们还需结合宏观尺度下的遗址沉积地层、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变等特征,以及考古标本本身的一系列信息对遗址在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形成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4.
侯江  刘立民 《化石》2007,(4):15-17
贾兰坡、卞美年这对老友、地质调查所早期同道、周口店遗址第一批研究人员、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发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初,相聚北京又到重庆以后,由时任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和北碚区文星湾两地)的副馆长方其仁陪同,于上午驱车来到北碚文星湾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抗战时期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内迁落脚之地。贾兰坡时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卞美年曾任职美国大西洋石油公司。贾兰坡与卞美年有着许多珍贵的同时。同时进入地质调…  相似文献   

5.
2011年9月10日-12日,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发掘现场会在陕西省洛南县召开.1995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洛南县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等国内、外学术机构研究人员持续努力,在洛南盆地系统地发掘了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并发现了十分密集的旷野旧石器地点群.2010年秋季以来,孟洼遗址和张豁口遗址的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从遗址黄土堆积地层中发掘出土包括7件手斧在内的大量石制品.来自国内20余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旧石器考古界的40余名学者齐集于此,为洛南旧石器考古事业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6.
吉学平 《人类学学报》2007,26(3):221-221
第17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于2007年4月7—8日在北京举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推荐的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时代遗址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多学科参与的发掘理念和新方法新技术的使用、以及整个发掘过程贯穿保护意识等符合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的主要标准,从24项入围项目中脱  相似文献   

7.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4,23(4):343-344
张森水先生是著名考古学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第2代的杰出代表。他从1956年开始从事旧石器考古研究,近半个世纪来脚步未停,笔耕不辍;主持过一系列重大考古项目,在野外考察和材料发现方面成就斐然;发文著书成果丰硕,提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区域渐进说”和中国旧石器时代存在“南北主工业二元结构,区域内若干文化变体”等理论,在阐释中国旧石器文化传统和人类技术与行为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方面他最早将“区系类型”等概念引入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倡导并力行实验考古学,推动石器使用痕迹分析,将统计分析方法较系统地应用到旧石器考古研究,促进了我国旧石器考古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和方法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叶面积指数(LAI)是评价森林的生长、结构及众多服务功能的重要参数,受坡面上环境条件变化影响而有坡面变化与尺度效应,对此需要深入理解和精细刻画。在六盘山半湿润区香水河小流域选择了33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一个斜坡长480.6m、水平长398.2m的东南坡向的典型坡面,在整个坡面上建立了宽30 m的调查样带,均匀分为空间连续的16个样地,在2014年生长季中期测定了林冠层LAI,并分析其坡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冠层LAI存在明显的坡面差异,其坡面平均值为3.11,变化在2.66—3.49,变幅为0.83,变异系数为0.09;LAI总体上随着从坡顶向下的坡长增加呈波动性增大趋势,在坡面中部(水平坡长188.45 m时)达到最大,之后稍微减小。森林冠层LAI存在着坡面空间尺度效应,即冠层LAI的顺坡滑动平均值(Y_1)随水平坡长(X,m)增加而逐渐增大,平均每100 m升高0.12,其回归关系式为:Y_1=-2×10~(-8)X~3+8×10~(-6)X~2+5×10~(-4)X+2.6523,(R~2=0.99);各样地LAI与整个坡面平均值的比值(Y_2,小数)随水平坡长(X_1,m)增加呈现为波动性的非线性变化,其回归关系式为:Y_2=-9×10~(-9)X_1~3+2×10~(-6)X_1~2+1×10~(-3)X1+0.829,(R~2=0.78),可基于此式将特定坡位样地的实测LAI推算整个坡面的估计值。造成研究坡面上LAI坡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坡位(海拔)样地的气温与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位于北纬33°上下、秦岭南麓的汉水上游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自然生态系统最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适于早期人类生存的地区,也是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存发现较早、遗址密集和研究较为深入的区域之一。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汉水上游干支流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数以百计,其丰富的古人类和动物化石资源以及旧石器文化遗存对研究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环境适应、石器工业技术和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在对汉水上游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旧石器遗址相关调查研究现状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兼及丹江口库区周边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收获,结合本研究团队数年来在该区域研究工作的进展状况与面临的问题,讨论了汉水上游地区的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收获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给予前瞻。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11次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3次年会暨纪念贾兰坡先生百年诞辰会议拟于2008年9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会前将出版年会学术论文集和贾兰坡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年会学术论文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11.
华北旧石器晚期环境变化与人类迁徙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2018,37(3):341-351
近年来大量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显示,受到地理区位与MIS3阶段以来气候变化双重影响,华北地区的本地文化与新来者持续移动扩散。本地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并不断与新来者交流融合,演进为以船型细石核技术为特色的华北旧石器晚期文化。来自欧亚大陆西侧的莫斯特与石叶技术,亦对华北地区有显著影响。MIS3阶段,外来影响仅表现为在高纬度地区向东扩散。应对MIS2阶段的环境压力,石叶与楔形细石核技术先后南下。华北地区原住民则可能是通过便于高流动性活动的船型细石核技术等适应方式,更好地维系了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4年5—10月,在宁夏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选择了一个东南坡向的典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坡面,设立上、中上、中、中下、下5个坡位的样地(P_1、P_2、P_3、P_4、P_5),利用热扩散探针法监测树干液流,并同步监测气象、土壤水势等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分日蒸腾(T_r,mm·d-1)存在显著的坡位差异,不同坡位T_r为:P_2(0.975)>P_4(0.876)>P_3(0.726)>P_1(0.653)>P_5(0.628).T_r与日最高气温(Tmax)、日均太阳辐射强度(SR)、日均饱和水汽压差(VPD)、日潜在蒸散(PET)、日均土壤水势(Ψ)呈显著正相关,与日均大气相对湿度(RH)、日降水量(P)、日最低气温(Tmin)呈显著负相关.基于边界线的斜率绝对值分析表明,从坡上到坡下,T_r对日均气温(T)、RH、VPD、PET和Ψ的响应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而对SR、土壤体积含水量(VSM)的响应程度则逐渐增大.进一步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VPD、PET和RH对不同坡位T_r的影响均占主导地位,Ψ和T对上坡样地T_r影响较大,而下坡样地T_r受SR、Tmin和VSM的影响较大.总体来看,T_r的坡位差异是土壤水分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利用特定观测样地的液流速率尺度外推计算坡面T_r时,需同时考虑土壤水分和气象因子随坡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主办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年会暨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议”,于2008年9月23日,在景色秀美、享有山西“钓鱼台”美誉的晋祠宾馆召开。这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和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所举办的规模最盛大的一次学术年会,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70余单位的近200名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和相关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71篇,  相似文献   

14.
<正>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主办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会议暨纪念贾兰坡先生百年诞辰会议"于2008年9月在山西太原召开。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70余单位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和相关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71篇,在会前出版了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水库区域是中国的南北过渡地区,蕴藏着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1994年和2004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特委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旧石器、古人类遗址与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复查,  相似文献   

16.
丹江口水库区域是中国的南北过渡地区,蕴藏着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1994年和2004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特委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旧石器、古人类遗址与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复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中肠为材料,依据Stratagene公司文库构建试剂盒方法,构建其中肠cDNA表达文库,该文库滴度为1.9×106 pfu/mL,重组率为99.97%。依据现代免疫学原理,利用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围食膜蛋白多克隆抗体筛选文库,得到两个编码华北大黑鳃金龟围食膜蛋白的cDNA克隆Ho-Peritrophin1Ho-Peritrophin2,其cDNA长分别为2 385 bp和1 633 bp,在PolyA末端上游各有3个多聚腺苷酸信号序列AATAAA,最长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编码729个和477个氨基酸,与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 CBP2(chitin binding protein 2)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21.9%和19.1%。结构域分析表明,Ho-Peritrophin1Ho-Peritrophin2分别具有9个和6个几丁质结合功能域,只含有较少的O-糖基化位点,不含有类粘蛋白结构域。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对两种蛋白的作用位点主要位于几丁质结合功能域(chitin binding domain, CBD)内部,而因受几丁质结合功能域保护,这两种蛋白能够抵抗这些蛋白酶的降解。与正常CBD比较,这两种蛋白C端的CBD只含有4个Cys,只在第1与第3、第4与第5个Cys之间形成两对二硫键,缺少由第2与第6个Cys形成的二硫键。推测其N端还应包括信号肽序列和几丁质结合功能域的未知序列。  相似文献   

18.
采用RAPD技术和杂交方法对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1888)和华北大黑鳃金龟(H.oblita(Faldermann1935)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作者应用40条引物,采用UPDGA法对华北大黑的南京和文登种群。东北大黑的沈阳种群。以及其外群矮臀鳃金龟(H.ernesti Reitter)进行了RAPD分析。所建立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东北大黑具有与华北大黑两个地理种群相同的分类地位。同时,作者对两种金龟甲进行了正反交的杂交试验。试验共得到21头正交F1代成虫,3头反交F1代成虫,F1代生活正常,采用东北大黑与F1代回交的方法研究F1代的可育性,2001年6月10日的检查结果显示,四个处理均得到大量回交杂种一龄幼虫和少量二龄幼虫,F1代的雌雄虫均具有正常的生殖力。以上结果表明;两种金龟的次异名。为无效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大菊品种叶片形态变异丰富,然而至今仍未对其进行科学的定义和分类,无法有效利用这些形态性状进行品种鉴定和叶形遗传解析。利用数量化分析方法对植物形态进行定义和分类,是植物性状遗传解析的前提。对436个中国传统大菊品种的24个叶形性状进行重新定义及观测,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8个相对独立的性状,用变异系数及主成分分析等...  相似文献   

20.
传统知识研究目前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热点领域, 并对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社区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为数据源, 应用WoS自带的统计分析功能和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III, 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突现词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方法对传统知识的研究态势、研究热点以及知识演进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 传统知识研究的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国科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加州大学系统等研究机构在该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 非洲、南美洲的巴西、玻利维亚以及亚洲的印度等地区为传统知识研究的热点区域; Albuquerque UP、Singh R、薛达元在该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最多; Berkes F、Drew JA、Gómez-Baggethun E等学者发表的论文为该领域知识基础的构建及相关研究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生物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政策管理等相关的传统知识研究是未来该领域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