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多样,是真菌Aspergillusniger中特征次生代谢产物。【目的】研究分离自海洋滩涂土壤的真菌Aspergillus niger XJJ-3中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结构及其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方法】以TLC分析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和光谱方法分离和鉴定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采用微量稀释法测试化合物的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结果】从真菌A.niger大米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6个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鉴定为RubrofusarinB(1)、Flavasperone (2)、Aurasperone A (3)、Asperpyrones C (4)、Asperpyrones B (5)和Fonsecinone A (6)。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6对致病菌S. aureus ATCC33591、29213、E. faecium ATCC35667和V.parahemolyticus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和4对S.aureus ATCC33591表现出较强抑制活性(MIC分别为43.7μmol/L和21.9μmol/L),化合物3对E.faecium ATCC35667抑制活性较强(MIC为21.9μmol/L)。卤虫致死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6均表现出一定的卤虫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2和3活性显著(LD50分别为35.0μmol/L和8.8μmol/L)。【结论】菌株XJJ-3可产生结构丰富的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6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该研究可为抗菌和细胞毒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中药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叶的汁液浓缩干燥物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HPLC-DAD-ESI-IT-TOF-MSn技术,结合对照品对比和文献检索,对其进行系统的定性分析。以水(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质谱使用ESI离子源,采用负离子模式分析液质数据。结果表明:(1)首次阐明中药库拉索芦荟中蒽醌类(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蒽酮类(芦荟素A、芦荟糖苷A)、色酮类(芦荟新苷D、7-O-甲基芦荟新苷A、altechromone A、芦荟苦素、芦荟新苷G、芦荟新苷C)、α-吡喃酮类(芦荟宁A、芦荟宁B)四类成分的主要化合物的裂解途径。蒽醌类化合物的裂解途径以失去CO2和CO为主,蒽酮类化合物的裂解途径以己糖苷的裂解和失去CO为主,色酮类化合物的裂解途径以己糖苷的裂解和酯基的水解为主,α-吡喃酮类的裂解途径主要包括己糖苷的裂解、CO2和H2O的丢失等。(2)共检测到168种化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银莲花属植物小花草玉梅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并结合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是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2)、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3)和3-O-β-D-吡喃核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4)。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银莲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4为首次从小花草玉梅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黑刺菝葜中的甾体皂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黑刺菝葜(Smitax scobinicaulis C.H.Wringh)根茎中再次分离得到2个新的甾体皂苷化合物,经理化、光谱分析及与标准样品对照,鉴定化合物Ⅲ为(25D)螺甾-5-烯-3β,17α,27-三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1→4)-O-[α-L-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化合物Ⅳ为(25D)螺甾-3β,17α,27-三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1→4)-O-[α-L-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5.
对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制备型HPLC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 NMR,13C NMR)进行结构鉴定。从珍珠菜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cinchonain Ib(3)、芹菜素-6-C-β-D-吡喃木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芹菜素-6,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5)、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木糖苷(6)、芹菜素-6,8-二-C-β-D-吡喃木糖苷(7)、芹菜素-6-C-β-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葡萄糖苷(9)、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0)、blumenol A(11)、(3S,5R,6R,7E,9S)-大柱香波龙-7-烯-3,5,6,9-四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化合物3~8和1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12均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10μM)。  相似文献   

6.
利用Diaion HP 20及硅胶柱层析进行化合物的分离,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借助多种光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鉴定为(25R)-螺甾-5-烯-1β,3β-二醇1-O{O-α-L-鼠李吡喃糖苷-(1→2)-O-[β-D-木糖吡喃糖苷-(1→3)]1β-D-岩藻吡喃糖苷}(ophiopogonin D,1),(25R)-ruscogenin 1-O-[2-O-(乙酰基)-α-L-鼠李吡喃糖苷-(1→2)][β-D-木糖吡喃糖苷-(1→3)]-β-D-岩藻吡喃糖苷(2),(25R)-rascogenin 1-O-[3-0-(乙酰基)-α-L-鼠李吡喃糖苷-(1→2)][β-D-木糖吡喃糖苷-(1→3)]-β-D-岩藻吡喃糖苷(3),蜕皮甾酮(4).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虎尾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虎尾草Lysimachia barystachys地上部分中分得8个已知黄酮苷类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奈酚(2),金丝桃苷(3)、芦丁(4)、3,5,7,3',4'-五羟基黄酮-3-O-(2,6-二-O-α-L-吡喃鼠李糖)-β-D-吡喃半乳糖苷(5),3,5,7,3',4'-五羟基黄酮-7-O-α-L-吡喃鼠李糖-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6),3,5,7,4'-四羟基黄酮-3-O-(2,6-二-O-α-L-吡喃鼠李糖)-β-D-吡喃半乳糖苷(7),3,5,7,4'-四羟基黄酮-7-O-α-L-吡喃鼠李糖-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8).这些化合物除3,4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从脱脂亚麻籽(Linum usitatissimum L.)中共分离出8个化合物,经过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是:正二十四烷(1),十四烷酸(2),硬脂酸(3),月桂酸乙酯(4),β-谷甾醇(5),胡萝卜苷(6),α-D-吡喃葡萄糖基-α-D-吡喃葡萄糖(7)和α-D-吡喃葡萄糖基-β-呋喃果糖(8).化合物1,2,4,7,8首次从亚麻籽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从茄科食用植物旋花茄(Solanum spirde)的新鲜果实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成分,经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为26-0-β-D-葡萄吡喃糖基-(25R)-呋甾-3β,22ξ,26-三醇-5-烯-3-0-α-L-鼠李吡喃糖基-(1-2)-[3-0-(3-O-乙酰基)-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苷(1).2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26-O-β-D-葡萄吡喃糖基-(25R)-呋甾-22ξ-甲氧基-3β,26-二醇-5-烯-3-O-α-L-鼠李吡哺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苷(2)和26-O-β-D-葡萄吡喃糖基-(25R)-呋甾-3β,22ξ,26-三醇-5-烯-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苷(protodioscin)(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半卧狗娃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半卧狗娃花(Heteropappus semiprost Griers)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及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为:3′,4′,5,7-四羟基黄酮(1),3′-甲氧基槲皮素(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甙(3),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甙(4),异鼠李亭-3-O-β-D-吡喃半乳糖甙(5),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6),异鼠李亭-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7),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民间广泛食用的豆科植物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 Skeels)花蕾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分析。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白刺花花蕾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多种波谱学手段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9α,14β-二羟基苦参碱(1)、槐胺碱(2)、9α-羟基槐胺碱(3)、7α-羟基槐胺碱(4)、槐果碱(5)、9α-羟基槐果碱(6)、苦参碱(7)、9α-羟基苦参碱(8)、13α-羟基苦参碱(9)、9α-羟基-7,11-脱氢苦参碱(10)、槐定碱(11)、白羽扇豆碱(12)、14α-羟基白羽扇豆碱(13)、3,4-二甲氧基苯甲醇7-O-β-D-吡喃葡萄糖苷(14)、2-苯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5)和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6)。其中,化合物1是一个新的生物碱,化合物3、4、8~10和12~16共11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花部位中获得。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及苦参碱(7)对丁酰胆碱酯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31%和35%。研究解析了民间食用白刺花花蕾的部分物质基础,明确了其抑制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化合物,为白刺花的天然产物开发提供了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从碎米花杜鹃Rhododendron spiciferum根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南烛木树脂酚(1)、(+)-环合橄榄树脂素(2)、(-)-南烛木树脂酚-9-O-β-D-葡萄吡喃糖苷(3)、(-)-南烛木树脂酚-9-O-β-D-木吡喃糖苷(4)、3,5,7-三羟基色原酮-3-O-α-L-鼠李吡喃糖苷(5)、3,5,7-三羟基色原酮-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6)、柚皮素(7)、圣草酚(8)、紫杉叶素(9)、儿茶素(10)、紫杉叶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11)、黄杞苷(12)、紫杉叶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13)、蒲公英赛醇(14)、蒲公英赛醇乙酸酯(15)。其中化合物1~6、8、9、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对部分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MCI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番石榴叶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4,5-diepipsidial A(1)、psidial A(2)、guajadial(3)、psiguadial A(4)、psiguadial D(5)、α-生育酚(6)、亚油酸(7)、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8)、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9)、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10)、β-谷甾醇(11)、儿茶素(12)、没食子酸(13)。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对人体肿瘤细胞株HL-60、SMMC-7721、A-549、MCF-7、SW-480均显示出较为明显的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为4.08~11.23μmol/L。  相似文献   

14.
明确海洋沉积物来源的放线菌FIM02-765的分类地位,揭示其代谢产物Simaomicinα的抗肿瘤活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细胞糖分组成分析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海洋放线菌FIM02-765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从该菌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稠环氧杂蒽酮类化合物Simaomicinα;通过MTT法对化合物Simaomicinα的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FIM02-765属于野野村氏菌(Nonomuraea sp.),同时该菌产生的稠环氧杂蒽酮类化合物Simaomicinα具有较强体外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研究表明1株经鉴定的海洋野野村氏菌FIM02-765产生稠环氧杂蒽酮类化合物Simaomicinα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体外抑制活性,为深入开展该菌的遗传育种以及Simaomicinα的生物合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宁夏产植物牛心朴子( Cynanchum komarovii Al. Iljinski.) 须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4 个C21 甾体配糖体: 白前苷元C 3- O-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葡萄糖基-( 1→4-α-L-吡喃磁麻糖基-( 1→4 )-β- D-吡喃毛地黄毒糖基- (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 1) , 白前苷元A 3- O-β- D-吡喃葡萄糖基- (1→4 ) -β-D-吡喃葡萄糖基-(1→4 ) -α- D-吡喃夹竹桃糖基- (1→4 )-β- D-吡喃毛地黄毒糖基-(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2) , 白前苷元C 3- O-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 D-吡喃葡萄糖基- (1→4 )-α- D-吡喃夹竹桃糖基-(1→4 ) -β-D-吡喃磁麻糖基-( 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 3) , 白前苷元A 3- O-β- 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葡萄糖基-( 1→4 )-α- D-吡喃夹竹桃糖基- (1→4 ) -β-D-吡喃磁麻糖基- (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 4) , 分别命名为komaroside I (1) , komaroside J ( 2) , komaroside K ( 3) , komaroside L ( 4) , 除化合物1 外,其余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来江藤的苯丙素类配糖体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云南民间药用植物来江藤(Brandisia hancei Hook.f.)的全草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乙醇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3)-β-D-(4-O-咖啡酰基)-半乳吡喃糖苷(1),3,4-二羟基苯乙醇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3)-β-D-(2-O-乙酰基-4-O-咖啡酰基)-半乳吡喃糖苷(2),acteoside(3),2’-acetylacteoside(4),poliumoside(5),2’-acetylpohumoside(6),mussaenoside(7),luteolin-7-O-β-D-glucoside(8),luteolin(9)和mannitol(10)。化合物1-6为苯丙素配糖体成分,其中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关键词:来江藤;苯丙素类配糖体;3,4-二羟基苯乙醇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3)-β-D-(2-O-乙酰基-4-O-咖啡酰基)-半乳吡喃糖苷。  相似文献   

17.
四齿四棱草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齿四棱草地上部分水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与文献和标准品对照将它们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4-乙酰胺基乙基苯基6-O-甲基香豆酰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苷(2)、4-乙酰胺基乙基苯基6-O-甲基香豆酰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4-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3)、6-C--β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洋芹素(4)、6,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洋芹素(5)a、cetylmartynoside B(6)i、somartynoside(7)a、lyssonoside(8)l、eucosceptoside B(9)、连翘苷B(10)和丁二酸(11)。其中2和3为顺反异构体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8.
【背景】海洋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由于具有化学结构新颖和生物活性多样的特点,是药物发现新的源泉之一。【目的】研究Parengyodontium album SCSIO 40430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方法】利用常压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色谱学方法对P.albumSCSIO40430发酵液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HR-ESI-MS、1H、13CNMR等光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确定其产生的化合物结构;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分离到3个苯并二氢吡喃酮类化合物,结构确定为Deoxyphomalone(1)、2-Ethyl-3,5-dihydroxy-11-methylchroman-9-one (2)、2-Ethyl-3-hydroxy-5-methoxy-11-methylchroman-9-one (3)。【结论】获得3个苯并二氢吡喃酮类化合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2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ATCC43300)、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SCSIOBT01)有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MIC 16μg/mL)。  相似文献   

19.
从裂果薯(Tacca plantaginea Drenth)中分离到甲、乙、丙三个甾体化合物。化物合甲和乙,经光谱解析和化学分析鉴定为两个新甾体皂甙。其中裂果薯皂甙甲(Ⅱ)为一个糖连接方式上不常见的皂甙(约茂皂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鼠李糖(1→3)][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甙);裂果薯皂甙乙(Ⅲ)(约茂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葡萄糖甙)。丙为豆甾醇甙。  相似文献   

20.
茉莉花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药用植物茉莉花(Jasminum sambac(L.)Ait.)花蕾中分离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与已知化合物数据对照,分别鉴定为:苄基-O-β-D-葡萄吡喃糖甙(1),苄基-O-β-D-木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甙(2),tetraol(3),molihuaoside D(4),sarnhcoside A(5),sambacoside E(6),芦丁(rutin)(7),山奈酚-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半乳吡喃糖甙(8),斛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半乳吡喃糖甙(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