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烁 《化石》2003,(3):17-18
在博物馆里展出的很多恐龙化石已被大家所熟悉 ,但恐龙足印化石却鲜为人知 ,这是因为恐龙足印化石的形成过程复杂 ,形成条件极为苛刻。爬行动物足印化石同其它足印化石一样是动物的遗迹 ,这就区别于骨骼等实体化石。实体化石可经受一定的风吹雨淋 ,而足印化石则很容易受到地表侵蚀而消失。所以 ,足印化石的形成一般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 )要有适于脚印形成的地方。大多数的足印都保留在泥质或沙质岩石上 ,这就意味着足印形成在含水丰富松软适当的地带。一般来讲 ,松软的湖岸或海岸是形成足印的理想场所。 (二 )需要有适当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记黑龙江畔一鸭嘴龙足印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9月,来自七个国家的地层古生物学者,在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举行了“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及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之后学者们对黑龙江沿岸中新生界地层进行了实地踏勘,在踏勘的过程中在嘉荫县永安村之东南1.2km的黑龙江岸边发现了一滚石板,其上保存一较完整的大型恐龙足印。足印印迹在厚层钙质胶结的粗砂岩上,经查对化石产出岩层为嘉荫群永安村组(Sun et a1.,2003)。化石是一大型的三趾的足印(tridactyl),三趾短粗,中趾呈U型,趾间有蹼的痕迹,造印者应是一只鸭嘴龙(Thulbom,1990)。黑龙江省嘉荫县是我国第一只命名的恐龙——黑龙江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化石的产出地,化石产自嘉荫群渔亮子组(Riabinin,1925,1930;Dong,1992)。本文记述的标本是嘉荫群中发现的第一件足印化石,也是我国鸭嘴龙类足印化石的首次记录(甄朔南等,1996)。  相似文献   

3.
1987年11月—1988年3月,笔者随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对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及纳尔逊岛北部地区进行了地层古生物调查。在约40km^2火山沉积岩系的11个地点采得树叶、硅化木、鸟类足印等遗迹化石标本200余块(插图1)。其中4处是过去已知的树叶及鸟类足印化石产地(No. 4—7),7处是本次考察新发现的。同时还采有20多块微体化石分析样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记述的古杯化石,系贵州工学院地质系赵元龙老师提供,有关此区的地层剖面及所含化石的情况,赵元龙、黄友庄已在“贵州福泉道坪地区早、中寒武世三叶虫”一文(刊《古生物学报》20卷3期)中发表,本文不再赘述。古杯化石产于明心寺组底部(第9层)与牛蹄塘组上部(第7层)中,经研究,计有下列种属(共9属16种,其中7新种,5未定种,4比较种): 第9层(NP Ⅲ-H-35)产Rotundocyathus  相似文献   

5.
据四川省盐业钻井大队杜仲祥工程师报告:四川盐业钻井大队资中第一井附近约200米处发现足印化石。1981年3月27日我们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发掘。据当地社员介绍,现保留足印化石的晒场原为一小山包,1966年将山包挖去后,足印化石就裸露于地表,当地群众称之为“金鸡脚印”。经我们调查,在约400平方米面积的晒场上,发现有大小不同的四种类型足印化石,较清楚的共有48个,其中两类足印化石保存良好,一类为四趾型(见照片),一类为三趾型。据钻井大队杜工程师介绍,该地区地处四川盆地南部,基底岩层属中生代中侏罗世早期凉高山砂岩。足印化石就保留在该地区凉高山黄色砂岩上部。根据上述特点及足印的大小、形态,初定为恐龙足印化石,而且至少是四个不同种属的恐龙在这里活动过。在约400平方米面积上发现成群的、不同属种的恐龙足印化石,在我国还是少见的。这一发  相似文献   

6.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足印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久前(78、6、10),承云南地质局第一区测队五分队肖荫文寄来产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足印化石,据肖君函告该化石采自景洪县大勐龙一带的火山岩系,主要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安山岩等。这一足印标本产于火山岩系中并有植物碎片。这个标本(编号为 MH.1182-3)就其  相似文献   

7.
<正> 1979年8—9月,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西南部查布地区进行第四纪地质调查时,在该区出露的白垩系岩层面上发现了一批足印化石。该区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基底岩层为中生代白垩纪灰绿色,紫红色砂页岩,上覆第三纪灰绿色、紫红色粘土岩,第四纪湖积,冲积,风积物零星出露于沟谷地区。流水侵蚀与风蚀作用常使白垩纪灰绿色砂页岩直接出露地表。该岩层面上多处发现同类足印化石,其中一处足印化石保存良好,数量丰富,简略介绍如下: 于该点约70平方米面积上共见28个足印,明显分为大小不同,排列方向不同的四组。其中两组分别为正北与北东走向,另外两组为西与南西走向。全部足印均为负型,三趾,中趾长于两侧趾,左侧趾略短于右侧趾(照片1)。朝北行走的一组,有足印八个,足印长约49公分,宽约36公分,两足印间距(跨步)约140公分;朝北东走的一组有足印八个,为四组中足印最小的一组,足印长约20公分,宽约15公分,两足印间距约72公分;  相似文献   

8.
在古脊椎动物学报第四卷第二期,“中国足印化石”一文中(53—67页)所描述的四川宜宾扬子(鱼噩)脚印曾指出,在所有观察的标本中都有皮肤的印痕保存。在所有的标本,印痕都具有粗折曲状。以下再作一些补充说明。因为所有三个标本,都是负型,所以本文图版上所表示的就是足部的皮肤面。因此表面的瘤状表皮就代表足的皮肤外形。  相似文献   

9.
辽西阜新发现足印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报道的足印化石,是笔者一九八三年在辽宁阜新盆地海州露天煤矿东北侧海州组太平段采集的.产地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21°40′,北纬42°.在发现化石的岩层层面上保存着大量的植物化石.足印化石印在一大块细砂岩层面上,是一保存完整的足印印痕(照片1),有三个脚趾,粗大,无第一趾存在的印迹,整个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描述的叶肢介化石,系1964年王自强和张钟瑶同志在内蒙古自治区石拐于煤田进行中生代地层研究时所获。叶肢介化石采自中侏罗世长汉沟组的两个不同层位,野外编号为A_4和A_5,分别相当于李星学(1954)测制的“长汉沟系”剖面的第1层顶部和第6层。长汉沟组产叶肢介化石是李星学提到的,当时称做  相似文献   

11.
洪友崇 《昆虫学报》1975,(2):235-241
本文昆虫化石产于河北围场县西约18公里的奶子山沟(图1)。地层剖面仅出露砂页岩层。总厚167.8米。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油页岩:灰黑色、灰色油页岩与灰黑色泥岩互层,自下而上包含3个化石层[见剖面中第1层之(1)、(2)、(3)],第1、2化石层均产叶肢介、鱼化石;第3化石层产昆虫、鱼化石;昆虫化石为本文描述的属种,即大型中国树蜂Sinosirex gigantea(新属,新种)。厚度53.3米。 2.灰白色凝灰质砂岩。含植物碎片。厚70米。 3.黑色灰黑色含油性页岩,黄绿色页岩和灰色泥岩互层。厚15.7米。 4.灰色、灰黑色油页岩与薄层凝灰质砂岩互层。厚7.6米。 5.灰白色薄层至中层凝灰质砂岩。含植物碎片。厚21.2米。 地层剖面和时代的确定,牵涉到东亚大陆(包括中国、蒙古、苏联、朝鲜等)侏罗——白垩纪界限的划分问题,问题比较复杂,说法不一。地层的时代究竟是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目前还肯定不了。本文的化石时代暂列晚侏罗(J_3)或早白垩世(K_1)。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的标本是1960年底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送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的。化石产于薄层浅灰色泥质砂岩中,保存的尚称完好;在同一层位中还有介形虫、昆虫和植物化石。据李龙云同志说,这一层以下约50米处还产有龟化石。这些龟化石经笔者观察,其系统位置应归属于弓鳍鱼科(Amiidae)。我国华北中生代晚期地层中曾发现过中华弓鳍鱼  相似文献   

13.
甘肃秦安中新世哺乳类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篇报告是記述甘肃秦安蓮花鎮发現的板齿象(Platybelodon)和无角犀(Aceratherium)的零星材料。这些化石是秦岭地貭队104队1958年发現后寄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产这些化石的詳細地点及层位皆不知,随化石所附野外标籤的記录,說明这些化石是产在一种“紅色粘土夹砾石結核层”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描述的几块鳞木状茎干部化石是姜晏滨同志在准噶尔盆地和丰地区所采集的。所附剖面图是采集者所作。比例尺不明,岩性及厚度也不明。作为化石发现的层次示意图,还是可以的。化石层共为4层。第1层发现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 及Hosti-mella sp.,第2层发现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第3层发现Lepidodendropsis?(Colpodexylon?)arborescens,第4层发现Lepidodendropsis?dzungariensis(新种)。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 迄今为止,仅仅出现于中泥盆世,一般认为中泥盆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1955年地质部华北地质局241队翁礼巽先生等在白云鄂博东北约20公里,百灵庙西北约32公里处采得。根据该队所附简图,珊瑚化石全部产在石灰岩中,其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均为红色砂岩,岩层走向大致东西,向北倾斜。珊瑚化石层则位于含上石炭纪(虫筳)科化石层之下约2,500米。珊瑚化石经笔者鉴定,有下列各种属:  相似文献   

16.
山东平邑盆地发现平额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九八六年初,当地民工为修建平邑红石岭大桥,在第六号桥墩的位置,距地表深六米的粘土层中发现一块完整的大下颌骨化石,其上带有两颗大臼齿.经鉴定该化石为真象亚科平额象(Elepas planifrons)下颌骨.化石产在浚河中游的河床冲积物中.在河床下面有七米厚的第四纪松散冲积物,最底部有一米厚的砂砾石层,其上为  相似文献   

17.
从1964年起,我们整理了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产地(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粪化石,以及我国其他化石地点,如广西柳城巨猿洞里的一些同类材料。在整理工作中,清理出周口店遗址现有的粪化石,除破碎的外,约有1500枚左右。在遗址目前发掘到达的40米厚的堆积物剖面中,它们和其他化石一起,占据了从底部到上部的好几个层位,如第10层,第8—9层,第6层等。这些标本,有时密集成层,也有的是较零星的分布的。  相似文献   

18.
<正> 著名的北京猿人(Homo erectus pekingensis)化石产地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堆积物10—11层中,产有丰富的鬣狗(Hyaena)粪化石。通过对粪化石(编号 L:30:40,采于1949年;和 L:31:50采于1951年)进行盐酸浸泡,重液浮选,从而找到了148粒孢粉。经过鉴定、包括种属:  相似文献   

19.
江苏南京浦镇及泗洪下草湾中新世脊椎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包括两部分,分别记述了近年来在江苏南京市浦镇和泗洪下草湾两个地点发现的一些脊椎动物化石,讨论了产化石地层的时代和有关的地层问题。浦镇的化石是镇江地质部第六普查综合研究队,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和南京大学地理系的几位同志,在该地的猪头山的一个矽砂矿的砂砾层中采集的。泗洪的化石是前“华东文物工作队”在1955年送交前“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鉴定的,由同一地点发现的其他化石,过去已经研究发表(见后)。除了南京方山发现的一个安琪马(Anchitherium aurelianense)的标本(周明镇、胡长  相似文献   

20.
湘西溶溪组的棘鱼化石及其层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最低含鱼化石地层,即湘西早志留世(Llandovery 期)溶溪组的地区性地质剖面和产自该组七个类型的棘鱼鳍刺化石,并根据其同层中所产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论证鱼化石层的层位.鱼化石本身所表现出的原始特性与这一结论是谐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