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用定量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带性植被建群种及常见种的分布与水热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它们水热指标分布的范围和类群以及分布特点,并探讨了东北地区的植被带水热指标值。  相似文献   

2.
赵婷  白红英  李九全  马琪  王鹏涛 《生态学报》2023,43(5):1843-1852
植被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气候因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利用生物气候指标研究地带性植被的潜在分布区格局变化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从生态气候学角度出发,利用植被热量指标——有效温暖指数(EWI),研究1959—2020年以及未来气候模式下秦岭山地陕西段植被潜在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导致植被热量指标发生变化,近62年来,秦岭山地陕西段EWI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于2001年发生上升突变。(2)基于EWI对秦岭陕西段植被类型的潜在分布区划分发现,2001年以前秦岭北坡无暖温带落阔常绿混交林的分布区,2001年后秦岭北坡渭河东部出现了该植被类型的潜在分布区。(3)随着气候变暖,秦岭陕西段暖温带植被潜在分布区不断扩张,而温带、寒温带以及高寒植被分布区持续缩减,同时各植被类型分布区的平均海拔高度均呈上移趋势。从面积及海拔变化幅度来看,秦岭南坡较北坡植被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高海拔区较低海拔区植被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4)在代表性浓度路径4.5及8.5(RCP4.5及RCP8.5)情景下,未来50年,秦岭南北坡均将可能出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潜在分布区,亚热带常绿阔叶...  相似文献   

3.
利用MODIS产品中分辨率为1 km的LAI数据,结合植被功能型分类,分析了2010—2012年北京植被LAI的月际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并在GIS与Timesat软件的支持下,探讨了各种植被类型LAI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在2010—2012年的不同月份中,北京的植被LAI较高值均出现在西北山地、东北山地、怀柔北部等林地,并呈现从东北山地至西南向中心城区的递减分布;其次,基于LAI叠加分析的结果显示,各种植被类型LAI年平均值的波动均较小,在2010—2012年,针叶林、阔叶林、草地、作物LAI的年均值波动范围分别在1.45~1.50、1.24~1.27、0.90~0.92和0.48~0.51;此外,Savitzky-Golay平滑滤波结果表明,针叶林、阔叶林、草地、作物LAI的月际变化基本体现了植被的生长轨迹。  相似文献   

4.
KIRA指标的拓展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倪健 《应用生态学报》1997,8(2):161-170
根据Kira以月平均气温5℃为界的热量指数和干湿度指数概念,提出了以月平均气温10℃为界的生物热量指数,包括生物温暖指数(BWI)和生物寒冷指数(BCI),并修正其干湿度指数为生物干湿度指数(BK).利用中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资料,分析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分布与热量因子和干湿度因子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较好的相关性,生物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干湿度指数的散点图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以10℃为界的生物温暖指数不仅对我国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和温度气候带的划分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而且对西南部高山、亚高山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关系指示性较强;生物寒冷指数则对亚热带和热带的指示性很好,能够较好区分亚热带南部及热带地区;由热量指数和降水量综合得出的生物干湿度指数,对中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以至全国的植被分布与水分、热量因子的关系分析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北植被生态学研究中的焦点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邹春静  徐文铎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0):1711-1721
中国东北植被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系统研究,但有关植被生态学一些争论性问题尚未统一.本文仅就作者近年来研究工作涉及到的内容和关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1)中国东北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可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和作者的湿度指数(HI)进行定量解释.2)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在海拔1400m以上存在冻原植被,是作者于1963年首次发现的我国第三块冻原植被,其WI<15℃·月.3)大小兴安岭植被分界线是我国植被区划中第一级分区界线,其位置在爱辉-果松沟-嫩江以南附近,WI为45℃·月.4)大兴安岭植被地带性分异显著,南段、中段为典型草原地带和森林草原地带,北段为针叶林地带,HI值分别为3.5~5.5、5.5~7.5、>7.5mm/℃·月.大兴安岭东麓阔叶林是森林草原带上的森林植被类型.5)东北东部山地岳桦林是山地植被垂直带谱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山地森林垂直分布林线,WI为20~15℃·月为地带性植被类型,而WI>20℃·月为非地带性植被类型.6)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云杉林是陆地上非常罕见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但这种云杉林究竟是哪一树种组成,在中国植物分类上一直是个争论性问题,作者通过核型分析和同工酶实验进一步证明是一个新种即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H.Q.Wu)W.D.Xu,cmb.NOV.-Picea meyeri Rehd.et Wils var.mogolica(H.Q.Wu).  相似文献   

6.
以泾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植物群落学传统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流域内自然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泾河流域的自然植被类型主要包括典型草原和疏林灌丛草原,且均为水平地带性植被.其中,典型草原是泾河流域分布面积最大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疏林灌丛草原则是呈水平地带分布的典型草原植被并分别向位于东西两侧的子午岭和六盘山山地延伸的过渡型植被类型,即水平地带性植被向垂直地带性植被过渡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刘慎谔的动态地植物学说原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多组判别分析法(MGDA)研究了东北地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1)以东北地区210个气象站的7个气象因子为变量,组成210×7矩阵,用PCA方法进行分类和排序,其结果明显划分7个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2)影响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的形成和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3)确定了7个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的水热指数分布范围和特征;4)采用MGDA法建立了判别函数模型,预测了东北地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其准确率可达90.32%。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海南岛尖峰岭各植被类型特征及分布,其分布是决定海拔与水热状况的变化。文中试用气候指标确立我国热带地区植被类型随海拔变化的模式,建立了指数、线性方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我国热带植被类型生境特点的认识,对合理利用和经营,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C.W.Thorn thwaite计算PE与气候分类方法对我国671个气候台站资料计算分析结果,得出可能蒸散的地理回归模型为:APE=2037.98-18.8308LAT(纬度)-4.5801LONG(经度)-0.157861ALT(海拔)APE与湿度指数Im与我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格局有密切相关性。其热量指标(APE)界限与北美颇相符合,但Im明显偏低,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生态特点。研究表明该方法在我国有明显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木荷及木荷林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广泛收集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Champ.)及木荷林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的水热指标,Penman的公式,Thornthwaite的指标和气候分类,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以及单一气象因子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分析研究了木荷及木荷林在中国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讨论了木荷分布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的Kira热量指标状况,并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木荷及木荷林分布区的可能变化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梯度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Thronthwaite的方法,对黄土高原286个气象站(台)的某些气候指标进行了计算,其中包括校正的潜在蒸散(APE)、水分指数(IM)、热量系数(TE)、干旱指数(IA)和湿润指数(IH)。同时,得到了每项气候指标的地理回归模型,并利用各项地理回归模型分别做出了各项气候指标的地区分布图。APE和IM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格局有密切的关系。本区大多数的植被类型的IM均为负值,照例划入干旱亚湿润-半干旱-干旱(dry subhumid-semiarid-arid)地区内,而大部分植被的TE在57.1—85.5之间,应属中温范畴。植被与气候指标的相关性表明:黄土高原南端的地带性植被,实际上为干旱森林、疏林和灌丛,它们在性质上与分布于山地上的辽东栋(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z.)林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2.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edificator and companion in zonal vegetation and water-temperature condition in the Northeast China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method of Kira’s warmth index (WI), coldness index (CI) and the humidity index (HI) proposed by the author.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whole range, optimum range of warmth index and the value of humidity indexes of 40 specie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have been determined. 2. The 40 species are divided into the six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warmth index. The species of each group have the same range of warmth index. 3. The upper limit of the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 is in 2100 m above sea level, the WI value of which is 15 ℃·month. 4. The border line between the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cold-temperate zone and the mixed coniferous-broad leaves forest in the temperate zone has the WI value of 45 ℃·month. The border line between the mixed coniferous-broad leaves forest in the temperate zone and the deciduous broad leaves forest in the warm-temperate zone has the WI value of 85 ℃·month. The border line between the forest and the grassland has the HI value of 7.5 mm/℃·month. The border line between the forest, grassland and the steppe has the HI value of 5.2 mm/℃·month.  相似文献   

13.
我国森林植被带的生态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方精云 《生态学报》1991,11(4):377-387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北塔山植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位于中蒙边境的北塔山地区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植被与相邻地区的植被从水平地带规律性、垂直地带规律性和植物区系成分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北塔山的植被无论在类型上还是在区系上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干旱性的特征。其植被垂直带结构为荒漠、山地荒漠草原、山地灌丛草原、山地草原和嵩草高山草甸。此外还对北塔山植被的特点及草场资源利用进行了探讨。对本区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准噶尔盆地东端的北塔山区(很少有人进行科学考察的地区)的植被有所了解,同时对该地区的草场资源的利用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均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山松林是我国东部亚热带中山地区垂直带上特有的山地温性针叶林,垂直分布高度从海拔600~700m以上的山坡、山脊,上限可分布到1750~1900m左右的山顶。庐山的黄山松林主要分布在海拔800~850m以上至山顶的地段.本文通过对庐山黄山松林的生境、区系性质、生活型谱、以及群落动态和残存群落的分析,有关孢粉资料的考证和与周围山地的对比,认为黄山松林是温性针叶林,尽管目前由于人为活动而使之成为庐山海拔1000m以上地区现存植被的优势类型,但在植被垂直带划分中它应从属于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东北主要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于成龙 《生态学报》2017,37(19):6511-6522
准确地划分地带性主要植被类型分布的适宜区域,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在检验1961—2013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突变点的基础上,基于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热量指标,研究气候变化对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适宜分布区域的影响,并利用2000年和2013年土地类型覆盖数据(MCD12Q1),对推算的适宜分布区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气温突变点为1982年,其它地区为1988年,东北地区各生态地理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气温突变点后适宜在东北地区生长的主要植被种类没有变化,但各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均有所改变,其中高山冻原、亚高山矮曲林、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适宜分布区域面积减小,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面积增大。气温突变点前后各植被类型适宜分布区的地理中心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移动距离最大的是南部地区的亚高山矮曲林,向东北方向移动了135.44km。与主要植被类型实际分布相对比,证明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植被类型分布可能已经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东部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该地区受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影响,自然植被与青藏高原上的高寒植被和黄土高原上的植被类型均有一定联系,从而形成该区较为复杂的植被类型。据考察,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包括荒漠草原、草原、森林、灌丛、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并在该地区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低山分布着与黄土高原相连的植被类型;而海拔较高的山地则分布与青藏高原相连的高寒植被,形成有一定过渡性而又独具特色的植被景观。我们认为,该地区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