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一线药物。随着应用的增加,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碳青霉烯酶是目前发现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准确快速检测这些耐药基因是控制其传播的关键。本研究对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钟桥石  胡龙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2):1148-1149,1152
碳青霉烯类药物由于其良好的细胞通透性及高度的酶稳定性,是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有非常强的抗菌活性,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临床已出现了对其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且不断有新的耐药基因被发现。本文就其耐药机制、检测方法、常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预防措施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阴沟肠杆菌是肠杆菌科中常见的院内感染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力强,成为治疗产ESBLs和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但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出现很多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阴沟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 cloacae,CREL),本研究就其耐药机制,从产碳青霉烯酶和非产碳青霉烯酶两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耐消毒剂基因qac E△1-sul1存在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qac E△1-sul1基因。结果 201株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阿莫西林和头孢类等抗菌药物多数耐药率均达到50%以上,但对碳青霉烯类仍高度敏感。qac E△1-sul1基因的总检出率为40.80%,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qac E△1-sul1检出率分别为34.78%、44.23%、58.91%和31.25%。结论医院感染患者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耐消毒剂基因qac E△1-sul1携带率较高,加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消毒剂耐药性的监测,对临床合理使用消毒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产碳青霉烯酶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240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改良的Hodge试验检测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碳青霉烯酶,并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20.8%),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大于50%;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的检出率为64.0%。结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碳青霉烯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β-内酰胺酶类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目前对抗耐药细菌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之一。但随着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的出现,无疑给临床抗菌药物选择带来严峻的考验。临床上发现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常含碳青霉烯酶,可分为A、B、D三类:A类为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s,KPCs),B类为是新德里金属酶(new Delhi metalloenzyme,NDM)、亚胺培南酶(imipenemase,IMP)和维罗纳整合子金属β-内酰胺酶(verona integronencoded metallo-β-Lactamases,VIM),D类为是苯唑西林酶(Oxacillinase,OXA)。目前发现编码这些酶的基因大都位于质粒上,使得这些耐药基因能够在细菌之间进行水平或垂直传播。该文将介绍近年编码不同碳青霉烯酶的基因通过质粒的介导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分布、表达与传播,以期为科学防控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中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无菌操作方法采集疑为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采用美国BD公司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108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30株(占58.3%),革兰阳性球菌428株(占39.6%),真菌22株(占2.1%)。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最高,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耐药率较高。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较高,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结论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复杂,耐药率较高,临床应提高血培养送检率,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8.
细菌耐药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人类健康、发展和安全造成根本性威胁。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与传播具有现实紧迫性,势在必行。近期,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国家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质控中心联合发布了《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引》(下文简称《指引》),对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医院感染精准防控提出了建议,内容包括集束化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手卫生、主动监测、接触预防、患者隔离和环境清洁消毒。为更好地理解和落实《指引》,本文对其进行解读,期望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了解2014-2017年玉溪市人民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在临床标本及科室中的检出情况及耐药情况,为防治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 COMPACT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952株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涉及17个菌属30个菌种,主要来自痰样本(669株,72.27%)、尿液(90株,9.45%)和体表分泌物(54株,5.67%)。科室分布显示重症医学科有309株(32.46%),急诊内科121株(12.71%),神经内科113株(11.87%),呼吸内科83株(8.72%)。检出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小于40.00%;大肠埃希菌仅对阿米卡星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小于4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吡肟、氨曲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低于40.00%;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对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小于40.00%。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分布较广,不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不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较高,应重视监测细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更好地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其主要菌株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分离的1478株革兰阴性杆菌及其主要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离的1478株革兰阴性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568/1478)38.43%、肺炎克雷伯菌(338/1478)22.87%、铜绿假单胞菌(216/1478)14.61%3种为主。这3种革兰阴性杆菌均呈多药耐药性;除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外,其它药物均显示有一定的耐药性,其中对派拉西林的耐药率在91%以上,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的耐药率在70%以上。结论肿瘤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现象严重,尤其是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呈多重耐药,实验室应加强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的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研究ICU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病原学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于我院ICU住院治疗的216例下呼吸道感染者,按照是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分为研究组113例,对照组103例。分析两组患者感染相关因素的数量分布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感染相关因素的分布率更高;(2)住院时间>3个月、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其他细菌感染、血红蛋白含量<100 g/L、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 d、抗菌药物使用种类>4种、使用免疫抑制剂是ICU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3)113例研究组共培养出细菌菌株93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2株(55.91%),革兰氏阳性菌25株(26.88%),革兰氏阴性菌中较多的是铜绿假单胞菌(22株)、鲍曼不动杆菌(13株)、肺炎克雷伯菌(12株);革兰氏阳性菌中最多的是肺炎链球菌(11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4)耐药情况:铜绿假单胞菌对莫西沙星耐药率较低(15.83%),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17.56%),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16.37%),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无耐药性。结论:住院时间>3个月、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其他细菌感染、血红蛋白含量<100 g/L、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 d、抗菌药物使用种类>4种、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多重耐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院ICU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应根据病原菌选择耐药性低的药物,并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CU革兰阴性菌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及抗生素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2002年1月-2004年12月院内感染的所有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菌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革兰阴性菌院内感染的部位主要在下呼吸道,其次为尿路。372株G^-菌中,前5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62株(16.67%)、洋葱假单胞菌61株(16.4%)、铜绿假单胞菌58株(15.59%)、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41株(11.02%),肺炎克雷伯杆菌34株(9.14%)。3年中,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所致的院内感染有所增加;在细菌耐药性方面,G^-菌的耐药率普遍提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13.25%)、哌拉西彬他唑巴坦(23.93%)、头孢他啶(39.66%)、美罗培南(32.17%)、奈替米星(48.36%)的耐药率〈50%,但对亚胺培南高达50.87%。结论ICU院内感染革兰阴性菌对除头孢他啶外的3代头孢耐药率普遍高,对亚胺培南耐药率高,加强细菌耐药性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很关键。  相似文献   

13.
多粘菌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粘菌素因在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上的治疗效果良好,再度被应用于临床,其耐药水平在多种抗菌药中曾一度较低,但目前有研究表明多粘菌素的耐药率有增加趋势。作为抗击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抑制其耐药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多粘菌素的耐药性现状、产生机制及防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指导临床科学合理使用多粘菌素及革兰氏阴性菌耐药菌株传播和蔓延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至2015年院内感染患者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年共收集下呼吸道痰液标本21 615份,分离病原菌5 621株,阳性率为26.0%;其中革兰阴性(G~-)菌4 249株,占75.6%,以铜绿假单胞菌居多(20.7%);真菌764株,占13.6%,以白假丝酵母居多(12.6%);革兰阳性(G~+)菌608株,占10.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9.9%)。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G~-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最低,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和部分三代头孢类等抗菌药耐药率较高(50.0%)。G~+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为零,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和红霉素等抗菌药耐药率较高(40.0%)。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耐药性呈增长趋势,临床应加大病原菌分布检测及其耐药性监测力度,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用药。  相似文献   

15.
【背景】水体环境分布广、流动性强,是耐药菌和耐药基因传播的主要媒介。【目的】了解北方污水厂大肠杆菌携带的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情况。【方法】从北方污水厂筛选出一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通过药敏试验进行耐药性检验,采用96孔板法测定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利用酶标仪探究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并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进行预测。【结果】大肠杆菌WEC对四环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红霉素具有耐药性,亚抑菌浓度的四环素、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能够延缓或抑制菌株的生长。WEC菌株的基因组中包含一条大小为4 782 114 bp的环状染色体和2个大小分别为60 306 bp (pWEC-1)和92 065 bp (pWEC-2)的环状质粒。菌株共携带129个耐药基因,其中128个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预测到原噬菌体、基因岛及插入序列的存在,部分可移动遗传元件携带有耐药基因。质粒pWEC-1中无耐药基因,pWEC-2含有1个耐药基因,在质粒基因组中预测到原噬菌体和插入序列。【结论】污水源大肠杆菌WEC是一株多重耐药菌株,其基因组中携带耐药基因和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州华侨医院2007年至2009年分离的1 939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细菌,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4 软件统计分析药敏结果.结果 2007年至2009年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1 939株,居前...  相似文献   

17.
The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ty barrier is an important resistance factor of bacterial pathogens. In combination with drug inactivating enzymes, target alteration and efflux, it can increase resistance dramatically. A strategy to overcome this membrane-mediated resistance is the misuse of bacterial transport systems. Most promising are those for iron transport. They are vital for virulence and survival of bacteria in the infected host, where iron depletion is a defense mechanism against invading pathogens. We synthesized biomimetic siderophores as shuttle vectors for active transport of antibiotics through the bacterial membran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ies resulted in siderophore aminopenicillin conjugates that were highly active against Gram-negative pathogens which play a crucial role in destructive lung infections in cystic fibrosis patients and in severe nosocomial infection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the uptake of the compounds via specific iron siderophore transport routes were demonstrated. The novel conjugates were active against systemic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s in mice with ED50 values comparable to the quinolone ofloxacin and show low toxicity.  相似文献   

18.
高岳 《生物技术进展》2014,4(2):102-106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较早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上的一类抗生素,虽然它们没有完全从市面上消失,但由于其他副作用较少且广谱的抗生素的出现,其重要性已经减弱。目前,随着由多药耐药性(MDR)细菌引起的感染急剧增加,作为为数不多的治疗选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特别是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尽管病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已基本清楚,但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模式的认识还远未全面。面对越来越多几乎无法治疗的细菌感染,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对抗多药耐药性病原菌上显示出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研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与生物膜表型和毒力因子的相关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出现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尿液培养标本,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纸片扩散法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将大肠埃希菌分为多重耐药组和非多重耐药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重耐药组和非多重耐药组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附着力。PCR法分析多重耐药组和非多重耐药组参与大肠埃希菌4种毒力因子(黏附素、保护素、细胞毒素、铁载体)编码的16种基因表达水平。 共收集156例患者的尿液,并从尿液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72株,其中大肠埃希菌97株(56.7%)占比最多。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多重耐药组大肠埃希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60%。与非多重耐药组相比,多重耐药组大肠埃希菌生物膜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着力强度等级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耐药组大肠埃希菌与黏附素相关4种毒力基因fimH、sfa、afa、iha表达明显高于非多重耐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多重耐药与毒力因子参与产生强附着力生物膜表型有关。  相似文献   

20.
Discovery of novel classes of Gram-negative antibiotics with activity against multi-drug resistant infections is a critical unmet need. As an essential member of the lipoprotein biosynthetic pathway, lipoprotein signal peptidase II (LspA) is an attractive target for antibacterial drug discovery, with the natural product inhibitor globomycin offering a modestly-active starting point. Informed by structure-based design, the globomycin depsipeptide was optimized to improve activity against E. coli. Backbone modifications, together with adjustment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fforded potent compounds with good in vivo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Optimized compounds such as 51 (E. coli MIC 3.1 μM) and 61 (E. coli MIC 0.78 μM) demonstrate broad spectrum activity against gram-negative pathogens and may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antibiotic disco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