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主办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会议暨纪念贾兰坡先生百年诞辰会议"于2008年9月在山西太原召开。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70余单位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和相关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71篇,在会前出版了  相似文献   

2.
马宁 《人类学学报》2008,27(4):335-335
2008年9月21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纪念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会议在山西省太原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等80余家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主办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年会暨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议”,于2008年9月23日,在景色秀美、享有山西“钓鱼台”美誉的晋祠宾馆召开。这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和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所举办的规模最盛大的一次学术年会,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70余单位的近200名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和相关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71篇,  相似文献   

4.
消息与动态     
《人类学学报》2004,23(4):0
纪念裴文中先生百年诞辰暨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 75周年国际古人类学术讨论会在京隆重召开为纪念裴文中院士在古人类学领域研究的卓越贡献和学术思想 ,缅怀裴文中先生的业绩 ,促进古人类学的学术交流 ,在裴文中先生百年诞辰和和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 75周年之际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2 0 0 4年 1 0月 1 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纪念裴文中先生百年诞辰暨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 75周年国际古人类学术研讨会 ,会议吸引了来自法国、美国、西班牙、波兰、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  相似文献   

5.
贾兰坡教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参加早期北京猿人发掘和研究的古人类、旧石器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在最近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31次会议上,当选为该院的外籍院士,同时也是对他的几十年来科学研究工作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承认。(华实)贾兰坡教...  相似文献   

6.
《化石》2001,(3)
本刊2001年第3期截止发稿时 ,惊悉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贾兰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 ,于2001年7月8日在北京医院逝世 ,亨年93岁。沉痛悼念贾兰坡院士  相似文献   

7.
贾兰坡与华北两大旧石器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2002,21(3):171-177
20 0 1年 7月 8日 11时 4 4分 ,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界巨擘贾兰坡院士 ,带着对科学、对祖国、对事业的无限眷恋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遥想当年贾老从周口店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的考古实践 ,为我国旧石器考古作出的巨大贡献 ,不由得思绪万千。在贾老的学术成就中 ,最令人瞩目的贡献之一是关于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的理论学说。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过去单个遗址简单的器物分类描述的传统研究模式 ,提高到区域文化类型与技术传统发展等综合研究的高度 ,使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这一学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想以此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探索与变革作一个简略的概括性的回顾。谨以此文纪念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开拓者贾兰坡先生逝世一周年。  相似文献   

8.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2004,23(2):110-110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创始人,他于192 9年发现的第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为我国争得第一块国际学术界的“奥林匹克金牌”。2 0 0 4年是裴文中先生的百年诞辰,2 0 0 4年12月2日又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75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以及促进旧石器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在2 0 0 4年10月18—2 2日在北京举办裴文中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古人类学学术研讨会暨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75周年纪念会。大会将围绕世界最新的…  相似文献   

9.
(一) 去年我看到了美国出版的五本生物医学工程学年会的论文集。它们是: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第八届东北区(新英格兰)生物工程年会(Mar.27—28.1980)的论文集(以I为代表——下同);IEEE/BME学会在Colorado举行的第一次年会(Oct.6—7,1979)论文集(Ⅱ)和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二次年会(Sep.28—30,1980)论文集(Ⅲ),Ⅱ和Ⅲ均名为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是法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家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逝世四十周年.中法比较文化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于十月二十七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以介绍德日进的生平、事业和思想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会议在古脊椎所学术报告厅举行,有60余人参加.与会者多为法国文学及地质学界的前辈、专家和学者.其中有四位曾与德日进共事过,他们是盛成教授、贾兰坡院士、胡承志和王存义高级工程师.法国驻华大使白乐志夫妇和使馆教育专员杜立业先生也参加了会议,大使先生还讲了话.法国德日进协会主席MauriceErnst先生特为本次会议发来贺电和致词.  相似文献   

11.
1990年10月25—31日,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举行了第15届国际地质科学史讨论会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第7届年会。出席大会的有中国科学院地学学部委员共16人:涂光炽(学部主任)、张炳禧(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程裕淇(中国地质学会前任理事长)、王鸿祯(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此次大会主持人)、高振西、孙殿卿、袁见齐、杨遵仪、贾兰坡、周明镇、郝诒纯、李星学、董申保、马杏垣、顾  相似文献   

12.
1959年中国猿人化石产地的发掘工作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的,第1阶段由6月19日起至9月24日止,第2阶段由10月14日至11月17日止。参加发掘的,除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组织的发掘队外,还先后有中国科学院义务劳动队和复旦大学生物系人类学专业师生协助我们共同完成这一工作。在贾兰坡先生指导之下以及全体工作人  相似文献   

13.
2018 年5 月19 日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兽类学报》的创始人、中国第一个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创建者、著名兽类学家和动物生态学家、我国兽类生态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主要开创者与奠基人夏武平先生诞辰100 周年。夏先生在推动我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啮齿动物生态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夏武平先生于1981 年倡导成立了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创办了《兽类学报》,并任首届理事长和首任主编。《兽类学报》现已成为我国哺乳动物学家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她见证了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和我国兽类学工作者的成长。     夏先生于2009 年仙逝。为了纪念他为中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做出的贡献,《兽类学报》曾设立纪念专栏,并特别刊发了他的最后一篇论文“动物分类学工作之我见”。在夏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兽类学报》再次特设纪念专栏。这次邀请了《兽类学报》第三和第四届主编、兽类学分会第五届理事长王祖望先生,夏武平先生的同事、助手、《兽类学报》第五和第六届副主编钟文勤先生,《兽类学报》第五届主编、兽类学分会第六和第七届理事长张知彬研究员,兽类学分会第八届理事长魏辅文院士,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站长、兽类学报第五、第六、第七届副主编赵新全研究员,夏武平先生的学生、《兽类学报》第六届副主编、兽类学分会第八届副理事长蒋志刚研究员,以及《兽类学报》现任主编、兽类学分会副理事长王德华研究员等撰写纪念文章。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从不同的侧面,缅怀夏先生的为学、为人和为师,重温夏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贡献和学术精神。夏先生是我国动物学和生态学界的楷模,他的思想和精神将勉励后人,继续对我国动物学界和生态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遗传》2011,(6):653
2011年5月13~17日,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主办,扬州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十六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暨纪念吴仲贤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在扬州市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5.
侯江  刘立民 《化石》2007,(4):15-17
贾兰坡、卞美年这对老友、地质调查所早期同道、周口店遗址第一批研究人员、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发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初,相聚北京又到重庆以后,由时任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和北碚区文星湾两地)的副馆长方其仁陪同,于上午驱车来到北碚文星湾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抗战时期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内迁落脚之地。贾兰坡时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卞美年曾任职美国大西洋石油公司。贾兰坡与卞美年有着许多珍贵的同时。同时进入地质调…  相似文献   

16.
刘志成  杨逸 《化石》2016,(3):69-74
正1999年,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在石狮市发现台湾海峡原始人化石,经厦门大学教授蔡保全与刘志成等众学者共同研究,确定其为古人类肱骨化石,该重大发现得到了贾兰坡院士的认可。贾兰坡院士根据发现者的意见将其命名为"海峡人",并为其题词。第一件海峡人化石发现的经过1998年11月,在石狮市祥芝电讯站,蔡久芳先生打电话给泉州晚报社编辑部,说他那里海内出水一些东西,需要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的电话号码,希望编辑部能够联系到刘志成,编辑部  相似文献   

17.
1988年为纪念国际输引澳洲瓢虫成功100周年,中国昆虫学会委托福建省昆虫学会在福州召开第一次全国瓢虫学术讨论会,大会检阅和总结了我国一段时期以来的天敌瓢虫研究成果,并编纂《全国瓢虫学术讨论会论集》,集精选收录了未发表过的瓢虫学术论38篇。  相似文献   

18.
潘云唐 《化石》2003,(4):11-1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贾兰坡 ,从一个穷苦的高中毕业生 ,自学成才 ,一跃而为杰出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他同时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取得了最高学术称号 ,堪称奋斗者、成功者的楷模。他的光辉业绩已见于很多出版物、很多媒体报道 ,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了。在今年 1 1月 2 5日———他 95岁诞辰就要来临之际 ,我们很想从他身上找到更多有益的启迪。家和万事兴贾兰坡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城北约 7公里的山村———邢家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贫穷…  相似文献   

19.
1993年8月26日上午9时,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鸽子堂)燃起一堆篝火,七运会“文明之火”火种采集仪式在这里举行。火堆前站着一老一少,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贾兰坡教授和第34届国际中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第一名19岁的周宏。贾兰坡手持一根树枝伸向火堆,燃起火把,然后转身,点燃了周宏手持的七运火炬。周宏举着火炬走出洞外,传给了房山区的三名火炬接力者。  相似文献   

20.
邵颖 《人类学学报》2004,23(4):325-325
为纪念裴文中院士在古人类学领域研究的卓越贡献和学术思想,缅怀裴文中先生的业绩,促进古人类学的学术交流,在裴文中先生百年诞辰和和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75周年之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